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状腺激素诱导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慢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杜杰;胡光强;邓莉;杨朝鲜;郭侃;高小青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s)是否比单纯NSCs移植对慢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NSCs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诱导的NSCs(T3/NSCs),诱导其分化7d后,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半乳糖脑苷脂阳性(GalC+)和GFAP阳性(GFAP+)细胞.用豚鼠脊髓匀浆诱导慢性EAE大鼠模型.在免疫后10d,脑立体定位仪分别移植T3/NSCs、NSCs和生理盐水入EAE大鼠侧脑室,T3/NSCs和NSCs移植前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实验分为T3/NSCs组、NSCs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每天对大鼠临床症状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大鼠免疫60d后处死,HE和LFB染色分别观察脑的炎症侵润和脱髓鞘;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脑的GalC +/BrdU+和GFAP +/BrdU+比例;RT-PCR法检测脑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DGFαR)、GalC和髓鞘碱性蛋白(MBP) mRNA的表达.结果 T3/NSCs体外分化为GalC+和GFAP+细胞的比例分别高于和低于NSCs的分化.T3/NSCs组和NSCs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好.T3/NSCs组较NSCs组更明显改善脑的炎症侵润和脱髓鞘,其脑内GalC+/BrdU+及GFAP +/BrdU+的比例分别高于和低于NSCs组,脑组织的PDGFαR、GalC和MBP mRNA的表达也较NSCs组高.结论 T3/NSCs比NSCs对EAE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 Wnt抑制因子-1在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吴欣;管英俊;于丽;陈燕春;王珊珊

    目的 检测Wnt抑制因子-1(Wif-1)在成年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ALS)转基因模型小鼠脊髓内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Wif-1在AL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ALS转基因鼠和同窝野生型鼠各54只,分别于鼠龄95d、108d、122d取材,部分鼠经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分离脊髓、制备冷冻切片,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脊髓内Wif-1的分布及变化;部分鼠取出脊髓、匀浆,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Wif-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成年ALS转基因鼠和同窝野生型鼠脊髓的中央管、灰质、白质中均可检测到Wif-1阳性细胞,在灰质内,Wif-1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脊髓前角;在白质内,神经元的轴突呈阳性反应.与同窝野生型鼠比较,ALS转基因鼠Wif-1阳性细胞显著增多,Wif-1 mRNA和蛋白表达在95d变化不明显,在108d、122d均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8d升高明显.结论 在ALS转基因鼠发病过程中Wif-1阳性细胞明显增多,Wif-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表明Wif-1与ALS的发生密切相关.

  • 小鼠小脑皮质发育过程中细胞迁移及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陈文静;张文玲;李雪;王强;刘斌;邓锦波

    目的 探讨小鼠小脑片层化过程中血管发生与细胞迁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不同年龄小鼠共计146只,应用免疫荧光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及墨汁血管灌注技术,标记小鼠胚胎期10日(E10)至出生90日(P90)小脑的放射状胶质细胞,普肯耶细胞,颗粒细胞以及小脑内血管发生.结果 在E15左右,小脑皮质内开始出现血管网;尔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放射状胶质细胞和血管之间相互诱导,血管开始变得密集,我们可以观察到,外颗粒层的血管沿着放射状胶质细胞分布,但是在内颗粒层和白质,血管的走行比较紊乱,和放射状胶质细胞走行保持高度一致.结果还发现很多BrdU阳性细胞紧贴着血管迁移.结论 在小脑片层化形成的过程中,细胞迁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血管在小脑皮质内不仅和放射状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引导神经细胞的迁移,并且为神经细胞的迁移提供路径和支架.

  • 大鼠穹隆海马伞切割对海马伞内神经干细胞再生的影响

    作者:高露;李伟;金国华;张新化;邹琳清;田美玲;秦建兵

    目的 检测损伤的穹隆海马伞内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再生情况.方法 SD大鼠7只,切割左侧穹隆海马伞,术后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术后7d取脑组织制备冷冻切片,行Nestin、BrdU免疫荧光检测;取穹隆海马伞组织进行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细胞球进行增殖性、胚胎性以及多分化潜能的检测.结果 切割侧穹隆海马伞中见到较多的Nestin和BrdU阳性细胞,部分细胞表现为BrdU/Nestin双重阳性;取切割侧穹隆海马伞组织进行分离培养能获得Nestin与BrdU阳性的神经球,而正常侧海马伞未能培养出神经球;神经球可分化为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或2,3-环核苷酸-3-磷酸二酯酶(CNP)阳性细胞.结论 切割穹隆海马伞后,切割侧穹隆海马伞中出现了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再生及增殖.

