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强度针刺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沈醉;邵晓梅;方芳;孙晶;房军帆;方剑乔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弱刺激手针组、强刺激手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神经病理性镜像痛模型;弱刺激手针组于SNL术后3~11d隔日以细针(0.22 mm×13 mm)对双侧“环跳”穴进行针刺干预,幅度180°,频率60次/min,持续捻转2 min后留针,15 min时以相同强度再刺激1次,30 min时出针;强刺激手针组以粗针(0.3mm×13 mm)进行幅度360°、频率180次/min的针刺干预,其它操作与弱刺激手针组相同.于SNL前,SNL后3、7、12d时检测双侧后足机械痛阈.SNL后12d,各组随机取4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SNL后3、7、12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同侧痛阈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同侧痛阈升高(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NL后7、12d时模型组对侧痛阈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SNL后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对侧痛阈升高(P<0.01).模型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强刺激手针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强刺激手针缓解神经病理性镜像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有关.

  • 不同针刺方法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负性情绪和前扣带皮层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形态的影响

    作者:沈醉;王佳玲;温存;孙晶;房军帆;邵晓梅;方剑乔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前扣带皮层(ACC)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形态的影响,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对镜像痛大鼠负性情绪的干预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A)组、模型(B)组、2/l00Hz电针(C)组、弱刺激手针(D)组.后3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镜像痛模型.于SNL前,SNL后3、7、12d时检测双侧后足机械痛阈.SNL后12d,采用旷场试验观察大鼠负性情绪行为,免疫荧光法计算各组前扣带皮层OX-42阳性细胞数量并观察形态变化.结果:SNL后12d,与A组比较,B、D组双侧痛阈明显下降(P<0.05),B、C组大鼠负性情绪行为明显增加(P<0.05),且伴随ACC区域OX-42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形状呈激活状态;与B组比较,C组双侧痛阈明显升高(P<0.05),D组负性情绪行为明显减缓(P<0.05),且伴随ACC区域OX-42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形状呈静息状态.结论:弱刺激手针缓解神经病理性镜像痛负性情绪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CC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相关.

  • 多节段背根节慢性压迫大鼠的机械触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

    作者:陈兴伟;张许杰;谢雅彬;张天蔚;王涛;解柔刚;游思维;徐晖;胡三觉

    目的:脊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脊髓损伤以及肿瘤造成的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及其邻近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可能是引起腰背痛与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多节段神经根性痛比单一神经根性痛更常见,患者表现出多节段神经根压迫和多节段椎间孔狭窄.为此,本实验观察了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的痛行为.方法:实验在本室创建的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RG,CCD)模型基础上采用单侧L3-5多节段DRG慢性压迫模型,应用von Frey细丝和丙酮分别检测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阚值和冷刺激诱发痛反应级别及反应百分数.结果: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表现明显双侧机械触刺激诱发痛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伴随明显延迟的对侧机械触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痛的镜像痛行为.组织学观察显示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同侧DRG内部及其神经根有明显炎症反应.结论:机械性压迫和炎症共同作用神经根和DRG导致多节段DRG慢性压迫大鼠明显的机械触刺激诱发痛和冷刺激诱发痛行为.

  • 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炎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

    作者:侯永恒;杨建平;张慧娟;成浩;王丽娜;姚明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炎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方法:(1)行为学研究: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CFA模型组:于大鼠左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50μl建立关节炎性痛模型,鞘内注射NS 10μl;CBX处理组:皮下注射CFA 50μa,鞘内注射缝隙连接阻滞剂甘珀酸(CBX)100μg(10μl);NS对照组:皮下注射NS50μl,鞘内注射NS 10μl.分别于CFA致炎前1d(基础值)和致炎后0.5h、1d、3d、5d、7d、10d、14d每次鞘内注射后2h测定双侧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2)形态学研究: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n=5):NS生理盐水组、C1d组、C3d组和C7d组.分别在CFA致炎后相应时间点取腰段脊髓行Cx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测定双侧脊髓背角积分光密度值.结果:(1)单侧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CFA可以在致炎后2h~7d诱导出双侧的热痛觉过敏,呈现明显的镜像痛和域外痛现象(P<0.01或0.05),鞘内注射CBX可以在炎性痛的不同阶段逆转上述改变.(2)单侧CFA致炎后,大鼠脊髓双侧Cx43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1或0.05),主要集中于Ⅰ~Ⅱ层和Ⅹ层,其时程变化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大鼠单侧CFA致炎诱导的关节炎性痛模型,具有显著的镜像痛特征.脊髓双侧背角Cx43表达增加,鞘内应用缝隙连接阻滞剂可以逆转镜像痛现象,提示脊髓缝隙连接可能在疼痛中枢敏感化中起重要作用.

