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防风对六味地黄丸干预实验性视网膜变性作用的影响

    作者:梁丽娜;王志强;马纳;马群英;李骄;唐由之

    目的 观察防风对六味地黄丸干预实验性视网膜变性作用的影响,从药效学角度初步探讨防风的引经作用.方法 将碘酸钠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蒸馏水组,六味地黄丸组,六味地黄丸+防风组,自造模后第1天分别用蒸馏水、六味地黄丸药液、六味地黄丸+防风药液灌胃治疗,正常大鼠不予造模,常规喂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治疗7天、14天时采用病理学及TUNEL方法观察各组视网膜病变程度.结果 治疗第7天,六味地黄丸组和六味地黄丸+防风组的病变程度较蒸馏水组减轻,3组病变范围得分分别为0.54±0.5,0.29±0.6和0.92±0.5,六味地黄丸+防风组病变范围与蒸馏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检测六味地黄丸组、六味地黄丸+防风组和蒸馏水组RPE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9.2%、40%和69.6%,其中六味地黄丸+防风组与蒸馏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时,六味地黄丸组、六味地黄丸+防风组和蒸馏水组病变范围得分分别为1.25±0.4,1.21±0.3和1.46±0.3,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UNEL检测显示六味地黄丸组、六味地黄丸+防风组RPE凋亡细胞数较蒸馏水组减少,而且没有出现外核层凋亡,六味地黄丸+防风组RPE细胞的凋亡率与蒸馏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防风可以增强六味地黄丸对实验性视网膜变性的干预作用,提示防风在方中可能起到了引经药的作用.

  • 补肾益精方对RCS大鼠视网膜变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李雪丽;唐由之;范吉平;许凯;梁洁;梁丽娜

    目的 从形态及功能两个方面观察补肾益精方(BSYJ)对RCS大鼠视网膜变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CS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将36只RCS大鼠随机分为蒸馏水组和BSYJ组,每组18只,分别予蒸馏水及BSYJ水煎剂灌胃(8.8 g·kg-1),每日1次,以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分别于干预7d、14d和28d进行指标观察,采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电图变化;HE染色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并计数外核层的细胞核数目.结果 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比较,RCS大鼠ERG波幅明显降低,在7周龄时波幅几近消失.与蒸馏水组相比,治疗7d时,BSYJ组明视ERG,暗视ERG以及Ops波幅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4d时,BSYJ组暗视ERG波幅值较蒸馏水组明显提高(P<0.05),治疗28d时,BSYJ组明视ERG,暗视ERG以及Ops波幅均较蒸馏水组有明显改善(P<0.05,P<0.01).病理学检查显示,与SD大鼠相比,随着观察时间延长,RCS大鼠视网膜外核层逐渐变薄,外核层细胞数减少.与蒸馏水组比较,BSYJ组在7d、14d、28d观察时间点视网膜形态改善,外核层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BSYJ方对RCS大鼠视网膜变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延缓病情的发展过程.

  • 兔眼视网膜下注射N-甲基右旋天冬氨酸诱导视网膜变性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张纯;徐永胜;王薇;曹安民

    目的 研究视网膜下注射兴奋性氨基酸N-甲基右旋天冬氨酸(NMDA)对神经细胞变性的作用.方法 取12只1个月龄有色家兔,视网膜下注射10 μl(30 mmol/L)NMDA(溶剂为DMEM-F12),形成视网膜隆起,在注射12、24、48 h及1周后分别处死家兔,取其视网膜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电镜观察.应用抗Calretinin、Calbindin、PKCα抗体,分别标记视网膜无长突细胞、水平细胞及视杆双极细胞;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技术标记凋亡细胞.结果 损伤早期(12~24 h),实验组视网膜可见散在细胞核固缩浓染的光感受器细胞,并有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早期严重变性;中期(48 h)视网膜各层神经元均出现病理性改变;损伤晚期(1周)视网膜各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损伤早期,TUNEL技术标记的阳性细胞位于视网膜各层.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计量资料显示视网膜下注射NMDA后,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视杆双极细胞数目基本无变化.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有凋亡、坏死、水肿变性及混合型细胞死亡等多种变性形式.结论 视网膜下聚集NMDA时,光感受器细胞、水平细胞、视杆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均表现为视网膜兴奋性毒性反应,与以往体内及体外研究结果显示的仅有内核层神经元死亡情况不同.