  • 死亡受体5在小鼠神经增殖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牛艳丽;王伟;臧建峰;张艳;崔占军;邓锦波

    目的 探讨死亡受体5(DR5)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DR5、Doublecortin(DCX)等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各发育阶段(从胚胎期至生后成年,共100只小鼠)脑组织内DR5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以及DR5阳性细胞与神经增殖细胞的关系.]结果在胚胎期和新生鼠中,DR5阳性细胞密集分布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呈强表达.7日龄(P7)后,DR5阳性细胞减少,强表达的阳性细胞密集分布在齿状回的下颗粒层,其余颗粒细胞呈弱表达.P30后,在齿状回的下颗粒层仅发现少数DR5阳性细胞,其余颗粒细胞不表达DR5.同时,在其他神经细胞增殖区,如新生鼠(P0)小脑外颗粒区和P7嗅球的喙侧迁移流(RMS)区域,DR5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分布规律均表明,DR5阳性细胞是增殖的神经细胞或有丝分裂后期的新生神经元.进一步的实验发现,齿状回下颗粒层的DR5阳性细胞与BrdU阳性细胞或Doublecortin阳性细胞共存,表明DR5阳性细胞是神经前体细胞和新生神经元.结论 DR5阳性细胞是增殖的神经细胞和新生神经元,提示DR5参与神经细胞增殖与分化.

  • 优化建立猪多能性细胞及向神经谱系细胞特异性分化

    作者:李雪;张犇;牛淑冬;王玉阁;文丽波;梁晨;齐晓娟;李宇;雷蕾

    目的 探讨建立猪多能性细胞(iPPCs)的优化方案,并探求其向神经谱系细胞特异性分化的方法.方法 利用经典的Yamanaka方法,联合应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及Oct4病毒的重复感染,优化重编程方案,诱导巴马小型猪胚胎成纤维细胞为诱导的iPPCs.通过Real-time PCR检测重编程过程中多能性基因的分子表达.通过维甲酸(RA)及细胞外基质(ECM)的联合培养,诱导iPPCs向神经谱系细胞特异性分化,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特异性标记物表达.结果 应用优化方案,将猪胚胎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PCs.Real-time PCR显示,VPA和Oct4病毒的重复感染可显著促进重编程过程中多潜能基因的表达.5-AZA未显著提高多潜能基因的表达.RA及ECM的联合培养可诱导iPPCs向神经谱系细胞分化,并表达神经特异性标志基因神经元类型Ⅲβ-微管蛋白(Tuj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 在利用优化方案建立猪多能性细胞的基础上,将其向神经谱系细胞特异性分化,对人类神经性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β-淀粉样蛋白对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影响

    作者:高香红;宋一志;常丽荣;张亚丽;武艳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亚单位在β-淀粉样蛋白(Aβ) 25 ~ 35毒性作用下的表达变化特点.方法 大鼠海马原代培养细胞,加Aβ25~35(10μmol/L)分别作用1h、24h后,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对照组和加药组中NR1、NR2A和NR2B的表达情况(n=10).结果 对照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表达NR1、NR2A和NR2B,阳性点状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胞体和突起上,在胞体部位分布密集,在细胞突起则散在分布.经Aβ25~35作用后,三者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Aβ1h组和24h组相比,NR1无显著变化,NR2A、NR2B的表达随作用时间增加显著增强(P<0.05).结论 正常状态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可表达NMDAR亚单位(NR1、NR2A和NR2B);Aβ25~35作用会引起NMDAR各亚单位表达显著增强,NR1的表达变化与NR2A和NR2B的变化表现出不一致性.

