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雷帕霉素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

    作者:黄桢淳;陈润泰;王骏逸;陈晓英;傅玉才;王伟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探讨mTOR与核转录因子(NF)-κB炎症信号通路之间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8只)经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建AS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4只,按1 mg/kg雷帕霉素,隔日一次腹腔注射)和对照组(4只,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隔日一次腹腔注射),共干预6周.在药物干预前、后采集兔耳缘静脉血检测血脂变化;药物干预后采集胸主动脉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变化,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胸主动脉斑块中p-p70S6K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胸主动脉p-mTOR和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雷帕霉素组在药物干预后血清总胆固醇(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雷帕霉素组的TG在药物干预后显著降低.病理学分析表明雷帕霉素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显示雷帕霉素组p-p70S6K和TNF-α达水平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雷帕霉素组的p-mTOR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帕霉素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并提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mTOR信号通路抑制炎症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如NF-κB等、降低AS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

  • 川芎中抗血栓活性成分的计算机虚拟筛选研究

    作者:刘福和;陈少军;倪文娟

    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寻找川芎抗血栓活性成分.方法:以"血栓症"为关键词,从治疗靶蛋白数据库中搜索筛选川芎抗血栓靶蛋白;再从蛋白质数据库中查询目标靶蛋白并下载其三维结构,采用蛋白质预处理工具确定活性区域中心坐标,应用PyRx和Discovery Studio Visualizer软件对从台湾中医药资料库下载的247个川芎小分子与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结合能筛选出活性成分并分析结合作用力.结果:筛选出4个活性成分即新绿原酸、1-H-苯并咪唑-2-胺、3,8-二羟基酰内酯、川芎三萜,其分别与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凝血因子Ⅹa、血栓调节蛋白具有较高结合活性,结合能分别为-6.1、-4.5、-7.7、-8.6 kJ/mol;分析结果显示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在对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新绿原酸、1-H-苯并咪唑-2-胺、3,8-二羟基酰内酯、川芎三萜可能是中药川芎抗血栓的活性成分.

  • 基于反向分子对接技术的异鼠李素靶标的预测

    作者:崔明超;陈少军;崔文;董珂;江海龙;周海滨;凌庆枝

    目的:利用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对异鼠李素的潜在靶标进行预测.方法:采用idTarget软件对蛋白质数据库中异鼠李素的潜在靶标进行筛选,利用PyRx 0.8软件中的autodock vina模块对筛选的结果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异鼠李素与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凝血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核受体ROR-α等4种靶蛋白的结合较好,其结合能(△Gpred)分别为-11.7、-10.34、-10.11、-10.07kcal/mol;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异鼠李素与4种靶蛋白核心氨基酸具有静电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结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凝血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核受体ROR-α可能是异鼠李素的潜在靶标.

  • S100A6的转录调控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苗静琨;周兰

    S100蛋白家族是一类非泛素化、EF-手型钙结合蛋白,通过与钙离子及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存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参与细胞周期活动、细胞分化、肿瘤生长以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活动等过程.

  • 雷公藤内酯醇靶蛋白及其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高涛

    雷公藤是中国的传统中药,其活性单体有数十种,而内酯醇(triptolide,TPL)是其中重要的活性单体之一.TPL是从雷公藤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三环氧内酯化合物,分子式为C20H24O6,相对分子质量360.39[1].TPL与靶蛋白结合后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强大的抗炎、抗肿瘤、免疫抑制及抗生育等作用,但目前TPL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本文就TPL药理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蛋白激酶C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作者:于厚志;黄德嘉

    蛋白激酶C是体内广泛存在的一大类苏/丝氨酸激酶家族[1].神经递质、激素和生长因子大多可通过激活磷脂酶C产生脂源性第二信使(如甘油二脂),从而激活蛋白激酶C,后者通过磷酸化靶蛋白的苏/丝氨酸残基或调节其基因表达来影响细胞的多种功能[1].

  • S100B蛋白研究进展

    作者:张晓伟;余光开

    S100蛋白家族是一个有21个成员的钙结合蛋白家族,S100蛋白通过对钙离子的调节及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细胞增殖、分化、肌肉收缩、基因表达、分泌及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S100B为其中一员,与临床关系密切,现将其生物学活性、病理生理变化、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LRP1促进黑素瘤A375细胞的转移

    作者:熊慧姊;于倩;宋军;陈文娟;费珵雯;史玉玲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1,LRP1)与黑素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沉默黑素瘤细胞A375的LRP1基因,测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组织芯片上正常皮肤组织和黑素瘤皮肤组织的LRP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黑素瘤A375细胞中沉默LRP1基因后,黑素瘤A375细胞的迁移能力和转移能力减弱;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LRP1蛋白在黑素瘤皮肤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皮肤组织表达增高.结论 LRP1蛋白可以促进黑素瘤A375细胞的转移;LRP1蛋白可能成为黑素瘤潜在的肿瘤标记物以及黑素瘤诊断治疗的靶蛋白.

  • 应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大肠癌转移相关小分子化合物

    作者:齐鲁;丁彦青

    目的 筛选并分析与大肠癌转移相关的小分子化合物.方法 首先通过大肠癌早期转移组织表达谱数据与正常大肠组织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再通过差异表达基因与小分子的对应模式筛选出与大肠癌早期转移相关的小分子化合物,后通过分析小分子化合物的靶蛋白在大肠癌疾病类中的富集情况,筛选靶蛋白中与大肠癌相关的部分靶蛋白,结合大肠癌表达谱的表达情况以及小分子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结合情况筛选相关的靶蛋白并进行网络调控情况分析.结果 通过小分子化合物的富集分析,tanespimycin得分高,并且其靶蛋白在大肠癌疾病类中富集程度高,说明tanespimycin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综合表达情况以及分子结合强度,明确与大肠癌相关的靶蛋白CHEK1、AURKA、GSTP1、NQO1可能为tanespimycin对大肠癌转移治疗作用中的关键蛋白,并且这4个靶蛋白构成的网络参与了与药物代谢相关的生物进程,进一步说明其与tanespimycin的关系.结论 tanespimycin可能是能够抑制大肠癌早期转移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主要通过与其相互作用的靶蛋白CHEK1、AURKA、GSTP1、NQO1调控大肠癌转移相关的信号网络.

  • HSP90的功能及HSP90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艳光;曹富民

    热休克蛋白[1](heat shock protein,HSP)初是在1962年Ritossa P研究果蝇唾液腺时发现的,是一种在热应激环境下合成并被激活的一组特殊蛋白质。随后研究进一步证明高温导致果蝇染色体出现蓬松是由于热休克使染色体内基因转录合成特异性的蛋白,因是在热应激条件下产生的新蛋白质,故称为热休克蛋白,又被称为应激蛋白。细胞在进行生长、发育、分化、基因转录等功能的时候,HSP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保护细胞生命活动必需的蛋白质是其主要生物学功能,从而使细胞生存和生长得到维持。HSP需要与其他不同功能的多种蛋白形成复合体才能完成上述功能。HSP与靶蛋白结合或使其解离从而对靶蛋白活性功能进行调节,包括对靶蛋白的折叠、亚基之间的装配,并参与细胞内的运输及降解。在肿瘤细胞中多种HSP家族成员表达是增强的,说明HSP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某些HSP在恶性肿瘤中常高表达,并保护肿瘤在不利环境中生长。HSP在生物体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170)×103,是一个具有多成员的庞大的糖蛋白超基因家族。按照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可分为HSP110、HSP90、HSP70、HSP60、HSP (HSP25, HSP27,HSP28)五大家族。

50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