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向生物体转移的研究

    作者:何超;涂彧

    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生物的吸收从土壤向生物内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向动物和人体内转移,人食入含放射性核素的生物组织后,核素将残留在人体内,并通过内照射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对开展个人辐射防护来讲,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了解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向生物的转移的量和相应的减少转移量的方法.笔者简述了几年来对核素土壤-生物体转移的研究的现状.

  • 中药甙类活性成分抗辐射作用的研究

    作者:魏巍

    辐射是广泛存在于宇宙和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一种是来自自然环境的天然辐射源的辐射,包括宇宙辐射、来自地壳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来自吸入或食入并留在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氡及其子体的照射等;另一种是来自人类活动的人工辐射源的辐射,包括医疗照射、职业照射、核爆炸和核武器所致的照射、重大事故所致的公众照射等.

  • 珠三角地区食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所致居民内照射剂量估算

    作者:崔凡;刘彦兵;吴自香;贾育新;邹剑明

    目的 了解珠三角地区食入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所致居民内照射情况.方法 检测该地区食品中238U、232Th、226Ra、40K的含量,并采用间接法估算当地标准人(成年男性)食入238U、232Th、226Ra、40K所致年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238U、232n、226Ra、40K所致年待积有效剂量分别为:0.0151、0.0332、0.0243、0.152 mSv·a-1.结论 珠三角地区238U、232Th、226Ra所致内照射剂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40K所致剂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考虑是由于当地的天然核素238U、232Th、226Ra浓度较高所致.

  • 89 Sr内照射引起放射性污染15例临床护理

    作者:麦敏玲;李凤棉;陈丽春;吴雪琴

    目的:探讨因核素内照射所导致的放射性污染如何进行有效清理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因内照射所致的15例放射性污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导致患者出现放射性污染的原因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均有明显的改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认为出现放射性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用药途径以及患者排泄物。结论:虽然核素内照射对于患者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但是它存在的副作用不容忽视,治疗前应对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外周血象指标进行密切的观察,注意观察肝功能受损患者的反应。

  • 89锶内照射治疗多发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谭桂萍;李善春;林乐军;王永涛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89锶内照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8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采用89锶内照射治疗,分别从缓解骨痛、病灶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三方面进行密切观察、随访.结果:89锶缓解骨痛的总有效率为69.7%,对前列腺癌和乳腺癌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有效率可达87.4%和75.6%,骨显像显示55.1%的患者原发病灶局限或改善.结论:89锶内照射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有较好疗效.

  • 警惕天然辐射致病

    作者:罗树妹

    许多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辐射是人类白血病、骨癌、肺癌、贫血、遗传畸形等病症的主要诱因.专家认为,在人工辐射和自然辐射中,决不可忽视自然辐射的致病作用,应严格控制其对人体的照射量.天然辐射是自然界固有的辐射.主要来自天空宇宙射线,以及岩石、土壤、空气、食物、水、房屋建材和人体内放射性物质自然衰变时放出的射线.这些射线能使物质电离,因而又统称电离射线.它们分内照射线和外照射线两种,前者主要是阿尔法射线(a)和贝塔射线(β),它们进入人体后产生内照射危害;后者主要是宇宙射线和伽马射线(γ).它们能穿透人体,对人体造成外照射危害.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天然辐射的照射.

  • 胆管癌125Ⅰ粒子内照射致胃损伤2例

    作者:刘素丽;邢国璋;张月寒

    1病例资料例1,患者,女,57岁,因皮肤巩膜黄染半月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腹部平坦,脐上部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

  • 89锶内照射治疗骨转移性肿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李焕斌;张琦;徐云弟

    目的探讨89锶(89Sr)内照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0例有不同程度骨痛的广泛性骨转移患者,静脉注射60μCi/Kg剂量的89Sr,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结果根据病人主观描述及ECT检查判断疗效.本组80例中,A显效:22例(27.5%)在注射89Sr 1个月后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显著恢复;骨显像复查,转移灶大部分好转;其中8例,原广泛性转移病灶,基本消失.B有效:46例(57.5%)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能力改善;骨显像示转移灶部分好转.C无效:余12例(15%),无明显好转.本病例组中,治疗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89Sr为纯β射线,用于内照射治疗,起镇痛作用,有效率达85.0%.显著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 高剂量率骨内插植内照射治疗恶性骨肿瘤

    作者:付尚志;徐维邦

    0 引言随着外科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联合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进步,骨肿瘤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保肢手术逐渐受到重视,骨肿瘤保肢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切除肿瘤及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高剂量率骨内插植内照射结合瘤段切除治疗骨肿瘤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 β-粒子源内照射治疗肿瘤的吸收剂量研究

