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颈组织 hTERC 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

    作者:伍军平;罗新;王晓玉;甘丹卉;潘晓婷

    目的:探讨宫颈组织人染色体端粒酶( 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 ,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6例宫颈石蜡标本,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对照组18例(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或鳞状上皮化生);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mtrae pithelial neoplasia ,CIN)Ⅰ组30例;CINⅠ-Ⅱ组28例;CINⅡ组35例;CINⅢ组35例;宫颈癌组20例,其中初治15例(鳞癌11例,腺鳞癌3例,腺癌1例),治疗后复发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检测上述标本的hTERC基因表达情况,并与宫颈癌其他筛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对照组、CINⅠ、CINⅠ-Ⅱ、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中hTERC基因扩增率分别为5.6%、10.0%、32.1%、65.7%、88.6%及95.0%。对照组和CINⅠ组hTERC基因扩增率均显著低于CINⅠ-Ⅱ、Ⅱ、Ⅲ级和宫颈癌组(均P<0.05);宫颈组织中hTERC基因的扩增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递增而逐渐增加(χ2=12.270,P<0.05)。(2)宫颈组织hTERC基因检测对预测宫颈高级别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1.1%、79.3%、80.4%、85.9%、73.0%、3.92、0.24及0.60。结论宫颈组织中hTERC基因检测对宫颈高度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 阴道镜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燕;白芬

    目的:评价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0例宫颈疾病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并行宫颈活组织检查,作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阴道镜检查560例,其中179例宫颈取活组织检查.病理结果:CIN131例,其中CINⅠ46例(25.7%),CINⅡ38例(21.2%),CINⅢ47例(26.3%).宫颈炎性反应48例(26.8%),阴道镜诊断CIN的检出率为 23.4%,阳性预测值73.2%.结论:采用阴道镜能及早发现宫颈前病变.

  •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钟雷;张继青

    目的 观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4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3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CIN组)和40例门诊健康体检妇女(对照组)血清SCCAg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组织大小、生长类型及组织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各临床分期患者血清SCCAg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CIN组和对照组(P<0.05),其表达与生长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组织大小有明显的相关性(P< 0.01或P<0.05),并有随临床分期逐渐进展而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 临床分期是影响宫颈癌患者血清SCCAg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临床分期较高的患者应加强血清SCCAg表达水平的监测,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 宫颈电圈环切术中颈管黏膜环切预防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效果分析

    作者:周飞;王滟;杨业洲

    目的 探讨宫颈电圈环切除术(LEEP)在治疗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时颈管黏膜环切对预防术后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作用.方法 156例CIN患者在行LEEP术前采用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8例选择Fisher电极行LEEP锥切;试验组78例在用Fisher电极切除宫颈病变后,再用小环形电极伸入颈管切除颈管黏膜0.5~0.8 cm.术后 1、2、3及4周随访阴道流血、分泌物及创面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发生率及宫颈粘连狭窄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术后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发生率及宫颈粘连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后4周及术后3个月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发生率分别为6.41%、2.56%,低于对照组24.36%、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和术后宫颈粘连狭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EP锥切术中颈管黏膜环切可有效预防术后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发生.

  • Survivin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李婷;刘凤英;徐晓明;吴鼎文;刘毅智;吴宜林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及高危型HPV的感染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23例、CINⅡ~Ⅲ级22例及宫颈癌31例,另取10例正常宫颈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的表达;以touch-down PCR技术检测高危型HPV(HPV16,18,31,33,58等)的感染率.结果:①从正常宫颈→CIN→宫颈癌,Survivin及高危型HPV表达均逐渐增强(P<0.05).②低分化宫颈癌Survivin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宫颈癌(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0.05).③Survivin与高危型HPV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表达及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 α-干扰素栓联合电灼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文淼;吴雪清

    目的:探讨α-干扰素栓加电灼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效果.方法:CINⅠ~Ⅲ级患者67例,予α-干扰素栓治疗3个月后,观察宫颈CIN级别变化,对复查时CIN为Ⅲ级以下者行宫颈电灼并随访1~2年.结果:α-干扰素栓使用3个月后,CINⅠ、CINⅡ及CINⅡ~Ⅲ、Ⅲ级组的逆转率分别为66.7%、69%和55%,再对用药后为CINⅢ级以下的行电灼术,治愈率达86.6%.结论:α-干扰素栓加电灼治疗宫颈CIN,既能去除导致CIN的病原微生物又能根治CIN,是治疗CINⅠ、Ⅱ级和部分CINⅡ~Ⅲ级的理想方法.

  • LEEP与冷刀锥切的比较

    作者:王悦;李小平

    在过去的40年里,宫颈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已明显下降,这主要归功于世界范围内对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筛查及早期治疗.CIN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90年代出现的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oop electrost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由于其操作简便且并发症少,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 LEEP联合α-干扰素栓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雪玉;王凤连;单翠萍

    本文采用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联合α-干扰素栓(奥平)治疗宫颈病变,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历选自2000年1月至2002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83例,年龄24~64岁,平均41.2岁,全部为经产妇.上述患者多因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不适而就诊.妇科检查时发现宫颈病变,其中宫颈肥大并Ⅱ~Ⅲ度糜烂30例,宫颈管赘生物及息肉25例,宫颈肥大并多个纳氏囊肿14例,本院及外院活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Ⅱ级14例.

