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TRESK表达水平的变化

    作者:张登文;吴焕兵;张传汉;夏辉;徐林;姚文龙;田玉科;王学仁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双孔钾离子通道TRESK(TWIK-related spinal cord K+ channel,TRESK)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雌性SD大鼠(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骨癌痛组(BCP组).在术前1 d、术后3、5、9、14 d分别测量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变化,于第14天取腰段脊髓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神经元TRESK的表达变化.结果 手术前两组大鼠MW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P组在手术后5 d MWT值开始降低,与Sha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RESK的表达主要位于脊髓背角.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显示,BCP组的TRESK蛋白表达较Sham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TRESK表达降低,这种表达的改变可能与骨癌痛发生机制相关.

  • 脊髓CX3CR1在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张亚军;田玉科;杨承祥;王汉兵;刘希江;张涛

    目的 观察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CX3CR1在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小胶质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吗啡耐受组(BM组)、BM+米诺环素组(BM+m组).C组不作任何处理;S组大鼠仅手术暴露右侧胫骨上段;BM组大鼠右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10 μL(4×105个细胞/mL)制作骨癌痛模型,第9天开始鞘内给予20 μg/kg吗啡,2次/d,连续7 d;BM+m组在BM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手术后第16天再连续3 d鞘内注射米诺环素250 μg /kg.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6、9、12、15、18天测定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和机械缩足持续时间(MWD),各组于术后18 d处死大鼠,取脊髓L4~6节段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X3CR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水平.结果 BM组大鼠在鞘内给予吗啡第7天(即术后第15天)形成较稳定的吗啡耐受,表现为MWT值下降,明显低于C组和S组(均P<0.01),而MWD上升,明显高于C组和S组(均P<0.01),术后第18天两指标与BM+m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组大鼠吗啡耐受形成后脊髓背角CX3CR1蛋白和OX-42表达明显高于C组和S组(均P<0.01),而BM+m组注射米诺环素后脊髓CX3CR1蛋白和OX-42表达低于BM组(均P<0.05).结论 脊髓CX3CR1可能在骨癌痛大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活化使脊髓CX3CR1蛋白表达上调.

  • 骨癌痛外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小微;毛应启梁;王彦青

    癌痛是临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破坏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骨癌痛模型,为深入研究骨癌痛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契机.骨癌痛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随着肿瘤的生长和骨质的破坏,病灶中与肿瘤相关的诸多因子不断释放(如前列腺素、内皮素、神经生长因子等),在肿瘤局部构成复杂而独特的微环境,持续激活并敏化支配骨组织的伤害性感受器.在骨癌痛发展的过程中,交互存在着炎症反应、神经损伤及其他组织损伤等病理变化,导致伤害性刺激传入信息增加,引起剧烈的疼痛.

  • SDF-1/CXCR4信号通路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安平;岳新霞;常琦;王龙;海力茜·陶尔大洪

    目的 观察SDF-1/CXCR4信号通路对骨癌痛(cancer induced bone pain,CIBP)大鼠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Normal组,Sham-Veh组,Sham-AMD3465组,CIBP-Veh组及CIBP-AMD3465组.第4、5组大鼠胫骨内注射Walker肿瘤细胞(乳腺癌细胞)构建骨癌痛模型;第2、3、4和5组术后第1 d至术后第14 d连续给予AMD3465(CXCR4一种选择性拮抗剂)/Veh;术前第1 d至术后第14 d采用Von-Frey机械细丝连续观察大鼠的术侧后足痛阈改变;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SDF-1/CXCR4在脊髓背角的细胞分布;Western blot定量检测脊髓背角SDF-1与CXCR4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脊髓背角FOS阳性细胞表达数.结果 术后第1 d至7 d,大鼠术侧后足的机械痛阈缓慢降低,在术后第7 d降至低,第7 d至第14 d痛阈维持在较低水平,给予CXCR4选择性拮抗剂AMD3465后大鼠术侧痛阈明显上升.SDF-1和CXCR4表达在神经元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进一步说明CIBP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SDF-1和CXCR4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给予CXCR4选择性拮抗剂AMD3465后,SDF-1和CXCR4蛋白的显著降低(P<0.05);CXCR4选择性拮抗剂AMD3465能够有效降低FOS阳性细胞的数量.结论 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骨癌痛的发生发展,并可调控脊髓背角内FOS蛋白的表达.