  • 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前扣带皮层不同水平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差异比较

    作者:方芳;邵晓梅;沈醉;孙晶;方剑乔

    目的:探讨痛相关情绪模型大鼠前扣带皮层(ACC)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分布特点。方法将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进行右侧腰5脊神经结扎制做模型。采用右后足跖机械痛阈检测观察行为变化,旷场实验和高架O迷宫实验检测痛相关情绪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同侧前扣带皮层前囟前3.2、2.7及2.2mm 3个水平p-ERK表达。结果大鼠经神经病理痛模型制做成功后机械痛阈显著下降,焦虑样行为产生。前扣带皮层前囟前3.2、2.7及2.2mm水平p-ERK阳性细胞表达量分别为11.89±2.57、32±4.67和17.56±2.04。对照组相应的p-ERK阳性细胞表达量分别为12.44±2.16、10±0.87和10.11±1.36。除前囟前3.2mm水平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之外,其他两个水平p-ERK阳性细胞表达量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能诱发大鼠焦虑情绪的产生及ACC脑区p-ERK的表达增高,这种变化可能主要与 ACC 脑区前囟前2.7及2.2mm 水平p-ERK 的变化相关,而与前囟前3.2mm水平无关。

  • 短暂缺氧对新生鼠脑细胞凋亡和神经再生的影响

    作者:李玉宇;徐剑文;郭玮;刘晓艳;王玮

    目的 探讨短暂缺氧对新生鼠脑神经源性分化因子(NeuroD)表达以及细胞凋亡和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新生10~24h的SD大鼠短暂置于100%氮气环境中,建立出生窒息模型.96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20min组,其中1个亚组分3个时间点(13、20、27d)取材,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euroD、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表达的变化.另一亚组分2个时间点(6、20d)取材,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缺氧20min组13、27d NeuroD和BrdU在海马CA1区/室下区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20d表达量高(P<0.01).TUNEL法检测出缺氧20min后6d在海马CA1区凋亡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0d凋亡细胞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氧引起迟发性细胞凋亡,导致神经元缺失,可能诱导细胞增殖、分化,触发神经发生,对受损的脑组织进行代偿性修复和神经功能重建.

  • 脑内移植RMNE6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

    作者:武赟;翟晓艳;杨李旺;徐群渊

    目的 为细胞替代治疗缺血性脑损伤选择合适的干细胞.方法 将RMNE6细胞植入正常脑和缺血模型大鼠脑(8只)内,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行为学实验、影像学等方法观察其在脑内的状况,与安慰剂组(8只)及成纤维细胞移植组(8只)比较,观察其对模型动物梗塞体积的影响和模型动物行为学的改善.结果 细胞移植后,RMNE6细胞在正常脑和缺血脑内可以存活,但移植有RMNE6细胞的缺血脑内出现肿瘤.细胞移植与否对梗死体积没有影响.细胞移植后,模型动物的行为学也未见明显改善.结论 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RMNE6细胞不适合通过脑内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RMNE6细胞还需要改造.

  • Tbr1影响大脑皮质发育及细胞分化与迁移

    作者:孙仪征;范文娟;邓锦波

    目的 探究Tbr1基因在大脑新皮质与海马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方法 分别取胚胎16.5d、18.5d,出生后0d、3d、7d、14d昆明小鼠的脑组织,每个年龄点取材8~10(共52)只,常规固定脱水后石蜡切片,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大脑皮质、海马及齿状回神经细胞迁移与片层化发育过程中Tbr1的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 1.在大脑皮质,Tbr1早在皮质板广泛表达,随日龄的增加其表达逐渐向皮质板下层移动且终定位于皮质的第Ⅵ层;2.相似地,齿状回处Tbr1在颗粒细胞层表达,P7之后其表达定位于颗粒细胞下层;3.根据其表达位置及组织发生规律,推测Tbr1阳性细胞即是皮质板内迁移中的新生神经元.结论 Tbr1是影响小鼠大脑皮质发育及神经细胞迁移与分化的关键分子.作为新生神经元的标记物,Tbr1参与细胞分化与迁移以及大脑皮质片层化的形成过程.