  • CINⅡ~Ⅲ LEEP治疗后随访情况分析

    作者:毕蕙;廉玉茹;李克敏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Ⅲ患者高频电波刀宫颈电圈环切术(LEEP)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对CINⅡ~Ⅲ行LEEP手术的73例患者进行为期2~5年的随访,对手术后患者的病灶持续存在和复发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个月总的治愈率为97.26%,病变持续存在率2.74%,术后1年复发率为2.78%,2年时复发率为1.41%,3年、4年、5年无复发.其中CINⅡ33例,6月治愈率96.97%,病变持续存在率3.03%,1年复发率为0,2年复发率为3.23%;CINⅢ40例,6月治愈率为97.50%,病变持续存在率2.50%,1年复发率5.00%;CINⅡ、CINⅢ在治愈率、病变持续存在率、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LEEP对于CINⅡ~Ⅲ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需长期随访,尤其是术后前2年.

  • hTERC和高危HPV及细胞学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

    作者:柳晓春;邓凯贤;郑玉华;彭敏;周东华;谢庆煌;潘淑芬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hTERC、高危HPV检测及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因宫颈异常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宫颈门诊行TCT检查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行HC2检测高危HPV感染,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及阴道镜下病理活组织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将三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与其进行比较.结果:非CIN组、CIN1、高级别CIN及浸润癌中TCT检查与病理学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8.9% (16/18)、58.33% (14/24)、68.29% (28/41)、76.47% (13/17),高危HPV阳性率分别为27.78% (5/18)、91.67% (22/24)、97.56% (40/41)、100% (17/17),hTERC阳性率分别为11.1% (2/18)、29.17%(7/24)、87.80% (36/41)、100% (17/17).随着宫颈病变病理级别的递增,高危HPV的表达及hTERC基因扩增出现递次增高.非CIN组高危HPV感染率低于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1、CIN2及CIN3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与宫颈浸润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扩增率高级别CIN组及浸润癌组明显高于低级别CIN1组(P<0.01).结论:在宫颈癌筛查中,细胞学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2.5%),但灵敏度较差(53.4%),高危HPV检测灵敏度高(96.7%),但特异性差(44.6%),hTERC基因扩增筛查高级别CIN病变特异性高(98.6%),灵敏度稍低(71.7%),在宫颈组织的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阳性检出率,有利于较特异地识别出具有较高的转化为宫颈癌潜能的高级别CIN病变.

  • 高危型HPV-DNA检测对ASCUS分流监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熠;张国楠;姚宇琪

    目的 评价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 分流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76例初筛结果为ASCUS病例,3个月后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复查和高危型HPV-DNA检测,并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4组:A组,细胞学+/HPV+;B组,细胞学-/HPV+;C组,细胞学+/HPV-;D组,细胞学-/HPV-.对A、B、C组病例进行了阴道镜检查及活检,比较3组间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a,CIN)发生率的差异.由于D组发展成为肿瘤的风险极低,不纳入比较.结果 A组(细胞学+/HPV+)患者CINⅡ/Ⅲ发生率为41.59%,B组(细胞学-/HPV+)为23.75%,而C组(细胞学+/HPV-)为3.70%.高危型HPV在ASCUS患者中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其中30岁以下年龄组高危型HPV-DNA阳性率为71.43%,而50岁以上年龄组仅为26.80%.结论 在二次筛查中增加高危型HPV-DNA检测较单纯重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可提高CINⅡ/Ⅲ检出率.ASCUS临床意义可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明显变化.高危型HPV-DNA检测可对ASCUS进行有效的分流监测.

  •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诊治进展研究

    作者:徐北兰

    本文介绍了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综合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归纳了选择合理的方法诊治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有效措施.并指出遵循个体治疗原则治疗,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术后随访,就能够降低CIN和宫颈癌对妇女健康的危害.

  • FHIT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刘辉;彭芝兰;王和;刘珊玲;张崇淑;唐茜萍;何斌

    目的探讨FHIT基因杂合性丢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FHIT基因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60例浸润性宫颈癌及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进行LOH和MI检测.结果在D3S1234和D3S1300座位上,浸润性宫颈癌的LOH发生率分别为45.0%(27/60)、38.3%(23/60),MI频率分别为18.3%(11/60)、11.7%(7/60).CIN的LOH频率分别为42.9%(15/35)、37.1%(13/35). MI频率分别为11.4%(4/35)、8.6%(3/35).宫颈癌及CIN在两个位点的LOH和M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位点的LOH阳性率在宫颈癌组织高中分化与低分化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座位的LOH及MI在宫颈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CIN(CINⅢ及原位癌)患者的LOH和MI的发生率高于低级别CIN(CINⅠ、Ⅱ).结论 FHIT基因的改变是CIN发生过程中的较晚期事件;FHIT基因的LOH对于宫颈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可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FHIT蛋白表达下调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刘辉;彭芝兰;杨开选;刘珊玲;王和;张崇淑;范余娟;郑艾