  • 鞘内注射AG-490对骨癌痛小鼠脊髓水平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热痛觉的影响

    作者:张建楠;任炳旭;倪坤;刘玥;马正良

    目的:探讨脊髓水平IL-6-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通路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其对骨癌痛的影响.方法:将NCTC 2472纤维肉瘤细胞注入C3H/HeNCrlVr雄性小鼠股骨骨髓腔制作骨癌痛模型,以不含纤维肉瘤细胞的等体积a-MEM培养基行骨髓腔内注射制作假手术模型.采用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latency,PWL)评估疼痛水平.取腰段脊髓组织(L3~Ls水平),分别应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水平星形胶质细胞中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JAK2 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鞘内注射给予AK2拮抗剂AG-490,观察小鼠痛行为学及脊髓水平GFAP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骨癌痛模型组小鼠术后10,14,21 d的PWL均较假手术组显著缩短(P<0.05);骨癌痛模型组的脊髓组织GFAP和JAK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鞘内注射30或90 nmol AG-490可以显著缩短骨癌痛模型组小鼠PWL,同时可以抑制脊髓组织GF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脊髓水平IL-6-JAK2信号通路可能在骨癌痛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IL-6-JAK2信号转导通路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发挥镇痛作用.

  • C57BL/6小鼠骨癌痛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作者:黄东;黄晓玲;阎雪彬;邬力祥;王明安

    目的:探讨用Lewis肺癌细胞系制备C57BL/6小鼠股骨癌痛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体质量18~20 g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n=15).实验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6个;热灭活组接种相同数目并热灭活的Lewis肺癌细胞;PBS组接种等客积的PBS液;空白对照组只做假手术,不注入任何溶液.分别于接种前及接种后第7天起隔日观察小鼠自发痛行为及测定机械触诱发痛.术后第7,15,23天,将小鼠麻醉后行双侧后肢X线摄片,评估肿瘤诱发的骨组织破坏程度.每次摄片后,取小鼠术侧后肢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质破坏情况.结果:实验组接种后第11天左右出现明显自发痛行为,表现为自发抬足时间延长;接种后第13天左右出现明显的触诱发痛,表现为50%缩足阈值明显下降,且持续整个观察期.术后23 d放射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充满骨髓腔,且穿破骨皮质向外生长,侵犯周围肌肉组织.结论:C57BL/6小鼠股骨骨髓腔接种Lewis肺癌细胞能够成功制备小鼠骨癌痛模型,且此模型与人类骨癌痛高度相似.

  • 骨癌痛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Ⅱ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明;耿卫国;刘文明

    目的:建立大鼠胫骨的骨癌痛模型,观察骨癌痛发生时脊髓背根神经节内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雌性SD大鼠3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aive组,=9)、假手术组(Sham组,=12)和骨癌痛组(骨癌痛组,=12)。骨癌痛组右侧胫骨的骨髓腔内接种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Sham组注射相等体积的D- Hanks液。于手术前1天及手术后3、7、10和14 d使用von- Frey丝测定手术侧的机械缩爪阈值;于手术后14 d采集各组(=9)的L3~L5的右侧背根神经节,每3只大鼠的背根神经节标本作为一组提取总的蛋白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HCⅡ的变化情况;于手术后14 d多聚甲醛灌注Sham组(=3)和骨癌痛组(=3)大鼠,取L3~L5的右侧背根神经节制作冷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MHCⅡ的变化情况以及与神经元和卫星细胞的关系。结果手术前各组大鼠的机械缩爪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癌痛组在骨癌痛模型建立7 d后较基础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显著低于Nai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MHCⅡ表达于背根神经节的卫星细胞;同时Western blot定量结果发现骨癌痛组的MHC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aive组,而Sham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的MHCⅡ表达升高,可能参与骨癌痛的外周敏化。

