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关节炎吗啡耐受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的变化

    作者:石钏;陈怡;于泳浩

    目的:以慢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为基础,通过鞘内给与吗啡时间的不同,观察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水平变化,以阐述阿片耐受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盐水组(S组)鞘内注入20ul生理盐水1d;吗啡1d组(M1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1d;吗啡3d组(M3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3d;吗啡5d组(M5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35;吗啡7d组(M7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7d.各组于注药后完毕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并取脊髓腰4-5节段,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结果:随着吗啡应用时间的延长,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表达逐渐下降(P<0.05);缩脚潜伏期减少(P<0.05).结论:形成关节炎吗啡耐受的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表达变化随着吗啡应用时间增加而减少.

  • 矢拉价土(印度矿胶)对小鼠吗啡耐受增强的影响

    作者:

  • 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蓝斑核μ阿片受体表达的干预

    作者:付桃芳;王玲玲;杜俊英;陈峰;房军帆;梁宜;方剑乔

    目的:观察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cancer pain and morphine tolerance)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健康雌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7只)、骨癌痛组(8只)、吗啡耐受组(9只)、电针组(9只)和假电针组(9只).假手术组于左胫骨髓腔内注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其余4组大鼠均于左胫骨髓腔内注射MRMT-1乳腺癌细胞以制备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及骨癌痛组术后均不予干预.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及假电针组于术后第11 d对骨癌痛制备成功大鼠行盐酸吗啡注射液腹腔注射,每12 h注射1次,连续注射11 d诱导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此模型建立后第1 d起,吗啡耐受组每12 h(早上9:00,晚上9:00)行吗啡注射,连续7 d;电针组、假电针组均于早上9:00行吗啡注射,30 min后分别给予电针(2 Hz/100 Hz)和假电针(仅刺入皮下,破皮即可)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和"昆仑",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分别于癌细胞接种前1 d,术后第6 d、8 d、10 d,吗啡注射第1 d、5 d、9 d、11 d的30 min后及电针治疗第1 d、3 d、5 d、7 d的30 min后检测各组大鼠患侧机械缩足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于吗啡注射第11 d,采用HE染色检测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大鼠(每组随机选2只)胫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针治疗第7 d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每组随机选4只)蓝斑核μ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ptor, MOR)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癌细胞接种后第10 d,28只骨癌痛造模成功大鼠(骨癌痛组8只、吗啡耐受组8只、电针组6只、假电针组6只)PWT较7只假手术组大鼠明显下降(P<0.01).吗啡注射第1 d,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及假电针组大鼠PWT均明显高于骨癌痛组(均P<0.01);吗啡连续注射第11 d,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大鼠PWT与骨癌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注射第11 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大鼠胫骨上1/3处均可见癌细胞致肿块,且胫骨髓腔内布满MRMT-1癌细胞;假手术组大鼠胫骨未见异常变化.电针治疗第1 d、3 d、5 d、7 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和假电针组大鼠患侧PWT均明显低于电针组(均P<0.01).电针治疗第7 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假电针组蓝斑核MOR阳性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P<0.05),且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和假电针组均低于电针组(均P<0.01).结论:电针可提高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的机械痛阈,改善模型大鼠痛觉异常;该效应可能与电针提高大鼠蓝斑核MOR阳性细胞表达有关.

  • 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通路与吗啡耐受

    作者:张颜波;孙保亮;袁慧;杨明峰;牛敬忠;吕国蔚

    MAPKs激活通路包括3个被顺序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s激酶的激酶(MKKKs)→MAPKs激酶(MKKs)→MAPKs;有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MAPK~(JNK))、MAPK~(P38)和MKKS/MAPKE~(RK5)等4条通路.吗啡耐受后,MAPKs(ERK、JNK和P38)激活增加.MAPKs激活通路上每个环节的抑制剂均是临床上治疗吗啡耐受的潜在药物.

  • 吗啡对大鼠海马神经元钾、钙通道的作用

    作者:岳卫东;张云红;张树卓;杨雷

    吗啡是常见的阿片类镇痛药,长时间应用可导致吗啡耐受和依赖,其作用机制十分复杂.海马中同时包含μ,κ,δ阿片受体[1],与吗啡耐受及依赖有一定的关系,并参与机体的痛觉调制过程,因而了解吗啡对海马神经元离子通道的作用对阐明吗啡的镇痛、耐受及依赖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 蛋白激酶C与吗啡耐受

    作者:霍玉平;洪炎国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属于AGC蛋白激酶家族(即PKA/PKG/PKC激酶家族),在吗啡介导的μ一阿片受体脱敏及吗啡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PKC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对吗啡耐受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述了PKC在吗啡耐受中的作用.