    目的探讨FHIT蛋白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2例正常宫颈、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s)及60例原发性浸润性宫颈癌组织分别进行FHIT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正常宫颈组织鳞状上皮、低级别CINs、高级别CINs、宫颈癌FHIT蛋白降低或缺乏表达率分别为0%(0/22)、20%(4/20)、53.3%(8/15)、81.7%(49/60), P<0.05;在高、中、低分化的浸润性宫颈癌中,FHIT蛋白降低或缺乏表达率分别为60.0%(6/10)、70.0%(14/20)、96.7%(29/30), P<0.05;有淋巴转移者FHIT蛋白表达异常率为90.9%(10/11),高于非淋巴转移者的79.6%(39/49).结论在高级别CINs中FHIT蛋白的丢失可作为一个判定其有可能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有用指标,FHIT蛋白表达状况可反应宫颈癌细胞的临床特性和该疾病的预后.

  • 低温高频电波刀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闫玲玲;邵映秀;张静

    目的:评价低温高频电刀(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CIN),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通过2006年4月~2007年12月门诊患者及体检人群,经宫颈细胞学检查(薄层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在阴道镜检(colposcopy)下多点活组织检查(multi-point biopsy),筛查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74例患者,采用低温高频电刀(LEEP)治疗.结果:12周一次成功率98.85%(172/174),术中出血量平均35 mL,平均手术时间9.8分钟.结论: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操作简便、快捷、安全、有效、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不需住院,患者容易接受,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 腔镜电切术与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疗效

    作者:汪玉莲;余方;王丽群

    目的:比较宫腔镜电切术(TCRC)与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治疗效果.方法:CIN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予TCRC治疗,对照组予LEE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不适发生率、术后出血超过月经量发生率、宫颈狭窄发生率、创面感染率、手术残留、治愈率及持续存在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CRC与LEEP治疗方法均为CIN的有效治疗方法,但TCRC在术中止血方面显著优于LEEP.

  • APC基因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作者:訾聃;任念;杨英捷

    目的:探讨APC基因在HPV16感染的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将接受手术的33例宫颈癌患者和2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患者分为宫颈癌组和CINⅢ组,同期手术的31例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术前均行宫颈细胞凯普导流杂交人乳头瘤病毒DNA(HPV DNA)检测HPV16,计算HPV16 DNA阳性表达率;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PC mRNA及APC蛋白的表达,分析宫颈癌及CINⅢ组中HPV16 DNA阳性率与APC mRNA及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与CIN Ⅲ组的HPV16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APC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NⅢ组APC mRNA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及CINⅢ组中HPV16 DNA阳性率与APC mRNA及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573,-0.616;r=-0.573,-0.654;P<0.05).结论:APC基因与HPV16可能共同参与了宫颈由正常至CIN进而发展为宫鳞癌的恶性转变过程.

  • miRNA-196a与宫颈癌的关系研究

    作者:高冬梅;朱明玥;唐努尔·阿不力孜;张媛媛;王新玲

    目的:探讨miRNA-196a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35例宫颈癌组织、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CIN)和40例非癌疾病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中miRNA-196a的表达,分析miRNA-196a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通过转染的方法将miRNA-196a转入宫颈癌细胞株Siha中,观察其对Siha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相对于CIN组织和非癌疾病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中miRNA-196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miRNA-196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间质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 0.01),但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大小和绝经与否均无明显关系(P>0.05);转染miRNA-196a可促进Sih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miRNA-196a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迁移、侵袭密切相关.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浸润癌中的感染状态

    作者:朱燕;杨英捷;宋鸿碧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浸润癌患者中的感染状态.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及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DNA flow-through hybridization gene chip technique,HybriMax)检测30例CIN和33例宫颈浸润癌患者的HPV16型感染状态.结果:IHC技术中63例患者HPV16总感染率为34.92%(22/63),CIN33.33%(10/30),宫颈浸润癌36.36%(12/33);HybriMax技术中63例患者HPV16总感染率为28.57%(18/63),CIN 23.33%(7/30),宫颈浸润癌33.33%(11/33).结论:本组资料的CIN和宫颈浸润癌HPV16感染率低于其他地区的相关报道,提示CIN和宫颈浸润癌的发生可能存在其他原因.

  •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活检与锥切术后病理结果比较

    作者:王秋红;杜桂清;邓桂霞;乔婷婷;聂艳绒;马丹琦

    目的:比较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多点活检结果与锥切术后组织病理结果的差异,评价宫颈多点活检在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随后行宫颈锥切术的宫颈病变患者45例,均分别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P16、Ki-67检测,比较宫颈多点活检诊断与锥切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27例宫颈锥切组织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符合(60.0%),18例结果不符合(40.0%);3例锥切术后组织病理结果较多点活检严重,占不符合例数的16.7%,占总例数的6.7%;15例锥切术后组织病理诊断较多点活检轻,占不符合例数的83.3%,占总例数的33.3%.结论:仅根据宫颈多点活检结果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具有局限性.

1108 条记录 51/56 页 « 12...4849505152535455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