  • 穹隆海马伞切割后大鼠海马内RUNX1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

    作者:邹琳清;金国华;王海琴;李浩明;朱培培;秦建兵

    目的 观察穹隆海马伞切割后不同时间点海马内RUNX1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定位.方法 行穹隆海马伞切割术,制备模型大鼠.实验分为正常组、切割3d组、切割7d组、切割14d组、切割21d组、切割28d组.1.提取海马组织总mRNA,用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RUNX1T1mRNA的表达;2.提取海马组织总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内RUNX1 T1蛋白的表达;3.行脑冷冻切片,行RUNX1T1免疫荧光检测和Hoechst标记,观察海马齿状回中RUNX1T1/Hoechst双标阳性细胞.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显示,切割3d组海马组织中RUNX1T1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其余各组差异不明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海马中有微量RUNX1T1蛋白表达,而切割3d组海马组织中RUNX1T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并达到高峰,7d时仍有较多的表达,此后,14d、21d、28d组中RUNX1T1蛋白表达很快又恢复到正常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正常组海马齿状回中有少量的RUNX1T1/Hoechst阳性细胞,切割3d组海马齿状回中RUNX1T1/Hoechst阳性细胞数量多,切割7d组逐渐减少,切割14d组、21d组和28d组与正常组差别不明显.结论 穹隆海马伞切割后海马内RUNX1T1mRNA和蛋白表达在早期呈短暂性上调,并定位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推测可能与海马神经再生过程中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有关.

  • 三七皂苷Rg1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

    作者:宗一;戴纪男;孙俊;杨萍;张伟;艾青龙;陆地

    目的 探讨三七皂苷Rg1(Rg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炎性因子释放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LPS刺激BV-2细胞构建炎症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Rg1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和反转录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Rg1(10、20、40μmol/L)对细胞炎性蛋白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 (COX-2)、细胞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炎性信号分子NF-κB蛋白与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Rg1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明显抑制了LPS诱导的细胞炎性蛋白酶iNOS和COX-2、细胞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与炎性信号分子NF-κB的上调,并且iNOS、COX-2和NF-κB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Rg1可通过调控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炎性因子释放从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发挥抗神经炎症的作用.

  • Reeler小鼠皮质片层化及细胞极性化

    作者:穆小云;厉永强;梁爽;时书勤;付苏;邓锦波

    目的 探讨Reelin在皮质片层化形成及细胞分化、极性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取reeler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受孕17 d(E17)至出生21d(P21)各年龄点脑部共96例.免疫荧光标记技术与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检测两组小鼠大脑发育中放射状胶质细胞、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及极性蛋白的表达,并使用Nissl染色技术及DiI示踪技术分别对新皮质分子层发育、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极性方位以及皮质锥体细胞极性程度进行统计.结果 Reeler小鼠大脑发育中齿状回内放射状胶质细胞数量减少,极性紊乱,BrdU阳性细胞散在分布,数量减少;由于极性细胞未得到适当的终止信号越过皮质Ⅱ层进入分子层,皮质片层化紊乱;大脑皮质及海马锥体细胞极性发生改变.结论 Reelin在神经细胞迁移、神经元增殖和皮质片层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对锥体细胞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 RNA-Seq筛选脊髓损伤后的差异基因及部分基因功能分析

    作者:陈颖;王迪;牛学英;王晓冬;陈雪

    目的 应用RNA-Seq技术分析脊髓损伤后不同阶段基因表达差异情况.方法 使用IH脊髓打击仪制备脊髓损伤模型,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两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后1d、4d和7d取材.运用RNA-Seq技术筛选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功能注释,通路分析等,筛选出血红素氧化酶1(Hmox1)等感兴趣基因进行mRNA和蛋白水平的验证及功能分析.结果 RNA-Seq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后1d、4d和7d发生显著变化的基因分别有944、1362和1421个.上述差异基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8种形式.Real-time PCR结果显示,Hmox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lau)、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Serpine1)和中性粒细胞胞质因子(Ncf2)的表达变化与RNA-Seq测序结果基本一致.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Hmox1的蛋白表达变化趋势与核酸水平一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损伤之后Hmox1主要表达于脊髓组织的神经元中.结论 RNA-Seq技术能高效分析脊髓损伤后的差异基因,从大量差异基因中筛选出感兴趣基因的验证和功能分析为阐述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部分资料.

  • 小鼠视网膜片层化及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作者:孔维芳;周洁;金海啸;薛帅;邓锦波

    目的 通过观察小鼠视网膜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双极细胞分化过程,研究视网膜的发生及片层化.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检测技术和HE染色法对胚胎及出生后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及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行观察,对视网膜BrdU和蛋白激酶Cα(PKC-α)阳性细胞密度进行统计.结果 1.小鼠视网膜在胚胎时期分化出色素上皮层、神经母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出生后,神经母细胞层逐渐分化出各个层,至小鼠睁眼时基本分化完全.2.小鼠视网膜干细胞在胚胎期大量增殖,出生后增殖放慢并逐渐分化为各类细胞.经统计分析发现,视网膜干细胞在胚胎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到出生当天数量达到大值,出生后,神经干细胞开始分化,数量逐渐减少.3.小鼠视网膜双极细胞从出生后第5天(P5)开始发育,至P20时发育完全.结论 小鼠视网膜的片层化与其功能的成熟相一致,视网膜的神经干细胞在出生后前期为分化高峰期,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P10以后仅在睫状体处存在神经干细胞,可能与成年以后的修复功能相关.

