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股骨颈骨折22例治疗观察

    作者:殷林;保俊;黄恩申;刘永维;刘荣生;张继文

    儿童股骨颈骨折临床比较少见,国内外只有散在报道。1978~1998年,我院收治15岁以下股骨颈骨折42例,现对其中22例有随访资料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中,男6例,女16例;年龄6~11岁12例,12~15岁10例。伤后就诊时间:短3小时,长6个月。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滑冰摔伤5例,从双杠摔伤2例,楼梯滑倒伤2例,跳绳摔伤2例,汽车撞伤1例,骑自行车摔伤1例。骨折分类:按Colonna分类法[1]分为经骨骺型2例,经颈型14例,基底型5例及粗隆型1例。2 治疗方法  5例基底型及1例粗隆型无移位骨折和1例经骨骺型骨折,采取患肢牵引治疗。14例经颈型骨折中,采取切开复位多针固定7例,螺纹钉固定3例,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力臂式外固定器4例。1例经骺型陈旧骨折伴髋内翻行外展截骨术。3 治疗结果  本组患儿经2~5年随访,平均时间3.5年。经X线片提示骨折全部愈合。14例经颈型骨折中,闭合穿针外固定器治疗4例,多针内固定3例,螺纹钉固定1例,术后5~10年尚未出现股骨头坏死征象,功能恢复良好。另有4例多针固定和2例螺纹钉固定者6个月后X线片提示相继出现股骨头坏死现象,但均未出现临床征象。经卧床、减少负重、患肢牵引等保守治疗,在1~3年内得以恢复。1例经骨骺型骨折,4个月后出现生长障碍,给予卧床牵引治疗,正在观察中。另1例经骺型骨折6个月后就诊时发现髋内翻,已行外展截骨术,也在观察中。4 讨论  儿童股骨颈骨折常因较大暴力所致,治疗中可能出现股骨头坏死、骨不愈合、畸形愈合、髋内翻等。儿童股骨颈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和外侧动脉,而儿童期股骨的骺板将头颈的血管分成两个系统,头骺与供应干骺端的血管间没有吻合支,营养血管较细,骨折时易发生血管断裂,引起头骺供血丧失,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Lavrie等[2]报道儿童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率为17%~47%。本组发病率为27.3%,均发生在开放治疗病例,以螺纹钉固定发病率为高,而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力臂式外固定器治疗的经颈型和保守治疗的基底及粗隆型未出现股骨头坏死。

  • 磁共振三维血管成像技术评估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血运状态

    作者:傅宇;傅云根;徐文华;李俊宁;袁晓军

    背景:国内外临床上判断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局部血运的方法较多,但使用时缺点较多,尤其是不能准确判断股骨颈骨折后周围2,3级血管的情况.目的:利用磁共振三维血管成像技术评估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血运状况,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07/12宜春学院临床医学院收治的未行磁共振及三维血管成像检查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两枚双头加压螺钉固定(对照组).选择2009-01/2011-02收治的行磁共振及三维血管成像检查的股骨颈骨折患者33例,根据检查结果对患侧旋股内侧动脉情况良好的30例行闭合复位两枚双头加压螺钉固定(实验组),另3例行髋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对照组中11例骨性愈合,5例出现股骨颈吸收,需行二次手术;实验组中29例骨性愈合,1例需行二次手术.说明磁共振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骨颈骨折周围2~3级血管成像,指导手术选择,对预后做出较准确判断,减少二次手术的发生.

  • 双侧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变异一例

    作者:孟凡洁;李一帆;杨茂有;尚云龙

    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双侧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均有变异,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供解剖学和临床参考.右侧股动脉(外径为0.90 cm)在腹股沟韧带下方4.1 cm处的后壁发出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52 cm.同时,在此处由股动脉外侧壁发出1条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55 cm,旋股外侧动脉发出后行向外下方2.85 cm后,随即发出5条终支,即1条升支(外径为0.36 cm)、2条横支(外径均为0.40 cm)和2条降支(外径分别为0.20 cm和0.40 cm).股深动脉主干下行4.30 cm处发出旋股内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30 cm.在此行程中均有静脉伴行.

  • 股深动脉变异二例

    作者:张亮;孟庆玲;庞刚;张媛媛

    笔者在解剖2具标本时,发现股深动脉变异,查阅文献,该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变异1:40~50岁女性标本.右侧股深动脉缺如.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8.14mm,旋股内侧、外侧动脉平腹股沟韧带高度直接发自股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00mm,在缝匠肌和股直肌的深面分为升、横和降支;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36mm,经髂腰肌与耻骨肌间向后走行.右侧穿动脉直接发自于股动脉后壁.对侧同名结构无任何异常.变异2:30~45岁男性标本.

  • 股深动脉高位起点一例

    作者:盛珺;杨向群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粗大的分支,通常情况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7.40±8.60)mm 处发出[1],起点处在股动脉的外侧壁或后壁,于股内侧肌与内收肌之间下行,其主要分支有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穿动脉.

