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频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线刀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建立P 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0 Hz、2 Hz、100 Hz电针治疗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对旋转行为的影响,组化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Western-blot检测中脑部位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蛋白表达变化,并用Real-time PCR检测P物质mRNA的水平.结果 100 Hz电针治疗可有效缓解模型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减缓黑质部位神经元数目的 丢失,增加中脑部位TH蛋白的表达;而0 Hz与2 Hz治疗并未产生明显的效果.100 Hz电针治疗能逆转MFB损伤导致的中脑SP的基因表达的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频电针治疗对PD大鼠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中脑P物质的mRNA的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
-
电针治疗部分损伤帕金森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在我国,应用针刺疗法治疗帕金森病(PD)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临床实践证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D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并且针刺对其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视神经萎缩、脊髓损伤、小儿脑发育不良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针刺治疗产生效果的机制至今不清.本研究中,我们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线刀损毁内侧前脑束(MFB)制备PD大鼠模型,并探讨电针能否减轻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阻止DA能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并增强DA能神经元内GDNF和BDNF基因的表达.
-
基因修饰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
在体外实验的基础上,探索酪氨酸羟化酶(TH)和GTP环水解酶-1(GCH)修饰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混合移植对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永生化成纤维细胞制备及成纤维细胞TH基因和GCH基因修饰[1].2.大鼠偏侧PD模型制备及细胞移植:雄性SD大鼠50只,6-羟基多巴胺注射至右侧内侧前脑束制备偏侧大鼠PD模型.25只成功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只,对照组11只.TH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修饰的成纤维细胞悬液按4∶1(v/v)的比例分别与GCH基因修饰的成纤维细胞悬液混合,分别用于治疗组和对照组.移植细胞分4点通过立体定向注射至右侧纹状体.每只大鼠移植细胞总数为2×105(体积10 μl),每点移植细胞数为4×104(体积2.5 μl).
-
移植人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帕金森大鼠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在体内外特定环境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神经细胞等[1-2].本文利用6-OHDA损毁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制作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动物模型,移植BMSCs并观察BMSCs对PD大鼠行为学及组织学的影响,以探讨BMSCs治疗PD的前景.
-
快速周期伏安法在定量研究脑内核团多巴胺释放中的应用
目的和方法:采用快速周期伏安法(FCV)在体研究电刺激内侧前脑束(MFB)或腹侧背盖区(VTA)诱发的纹状体(CPu)、伏核(Acb)或中央杏仁核(CAN)多巴胺(DA)释放的特点,探索电刺激诱发不同核团DA释放的适宜刺激参数.结果:CPu、Acb与 CAN的 DA释放量及释放动力学特征均有不同.结论:在应用 FCV技术研究脑内不同部位DA释放时,应重视适宜刺激参数的选择及运用,以获取更好的实验结果.
-
黑质致密部和内侧前脑束注射6-OHDA 制备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中 DA 含量比较
目的::比较黑质致密部(SNc)损毁和内侧前脑束(MFB)损毁2种方法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对纹状体中多巴胺(DA)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SNc 损毁组(n=15)和 MFB 损毁组(n=1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观察3组大鼠损毁侧纹状体中 D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SNc 损毁组(P <0.001)和 MFB 损毁组(P <0.001)大鼠纹状体中 DA含量均显著降低,与 SNc 损毁组相比较,MFB 损毁组大鼠纹状体中 DA 含量下降更为显著(P =0.005)。结论:MFB 损毁制备的 PD 大鼠模型对 DA 能神经元的损伤范围较 SNc 损毁有所扩大,为不同研究选择制备模型的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评价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高效、稳定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和病理学检测对模型成功率和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为实验后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从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中,随机挑选20只作为正常组,另外30只纳入PD模型组,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法,进行内侧前脑束脑立体定位损伤,分别于术后1周、2周、3周腹腔注射阿朴吗啡检测旋转行为,转圈数≥210 r/30 min为成功帕金森病模型.分别采用旷场实验、露台水迷宫实验评价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的行为学差异.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随机选取2只,采用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后取脑制作冰冻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脑黑质神经元的变化情况.结果 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内侧前脑束法成功获得21只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旷场实验结果显示PD模型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和运动总距离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PD模型组的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PD模型组的露台水迷宫寻台时间明显延长,寻台速度明显下降(P<0.01);HE染色结果显示,PD模型组大鼠右侧黑质区域神经元胞体形态不规则、结构不清、数量明显低于正常组;TH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模型组大鼠右侧黑质区TH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实验表明6-羟基多巴胺单侧两点注射内侧前脑束是一种有效的建立帕金森大鼠模型的方法.为后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高效、稳定的模型基础,即有利于客观、有效评价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又是探索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途径.
-
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 建立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注射同等剂量的6-羟多巴胺于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第1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 mm,右侧2.0mm,背腹8.0 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3.0 mm,背腹7.5 mm.第2组注射位点:位点1:前囟后1.8 mm,右侧2.5 mm,背腹8.0 mm;位点2:前囟后1.8 mm,右侧2.5 mm,背腹7.5 mm),造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坏,运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及免疫组化检验模型是否成功.比较两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结果 采用第1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为51%,第2组注射位点的成功率为77%,显著高于第1组(P<0.01).结论 采用第2组注射位点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率高、易行.
-
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6-OHDA)内侧前脑束(MFB)和纹状体尾壳核(CPu)两个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两个注射位点模型分别记为:MFB-M,CPu-M。方法运用6-OHDA两点注射法,损毁大鼠左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制备PD模型。记录大鼠后肢肌电(EMG)信号频率观察肌肉震颤;测定大鼠自主活动;电化学法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H)、OX-42表达;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给药3周后,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行为改变趋势一致,百可利在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动物上药效表现不同,在CPu-M组可明显提高PD大鼠自主活动数(P<0.05)。EMG信号分析显示,在MFB-M组,给予百可利,肌电频率降低55%;在CPu-M组,给予百可利,肌电频率降低60%。EMG时效研究表明,在 CPu-M组,百可利药效持续420 min以上。纹状体递质水平显示,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DA递质水平差异很大,在CPu-M组,百可利能够明显升高DA水平(P<0.05)。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趋势一致,在CPu-M组,百可利有更明显神经元保护作用(P<0.05),在MFB-M组,百可利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作用更强(P<0.01)。结论不同注射位点制备的PD模型能够反映不同时期PD的病理变化,百可利可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生成和释放、保护残存神经元、恢复神经元功能等机制改善PD不同发病时期模型动物的行为学症状。
-
内侧前脑束毁损制作大鼠帕金森氏病模型
获取稳定可靠的帕金森氏病(PD)模型是进行PD研究的重要环节.6-OH-DA立体定向注射毁损内侧前脑束(MFB)由于安全可靠而成为近年大鼠PD模型制作的常用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MFB毁损大鼠PD模型的制作和模型鼠"自发"旋转行为的意义.
-
一种改良帕金森大鼠模型的制作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帕金森(P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Wistar大鼠60只,分别制作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内侧前脑束(MFB)两点6-OHDA毁损传统PD大鼠模型及中脑内侧前脑束(MFB)单点6-OHDA毁损改良PD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行为及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化.结果改良组大鼠死亡率低于传统组和对照组,行为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检测与传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注射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减少(P<0.01).结论本实验方法可快速简便地建立稳定的PD大鼠模型.
-
线刀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部分损伤的帕金森病模型
采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不同的时间,分别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状况、动物的异常旋转行为和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应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能够成功地建立部分损伤的大鼠帕金森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