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生物人工肝用肝细胞源的研究进展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因各种原因所致暴发型肝衰竭有前途的方法,已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取得了确切疗效.肝细胞作为生物人工肝的主要生物成分,在该系统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就近年来作为生物人工肝用肝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高质量分离肝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肝细胞移植和以肝细胞为基础的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发展,用分离肝细胞支持和替代急、慢性功能衰竭肝脏、纠正遗传缺陷所致代谢失调病等正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为此发展分离和纯化肝细胞的方法尤显重要.本文对不同哺乳动物和人的肝细胞分离方法、现今有效的肝细胞纯化、肝细胞质量和功能评价,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了综述.
-
现代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细胞选择及研究进展
生物人工肝作为肝功能衰竭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和肝移植必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在前期临床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作为生物人工肝核心部分的肝细胞来源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异种肝细胞、同种肝细胞、骨髓干细胞及基因工程细胞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了其在生物人工肝研究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
生物人工肝的细胞来源及其研究进展
肝衰竭的病死率极高,生物人工肝(BAL)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措施.目前,肝细胞作为BAL的主要生物成分,其来源一直是BAL系统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现就BAL系统应用的肝细胞来源作一综述.
-
第十三讲重型肝炎的人工肝支持治疗
人工肝是一种代替肝脏功能的治疗手段,系在体外采用某种具有解毒、代谢等作用的装置和方法来代偿肝脏功能,对急性肝衰竭(ALF)患者起辅助支持治疗作用.目前已用于重型肝炎治疗的人工肝技术和方法主要有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培养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
美国C3A细胞支持的生物人工肝研究进展
以肝细胞瘤C3A细胞支持的生物人工肝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美国已完成1、2期临床试验,其GMP生产工厂建在圣地亚哥,并有意在中国建厂.C3A细胞能在中空纤维管中生长,代谢毒素,合成对生命有用的蛋白质.
-
不同剂量精蛋白锌胰岛素延长肝细胞体外存活期作用的观察
为研究肝功衰竭的肝细胞疗法与生物人工肝疗法,探讨肝细胞在体外的存活期及增殖效应,我们比较了不同剂量国产精蛋白锌胰岛素对2组肝细胞体外存活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肝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是世界上急性肝衰竭和终末性肝病发病人数多的国家.目前,这两种疾病治疗的唯一有效手段是进行肝移植.但肝脏供体紧缺制约了移植手术的发展.组织工程学是解决肝脏生物制造有效的方法,但是肝组织工程的发展依然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挑战,包括种子细胞种类、来源;支架材料性能和结构的要求;组织、器官体外培养和构建等方面等难题.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组织工程方法必将成功构造一个具有各种生理功能的可移植的肝脏.
-
肝组织工程的研究概况
综述了肝组织工程的研究概况及发展前景.
-
生物人工肝的安全性问题
生物人工肝开始在临床试用,但是生物人工肝的使用安全性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涉及生物人工肝的生物学评价和生物人工肝使用动物肝细胞的潜在风险.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受体的免疫反应,动物肝细胞的生理功能及替代人体肝脏的能力,可能感染的人畜共患疾病以及生物伦理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
肝衰竭患者血浆对永生化人肝细胞增殖和肝细胞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浆对永生化人肝细胞(immortalized human hepatocytes,IHH)增殖和肝细胞功能蛋白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和白蛋白(albumin,Alb)表达的影响.方法 IHH细胞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细胞采用含体积分数5%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组细胞采用含体积分数5%肝衰竭患者血浆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2组细胞生长状态,采用CCK8法测定2组细胞第1、3、5、7、9天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细胞中肝细胞功能蛋白GS、GST、UGT、Alb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组细胞中H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2组细胞形态正常,呈梭形贴壁生长,观察组细胞第5、7、9天时细胞增殖吸光度值(1.44±0.08、1.87±0.11、1.95±0.06)明显高于对照组(1.26±0.06、1.62±0.08、1.78±0.07) (P<0.05);观察组细胞Alb表达水平(1.32±0.07)高于对照组(0.94±0.05) (P<0.05),GS、GST、UGT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细胞HGF mRNA和蛋白(7.940±0.203、1.17±0.05)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020±0.135、0.97±0.04) (P<0.05).结论 肝衰竭患者血浆可促进IHH细胞增殖,上调肝细胞功能蛋白Alb表达,同时对GS、GST、UGT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其促增殖机制可能与HGF表达上调有关.
-
十二种人肝细胞株肝脏功能水平的比较研究
目的 初步研究12种常见人肝细胞株所具有的合成、代谢、解毒等肝脏的功能,了解它们作为人工肝生物材料的价值、不足与缺陷.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各肝细胞株肝脏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部分相关功能蛋白的表达,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细胞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和尿素氮的含量,并与新鲜分离的原代正常成人肝细胞相关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肝脏功能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肝细胞株中差异较大,HepG2、C3A和Hep 3B2.1-7肝细胞特异性功能相对较好,尤其是合成功能.细胞免疫荧光证实了部分相关基因的蛋白水平表达,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和尿素氮的含量与实时定量 PCR检测结果基本相符.结论 现有肝细胞株虽然具有正常肝细胞的一些特异性功能,但其活性水平均较低,需要进一步开展高活性的肿瘤来源人工肝专用肝细胞株的构建研究.