  • 鞘内注射氯胺酮对镜像痛大鼠热痛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作者:HUANG Dong;程绍波;谷永红;YAN Xue-Bin;WANG Ming-An

    目的:探讨氯胺酮鞘内注射对镜像痛大鼠热痛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镜像痛模型,随机分为3组(n=10):Ⅰ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Ⅱ组鞘内注射氯胺酮25 μg,Ⅲ组鞘内注射氯胺酮50 μg,分别测定鞘内给药前(T1)、给药后2 h(T2)、4 h(T3)、6 h(T4)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运动功能.每组大鼠在给药6h后处死,取出腰段脊髓背角,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鞘内给药后,Ⅱ组、Ⅲ组在各时间点与Ⅰ组及给药前相比,两侧TWL明显延长,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Ⅰ组MCP-1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OD)表达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1),鞘内注射氯胺酮后大鼠运动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可抑制镜像痛大鼠的热痛觉过敏,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的MCP-1表达有关.

  • 大鼠脊神经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的筛选建立

    作者:王江栓;李变锋

    目的:研究行为学观察和热辐射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及机械缩足反应潜伏期(MWT)实验筛选建立脊神经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大鼠模型。方法:选取10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SNL组90只和假手术组(Sham组)10只,于术前1 d和术后1、3、7、14、21、28 d进行行为学观察和双足PWTL及MWT实验检测。结果:两组术前行为学观察、PWTL及MW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NL组手术足均出现添足、咬足等行为学现象,且PWTL值和MWT值术后1~28 d均明显低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L组有14只大鼠为手术足,于术后7 d出现添足、咬足等行为学现象,术后14、21、28 d的MWT值均明显低于Sham组,且术后21、28 d的PWTL值均明显低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SNL镜像痛模型筛选和建立成功。

  • 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脊髓中的激活和意义

    作者:王江栓;李变锋;任秀华;曹靖;臧卫东;田志逢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脊髓中的激活情况。方法:实验组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对照组SNL非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取第4~5腰椎段脊髓做石蜡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非手术侧(镜像痛)脊髓背角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平均荧光强度增高,与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非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中,镜像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参与了镜像痛的形成和维持。

  • 氟代柠檬酸对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大鼠行为学及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作者:刘晓东;王江栓;曹靖;李变锋

    目的:探讨氟代柠檬酸(FC)对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制备大鼠脊神经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神经鞘内注射FC;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于术前1d,术后1、12、24、48h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测定完毕后处死大鼠,取第4~5腰椎(L4~L5)脊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并计算平均荧光强度.结果:注射FC后,实验组大鼠镜像侧机械痛阈和热痛阈12h后较术前1d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实验组镜像侧GFA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平均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C对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具有一定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关.