  • 鞘内注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3激动剂/拮抗剂对小鼠骨癌痛的影响

    作者:孙大鹏;任炳旭;季永;唐季春;李国君;杨定清;朱小莲;孙海燕

    目的 探讨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3(mGluR3)对骨癌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C3H/HeNCrlVr雄性小鼠84只随机分为:①正常组;②APDC+Tumor组;③DMSO+Tumor组;④APDC+Sham组;⑤DMSO+Sham组;⑥LY341495+Tumor组;⑦LY341495+Sham组.用热辐射刺激仪测定缩足潜伏期(PWTL).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术后14d,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骨癌痛组PWTL明显降低(P<0.05).术后21 d,和正常组相比,APDC+Sham组、DMSO +Sham组PWTL和脊髓GFAP、IL-1 β、IL-6、TNF-α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SO+Tumor组PWTL(6.18±1.29)s明显低于正常组(15.91±1.65)s,脊髓GFAP、IL-1 β、IL-6、TNF-α表达则高于正常组(P<0.05);APDC+Tumor组PWTL(9.39±1.94)s高于DMSO+Tumor组,脊髓GFAP、IL-1 β、IL-6、TNF-α表达则低于DMSO+Tumor组(P<0.05);LY341495+Tumor组PWTL(6.09±0.26)s、脊髓GFAP、IL-1 β、IL-6、TNF-α表达水平与DMSO+Tumo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Y341495+Sham组PWTL(11.89±2.95)s低于DMSO+Sham组(16.57±1.86)s,脊髓GFAP、IL-1 β、IL-6、TNF-α表达则高于DMSO+Sham组(P<0.05);和术后14 d(注药前)相比,APDC+Tumor组PWTL值升高(P<0.05),DMSO+Tumor组、LY341495+Tumor组和LY341495+Sham组PWTL值则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mGluR3激动剂APDC具有抗癌痛作用,而鞘内注射mGluR3拮抗剂LY341495促进伤害性感受,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释放炎症因子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STAT3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项红兵;肖建斌;招伟贤;董航

    目的 观察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STAT3的表达,探讨其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n=10):模型组,为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4.8×103/μL);对照组,为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 μL Hank液.第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荧光双标法观察两组大鼠患侧腰段脊髓STAT3和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变化和关系.结果 对照组大鼠对机械痛刺激的缩爪阈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组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大鼠在术后缩爪阈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癌细胞后第14 d,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脊髓STAT3、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明显增加(P<0.05);荧光双标免疫组化显示患侧脊髓STAT3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有共表达.结论 脊髓背角STAT3参与了骨癌痛的发生和发展,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骨癌痛中可能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腹腔注射氯胺酮对胫骨癌痛模型大鼠腰段脊髓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项红兵;肖建斌;黄笑玉;招伟贤;董航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氯胺酮对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背角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的影响,探讨氯胺酮治疗骨癌痛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4组(n=6):A组(对照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Hank液;B组(模型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4.8×109/L);C组(氯胺酮10 mg/kg);D组(氯胺酮20mg/kg);C,D二组造模同B组.从第14 d开始,A,B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 mL,C,D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氯胺酮10mg/kg(1 mL)及20mg/kg(1 mL),1次/d,连续4d.术前及术后1~22d,各组大鼠隔日观察机械痛阈值变化.第22天,取大鼠脊髓L4~6节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结果 A组大鼠对机械刺激的缩爪阈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组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22 d,与A组大鼠对机械痛刺激缩爪阈值相比,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腰脊髓背角Ⅰ~Ⅳ pERK免疫反应光密度值B、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注射20mg/kg氯胺酮抑制了胫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背角pERK表达,NMDA/ERK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骨癌痛的维持.

  • 脊髓小胶质细胞和IL-1β在骨癌痛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蒋晶晶;姚鹏;吴秀英;张锦

    目的 观察大鼠骨癌痛时脊髓小胶质细胞以及IL-1β的变化.方法 9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CIBP组,每组48只.CIBP组大鼠胫骨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骨癌痛模型.于注射瘤细胞前和后6、14、21d取出L4~L6节段脊髓,检测IL-1β的变化趋势,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明确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在脊髓背角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比较,接种瘤细胞后6d,CIBP组大鼠术侧脊髓背角OX42积分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1).可见肿瘤细胞的植入能诱导大鼠同侧脊髓背角OX-42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使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变得肥大.CIBP组IL-1β于接种肿瘤细胞后6d开始表达增加,在整个观察期内持续高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P<0.01).结论 大鼠胫骨接种肿瘤细胞后,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被广泛激活,IL-1β释放增加.

  • 大鼠鞘内阿米洛利合用吗啡的抗骨癌镇痛作用

    作者:李强;荣健;欧阳汉栋;曾维安

    目的:探讨鞘内阿米洛利合用吗啡对大鼠骨癌的镇痛作用.方法:将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注入SD雌性大鼠胫骨内形成骨癌痛模型,再行蛛网膜下腔置管.随机将大鼠分成对照组、阿米洛利组、吗啡组、混合药物组.鞘内给药前后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应阈值.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各药物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95%的可信区间(CI95).使用Isobolographic评价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鞘内单独注射阿米洛利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骨癌痛作用,其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95%可信区间CI95分别是:63.8μg和53.2~74.5 μg.鞘内阿米洛利和吗啡合用可以产生协同镇痛作用.结论:鞘内单独注射阿米洛利、吗啡可以产生明显剂量依赖性的抗骨癌痛作用;鞘内注射阿米洛利可以增强吗啡的抗骨癌痛作用.