  •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gfp-bcl-XL对视网膜变性鼠光感受器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罗燕;唐仕波;李湘竑;李加青;林少芬;林健贤;郑湖玲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rAd-gfp-bcl-XL 治疗视网膜变性(retinal degeneration, RD)鼠的疗效。方法 40只RD鼠随机分成A、B组,每组20只,右眼为治疗眼,左眼为对照眼。A、B组治疗眼分别于RD鼠生后10 d及22 d视网膜下腔注射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抗凋亡基因bcl-XL的重组腺病毒颗粒;术后15、30 d摘除治疗眼和对照眼行冰冻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石蜡切片、HE染色并提取视网膜总RNA;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bcl-XL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分析治疗眼和对照眼的Bcl-XL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眼视网膜有较广泛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说明重组腺病毒成功的将bcl-XL转染至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且有bcl-XL表达;术后30 d,A组鼠治疗眼和对照眼bcl-XL的mRNA表达水平及Bcl-XL蛋白含量有明显差异;透射电镜下可见治疗眼的内节段较对照眼完好;HE染色示治疗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较对照眼厚。而B组鼠治疗眼和对照眼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的厚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注射至早期RD鼠视网膜下腔中的rAd-gfp-bcl-XL能有效转染光感受器细胞并发挥抗凋亡作用,但对晚期RD鼠的疗效不明显。

  • 表达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视网膜下间隙移植延缓RCS大鼠光感受器变性

    作者:黄倩;徐萍;夏欣;胡宏惠;王丰;李惠明

    目的以遗传性视网膜变性RCS大鼠为模型,探讨视网膜下间隙移植表达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人胚肺(HFL)成纤维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脂质体将编码CNTF的表达质粒转入HFL成纤维细胞、MTX及ELISA筛选高水平表达CNTF的细胞克隆.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经角膜缘后1 mm 注射5 μl 含1×105个高水平表达CNTF的HFL成纤维细胞至4~5周龄RCS大鼠右眼视网膜下间隙,左眼不手术或注射PBS作为对照.分别于移植术后2、4、6、8、10、12及15周随机取1只鼠摘除眼球作光镜观察,随机取2只鼠摘除眼球作电镜观察.结果稳定转染CNTF的HFL成纤维细胞能高水平表达CNTF (91 046.15 pg/ml),7只经光镜观察的移植眼中的4只,其视网膜外颗粒层明显较对照眼厚,保存的光感受器数量明显较对照眼多(P≤0.002).14只经电镜观察的移植眼中的10只,视网膜外颗粒层光感受器凋亡明显较对照眼少.在光感受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间堆积的盘膜碎片亦较少.宿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形态保存较好,并可见吞噬小体.结论经过CNTF基因修饰的HFL成纤维细胞视网膜下间隙移植能够延缓RCS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

  • 视网膜下间隙移植经基因修饰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大鼠光感受器变性及视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倩;吴继红;王丰;徐萍;夏欣;易静;赵新峰

    目的以RCS大鼠作模型,研究经基因修饰的永生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视网膜下移植对光感受器变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逆转录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利用脂质体介导节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表达质粒转移,修饰成人RPE细胞系CRL-2302.将1×105个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或GFP及CNTF的RPE细胞移植到4~5周龄RCS大鼠右眼视网膜下间隙,左眼不移植或注射PBS作为对照.术后2、4、6、8、10和12周作荧光显微镜、光镜、电镜及电生理检查.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术后1周移植的人RPE细胞在RCS大鼠视网膜下间隙已扩散到几乎整个眼底,但随时间延长移植的细胞逐渐减少,术后6周仅残留少量移植细胞.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移植眼保留的光感受器数量明显较对照眼多,凋亡细胞则较对照眼少.此外,移植眼宿主RPE细胞形态较正常,并可见吞噬小体.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表明部分移植眼视网膜功能明显较对照眼好.结论经过基因修饰的RPE细胞移植可延缓RCS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为治疗视网膜变性提供了新的途径.(中华腰科杂志,2004,40:552-556)

  • 维生素A缺乏性眼干燥症的眼底病变一例

    作者:赫天耕;颜华

    维生素A严重缺乏引起的夜盲和角膜软化症有较多文献报道[1-2],但是由于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底改变却少见.究其原因,首先,角膜病变的存在影响对眼底的仔细观察;其次,有些儿童患者不配合眼底检查;再次,有的眼科医师对此病不熟悉,多误诊为眼底白色斑点、眼底黄色斑点、玻璃膜疣或白点状视网膜变性.