  • 氧自由基清除剂对大鼠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致镜像痛的行为学影响

    作者:吕虎;陈辉;徐娟娟;许华;孙继虎;熊源长

    目的 研究氧化应激在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CD)模型致大鼠镜像痛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建立L4、L5两节段CCD模型(CCD模型组),并设立假手术对照组(10只),应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双侧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PWMT).术后第7天,筛选出CCD模型组发生镜像痛大鼠30只,按照5 mL/kg标准分别予腹腔内注射氧自由基清除剂N-叔丁基-α-苯基硝酮(PBN) 100 mg/kg (CCD+PBN100亚组,10只)、PBN 30 mg/kg(CCD+PBN30亚组,10只)和0.9%氯化钠溶液(CCD+ NS亚组,10只).记录并比较各组大鼠双侧后足在给药前0.5h和给药后0.5、1、2、4、6、8、24 h时的PWMT值和镇静评分.结果 CCD模型组术后第1、3、5、7天压迫侧和损伤对侧的PWMT值均显著低于同组同侧术前(P值均<0.05),假手术组术后第1天压迫侧和损伤对侧的PWMT值均显著低于同组同侧术前(P值均<0.05).CCD模型组术后第1、3、5、7天压迫侧和术后第3、5、7天损伤对侧的PWMT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同侧同时间(P值均<0.05).CCD模型组术后1、3、5、7天损伤对侧的PWMT值均显著高于同组压迫侧同时间(P值均<0.05).CCD+ PBN100亚组注射后0.5、1、2h压迫侧和损伤对侧的PWMT值均显著高于同亚组同侧注射前和CCD+PBN30亚组同侧同时间(P值均<0.05),CCD+ PBN30亚组注射后0.5、1、2h压迫侧和注射后0.5、1h损伤对侧的PWMT值均显著高于同亚组同侧注射前和CCD+ NS亚组同侧同时间(P值均<0.05).CCD模型组3个亚组的镇静评分均为0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注射氧自由基清除剂PBN可以缓解大鼠CCD引发的镜像痛行为.

  • 外周NFкB参与强直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

    作者:王喆辰;吕宁;张玉秋

    强直电刺激大鼠坐骨神经(tetanic stimulation of the sciatic nerve,TSS)能够引起脊髓背角C纤维和A纤维介导的场电位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以往对其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脊髓水平,而对外周的变化了解甚少.核因子kappa B (nuclear factor kappa B,NF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脊髓NFкB的激活与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以及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的中枢敏化.为了明确在初级感觉神经元中NFкB是否参与外周敏化,本研究通过痛行为学测试、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到TSS能够引起大鼠双侧后肢的持续性触诱发痛和双侧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中磷酸化的NFкB(激活形式的NFкB)表达上调;这些激活的NFкB主要表达在神经元、施旺细胞和卫星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内;给予选择性NFкB抑制剂PDTC能够明显缓解TSS引起的触诱发痛.这些结果提示外周NFкB也参与TSS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并首次为单侧坐骨神经损伤引起双侧“镜像痛”的外周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 镜像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雪飞;许倩

    镜像痛是躯体一侧组织或神经损伤后,不但损伤部位出现疼痛和痛敏,而且对侧相对应的部位也可出现疼痛和痛敏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临床和动物模型中均可出现.文中回顾镜像痛临床病例和动物模型中的镜像痛现象,探讨镜像痛可能的发生机制,并介绍临床镜像痛的治疗进展和前景.

  • 镜像痛的外周和中枢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培雯;牛娟;黄杜鹃;周瑞;乐明霞

    躯体一侧组织或神经损伤后,在对侧相对应的部位出现自发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为镜像痛.镜像痛在临床病例和动物模型中均有报道.新近研究表明,分别有外周和中枢神经机制参与了镜像痛的形成.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镜像痛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 鞘内注射巴氯芬对镜像痛大鼠机械痛敏的影响

    作者:李伟;杨建平;王丽娜;任春光;周静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巴氯芬对镜像痛大鼠机械痛敏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24)、模型对照组(H组,n=8)、正常组(W组,n=8).将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注入左侧胫骨髓腔制备大鼠癌痛模型,然后将模型组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n=8):Ⅰ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Ⅱ组、Ⅲ组分别鞘内注射巴氯芬0.1 μg及0.3 μg.术后9 d 鞘内给药,注射容积10 μl.给药前0.5 h(T1)、给药后的0.5、1、2、4、8、24 h测定大鼠双足机械缩爪阈值(MWT)、评价运动功能.结果 Ⅱ组、Ⅲ组在鞘内给药后0.5 h开始痛阈值明显增加,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Ⅲ组大鼠运动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结论 鞘内注射巴氯芬可以明显降低由骨癌痛模型引发镜像痛的机械痛敏.