  • 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在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秦明秀;李昌龙;朱敏;侯伟楠;周艳琼;覃艳君;梁锐;袁斌毅

    目的 测定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AI-CDA)在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脊髓中的表达,探讨骨癌痛-吗啡耐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雌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160~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10只(n=10):对照组(Ⅰ组)、骨癌痛组(Ⅱ组)和骨癌痛-吗啡耐受组(Ⅲ组).在左后肢胫骨上端骨髓腔内接种鼻咽癌HONE1细胞,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术后每天测大鼠机械刺激回缩阈值(MWT),于术后第14天对大鼠后肢进行影像学检查.术后第15~21天,上午8:00和下午16:00,Ⅱ组皮下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Ⅲ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术后第21天取后肢胫骨标本观察病理切片,并取L4~6脊髓组织.采用RT-PCR法测定脊髓组织中AI-CDA mRNA的表达.结果 (1)Ⅲ组大鼠应用吗啡治疗的前3 d MWT值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大鼠应用吗啡的3 d后与前3 d相比MWT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术侧胫骨X线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破坏;(3)两组大鼠术侧胫骨病理切片可见骨髓腔中癌细胞浸润;(4)与Ⅱ组比较,Ⅲ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AI-CDA mRNA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CDA在骨癌痛-吗啡耐受组大鼠脊髓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骨癌痛-吗啡耐受机制的形成.

  • 独活寄生汤辅助治疗阿片镇痛不全骨转移癌痛的疗效

    作者:郭维;桂牧微

    目的 观察独活寄生汤辅助治疗阿片镇痛不全骨转移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已接受阿片治疗的骨癌痛患者(疼痛评分≥4)随机分为对照组(安慰剂组)和观察组(独活寄生汤组),口服治疗药物,1剂/d,连续6 d.评价标准包括疼痛强度评分(NRS)、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各项基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第6天NRS分别为6.2±1.7和3.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9.74%.结论 独活寄生汤能减轻骨癌痛,提高生活质量,可用于阿片镇痛不全骨转移癌痛的治疗.

  • 脊髓CXCL13在大鼠骨癌痛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吴艳琼;柯昌斌;许先成;孙艳玲;王贤裕

    目的 探讨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在大鼠骨癌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体质量160~200 g,分为4组(n=5):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P组)、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NC-siRNA)组(NC组)和CXCL13-siRNA组(CS组).S组胫骨骨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BP组、NC组和CS组均采用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NC组和CS组分别鞘内注射NC-siRNA慢病毒和CXCL13-siRNA慢病毒10μL.分别于造模前1d及术后第7、9、14、21天时测定机械痛阈值,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和胫骨组织,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脊髓CXCL13、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Iba-1)和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的共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blot、RT-PCR法测定脊髓CXCL13、Iba-1的蛋白及mRNA表达;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胫骨骨结构破坏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BP和NC组接种后7~21 d机械痛阈下降(P<0.05),CXCL13在神经元中表达显著上调,小胶质细胞明显活化(P<0.05),CXCL13和Iba-1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NC组比较,CS组造模后9~21 d机械痛阈升高(P<0.05),CXCL13在神经元中表达明显下调,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P<0.05),CXCL13和Iba-1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HE染色显示BP、NC组、CA组均出现骨髓腔内肿瘤生长且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S组未见异常.结论 脊髓CXCL13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参与大鼠骨癌痛的形成.

  • 基于降低TLR9表达的电针联合疼痛贴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研究

    作者:覃双来;吴永贵;关江锋;张秋

    目的 研究电针联合疼痛贴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SPF级SD大鼠84只,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将大鼠分为7组,每组12只:模型组、针刺安慰组、胶布安慰组、联合安慰组、电针组、疼痛贴组、联合组.另有空白组大鼠12只.造模成功后给予对应干预12 d,进行自发性疼痛评分测定、热痛觉过敏测定、机械性痛觉超敏测定.处死动物,留取腰椎膨大部位冻存,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LR9的表达.结果 空白组的自发性疼痛评分结果低于模型组、缩爪潜伏期(PWL)时间、机械性痛阚值高于模型组(P<0.01).疼痛贴组、联合组的自发性疼痛评分结果低于模型组、PWL时间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疼痛贴组、联合组的机械性痛闽值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脊髓内的TLR9 mRNA与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电针组、疼痛贴组、联合组的TLR9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疼痛贴联合电针治疗具有缓解骨癌痛大鼠疼痛的作用,其机制与降低TLR9表达有关.

