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布鲁氏菌的Rep-PCR分型研究
目的探索对布鲁氏菌属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方法应用Rep-PCR进行分型研究,以布鲁氏菌属各种型代表菌株为参考,将该方法对国内分离的典型、非典型布鲁氏菌菌株、疫苗菌株进行分类研究.结果使用Rep-PCR方法,不仅在属的水平上可以检测、鉴定布鲁氏菌属,而且能够将107株国内外布鲁氏菌的参考菌株和地方流行菌株分为8个组.结论使用Rep-PCR方法可以对布鲁氏菌株进行分型,将典型和非典型布鲁氏菌进行鉴定和分型,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
-
2014年四川省实验室检测布鲁氏菌病例分析
目的 掌握2014年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感染情况,为四川省布鲁氏菌病(布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的疑似布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结果 共检测305例,血清学检测阳性32例;不同性别检测血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1 ~ 60岁之间,占总阳性人数的78.13%;病例分布于8个地市,以眉山市占总阳性人数比例高为25.00%;职业分布以养殖羊和牛人数比例高为34.38%;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多汗、乏力,分别占90.63%、62.50%和68.75%;肌肉、关节酸痛者占59.38%;感染源主要为羊、牛及其制品,感染途径为直接接触及消化道传播.结论 四川省多地存在布鲁氏菌感染病例,疫情漏报严重,疫情呈明显回升趋势,需在全省加强布病的防控工作.
-
不同年龄段人群布鲁氏菌病急性期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急性期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46例布病急性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青少年组、青年组、中老年组共5组.结果 不同年龄组布病患者的急性期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在临床症状体征中乏力(P=0.015)、多汗(P=0.048)、腰痛(P<0.001)、肝脾肿大(P=0.013)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淋巴细胞计数(P<0.001)、谷丙转氨酶(P=0.024)、谷草转氨酶(P<0.001)、白蛋白(P<0.001)、C反应蛋白(P<0.001)、红细胞沉降率(P<0.001)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儿童患者发生乏力和多汗较成年患者少,更易发生肝功能损害出现肝脾肿大,而累及脊椎.临床表现为腰痛者以中老年患者多,中老年患者组C反应蛋白和动态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的发生率高于低年龄组.结论 不同年龄组布病患者有不同的临床差异性,临床诊治中需要注意其特点.
-
甘南县音河镇兴业村人间布病流行情况调查报告
兴业村位于甘南县城东10公里处,共有村民500户,1 681人,其中男性825人,女性856人;养畜户139户,直接从事养畜人员162人;牲畜存栏数4 408头(只),其中,奶牛240头、小尾寒羊720只、绵羊3 420只、山羊28只.2004年3月3日该村村民不断有布鲁氏菌病病例报告,至7月10日累计达15例.我们于6月30日至7月10日深入兴业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蛋白质组学在布鲁氏菌病研究中的应用
布鲁氏菌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的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生物武器,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双向凝胶电泳、生物质谱及生物信息学为主要技术支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完善进步,蛋白质组学研究将不断深入发展.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已应用到布鲁氏菌病研究领域中,在医学研究领域中不仅能为阐明布鲁氏菌活动规律提供理论基础,也能为探讨布鲁氏菌病的致病机理、疾病诊断、疾病防治和新型疫苗的研制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解决途径,从而为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
布鲁氏菌免疫相关抗原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许多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并总结一些瓶颈问题:其一,在动物检疫方面,无法确定被检动物是疫苗接种还是自然感染,这对畜牧业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二,在疫苗接种方面,人类预防布鲁氏菌感染没有理想的疫苗,使得感染率增加,再加之短时间内临床症状不典型,使得病情极易被延误.针对这两个问题本研究主要介绍了一些布鲁氏菌病诊断相关抗原、疫苗候选抗原和一些热点关注抗原.
-
中国布鲁氏菌耐药机制与药物敏感性研究现状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近几年在中国乃至世界处于高发期.本研究主要就布病的抗生素耐药机制、耐药基因以及布鲁氏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进展等进行了阐述.
-
宁波市海曙区布鲁氏菌病调查分析
2005年8~9月,宁波市海曙区对辖区4个奶牛场开展了人畜间布病感染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对海曙区内的4个奶牛场的相关人员,即场主、配种员、饲养员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GB 15988-1995)进行诊断.
-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方法检测布鲁氏菌分型标准化操作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 建立常用布鲁氏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MLVA)的标准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16个位点,通过核酸提取、聚合酶链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技术,结合BioNumerics( Version 5.0)软件,对16株布鲁氏菌标准菌株和不同地区分离的32株菌株进行分型.结果 利用所建立的MLVA方法可以区分16株布鲁氏菌标准菌株,并可以将32株地方株区分为牛种和羊种两大类.结论 初步建立了MLVA标准化方法,可以在种的水平鉴定布鲁氏菌,还可以追溯传染源,确定流行趋势.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分型 标准化操作程序 -
布鲁氏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鉴定研究
目的 在同一体系中对布鲁氏菌6个种进行鉴定.方法 根据布鲁氏菌6个种的差异基因设计5对引物,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布鲁氏菌进行鉴定.先用标准菌株建立方法,优化实验条件,然后扩增地方株进行验证.结果 除绵羊附睾种外多重引物PCR方法能将其余5个布鲁氏菌种全部鉴定出来.结论 这种方法快速准确,且对实验操作人员安全,是布鲁氏菌鉴定的辅助方法.