  • 癌症痛大鼠模型中镜像痛现象观察

    作者:黄章翔;李晓青;赵志奇;王妙苗;缪雪蓉;俞卫锋;杨立群

    目的:研究癌症痛大鼠模型中镜像痛现象.方法:体重180~200 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肿瘤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每组8只).术前1 d~术后15 d内,隔天以Von Frey纤维测定其手术侧足(左后足)和非手术侧足(右后足)的机械痛阈,并进行术前、术后及组间比较;术后15 d时,以25%乌拉坦0.6 ml/100 g进行麻醉后,以60 g Von Frey纤维刺激各组大鼠右后足(非肿瘤侧或非手术侧后足)2 min,2 h后灌流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其L5~L6脊髓背角c-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数量.结果:肿瘤组手术侧和非手术侧足的机械痛阈均明显下降,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和正常组(P<0.01),而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刺激其右后足后,肿瘤组鼠右侧脊髓背角c-fos免疫阳性神经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和正常组(P<0.01),而假手术组和正常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癌症痛大鼠模型中存在镜像痛现象,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

  • 鞘内注射甘珀酸降低CX43的表达对大鼠镜像痛的影响

    作者:黄普超;曹靖;赵青赞;任秀花;李治华;陈雪梅;邵金平;王剑南;张振华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CX43的表达变化及对镜像痛的影响.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SNI组,SNI+ NS组,SNI+ CBX组,每组24只.各组分别于术前ld、术后3、7、10、14和21 d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其中Sham组,SNI组于术后14 d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SNI+ CBX组于术后第5~9d鞘内注射甘珀酸10μl(20 μg),SNI+ N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术后10、14和21 d三个时间点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脊髓内CX4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GFAP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SNI组与Sham组相比,行为学上大鼠双侧机械缩足阈值降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CX43及GFAP表达增加(P <0.05);SNI +CBX组与SNI+ NS组相比,Western Blot显示CX43表达降低,免疫组化显示脊髓背角双侧GFAP表达降低(P<0.05),术后14 d,21 d大鼠双侧机械缩足阈值升高.结论:鞘内注射甘珀酸降低CX43的表达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并缓解大鼠双侧的机械痛.

  • 多节段背根节慢性压迫大鼠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镜像痛的外周机制

    作者:谢雅彬;张天蔚;焦西英;解柔刚;胡三觉;游思维;徐晖

    目的:研究多节段背根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multiple dorsal root ganlia,CCD)大鼠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镜像痛的外周机制.方法:制作单侧L3-L5 CCD模型大鼠,并应用von Freyfilaments检测双侧机械触刺激诱发痛行为,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该模型大鼠同侧及对侧DRG大中型和小型神经元中与痛觉信息传递相关的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表达情况.结果:CCD大鼠表现出明显双侧机械触刺激诱发痛行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CD模型大鼠同侧及对侧DRG大和中等大小神经元内,CGRP的表达与正常组大鼠DRG神经元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而同侧及对侧DRG小神经元,CGRP的表达与正常组大鼠DRG神经元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CD模型大鼠双侧DRG内传递痛觉信息的神经肽CGRP表达升高,提示外周双侧DRG神经元内CGRP的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多节段CCD模型大鼠机械触刺激诱发痛镜像痛的发生.

  • 脊髓的内吗啡肽参与外周炎症诱发的镜像痛

    作者:韩学哲;李会莉;王智明;李云庆

    为了观察内源性抗伤害性系统在外周炎症诱发的镜像痛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大鼠一侧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在损伤位点诱发出持续1~72 h的热痛敏和机械性异常痛觉;CFA注射后1~24h在对侧诱发出机械异常痛觉,即镜像痛.为了进一步探讨内源性抗伤害系统对镜像痛的调节作用,用三个剂量(0.2μg,2μg,20μg)的内吗啡肽2(EM2)以及20μg的EM1分别在CFA注射前10 min经鞘内给药.结果显示三个剂量的EM2均可明显反转CFA诱发的镜像机械阈值降低,而EM1对此没有作用.上述结果提示来源于内源性抗伤害性系统的EM2,而不是EM1,在脊髓阶段可能对外周组织炎症诱发的镜像机械异常痛觉发挥抑制性作用.

  • α2肾上腺素受体与镜像痛调制

    作者:侯仁浩;刘霞;白占涛

    镜像痛为躯体一侧组织或神经损伤时产生疼痛及痛敏,在对侧对应区域亦产生疼痛及痛敏的现象.α2肾上腺素受体(alpha-2 adrenergicreceptor,α2-AR)在痛觉调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镜像痛研究显示α2-AR激动剂亦可减缓镜像痛敏.现就镜像痛的发生机制结合新的研究进展,探讨α2-AR参与镜像痛调控的可能机制.α2-AR在镜像痛的调制方面或具重要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