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Weber B型踝部骨折后足筋膜间室综合征1例报告
患者,女,53岁.在浴室滑倒,见左足偏向后内侧,疼痛剧烈,不能站立.急诊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外固定,以左三踝骨折脱位收住院.夹板钢托外固定处出现左足乌紫、肿胀,立即松开外固定物,见左足、踝及小腿下段明显肿胀,皮肤触之有明显紧绷感,其中以足踝部张力高,足部皮肤感觉较健侧明显麻木,浅感觉和复合感觉障碍,左足皮温明显降低,可扪及骨擦音,左踝部压痛,足趾不能活动,胫后动脉未扪及搏动,足背动脉可扪及.
-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Ⅱ度以上踝关节骨折脱位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脱位中医正骨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2002年7月,以手法复位改良夹板固定治疗Ⅱ度以上踝关节骨折脱位96例并进行随访.男74例,女22例.按Lauge-Hansen分型:Ⅱ度55例,Ⅲ度30例,Ⅳ度11例.根据Baird和Jackson的主观和X线踝关节评分系统对其疗效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随访5~12个月,平均8个月.96例总优良率为88.6%,除3例患者长时间行走疼痛外,其余均无疼痛.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熟练的复位技巧、可靠的夹板固定和注意保持治疗过程中的骨折的稳定对提高远期疗效非常重要.
-
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63例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修复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下胫腓联合分离仍不稳定者,给予皮质骨螺钉横向内固定;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25%者给予整复螺钉内固定.结果随访4个月~5年.按齐氏疗效评定标准:优良53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84%.结论强调骨折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同时,应充分重视修复三角韧带、下胫腓前韧带,以及恢复下胫腓联合的稳定.
-
夹板固定内翻位锻炼治疗踝部旋前外旋型Ⅲ度骨折
目的探讨内翻位锻炼对距骨、内踝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手法整复后,在小夹板的轻度内翻内旋微跖屈位固定下,每日将足放在内翻位进行稍用力的内翻活动10余次,每次10~15分钟,持续内翻锻炼4周.结果25例患者的距骨、内踝的关节间隙均正常,腓骨、内踝均对位良好或佳,1例好转,全部有效.结论及早进行内翻的功能锻炼,可使外翻分离的内踝骨折逐步复位,使踝关节功能早日恢复.
-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严重粉碎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方法应用改良Bastiani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47例,跟骨牵引石膏外固定治疗22例,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17例,并将其术后随访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根据病人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关节面平整度及检查患者快速行走200m(100m/min),再登50级楼梯后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其他不适的严重程度评价疗效.其优良率为: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为74.5%,跟骨牵引石膏外固定治疗为57.1%,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为56.2%.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理想、固定较牢固、应力遮挡小、手术操作简单、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伴有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及缺损的病人.
-
运用相对固定、适当活动观点治疗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即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在运动创伤中非常多见,在日常生活中也较常见,如处理不当,有时会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1994年1月到2006年12月收治踝关节扭伤55例,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腓骨长肌移位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
目的 介绍应用腓骨长肌移位韧带重建方法治疗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方法 对21例陈旧性无骨折的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行同侧腓骨长肌移位韧带重建、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术后10周取出内固定。结果 经2个月到10年的随访,结果是18例优良,2例可,1例差,优良率85.7%。结论 采用本法治疗无骨折的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能明显改善症状,防止创伤性踝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
踝关节损伤中韧带的修复14例
2002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踝关节损伤50例,其中行外科手术处理14例,手术中除骨折内固定及脱位复位后均细心修复损伤的踝关节周围韧带,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足踝损伤的分类与治疗的要点和难点
足踝部损伤主要有踝关节骨折脱位、距骨骨折脱位、跟骨骨折以及跖骨骨折、趾骨骨折、跖趾关节脱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足踝损伤防治的重点是踝关节骨折脱位、距骨骨折脱位、跟骨骨折以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本文针对足踝损伤的要点和难点分类进行阐述.
-
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后踝顶针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使后踝骨折稳定的佳踝关节固定位置.方法:应用手术截骨方法制作三踝骨折的尸体标本模型.复位后安装外固定器,并应用6根顶针复位与固定.于后踝顶针下表面贴应变片,并与应变仪导线连接.通过调整踝关节固定复位器,使踝关节固定于背伸中立、背伸内翻、背伸外翻3种位置.用试验机控制加载,应用应变仪采集顶针应变数据.实验结果经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后踝骨折背伸中立位比背伸内翻位及背伸外翻位固定稳定.结论: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后踝骨折稳定的佳踝关节固定位置是背伸中立位.
-
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36例分析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均得到10~32个月,平均12.5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疗效评定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优20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8.9%.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适用于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
下胫腓分离并踝关节骨折112例
1993-2004年,我院治疗下胫腓分离并踝关节骨折11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4例,手术治疗88例,术后疗效满意.
-
踝关节骨折误诊36例分析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防范策略.方法:对我院36例踝关节骨折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未行X线片检查而误诊的25例;行X线片检查后仍误诊的11例,11例中8例术前纠正误诊,3例术后获得确诊.结论:加强踝关节损伤机制的认识,全面系统的体检,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综合的临床分析是减少踝关节骨折误诊率的重要因素.