  • 天然抗氧化剂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的研究现状

    作者:周玉梅;黄一飞

    视网膜退行性变性是一类常见的眼部进行性、致盲性眼部疾病,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凋亡是视网膜退行性变性发生、发展的共同转归,因此针对抗凋亡和抗氧化的研究一直备受临床关注.抗氧化药物种类繁多,其中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来源可靠、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等优点,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及其给药方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介绍天然抗氧化物质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神经保护药物干预治疗退行性眼底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春霞;李根林

    近年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可以作用于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多个环节,对退行性眼底病的视网膜损伤有保护作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及其相关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乙酰胆碱受体类药物,通过抑制谷氨酸盐引起的兴奋性毒性,对视网膜的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内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阻止细胞凋亡,减少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丧失.抗氧化剂及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中药,通过抑制细胞内的过氧化反应,减少超氧白由基的产生,对退行性眼底病的视网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另外,神经营养因子激活相应的受体,对视网膜细胞也有重要的营养和保护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神经保护药物干预治疗退行性眼底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湘;李根林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 多潜能干细胞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朱佳丽;郑钦象;李文生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组由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凋亡所致的严重致盲性眼病,至今仍无彻底的根治方法.多潜能干细胞是一种通过将体细胞重编程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潜能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多向分化潜能和记忆能力等特点.目前有不少研究者将多潜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视网膜细胞,并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毒性评价等方面,这将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视网膜假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邹媛媛;汪建涛;李筱荣

    视觉通路上的任何疾病都会影响视觉信号的传导,严重者甚至导致不可逆性盲.视网膜假体的研究是指在视网膜的不同部位植入相应的视网膜微电极,由植入物产生电信号或者释放神经递质,刺激并激活视网膜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从而使盲人或濒于盲的眼重新获得有用或部分有用视力.笔者分别介绍3类视网膜假体的结构组成、作用机制、植入方式、影响因素、优缺点及植入后效果和生物相容性等,以供同道参考.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

    作者:王丹艺;范宝剑;巫向前;陈伟民;林顺潮;彭智培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遗传性致盲眼病,其患病率约为1/3500.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愈方法.本文综述了RP分子遗传学的新进展,着重对诊断和预后有价值的基因突变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RP基因治疗的新动向.(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88-192)

  • 重视凋亡在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中的研究

    作者:牛膺筠

    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包括多种眼科常见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是此类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近年来在防止视网膜细胞凋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如何从抗凋亡的角度来探索预防和治疗视网膜退行性变性疾病的新途径,仍是今后眼科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

  • 微囊包裹的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的初步尝试与副作用观察

    作者:黄倩;王煜非;徐萍;王丰;李惠明;夏欣;吴继红;易苗英

    视网膜变性的治疗问题是眼科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视网膜神经细胞存活、阻止或延缓凋亡发生、甚至诱导增生等作用[1-3].本研究于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应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包裹的表达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评价其可行性,并观察玻璃体内移植微囊对眼结构的影响.

  • 复制缺陷型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基因工程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制备

    作者:刘世全;WANG Wei;王薇;张惠蓉;张薇;王申五

    目的制备稳定高表达生物活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工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拟将转基因基因治疗与视网膜移植技术结合,用于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方法首先经亚克隆和克隆构建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质粒重组体pLXSN-NGF, 然后经包装细胞pT67包装,获得含有NGF基因的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重组体;NIH3T3细胞测定其滴度,然后转导培养RPE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分析NGF基因在RPE细胞中的表达;PC12细胞测定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结果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滴度为1.2×107 cfu/ml,在转导RPE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中,可检测出NGF mRNA和蛋白的存在,PC12细胞经转导RPE细胞条件培养液刺激长出轴突样突触。结论 RPE细胞能高效地被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转导,高水平分泌表达了生物活性NGF, RPE细胞能成为一种理想的工程细胞。