    作者:尹岚;陈铀;郭萍

    研究采用β-粒子源进行内照射治疗时,放射源的不同分布状态对肿瘤的吸收剂量分布的影响,比较β-粒子源在肿瘤区域以点源状态分布和均匀状态分布状台下肿瘤的吸收放射剂量分布情况,得到β-粒子源内照射治疗肿瘤选用放射源分布状态的佳方案,其结果对β-粒子源内照射治疗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食管癌放射治疗92例临床分析

    作者:朱苏雨;宋文军;左双燕

    目的比较不同放疗方法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近期疗效,及探讨内外照射组合治疗食管癌时的优剂量组合.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放疗方法治疗的食管癌92例,其中60 钴γ线外照射32例,60 钴γ线外照射结合19 2 铱腔内照射6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近期疗效,并对内外结合放疗组的不同放射剂量和放射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外放疗加内放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0%(CR+PR),放射反应:重度+中度为30%,单纯外照射组则分别为43.8%(P<0.01)和12.3%.结论 60 钴γ线外照射结合 192 铱腔内照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近期疗效优于单纯60 钴γ线外照射.加用腔内放疗时,放射反应明显增多且加重,解决方法为腔内治疗参考点累计剂量控制在2 400 cGY以内,并加大分割次数.外照射剂量宜选择(5 500~6 000) cGY/(5~6) w.

  • 我国核医学从业人员职业照射及防护建议

    作者:马楠;钱锦程;巫文威;唐波;涂彧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于2016年1~2月开展了全国核医学普查工作,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从事核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的科(室)有891个,开展放射免疫分析的机构有337个,全国共有从事核医学工作人员9 467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设备246台,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设备、SPECT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融合的SPECT/CT设备、γ相机等单光子显像设备774台[1].

  • 放射性药品生产人员内照射剂量估算方法探讨

    作者:李雪琴;陈栋梁;姜文华;聂鹏煊;彭慧

    目的 探讨放射性药品生产人员内照射剂量估算方法. 方法 以某生产碘-125(125I)密封籽源和碘-131(131I)胶囊的密封企业为例,通过估算工作人员的摄入量,分析工作人员吸入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内照射年受照剂量. 结果生产125I密封籽源和131I胶囊的工作人员因吸入放射性核素造成的内照射年受照剂量为1.90 mSv. 与该企业的监测结果比较,125I工作场所的气溶胶放射性核素水平和工作人员的甲状腺剂量监测值分别与估算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工作人员的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应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设计合理的气流组织,定期对气溶胶进行有效监测.

  • 顺磁纳米铁核素治疗的放射性剂量率比较研究

    作者:陈铀;郭燕春;李伟军;熊平;欧晋;郭萍

    目的:探讨放射源顺磁纳米铁核素(PNINs)肿瘤内照射治疗时,源的分布状态对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对放射源PNINs在被外磁场靶向在肿瘤区域以均匀状态分布和直接瘤内注射以点源状态分布在肿瘤中心处时,两种不同分布状态的剂量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采取瘤内注射的方法使得PNINs以点源的形式作用在肿瘤中心的方式其大作用距离为0.53 cm,其有效杀伤距离还会小于0.53 cm;若肿瘤若肿瘤半径大于0.53 cm则应该考虑采取用外磁场靶向的方法使得PNINs以平均分布于肿瘤整个区域的方式来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其比较结果为PNINs的临床运用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 纳米铁核素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吸收剂量估算

    作者:欧晋;熊平;郭萍

    目的:探讨纳米铁核素应用于内照射治疗的两种常用方式,以及两种方式下放射性纳米铁在体内的剂量行为.方法:选取衰变时发射B射线的纳米铁核素,分别经动脉注入肝脏和经皮穿刺瘤内直接注射人肝脏.结果:纳米铁核素能对肝组织产生较大的辐射.结论:其肝组织的吸收剂量要根据其采用的治疗方式,使用不同的估算方法.

  • 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肿瘤治疗优化方案

    作者:杨玉华;王松;梁庆模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STA)与肿瘤细胞膜上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特异性、高亲和力的靶向性结合,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放射性核素摄入肿瘤细胞,发挥内照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凋亡,这种治疗方法称为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somatostatin receptor targeted radionuclide therapy,SRTRT).