-
运动员急性踝扭伤的再认识
急性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普通人群的发生率高达每日1/1万人;有不少运动项目如赛跑、篮球等,运动员急性踝扭伤的发生率高达50%[1].与普通人群相比,运动员发生急性踝扭伤的生物力学机制、及相关处理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
后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根据骨折的分型选择手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例后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根据骨折分型并结合CT影像选择相应的体位.结果 38例均获随访.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优良率达86.8%.结论 对于后踝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体位,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
踝关节陈旧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多由急性踝关节扭伤疾病失治、误治或积劳成疾所致.其主要的危害是后期的踝关节不稳,相关文献显示高达20%~40%的踝关节扭伤将演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大多数学者认为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伤害是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在松弛位愈合后造成的踝关节不稳,其中尤以踝关节外侧不稳多见.患者多表现为行走不平地面时的恐惧感或不稳定感、长时间行走时关节的酸痛及酸胀感,以及踝关节活动受限.本文对踝关节陈旧性扭伤的诊断、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
-
二孔钢板缝线装置治疗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目的:探讨二孔钢板缝线装置治疗三踝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方式及手术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对利用二孔钢板缝线装置固定的三踝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11例进行连续随访观察,术后第2天即嘱患者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术后12周行完全负重功能锻炼。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年,随访内容包括临床及 X 线检查,对踝关节功能行 AOFAS ( 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评分。通过术后 X 线片和标准的踝足功能评分,评估其临床效果并探讨该装置的临床应用前景。结果患者均在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术后多次的 X 线片表明,所有患者下胫腓间距在术后8周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中均能保持稳定,距骨在踝穴中也无外侧位移现象,术后3个月11例 AOFAS 评分平均达60分;术后半年7例随访,平均达85分;术后1年11例随访,得分95分(满分100分)。X 线片未发现内固定失效。所有患者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装置。所有患者取出内固定时均未发现钢板切割致缝线断裂,取出内固定装置后未有不适症状复诊。结论二孔钢板缝线装置治疗下腓联合损伤具有技术简单、手术时间短、内固定器物理特性符合踝关节正常解剖、固定强度足够、避免内固定物断裂、费用较低等多项优势。
-
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 Pilon 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后内侧切口治疗后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共手术治疗132例后踝骨折患者,根据入院时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7例诊断为后 Pilon 骨折,采用后内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 )治疗,且资料完整。男18例,女9例;年龄19~76岁,平均47.8岁;损伤机制包括坠落伤13例,平地扭伤7例,车祸伤7例;均伴外踝骨折及关节软骨面塌陷;所有患者足踝部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患者均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骨折复位后螺钉或钢板固定。从外伤到手术时间1~14天,平均5.7天;术后定期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 AOFAS (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3~36个月,平均21.8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天 X 线片显示,解剖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无台阶,踝穴正常)25例,复位良(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 mm,踝穴增宽<1 mm )2例,解剖复位率92.6%;27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3~22周,平均16.3周。末次随访时 AOFAS 评分为76~100分,平均88.9分,其中优19例,良8例,优良率100%。结论后 Pilon 骨折采用后内切口可完全暴露整个后内侧骨折块,有利于骨折复位和固定,临床疗效满意,应作为治疗后 Pilon 骨折的首选入路。
-
应用距下关节镜诊治跗骨窦综合征
目的:分析跗骨窦综合征在关节镜下的特征,评价应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5例诊断为跗骨窦综合征的病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平均33.4岁(19~48岁)。其中,踝扭伤后11例,跟骨骨折后2例,胫腓骨骨折后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均应用距下关节镜检并行镜下手术。术前后应用直观模拟量表( VAS)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 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关节镜下发现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滑膜充血增生、脂肪纤维化、疤痕形成,有3例患者伴距跟骨间韧带的局部撕裂,1例伴腓骨肌腱损伤,1例伴距跟关节面软骨损伤;有2例患者镜下未见明显异常。针对不同病变,行跗骨窦区的增生滑膜、疤痕及脂肪组织清除,射频电极止血。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6~28个月),疼痛消失及明显缓解者13例,2例缓解不明显,其中,诊断强直性脊柱炎1例患者缓解3月后再发疼痛,经抗炎治疗缓解。 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平均VAS评分从术前的7.7分下降到2.1分,优良率86.7%(13/15)。结论跗骨窦综合征在关节镜下常有明确的滑膜充血或增生等病理表现,通过关节镜手术可取得较优良的疗效。
-
Ilizarov技术在儿童烧伤患者足踝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 Ilizarov 技术在瘢痕挛缩致儿童烧伤患者足踝畸形矫正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北京市京都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临床治疗儿童烧伤后瘢痕挛缩致足踝畸形36例(共46只足),应用Ilizarov技术+矫形手术矫正儿童烧伤后瘢痕挛缩所致足踝畸形.结果 本组手术患者,畸形矫正顺利,瘢痕软化良好,踝关节功能恢复,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44只足优(90~100分),2只足良(75~89分).结论 Ilizarov技术矫治足踝关节畸形,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痛苦,而且避免了植皮手术带来的供皮区的瘢痕增生,使没有良好供皮区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成为可能,为瘢痕挛缩足踝关节畸形的临床治疗开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