  • 吗啡耐受新说--受体寡聚体形成调节受体内吞与吗啡耐受

    作者:

  • 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蓝斑核δ受体与β-arrestin1的作用

    作者:刘若杉;孙莉

    目的 研究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蓝斑核δ受体与β-arrestin 1 的作用.方法 40 只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 只.NS 组: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2 次;M组:分别注射吗啡10 mg/kg 与生理盐水1 ml/kg;MF1、MF2、MF3组:吗啡用药同M组,30 min 后分别给予芬太尼3、6、12 μg/kg,连续9 d.取大鼠蓝斑核,测定δ受体、β-arrestin 1 的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 与NS 组比较,M组δ受体、β-arrestin 1 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M组比较,MF1、MF2和MF3组δ受体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F2组和MF3组β-arrestin 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芬太尼6 μg/kg、12 μg/kg 可上调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蓝斑核β-arrestin 1 表达,但对δ受体表达无影响.

  • 鞘内注射δ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对慢性痛大鼠吗啡耐受的影响

    作者:陈鹤翔;杨辉;逄坤芳;卜慧莲;王鹏;高峰;廖志品;田玉科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δ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对吗啡耐受大鼠慢性疼痛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探讨吗啡耐受机制.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SD大鼠在成功建模后第10天随机分为8组并给药:骨癌痛+生理盐水对照组(BC组)、骨癌痛+吗啡组(BM组)、骨癌痛+呐曲吲哚+吗啡组(BN组)、骨癌痛+DPDPE (D-丙2-D-亮5-脑啡肽,[D-Pen2,D-CI-Phe5]-enkephalin,δ受体特异性激动剂)+吗啡组(BD组)、SNI (spared nerve injury,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SC组)、SNI+吗啡组(SM组)、SNI+呐曲吲哚+吗啡组(SN组)、SNI+DPDPE+吗啡组(SD组).BC组和SC组鞘内注射10 μl生理盐水,BM组和SM组鞘内注射10 μg/10 μl吗啡,BN组和SN组鞘内注射10 μg/10μl呐曲吲哚20 min后加注10 μg/10μl吗啡,BD组和SD组鞘内注射1μg/10μl DPDPE 20min后加注10 μg/10 μl吗啡.SNI模型大鼠1天两次给药,骨癌痛模型大鼠1天3次给药,连续9天.采用von Frey丝分别于建模前(基础状态),建模后3、5、7、9 d(T3、T5、T7、T9),鞘内给药1、4、7、9 d (I1、I4、I7、I9)时测定术侧机械痛阈.骨癌痛模型大鼠连续9天鞘内注药后灌注取左右两侧胫骨,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生长及骨结构破坏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种植侧胫骨癌细胞大量生长,异型性明显,骨质大片缺损,骨癌痛模型建模成功.两种慢性疼痛模型中,给药前各组大鼠机械阈值皆明显降低形成痛觉过敏(P<0.05);给药过程中,各治疗组均有镇痛作用,其大鼠机械阈值均明显升高(P<0.05);在给药第7天及第9天,大鼠机械痛阈较治疗第1天相比明显降低(P<0.05).骨癌痛模型中,与BN组相比,BM组在第9天其机械阈值明显降低(P<0.05).在SNI模型,与SN组相比,SM组及SD组其机械阈值在给药的第7、9天皆明显降低.结论:鞘内注射δ阿片 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呐曲吲哚可以抑制或延缓吗啡耐受,δ阿片受体参与吗啡耐受形成.

  • P2X3受体的上调参与大鼠吗啡耐受的发生

    作者:马霞青;许涛;江伟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吗啡对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P2X3受体的激活和表达的影响,同时探讨合并应用P2X3受体特异性抑制剂A-317491对大鼠鞘内吗啡耐受的影响.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每组7只:M3组,吗啡3天,每天单次鞘内给15 μg/10 μl吗啡,继而用10 μl生理盐水冲管;M5组,吗啡5天(剂量及给药方式同前);M7组,吗啡7天(剂量及给药方式同前);M+A组,A-317491合并吗啡7天,每天单次鞘内注射抑制剂A-317491 (15μg/10 μl),30 min后给吗啡(15 μg/10μl),每次给药后用10μl生理盐水冲管;A组,A-317491 7天,每天单次鞘内给抑制剂A-317491(15 μg/10μl),继而用10μl生理盐水冲管,连续7天;S组,每天单次鞘内给20μl生理盐水.每次给药前及给药后30 min动态检测大鼠后肢50%缩爪阈值,以及热痛阈甩尾潜伏期,以评估吗啡耐受的发生.于给药后第8天测定痛阈后将大鼠处死,取L3~5节段背根神经节(DRG)进行蛋白印记和免疫荧光化学染色,观察DRG中P2X3的蛋白及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结果:(1)鞘内给予P2X3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317491可明显延缓大鼠吗啡耐受的发展;(2)鞘内给予吗啡可致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的增加;3、慢性鞘内吗啡处理可激活DRG神经元中P2X3受体的表达,而给予A-317491后可以抑制这种表达的增加.结论:鞘内慢性吗啡处理可激活大鼠DRG神经元中的P2X3受体的表达,而选择性抑制P2X3受体可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耐受的发生.