  • 放射性核素内放射法防治血管再狭窄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蒋宁一

      自从1974年Gruntzig等首次开发用于扩张治疗的球囊导管以来,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lplasty,PTA)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或管腔闭塞/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50%,成为PTA发展的障碍。管腔内支架(endoluminal stent,ES)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TA治疗的不足,但其再狭窄率仍达20%~30%。这严重影响了PTA和ES的效果,已成为国内外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1 血管再狭窄的原因  目前对再狭窄的成因已有许多研究报告,通常认为与纤维细胞性内膜过度增殖有关,主要成分是平滑肌细胞[1~3]。基础研究表明再狭窄是局部血管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是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的局部血管重建和再塑;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凋亡及细胞的基质分泌和堆积的结果;是一系列基因异常表达所引起的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4]。ES的应用损伤并刺激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由静止收缩态进入合成态,导致细胞转移、增殖分化并形成新内膜是再狭窄的主要病理机制,平滑肌细胞是再狭窄组织的主要成分[5]。也多有报道在再狭窄的新内膜中有凋亡的平滑肌细胞,提示细胞凋亡与新内膜形成有关,细胞凋亡参与再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4,6,7]。因此,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是预防内膜过度增生致再狭窄的基础。2 放射治疗的现状  许多学者在防止再狭窄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包括基因治疗(直接转移基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反义核酸技术)、药物治疗及新的介入治疗法(定向斑块旋切术、高速旋磨术、激光球囊成形术、射频成形术)等,但尚未取得满意效果。近年来有人报告放射治疗可以防止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许多学者在探索PTA及ES放射治疗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理论认为分裂中的细胞在G2/M期对电离辐射敏感,放射线可以抑制增生活跃的细胞分裂,通过减少分裂来限制增生过程,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8]。体内血管平滑肌细胞通常不呈现活跃的增生状态,在机械损伤或其它刺激下可诱发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及产生基质,在这种状态下,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升高,射线就可以通过杀死或抑制这些分裂合成旺盛的平滑肌细胞有选择地抑制新内膜形成及有效的预防再狭窄。目前用于放射治疗和预防再狭窄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三方面:(1)在ES治疗后采用动脉内后装治疗(intraarterial afterloading),即将192铱(192Ir)丝送入冠脉病变部位进行照射,达到一定剂量后退出导丝放射源。Wiedermann等[9]通过导管将192Ir置于靶血管,照射后发现再狭窄程度减轻63%~62.5%;Teirstein等[10]报道5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其中加192Ir管腔照射26例,空白对照29例,结果内照射组在平均小腔内直径、后期血管腔缩小值和管腔直径缩小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也有学者将90Sr/Y制成丝状放射源,用导丝送入照射,得到了与192Ir相同的效果[11]。(2)以ES作为载体,通过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处理,将放射性核素直接依附在ES上,成为放射性ES。将这种放射性ES通过PTA置入管腔内,在达到常规ES作用的同时产生辐射生物效应,双重作用的结果使之抑制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Hehrlein等[12]于1993年在海德堡大学首先开展了放射性支架的实验,他们通过反应堆产生的含几种射线的支架对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观察,证实该方法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Laird[13],Carter[14]等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均认为放射性支架对防治血管再狭窄有效。用回旋加速器处理的不锈钢支架,经过高速粒子轰击而产生了一系列同位素。有55 Co,56Co,51Cr,52Mn,57Ni,及55Fe,释放β,γ,Χ射线,这种混合性放射性支架中以55Co释放的β射线起主要作用,另一种是采用32P放射源,将其包裹在金属内支架中置入血管内进行照射[15]。(3)经球囊导管直接将放射性核素送入狭窄部位进行照射。北京医科大学霍勇等[16]发表了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结果认为内照射使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其机制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改善血管重塑形成。

  • 89Sr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多发性骨转移止痛疗效的评价

    作者:马安康;汤青松

    恶性肿瘤特别是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患者,骨转移发生率较高.而一旦发生骨转移,控制骨痛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骨转移常见的症状是骨疼痛.在广泛性骨转移癌出现严重骨疼痛时,那些通常使用的治疗手段即止痛药物、激素、化疗和外照射治疗都不够理想,且均可出现严重副作用或治疗失效[1].而应用89Sr内照射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生物效应,可起到更加广泛和持久的镇痛作用.我院2000年12月至2007年3月,使用89Sr治疗62例恶性肿瘤多发性骨转移,取得了良好的止痛疗效,现报告如下.

  •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性治疗概况

    作者:陶衍能

    恶性肿瘤晚期常伴广泛骨转移,大多数有骨转移癌的患者会产生难以忍受的持续性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对其治疗手段虽多,但各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放射性治疗(外照射、内照射)在缓解骨痛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现就几种常用的放射性治疗方法及其毒性综述如下.

  • 组织间插植内照射对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傅尚志;张楚毅;张哉根;高广正

    目的:探索家兔肝脏组织间插植内照射后放射损伤和修复的变化及其时间与剂量效应的关系.方法:将家兔分成4组:A组10 Gy、B组20 Gy、C组30 Gy、D组为对照组,观察内照射后1、2周及1、3、6月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照射后不同时间的肝脏放射毒性反应.结果:3个不同剂量组照射后不同时间WBC、TP、GPT、AKP、TBiL与照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照射后1~2周可见急性放射性肝炎改变;1~3月可见肝脏损伤性改变;3~6个月A组肝脏损伤轻微,C组可见迟发性肝损伤恢复性改变.结论:单次30 Gy以内局部内照射对肝脏无毒性反应;随着放射剂量加大局部损伤加重,照射后6个月:10 Gy组肝损伤基本恢复,30 Gy组出现典型的放射性肝纤维化改变.

116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