  • 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的发育

    作者:刘畅;范文娟;程维杰;左曙光;邓锦波

    目的 对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正常发育中树突棘密度及各种形态变化进行分析测定,为深入研究突触发生及突触可塑性提供直接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分别取出生后0、5、10、20及30d 5个年龄段的C57BL/6小鼠各10只,采用基因枪对小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进行亲脂性荧光染料DiI标记,通过激光共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树突棘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树突棘的形态、大小及其密度随小鼠发育而变化,成熟树突棘内部存在滑面内质网与棘器,可能参与了突触后膜结合蛋白及其转运体的合成.结论 树突棘的发育过程与突触连接的形成以及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

  • 从多潜能干细胞诱导成神经前体细胞及其分化探讨

    作者:武赟;周舒雅;徐群渊

    目的 探讨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方法 采用N2B27作为选择培养基,多步法贴壁培养把诱导多潜能干细胞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该细胞神经干细胞的标记物巢蛋白阳性,有极个别的β-微管蛋白Ⅲ(β-Tub-Ⅲ)阳性细胞.在分化培养基内培养7d后,β3-Tub-Ⅲ阳性细胞增多.结论 本实验初步表明,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被诱导为有一定神经特征的神经前体细胞,该细胞有望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

  • 雌二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晓东;张夏南;郝宁;鞠前前;秦建兵;田美玲;金国华;吕广明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20只孕17d的SD大鼠海马组织,进行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和增殖,添加不同浓度的雌二醇(E2)。通过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免疫荧光、MTT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和巢蛋白( Nestin)双标观察神经干细胞球中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的表达情况。结果 BrdU与MT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雌二醇浓度从10-10 mol/L增加至10-8 mol/L,神经干细胞数量逐渐增加。雌二醇在10-8 mol/L时,细胞增殖数目多而且细胞活力好。随着雌二醇浓度进一步增加至10-6 mol/L,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显示神经干细胞均表达ERα和ERβ两种受体。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雌二醇能促进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可能是通过ERα和ERβ介导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

  • 经典型蛋白激酶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调节及其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朱弘倚;张楠;于津泠;魏海萍;韩松;李俊发

    目的 探讨经典型蛋白激酶Cγ(cPK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及其在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GD)缺血损伤中作用.方法 借助cPKCγ基因敲除(cPKCγ-/-)小鼠,利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在体缺血模型和原代脑皮层神经元OGD离体细胞缺血模型,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等生物化学技术,验证cPKCγ与突触蛋白-Ⅰ的相互作用,探讨cPKCγ对突触蛋白-Ⅰ磷酸化水平的调节及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OGD损伤后对神经元形态的影响.结果 免疫共沉淀结果证明,正常及缺血小鼠脑皮层组织中cPKCγ与突触蛋白-Ⅰ均存在相互作用;对突触蛋白-Ⅰ 5个可能的丝氨酸磷酸化位点进行筛选发现,只有Ser549和Ser55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在OGD和cPKCγ敲除前后有明显变化;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出,野生型(cPKCγ+/+)小鼠原代脑皮层神经元中,OGD处理使突触蛋白-Ⅰ Ser549和Ser55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每组n=5,与野生型常氧组相比P<0.05),cPKCγ基因敲除可显著降低上述两个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每组n=5,与野生型常氧组相比P <0.05),而OGD处理后降低趋势更明显(每组n=5,与野生型OGD组相比P<0.05);除此之外,OGD处理可使cPKCγ+/+和cPKCγ-/-脑皮层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和数目均显著降低(每组n=8,与野生型常氧组相比,P<0.05),cPKCγ-/-组降低现象更加显著(每组n=8,与野生型OGD组相比,P<0.05).结论 缺血/低氧损伤情况下,cPKCγ可能通过调节突触蛋白-Ⅰ Ser549和Ser553磷酸化水平影响神经元突起的形态,从而保护神经元免受缺血/低氧损伤.

782 条记录 5/40 页 « 12345678...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