-
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肝脏作为人体中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合成、分泌、代谢、解毒等多种复杂的功能,各种原因一旦造成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将出现肝衰竭,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和毒性物质的堆积,而这反过来又加重了肝细胞的损伤,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形成肝衰竭的恶性循环.
-
生物人工肝--理想的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
临床上.各种原因所致肝衰竭的治疗问题,一直是为棘手、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很少有比肝功能衰竭更具破坏性的情况,因为肝脏内富含600多种生物酶,具有复杂的代谢、生物合成、生物转化、解毒及排泄等功能.肝衰竭将造成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毒物聚积,并常导致肝外其他脏器功能衰竭,形成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病死率极高.尽管重症监护措施及对症支持疗法在不断进步,但暴发性肝衰竭(FHF)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维持在80%左右,而FHF中Ⅳ期肝性脑病者病死率则高达90%~95%[1].有鉴于此,国外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在致力于非内科药物治疗,即人工肝和肝移植.
-
永生化肝细胞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
细胞永生化(immortalization)是指体外培养的细胞经过自发的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危机中逃逸,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近年来,生物人工肝(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BAL)已成为治疗暴发性和急性肝功能衰竭及支持肝移植过渡期的重要手段.肝细胞作为主要成分需要量占成人肝脏的10%~15%.理想的细胞材料应具有正常的表型,成熟肝细胞的代谢解毒合成功能,且易于快速高密度培养.正常人肝细胞是理想的细胞来源,但供肝短缺且难以培养.
-
为生物人工肝选择合适的细胞
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是以培养肝细胞为生物材料,具有体外代偿肝脏功能的人工器官装置.本文就BAL细胞来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新型生物人工肝在临床肝移植前的应用效果
目的 评价新型生物人工肝(BAL)在肝移植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分成2组:(1)BAL联合肝移植组(10例)在肝移植前24 h先接受BAL治疗,治疗时间为4 h;(2)单纯肝移植组(12例)仅接受肝移植.于BAL治疗前、后以及肝移植后抽取患者外周血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判定BAL的治疗效果.检测患者血浆及反应器中IgG、IgM及补体溶血活性(CH50)的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DNA、猪特异性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及逆转录酶的活性等,以评估BAL治疗的免疫学和病毒学安全性.记录两组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手术出血量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移植前BAL联合肝移植组患者接受BAL治疗后感觉良好,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有所缓解,肝性脑病减轻,肝功能、血清氨、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感染,以及血浆IgG、IgM和CH50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均成功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中无死亡.两组的手术时间和冷缺血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L联合肝移植组患者在肝移植后各个时间点转氨酶、胆红素、血清氨、凝血酶原时间和白细胞等指标较单纯肝移植组均有所改善(P<0.01或P<0.05).结论 新型BAL能更好地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术前状态,为肝移植赢得手术时机.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肝细胞耐受肝功能衰竭血清细胞毒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的肝细胞可耐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的细胞毒性,以及共培养细胞对肝功能衰竭血清的肝功能支持作用.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n=18)及正常志愿者血清(n=18).建立猪肝细胞与BMSCs适共培养体系.实验分为4组:肝功能衰竭血清单纯肝细胞培养组(Hep-F)、肝功能衰竭血清共培养组(Co-F)、正常人血清单纯肝细胞培养组(Hep-N)和正常人血清共培养组(Co-N).血清浓度依次为10%、20%、40%、60%、80%和100%.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液检测白蛋白水平和肝细胞周期确定合适的肝功能衰竭血清浓度.观察细胞生长状态、超微结构及细胞活力.分别检测60%浓度血清培养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酰胺(GLN)和胆碱酯酶(CHE)水平.更换为含10%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收集Hep-FB、Co-FB、Hep-NB和Co-NB组上清液,重复检测SOD、LDH、GLN和CHE水平.结果 共培养组肝细胞在60%浓度的肝功能衰竭血清中贴壁数量多,呈岛状聚集生长.肝细胞表达白蛋白水平佳,G2~S期细胞比例升至32.08%,细胞内超微结构接近正常,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Co-F组SOD、GLN和LDH水平与Co-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CHE水平有所下降,但与Hep-F组比较显著提高.Co-FB组LDH、GLN、CHE活性较Hep-F组有显著改善.结论 与BMSCs共培养的肝细胞可耐受中高浓度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血清的细胞毒性,有效维持肝细胞功能.
-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犬急性肝功能衰竭
目的 观察新型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犬的作用.方法 D-氨基半乳糖给药构建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分组: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对照组(n=8).观察和检测所有犬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生存率,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具有良好的解毒及合成功能.4组犬的生存率分别是87.5%、62.5%、50.0%、37.5%,仅组合式生物人工肝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对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
-
亚低温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功能
目的 观察亚低温条件下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完整性和功能.方法 离体肝细胞悬浮于添加有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碳酸氢盐缓冲介质内30℃下孵育48 h,期间及其后测定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指标.结果 30℃条件下离体0、24及48 h内白蛋白合成及Ⅰ相药物生物转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活细胞计数和台盼蓝清除率显示细胞完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细胞混悬液内的离体肝细胞在亚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活力,为制备应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离体肝细胞混悬液提供了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