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的第二信使作用机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强的环境空间极低频电磁场已成为新的可能致癌源.揭示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的机制是防护其不良效应的关键.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在细胞外界作用因子的信号传递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研究第二信使有利于了解电磁场生物效应的机制.本文就极低频电磁场与细胞第二信使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010 ACGIH的静电磁场和亚射频电磁场TLVs
1 静磁场的TLVs及其应用1.1 静磁场TLVs的概念静磁场TLVs指近乎所有劳动者每日反复接触静磁场[相当于极低频(extremely-low-frequency,ELF)0Hz频率端][1]不引起不良健康效应的静磁通密度.这些数值应作为控制静磁场接触的指南,而不应看作安全与危险水平的精确界限.
-
电磁辐射健康效应
由于电磁辐射广泛存在,潜在受照人群很大,所以即使电磁场引起疾病的危险很小,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也很大.现概要介绍了极低频(extremely lowfrequency,ELF)电磁场和射频(radiaofrequency,RF)的物理特性及其健康效应.
-
电磁场健康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势在必行
随着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入,环境中电磁场的种类和强度空前增长,主要来源于输配电线路、广播电视发射台、移动电话及其基站、雷达、电脑、微波炉等,以及应用于工业、医疗和商业的各种设备.WHO将电磁场粗略地分为静(0 Hz)、极低频(0~300 Hz)、中频(300 Hz~10 MHz)和射频(10 MHz~300 GHz)4种类型.核磁共振成像仪(MRI)产生静磁场,极低频场主要由电力供应和各类家用电器产生,计算机显示屏、防盗设备和安保系统是中频场的主要发生源,而广播、电视、雷达和移动电话的天线及微波炉则是射频场的源头.这些高科技产品在惠及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健康方面的隐患[1-5].因此,为了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必须进行电磁场健康风险评估,并制定国家标准予以制约,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生物电磁学的热点问题研究
随着对电磁场(EMF)暴露会引起各种健康问题担扰的增加,以及遭受人为的EMF暴露的增加, 有关低强度EMF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成为生物电磁学领域的主要课题.其中极低频(ELF)EMF和移动电话所产生的射频EMF带来的潜在影响正在引起公共和职业卫生界的巨大关注.本文就近几年该领域的国内外主要学术会议论文及有关文献概述与我们学科关系密切的几个热点问题.
-
15 Hz磁场刺激对大鼠局灶性脑创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15 Hz磁场对大鼠脑创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左脑创伤模型,每天对大鼠头部进行正弦交变磁场(15 Hz、18 mT)刺激2 h,分别作用3 d或8 d,同时设立对照组.双盲法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磁场组的炎细胞反应减轻,神经元变性坏死程度减轻,8 d时更为明显;远离创伤灶的皮层二、三层出现深染的呈长形(或变形)的特殊神经元,且磁场组的这种特殊神经元的数量和分布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8 d时更为显著.结论所用ELMF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脑创伤的恢复,远离创伤区的特殊神经元的产生机制及其在脑创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球形细胞和椭球形红细胞在极低频电磁场中的微剂量计算
目的:计算极低频电磁场中球形细胞和椭球形红细胞( RBC)的电场强度和跨膜电压,为极低频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靶点和机制的探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针对球形细胞模型和椭球形RBC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计算。结果两种细胞模型细胞膜电场强度大值均明显高于外加电场强度,且细胞膜电场强度和跨膜电压随电场方向成周期性变化。结论较之细胞电磁参数,细胞形状及外电场方向对细胞膜电场强度和跨膜电压的影响并不大,细胞膜电场强度和跨膜电压的分布与外加电场方向有关。
-
工频磁场对小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对磁场的暴露很敏感,可影响动物和人的神经行为[1],磁场还与肿瘤的发生和促进有关[2,3],但磁场与机体作用的机制至今仍未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松果体产生释放的抗黑变激素(melatonin)是体内高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而极低频磁场能降低动物和人体内melatonin水平[4];又有研究发现,磁场能改变自由基外层电子的自旋方向,从而延长自由基的半衰期[5].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外来磁场可能使机体遭受氧化损伤.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50 Hz磁场暴露对动物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来探讨磁场与机体作用的机制.
-
环境电磁场与人群超敏性
为了预防已知的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极低频(ELF)和射频(RF)频段的电磁场暴露限值已经制定且被广泛采用(ICNIRP 1998)[1].该导则的基本限值(basic limits)限定了电磁场的体内暴露剂量,例如ELF电场和(或)磁场在体内诱导的电流密度,以及RF电磁场(RF-EMF)在体内的比吸收率(SAR).
-
极低频电磁场的遗传生殖效应
极低频电磁场(ELFEMF)通常是指频率低于300 Hz的电磁场.在日常接触中,主要是指工频电磁场(50~60)Hz电磁场),主要来源于高压输电线、家用电器.有材料显示,工频电磁场暴露可导致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增高,据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于2001年将其列为"可疑致癌物质".随着电力应用的日益增多和家用电器的广泛普及,接触ELFEMF.人数越来越多,ELFEMF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受到关注,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
-
从24 h心率变异性不同频段提取关联维数的初步研究
术把24 hHRV数据分成不同的频段,在不同频段内采用类似的方法分别提取4段时间数据的CD,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极低频段中提取的CD与小波分解前即全频段提取的CD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将冠心病病人与健康人在极低频段提取的CD进行比较,发现在下午时段,健康人CD的平均值大于冠心病病人.结论 24 h HRV的CD所反映的非线性信息主要包含在极低频段中;与冠心病病人相比,健康人在下午时段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可能更复杂,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更强一些.该结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加以支持.