  • 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激活通路在病理性痛痛觉调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颜波;袁慧;牛敬忠;孙保亮

    病理性痛(pathological pain)是临床上常见的疼痛,通常分为炎性痛(inflammatory pain)和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具有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难度.严重的吗啡耐受导致痛敏、痛觉异常现象,因此病理性痛机制研究对于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信号转导机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1,2]).

  • 神经源性疼痛与吗啡耐受的相互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

    神经损伤可使脊髓背角发生可塑性变化,并形成中枢敏化,这在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吗啡耐受时,脊髓背角也发生类似的可塑性变化,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激活,蛋白激酶C的激活和移位,NO的合成及NO对聚ADP核糖合成酶(PARS)的激活.提示痛觉过敏和吗啡耐受在脊髓背角具有相同机制,两者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激活及相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上可能会相互影响.

  • 中枢神经细胞凋亡与吗啡耐受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周亮

    全球肿瘤发病率持续增高,我国已经成为肿瘤发病人数多的国家,大多数肿瘤,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都将因癌性疼痛而服用阿片类药物止痛.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时,会导致药物耐受,从而影响吗啡类药物的止痛效果,终降低和限制了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关于吗啡药物耐受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目前认为是多方面的,而且并没有完全明了.

  • 电压门控钙通道及其对阿片类物质药理作用的调节

    作者:孟革;苏瑞斌;李锦

    电压门控型钙通道依据其生理和药理特性可分为L,N,P/Q,R,T等型.L型钙通道阻断剂能增强阿片类物质镇痛,抑制阿片类物质的耐受和依赖,其作用机制与阻断钙通道、激活阿片受体、影响阿片代谢、抑制蛋白激酶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N型钙通道阻断剂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尤其对神经源性痛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且此作用不易耐受,作用机制与抑制C纤维和细的Aδ纤维活化及Ca2+介导的炎性因子的合成相关.N型钙通道阻断剂也能增强吗啡镇痛.P/Q型钙通道阻断剂对锐痛和炎性痛的镇痛作用比吗啡更佳,作用机制与N型钙通道阻断剂相类似.T型钙通道阻断剂对神经源性痛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能增强阿片类物质镇痛,预防和治疗阿片类物质的耐受和依赖,作用机制与抑制C纤维及细的Aδ纤维活化、抑制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和效应器系统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有关.作者综述了电压门控钙通道在调节阿片类物质的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 三种非阿片小肽对吗啡耐受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雪峰;董华进;宫泽辉

    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反复使用造成的镇痛耐受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近期的研究表明,内皮素、P物质前体分子-前体速激肽及黑皮素等三种非阿片小肽与吗啡镇痛和耐受密切相关.内皮素通过内皮素A受体(ETAR)、黑皮素通过黑皮素4受体(MC4R)分别以不同机制调节吗啡镇痛并能够预防其耐受的发生,而前体速激肽则可能是调控吗啡镇痛和耐受的关键分子,本文综述了上述非阿片小肽对吗啡耐受调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吗啡耐受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脊髓谷氨酸转运体1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及吗啡耐受的影响

    作者:颜慧;李成敏;李玉蕾;宫泽辉

    为了探讨脊髓谷氨酸转运体1(GLT-1)的表达量和活性状态与吗啡耐受和神经源性痛的关系,利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模型,以机械性缩足痛阈值(MWT)为评估指标,谷氨酸转运体激动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钠为工具药,观察对大鼠机械痛敏和吗啡耐受的影响;以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 考察脊髓GLT-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CCI大鼠在术后1周与对照组相比MWT值下降约80%;CCI大鼠单独使用吗啡产生快速耐受,给药第3天与CCI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MWT值已无明显差异,脊髓GLT-1表达也明显下调;单独使用头孢曲松钠对痛敏有改善作用,脊髓GLT-1表达明显上调;吗啡伴随头孢曲松钠给药组耐受速度明显减慢,给药6天后MWT值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与CCI吗啡耐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GLT-1表达明显上调.因此,脊髓GLT-1活性变化与神经源性痛及吗啡耐受的形成密切相关,促进GLT-1功能可显著延缓吗啡耐受与痛敏形成.