-
广东省布鲁氏菌病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 从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水平鉴定广东省2005-2006年分离的布鲁氏菌菌株,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分析与省内及既往菌株的同源性.方法 运用常规方法鉴定了6株布鲁氏菌菌株,进一步用BCSP31-PCR技术和PFGE方法进行种的水平区分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6株菌均为羊种3型,属特异性基因BCSP31阳性,菌株间的PFGE分型相似值介于69.2%~100%.结论 广东省这2年分离的布鲁氏菌菌株均为羊种3型,与1985年比较发生了种的改变,PFGE方法可在种的水平区分布鲁氏菌的3个种.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分析 脉冲场凝胶电泳 BCSP31-PCR -
2007年牡丹江市布鲁氏菌血清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布鲁氏菌感染状况,进一步控制布鲁氏菌病疫情.方法 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依据GB 15988-1995<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虎红试验为阳性,同时SAT试验1∶100(++)及以上者,判定布鲁氏菌血清检测阳性.结果 2007年牡丹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检测门诊共检测126人,感染率为38.89%;以职业性接触感染率高,感染率为48.83%,其次是食源性接触感染,感染率为21.43%;不同病因的布鲁氏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6,P<0.01);血检男性93人,阳性率44.09%;女性33人,阳性率24.24%,男女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27,P<0.005),男性的布鲁氏菌感染率高于女性.结论 2007年牡丹江市布鲁氏菌病门诊血检阳性率高达38.89%,明显高于近年来的调查结果.应及时建立严格的牲畜检疫制度,倡导需产品接触人群来取有效的个人布病防护措施.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重点人群布鲁氏菌感染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人群布鲁氏菌感染状况,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牧民、农民、兽医、牛羊宰杀及烤肉摊主为调查对象,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同时调查相关知识知晓和自觉防护传染情况.结果 共检测1 988人,发现布鲁氏菌感染者51例,感染率为2.57%.其中屠宰卖肉者及烤肉摊主感染率为7.94%,兽医为6.45%.维吾尔族感染率为4.08%,哈萨克族为2.83%.人群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结论 屠宰、烤肉摊主及少数民族也是当地重点布病感染人群.
-
一例实验室感染布鲁氏菌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布鲁氏菌病[1]是由布鲁氏菌引起人蓄共患病,由牛、羊、猪、犬等带菌动物通过皮肤、粘膜接触及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给人.
-
常规试管凝集试验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结果比较
目的 对比布鲁氏菌分别采取常规试管凝集试验以及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检测结果.方法 选择南营村疑似布鲁氏菌患者40例,予以常规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及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常规试管凝集试验检测的阳性率为5%,明显低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阳性率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的阳性率高于常规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的阳性率,该检测方法可作为布鲁氏菌首要筛选方法.
-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
-
羊种布鲁氏菌心内膜炎一例
患者男性,40岁,农民.一年前牧羊数月后,关节、肌肉反复酸痛,间断发热.2002年10月14日因高热(39.5℃)、胸闷、气短、全身乏力、加重时不能平卧入我院心内科.入院时查体,心率:110次/min;口唇紫绀、杵状指,甲床苍白;叩诊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区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主动脉第二听诊可闻及双期杂音;心脏超声显示:主动脉狭窄和中重度主动脉瓣畸形;主动脉和二尖瓣可疑赘生物,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3次血培养分离出羊种布鲁氏菌.本例患者有先天性动脉瓣畸形,并有羊接触史,波浪式热型,布鲁氏菌诊断血清效价1∶1 600.
-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液中布鲁氏菌DNA研究
将PCR技术应用于血液中布鲁氏菌DNA检测[1].1.材料与方法:①根据Bp26基因片段设计的引物序列为:Bp26-f:5'-ACCATGAACACTCGTGCTAGCAA-3';Bp26-r:5'-TCATTACTTGATTTCAAAAACGACA-3'.②菌株:布鲁氏菌S2及M16菌株和大肠埃希菌DH5α菌株.③基因组提取及酶切:采取从布鲁氏菌活菌提取S2及M16总基因组[2],PCR扩增Bp26基因片段,扩增产物与PRT-TK和pBluescriptⅡKS+质粒连接,转化到DH5α感受态细胞,克隆并制备质粒,用XhoⅠ和EcoRⅠ内切酶酶切.
-
江西省首次从当地人群中分离出布鲁氏菌及其流行病学分析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布病疫情由北方扩散至南方,防控形势严峻。江西省历史上少有布病病例报告,动物防疫部门鲜有发现家畜布病疫情。自2011年报告首例血清学阳性布病患者以来,2012年主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液检测,首次从当地人群分离到布鲁氏菌,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
布鲁氏菌疫苗株与标准株的比较
布鲁氏菌鉴定需要标准株作为对照,标准株具有高致病性。本研究对牛、羊、猪种生物Ⅰ型的标准株(544A、16M、1330S)与疫苗株(S19、M5、S2)进行比较,探索疫苗株作为对照菌株用于鉴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