-
化学反射性活动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正在被临床广泛用于作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愈后的指标。目前认为,在HRV频谱分析图中,高频波段(high frequency,HF)与呼吸活动有关,由迷走神经单独介导。低频波段(low frequency,LF)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双重调节。而极低频波段(very low frequency VLF)除受自主神经的调节外,还受温度、外周血管运动活动以及神经激素的影响。近来有报道在慢性心衰患者中,VLF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有关。本实验通过给健康麻醉的豚鼠吸入N2、CO2、O2和短暂窒息等方法,以兴奋或抑制中枢或外周化学感受器,观察化学反射性活动的改变引起呼吸和心血管活动的变化,特别是对HRV的影响。
-
极低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极低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效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肿瘤,尤其是儿童白血病以及神经行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生殖功能、子代发育、免疫学和血液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
极低频电磁场与公众健康
电磁辐射已广泛应用于广播、通讯、军事和医疗等科学领域.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电能和电器"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纵横交错的输变电线路和大量电器所产生的电磁场也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长期接受低强度极低频电磁场的公众卫生学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
极低频电磁场与人体健康
极低频(extremely low frequency,ELF,0.1~300Hz)电磁设备日益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电磁污染(第四公害),它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近年来,EL F电磁场作为生物电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多数是对50 或60Hz工频电磁场的研究,现分以下5个方面简述.
-
电热毯辐射可致癌
安徽省合肥市张女士来电问:电热毯是现下冬天取暖的一种方式,可是很多人都说电热毯有辐射,可能会导致癌症。使用电热毯真的会有安全隐患吗?
健康时报记者黄兰君对此答道:电热毯属于一种家用电器,其电磁辐射属于极低频的,电热毯辐射可致癌的说法并无依据。 -
极低频与射频电磁波应用分类及卫生标准问题探讨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及工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与这些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相伴相栖: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超短波治疗仪,还有工作环境中的塑料热合机、高频加热炉、工频炉、高压线路等无不与极低频和射频电磁波有关。自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居住在输电线周围儿童患白血病率增高以来的20年中,全球掀起了一个关注极低频(ELF.含工频)磁场与癌症的发生关系以及其它可能危害的研究热潮,全文以电磁波频率或波长为主线,按电子设备的使用进行分类,归纳电磁辐射发生的有关规律和相关卫生标准,供研究者在识别电磁波性质和选择测试部位、仪器、方法和评价等方案时作参考。……
-
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研究概况
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EMF)指频率在100 kHz以下的电磁场.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ELF-EMF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自WERTHEIMER等[1]报道接触低频电磁场与儿童白血病显著相关以来,ELF-EMF的非致热效应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WHO确认了短期、高水平接触ELF-EMF的健康影响,但也指出仍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ELF-EMF与致癌性有因果关联[2].
-
极低频伪随机无定向旋转磁场驱灭鼠系统研制
目的:设计一种2n系列基频的广谱复合频率脉冲电磁场,用于规避鼠害的研究和电磁场对啮齿动物神经影响的试验装置.方法:系统由24VDC电源及MCU、DC-DC电路、隔离驱动模块、逆变模块、过流检测保护模块、磁场方向控制模块以及显示、时钟模块、辐射器等构成.结果:随机8个磁场方向形成碟形旋转磁场,并具备2n多频信号伪随机性.结果:极低频驱灭鼠系统稳定运行,方向频率伪随机变化,电源利用率高,可用于规避鼠害、研究电磁场对生物的生殖、神经系统影响的试验.
-
伪随机复合频率旋转电磁场驱灭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伪随机复合频率旋转电磁场的驱、灭鼠效果.方法:将60只成年KM种小白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散养辐射组A、圈养辐射组B和对照组C.散养辐射组A放置在一半有电磁场辐射、一半没有电磁场辐射的大空间环境中,并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圈养辐射组B放置在有伪随机复合频率旋转电磁场辐射的环境中,24h受电磁场辐射;对照组安排在无辐射区,饲养环境与辐射组B相同.在辐射期间观察小鼠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活动,持续90天;第91天处死所有小鼠,提取内脏器官和生殖系统组织(包括雌鼠的卵巢和子宫,雄鼠的睾丸和附睾),制成组织切片,利用电子显微镜获取所需图片并对其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对小鼠体重变化、行为活动、雄鼠睾丸曲精小管细胞个数及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小鼠进食尽量远离辐射区;B组小鼠的精神状态较对照C组萎靡,追逐交配行为减少,活动率降低,体重变化差异显著,睾丸曲精小管中细胞个数及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个数:19.17±4.20 VS 44.92±23.60,面积:3497.17±756.84VS 5026.50±1057.72,P<0.01).结论:伪随机复合频率旋转电磁场有明显的驱、灭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