  • 双金痛立停胶囊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研究

    作者:吕纪华;王丽;刘瑛;邓聿胤;饶伟源;覃良

    目的:观察双金痛立停胶囊对骨癌痛大鼠的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复制胫骨癌痛大鼠模型,选取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唑来膦酸(阳性药对照组)、双金痛立停胶囊19.6g,9.8g,4.9g生药/kg组,另同时设假手术组.测定各组大鼠给药前、后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采血,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TNF-α的含量,观察骨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双金痛立停胶囊19.6g生药/kg可明显降低骨癌痛大鼠的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明显提高骨癌痛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降低骨癌痛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双金痛立停胶囊19.6g生药/ks能改善肿瘤引起的骨损伤.结论:双金痛立停胶囊对骨癌痛大鼠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分泌和释放TNF-α有关.

  • 骨癌痛大鼠髓内SIGIRR的表达变化

    作者:张斌;白亢亢;卞尧尧;濮文渊;陈轶尘;周春祥

    目的 本研究针对目前日益增长的骨癌痛病患的疼痛问题进行试验探讨.建立癌痛动物模型寻找有效缓解疼痛的方法,进一步探讨骨癌痛大鼠模型中髓内细胞蛋白SIGIRR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建立SD大鼠胫骨癌痛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骨癌痛模型组(10只).通过大鼠痛行为学测试、影像学、组织学方法对大鼠胫骨癌痛的模型进行验证.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髓内蛋白细胞LTR4和SIGIRR表达变化.结果 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制备大鼠胫骨癌痛的模型骨癌造模成功.模型组的体质量不增或者降低(P<0.01)、SAPS显著增加(P<0.01)、PWTL差异不大(P>0.05).RT-PCR检测的TLR4结果显示,骨癌痛模型组比空白组表达明显增加.Western blot检测骨癌痛模型组比空白组髓内蛋白细胞SIGIRR明显下降.结论 骨癌痛大鼠髓内蛋白细胞SIGIRR表达的降低可能与骨癌痛的发生机制相关.

  • 鞘内注射TNP-ATP对骨癌痛大鼠机械痛敏的影响

    作者:任春光;王丽娜;李伟;周静;杨建平

    目的 观察骨癌痛大鼠鞘内注射P2X受体抑制剂TNP-ATP后的患侧后肢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双后肢负重差值变化.方法 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Sham组、Model组、ddH2O组和TNP-ATP组.Sham组左胫骨髓腔注射PBS液5 μl,其他3组分别注射Walker256细胞悬液5 μl(2×107个/ml).建模后5 d,所有大鼠皆鞘内置管;建模后7 d,ddH2O组鞘内注射ddH2O 10 μl,TNP-ATP组鞘内注射TNP-ATP(30 nmol)10 μl ,其余两组不进行鞘内注射.在建模前、建模后3、6、9、12 d用Von Frey丝测定大鼠患侧后肢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用负重仪测大鼠双后肢负重差值.结果 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和ddH2O组建模后第6~12 d左后肢痛觉超敏,MWT值进行性下降,双后肢负重差值进行性增加.TNP-ATP组鞘内给药后患侧后肢MWT升高,双后肢负重差值减小.结论 鞘内注射TNP-ATP能减轻但不能完全抑制大鼠胫骨癌痛引起的机械痛敏.

    关键词: 骨癌痛 P2X受体 TNP-ATP
  • 鞘内注射巴氯芬对镜像痛大鼠机械痛敏的影响

    作者:李伟;杨建平;王丽娜;任春光;周静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巴氯芬对镜像痛大鼠机械痛敏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24)、模型对照组(H组,n=8)、正常组(W组,n=8).将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注入左侧胫骨髓腔制备大鼠癌痛模型,然后将模型组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n=8):Ⅰ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Ⅱ组、Ⅲ组分别鞘内注射巴氯芬0.1 μg及0.3 μg.术后9 d 鞘内给药,注射容积10 μl.给药前0.5 h(T1)、给药后的0.5、1、2、4、8、24 h测定大鼠双足机械缩爪阈值(MWT)、评价运动功能.结果 Ⅱ组、Ⅲ组在鞘内给药后0.5 h开始痛阈值明显增加,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Ⅲ组大鼠运动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结论 鞘内注射巴氯芬可以明显降低由骨癌痛模型引发镜像痛的机械痛敏.

194 条记录 9/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