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骨关节炎胫骨髁间棘增生与前交叉韧带信号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胫骨髁间棘的增生是否会引起前交叉韧带损伤.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骨科收集58例(70膝)无外伤史的膝骨关节炎病例,均行膝关节MRI检查,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在冠状位上测量内外侧髁间棘的高度、矢状位上测量前交叉韧带异常信号的面积,分析髁间棘的高度与前交叉韧带的异常信号面积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58例(70膝)中5膝有膝关节内游离体,其余65膝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10例,女48例,平均年龄61岁(39~79岁).内侧髁间棘高度(10.02±1.46) mm,外侧髁间棘高度(8.92±1.69) mm,前交叉韧带异常信号范围(318.42±130.10) mm2.内侧髁间棘高度与前交叉韧带异常信号的面积存在相关性(P=0.00),相关系数为0.60,二者呈正相关;外侧髁间棘高度与前交叉韧带异常信号的面积无相关性(P=O.10).结论:内侧髁间棘高度与前交叉韧带的异常信号面积呈正相关,交叉韧带异常信号的临床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
319例不同病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胫骨髁间棘几何形态比较
目的:了解不同病程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胫骨髁间棘几何形态的差异,探讨其对ACL传统单束重建和解剖双束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2005年5月24日至2008年2月27日,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对319例ACL断裂患者的胫骨平台内、外侧髁间棘的几何形态进行了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内侧髁间棘垂直高度、外侧髁间棘垂直高度、内外侧髁间棘顶点连线中点处的垂直高度、胫骨平台的内外宽度和内外侧髁间棘基底宽度之和.比较病程分别为≤3个月、>3个月且≤6个月、>6个月且≤12个月和>12个月的各组ACL断裂患者髁间棘形态测量值的差异.结果:与病程≤3个月的ACL断裂患者相比,病程>3个月且≤6个月的患者髁间棘几何形态改变不明显,病程>6个月且≤12个月的患者外侧髁间棘高度显著增加,病程>12个月的患者内、外侧髁间棘高度均显著增加.结论:ACL断裂患者随病程延长髁间棘几何形态有所改变.对病程长于12个月的患者,应考虑其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增高对ACL重建术中胫骨骨道定位和ACL重建术后增生的髁间棘对移植物的撞击的影响.
-
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通过关节镜治疗的方法.方法:2001年6月~2007年10月共收治患者37例,采用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缝线固定,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果:37例全部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5±2)个月.根据Rasmussen评分,本组优29例,良6例,可2例.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胫骨髁问棘撕脱骨折在复位和固定方面与切开手术一致,但具有创伤小,对关节内干扰小、反应轻、不破坏支持带及关节囊、减轻手术后粘连或僵硬、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儿童胫骨髁间棘骨骺损伤一般采用钢丝、不可吸收缝线、可吸收缝线.
-
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关节镜治疗
目的探讨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关节镜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关节镜下钢丝固定11例,强生不可吸收线固定5例,通过术后X线片及膝关节屈伸功能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24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与愈合良好.膝关节屈曲度均超过90度,无膝关节不稳,也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创伤小、对关节干扰小、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
陈旧性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陈旧性髁间棘撕脱骨折再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异位畸形愈合的髁间棘骨折15例行切开复位,4例在关节镜下手术,重新整复骨折后应用钢丝固定骨折块.结果:随诊1~5年(平均2年),优10例,良8例,可1例,术前膝关节不稳定及撞击现象基本消失.结论:髁间棘撕脱骨折的解剖复位是避免膝关节不稳定及撞击现象发生的关键.
-
关节镜下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髁间棘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并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7例骨髁间棘骨折患者施行关节镜下复位及内固定术,同时处理合并伤.术后使用可调支具固定,给予相应阶段的康复指导.结果 17例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屈曲角度4周后恢复到90°,12周恢复至正常.结论 对于胫骨髁间棘骨折,关节镜下克氏针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
-
关节镜下克氏针和可吸收螺钉治疗胫骨前髁间棘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克氏针和可吸收螺钉治疗胫骨前髁间棘骨折的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时间和不同固定方式将122例胫骨前髁间棘骨折分为2组,均实施关节镜下固定手术.其中观察组(66例)采用克氏针,对照组(56例)使用可吸收螺钉.术后随访8~12个月,比较2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9.37±14.12)分增加至术后(94.52±3.60)分;对照组由前(30.42±12.40)分增加至术后(88.14±2.63)分,2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行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Lyscholm膝关节评分较好,且手术简便、材料便宜、术后膝关节整体功能良好.