  • 精氨酸及精氨酸脱羧酶抗体对痛阈及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作者:苏瑞斌;魏晓莉;刘茵;路新强;李锦

    目的进一步阐明胍丁胺对阿片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小鼠热辐射甩尾法、小鼠热板法评价了精氨酸及精氨酸脱羧酶抗体对痛阈、吗啡镇痛及其耐受作用的影响.结果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脑室注射精氨酸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扭体次数,大抑制率达84%.在小鼠热辐射甩尾模型中,精氨酸不影响小鼠的甩尾时间,但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使吗啡2.5 mg*kg-1的大可能镇痛百分率从23%增加到71%.此外,在小鼠热辐射甩尾实验中,精氨酸能抑制吗啡100 mg*kg-1所诱导的急性耐受.精氨酸上述作用可被咪唑啉受体拮抗剂咪唑克生 (3mg*kg-1,ip) 所抑制.在小鼠热辐射甩尾实验和小鼠55℃热板实验中,精氨酸脱羧酶抗体能抑制吗啡镇痛,并能加重吗啡所致的耐受.结论上述结果提示,精氨酸及精氨酸脱羧酶在痛阈、吗啡镇痛及吗啡依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吗啡耐受及内脏痛敏的相关机理

    作者:陈京红;刘茵;宫泽辉;秦伯益

    目的吗啡耐受是一种潜在的痛觉过敏,慢性内脏炎痛刺激后也产生内脏痛敏.因此探讨慢性内脏炎痛刺激及吗啡耐受间共同的细胞机理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相关的调节机理,为合理用药及药物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急慢性内脏痛炎痛模型,直肠扩张痛阈测定及生物化学检测的方法进行机理研究.结果结肠炎症和慢性吗啡耐受的大鼠均出现直肠扩张痛阈降低,即内脏痛敏现象,而慢性地佐环平(MK-801)和L-NG-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处理吗啡组的平均痛阈末见明显改变.内脏炎痛和耐受组大鼠脊髓及海马部位一氧化氮合酶(NOS)上调,而MK-801和L-NAME预处理组含量无明显变化.慢性内脏炎痛及吗啡耐受组背角神经元[Ca2+]i显著增高,而MK-801预处理的炎痛及耐受组则无明显改变.结论吗啡耐受和痛觉敏感化在机理上存在某些共同之处,均在NMDA受体的激活、一氧化氮生成及细胞内钙上发生可塑性变化.

  • 阿片类药物依赖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及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小艳;周文华;杨国栋

    文献报道在大鼠吗啡的镇痛作用和吗啡耐受中存在性别差异[1],在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中也存在性别差异[2].大量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阿片类物质影响人体性腺功能,女性吸毒者常有月经异常、妊娠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等.另外,使用滥用药物的男性大约是女性的2倍.关于性别差异和性激素在阿片类药物反应中的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揭示与此有关的机制可以对缓解疼痛和对药物滥用的治疗提供更合适的途径.性别差异和阿片类药物依赖之间的相关研究国内报道少见,本文综述了国外一些有关的研究进展情况.

  • 吗啡镇痛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和δ受体协同表达下调

    作者:李玄英;孙莉;刘晓艳;刘若杉;徐磊;王猛

    目的:测定吗啡镇痛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μ受体和δ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吗啡耐受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随机平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16)和吗啡组(MS组,n=16).采用盲法进行给药和疼痛行为测定.每天早、晚两次皮下注射(sc)药物并于上午注射前、后30 min测定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期(TFL)作为痛阈指标.NS组和MS组分别sc生理盐水1 mlkg-1和吗啡10 mgkg-1,连续注射7 d,d8早晨各组分别取8只处死,剩余大鼠(分别记为NSN组和MSN组)d8早、晚两次sc纳洛酮0.4 mgkg-1,并在d9处死.以TFL恢复至基础水平作为出现吗啡耐受的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PAG中μ和δ受体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结果:观察期两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大鼠每天注射前测定的TFL差异无显著性.MS组在d1 sc吗啡后TFL明显升高(P<0.05);在d2应用吗啡后,TFL升高达到高值,且明显高于d1用药后水平(P<0.05),随后该组应用吗啡后的TFL逐渐降低,直至d7用药后TFL降至基础水平(P>0.05).应用纳洛酮后,MSN亚组的TFL与NS组、NSN亚组以及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连续应用吗啡7 d后,MS组PAG中μ和δ受体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较NS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PAG中μ受体和δ受体共同参与了吗啡耐受机制,而且吗啡耐受大鼠PAG中μ受体和δ受体发生了协同表达下调.

9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