  • 双眼先天性黄斑及脉络膜缺损一例

    作者:彭晓丽;郑燕林;王晶;陈廷;郑淼

    患者女性,24岁。自幼双眼视力差,6年前曾因视力差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弱视、斜视,并予以斜视矫正手术。术后视力改善不明显,再次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双眼先天性视网膜变性”,未予特殊治疗。家族史:家族其他人未发现同样病患。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3(-2.50 D),左眼视力0.1(+1.25 D);双眼球正位,水平震颤。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晰,瞳孔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应存在,虹膜未发现缺损。双眼玻璃体透明,双眼小视盘,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可见边界清楚的黄斑及脉络膜缺损灶(见图1),病灶区内可见少许视网膜血管跨越其上,可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病灶区内及边界可见色素沉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显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间断或缺失,脉络膜缺损(见图2)。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可见病灶区缺乏脉络膜背景荧光(图3)。诊断:双眼先天性黄斑及脉络膜缺损。

  • 联合小视野扩散张量成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研究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

    作者:张艳秋;史大鹏;郭希让;王梅云;徐晓娜;赵翠花;E.Mark Haacke

    目的 通过定量分析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视神经小视野扩散张量成像(rfov-DTI),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全面地评价RP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34例经眼科确诊的RP患者(68眼,病变组)和33名无眼科相关疾病的健康正常人(66眼,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被试均行3.0 T MR视神经rfov-DTI和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比较两组间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率(MD)值、平行扩散率(λ//)、垂直扩散率(λ⊥)的差异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正态分布);视盘周围RNFL颞侧厚度、鼻侧厚度(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之间的比较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及下象限厚度、上象限厚度(数据正态分布)之间的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RP视神经DTI参数与视盘周围RNFL厚度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病变组视神经DTI的FA、MD、λ//、λ⊥值以及RNFL平均、颞侧、鼻侧、下方、上方象限厚度分别为0.445±0.078,(1.330±0.236)、(5.502±0.263)、(4.494±0.238)×10-3mm2/s以及(104.7±25.4)、(104.0±31.0)、(65.0±25.0)、(122.0±33.3)、(117.4±37.7)μm;对照组相应的各项参数值分别为0.581± 0.043,(1.079±0.146)、(5.349±0.214)、(4.195±0.126)×10-3mm2/s,(101.2±10.6)、(70.0±10.8)、(81.3± 13.4)、(127.3±12.5)、(126.3±11.5)μm.与对照组相比,病变组视神经平均FA值降低,平均MD值、λ//、λ⊥值升高,RNFL颞侧厚度增厚、鼻侧厚度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TI各参数的t值分别为-12.388、7.394、3.695、9.062,RNFL颞侧厚度、鼻侧厚度的Z值分别为-8.384、-4.518,P值均<0.01),而RNFL上、下方象限、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17、-1.843、1.049,P值分别为0.227、0.069、0.297).RP患者视神经FA值与颞侧RNFL厚度呈弱相关(r=0.268,P=0.029),与鼻侧RNFL厚度不具有相关性(r=0.164,P=0.186).结论 rfov-DTI和OCT联合应用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RP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的在体病理变化,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的组成部分中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与视神经的病理改变之间相关性较弱,两者表现存在不一致性.

  • 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光照损伤诱导视网膜变性中的作用

    作者:吴乐萌;郭秀娟;曹安民;杨丽萍

    目的:探讨在光照损伤诱导视网膜感光细胞变性凋亡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取4~5周龄的Balb/cJ雄性小鼠189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n=27),其中1组(27只)作为对照组,6组(162只)作为实验组.将实验组Balb/cJ小鼠暗适应48 h后暴露于光照损伤(波长490~580 nm,光照度3 500 1x)24 h.分别于暗恢复后0 h,3 h,6 h,24 h,3 d以及7 d处死小鼠,摘取眼球.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13末端标记法(termina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感光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验视网膜中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GRP78/BiP,proeaspase-12和cleaved caspase-12,p-PERK,p-elF2α)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1)光照损伤后视网膜外核层中出现TUNEL染色阳性细胞,并且在暗恢复24 h后阳性染色细胞数达到高峰;(2)伴随光照损伤诱导的视网膜变性过程,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的表达上调,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N-Arg对RCS大鼠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视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爱军;房军;朱秀安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对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视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测定出生后不同鼠龄RCS(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大鼠视网膜的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S,iNOS)活性;出生后第17天RCS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Nω-nitro-L-arginine,N-Arg),并于出生后第22、27和32天重复注射,于出生后第38天以TUNEL法检测视网膜视细胞凋亡.结果:RCS大鼠出生后第25天,视网膜iNOS活性达高峰;注射N-Arg后,视网膜TUNEL阳性视细胞核相对面积显著降低,外核层明显增厚,杆锥层显著变薄.结论: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具有潜在的临床治疗价值.

159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