-
关节镜下克氏针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克氏针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Lyscholm膝关节评分对行克氏针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与可吸收螺钉固定的两种术式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Lysholm膝关节评分:克氏针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组由术前的(41±13)分增加至术后(93±5)分;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37±14)分增加至术后(82±5)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克氏针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在Lyscholm膝关节评分上优于可吸收螺钉固定,且手术时间短,对关节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费用少,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及整体的功能恢复令人满意.
-
关节镜下儿童髁间棘骨折治疗进展
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临床上一种比较特殊的膝关节内骨折[1],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于8~14岁的儿童[2]。有学者认为其原因是儿童骨骺发育未成熟,前交叉韧带与关节软骨紧密结合所致[3];而成人骨骺发育成熟,前交叉韧带与软骨下骨紧密结合。所以在外力作用下,儿童容易发生髁间棘撕脱骨折,多因运动扭伤和交通事故所致。当膝关节活动时,上移的髁间棘骨折块会顶在髁间窝,引起髁间窝撞击,膝关节的伸直将受到影响甚至发生创伤性关节炎[4]。对于成人髁间棘骨折固定方式有很多,如:缝线、钢丝、螺钉、锚钉等等,然而对于儿童髁间棘骨折,由于骨骺尚未发育成熟,治疗时应予以考虑。本文就关节镜下儿童髁间棘骨折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关节镜下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髁间棘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21例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进行关节镜下复位及内固定手术。术后并进行康复指导辅助康复。结果术后4w在康复指导的帮助下21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到了96%弯曲程度可以达到90。12w后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了正常。结论关节镜下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髁间棘骨折不仅手术简单,而且恢复效果也相当的显著,值得医学推广。
-
髁间棘骨折的诊断与微创治疗
目的 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在髁间棘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及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2007年12月共收治43例髁间棘骨折患者,不同影像学进行检查及微创治疗.收集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及手术前后功能评分对比.结果 骨折检出率:X线片为95 %,CT三维重建为100 %,MRI为90 %.术后40例获得1~8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Ⅰ期愈合,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ISS)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进行评价,优25例,良10例,中3例,差2例.结论 传统的X线为髁间棘骨折诊断中首选的经济实用的方法,CT三维重建可提高诊断率,而MRI检查则可帮助诊断交叉韧带损伤情况.关节镜下及小切口微创治疗损伤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关节镜下技术操作要求高;采取张力带的方法较其他固定方法简单可靠,不易导致骨折块碎裂,可用于任何骨折类型.
-
手法结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3例
2006~2009年,笔者用手法结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53例中,男54例,女 99例;年龄大78岁,小45岁;疼痛短18天,长5年;单膝134例,双膝9例.表现为局部或膝关节周围肿胀、压痛,屈伸不利,功能活动受限,或浮髌试验(+),或穿刺可见橙黄色关节液,关节液常规检查白血球升高、X线检查见轻度骨质增生、髁间棘变尖、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排除关节液有脓球,X摄片示骨赘、变形、游离体、畸形等患者.
-
微创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临床分析
膝关节髁间棘是前交叉韧带的附着部,髁间棘撕脱骨折将会引起前交叉韧带缺失的症状。因此,髁间棘撕脱骨折作为一种特殊关节内骨折在治疗方面有其特殊性。以往明显分离移位的髁间棘撕脱骨折,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和股骨髁部滑车骨折均能在关节镜监测下清理复位及内固定。目前,随着膝关节镜微创外科的发展与手术技术的提高,髁间棘撕脱骨折,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和股骨髁部滑车骨折的治疗已可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完成。我们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膝关节镜下手术,进行骨折块内固定治疗骨折12例,收到很好临床疗效,同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经验,现予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