  • 闭孔动脉跨区供血的长型股薄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肖玲;高国兰;陈宗基;杨心凤;李忠华

    目的为闭孔动脉跨区供血的长型股薄肌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8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薄肌上闭孔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的出现率、闭孔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在股薄肌内的走行以及闭孔动脉与旋股内侧动脉之间的吻合支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闭孔动脉在股薄肌的出现率为97.37%(37侧,40支),其中有2侧是闭孔动脉与旋股内侧动脉在肌肉上端的吻合支发出分支入肌,闭孔动脉入肌点距股薄肌肌肉起点距离为(2.84±8.27)cm,起始处外径(0.62±0.45)mm;旋股内侧动脉出现率为95%,其入肌处管径(0.88±0.29)mm;闭孔动脉在股薄肌内与旋股内侧动脉吻合支的出现率为95%,主要吻合类型为终末支网状血管吻合.结论闲孔动脉及其与旋股内侧动脉的吻合支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闭孔动脉跨区供血的长型股薄肌肌皮瓣经尸体模拟实验,证明具有可行性.

  • 64排螺旋CT显示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初步研究

    作者:朱江涛;龚建平;钱铭辉;蔡武;张博;金丹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观察旋股内、外侧动脉,为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并分析60例因下肢动脉疾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资料.观测旋股内外侧动脉的起源、开口内径及走行,并测量其开口距股深动脉起点的距离.结果 右侧旋股内侧动脉起源于股总动脉占16.7%(10例),股浅动脉占3.3%(2例),股深动脉占80%(48例);左侧旋股内侧动脉起源于股总动脉占11.7%(7例),股深动脉占88.3%(53例).右侧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总动脉占5%(3例),股浅动脉占6.7%(4例),股深动脉占88.3%(53例);左侧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总动脉占3.3%(2例),股浅动脉占3.3%(2例),股深动脉占93.3%(56例).36例有DSA资料的病例,血管解剖显示的符合率为100%.旋股内侧动脉右侧开口内径为(2.73±0.54) mm,左侧为(2.63 ±0.50) mm;旋股内侧动脉开口距股深动脉起点距离,右侧为(17.32±11.06) mm,左侧为(19.03 ±1.65)mm.旋股外侧动脉右侧开口内径为(3.79 ±0.94) mm,左侧为(3.78±0.79) mm;旋股外侧动脉开口距股深动脉起点距离,右侧为(19.48±12.94)mm,左侧为(22.78±12.70) mm.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开口内径,右侧为(2.61±0.63)mm,左侧为(2.66 ±0.51) mm.旋股内外侧动脉开口内径大小在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304,0.939).旋股内外侧动脉开口内径大小在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 =0.681,P=0.165).结论 64排螺旋CT能准确显示旋股内、外侧动脉的血管走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解剖

    作者:侯赛榕;沈立锋;黄华军;江小蓉;黄文华

    目的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经乳胶灌注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侧及新鲜成人下肢标本2侧,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方位及分支类型,测量股深动脉及各分支长度和外径以及各分支起始部的角度.结果 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36.4%)和后外侧方(36.4%)发出,旋股内侧动脉从股深动脉发出(72.7%),从股动脉发出(27.3%).各主要血管的长度为:股深动脉(19.22±10.19) mm,其根部距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38±11.78)mm;旋股内侧动脉(12.56±6.17) mm;旋股外侧动脉(13.93±11.04) mm.各主要血管的外径为:股深动脉(5.20±1.57)mm,旋股内侧动脉(3.64±0.99) mm,其升支(2.66±0.99)mm;旋股外侧动脉(4.48±1.19) mm,其升支(2.12±0.59) mm.旋股内侧动脉升支以与主干成接近90°的夹角;旋股外侧动脉与其升支间约呈115.82°夹角.结论 熟悉股动脉应用解剖,有利于完善这种治疗方法.

  • 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黄祖成;梅炯;窦帮;欧毅;张鹏;熊文峰

    目的 推导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的影响. 方法 正常成人防腐髋关节标本68侧,观测旋骨外侧动脉、旋骨内侧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上动脉在股骨近端的分布、位置及与肌肉的关系,以及在股骨近端的血管吻合情况. 结果 10.3%(7侧)在臀小肌附着处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89.7%( 61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下动脉相吻合,70.6%( 48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上动脉相吻合.结论 当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时其血供可由臀上、臀下动脉吻合补偿,而并非为旋股外侧动脉代偿.

  • 旋股内侧动脉解剖学观测及在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患的意义

    作者:何晓武;张卫民;刘钊;郭天剑;贾玮;吴必嘉

    目的:为利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股部正常经福尔马林固定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50侧.观测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源、起点外径、走行和分布.以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作为X轴.经髂前上棘所作垂直线为Y轴.分别测量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起始处至X轴和Y轴的距离,以此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始端.结果: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男(4.75±0.94)mm,女(3.92±0.88)mm.其深支起点的外径,男(3.90±0.70)mm,女(3.43±0.69)mm.旋股内侧动脉起点距X轴的距离:男(10.21±1.16)cm,女(9.58±1.67)cm;与Y轴间距:男(5.66±1.02)cm,女(15.37±0.59)c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起点与X轴的间距:男(10.61±1.21)cm,女(9.92±1.42)cm;与Y轴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48±1.18)cm和(6.31±0.66)cm.上述指标中,旋股内侧动脉主干及其深支的外径具有性别差异(P<0.05).结论: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可运用于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疾患.髂前上棘可作为标志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点.在操作中,要注意性别差异,并注意保护股血管.

  • 股深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作者:刘鸿宇;邵大章;郭景瑞;赵明东;黄飞;刘同慎;李滨

    在50侧成人尸体上观察股深动脉类型,测量其长度和外径.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60%)和后外侧(2 6%)发出;可分为4种主要类型:深全干型(60%)、深外干型(20%)、深内干型(14%)和深孤独干型(6%).各主要血管长度和外径分别为:股深动脉18.0±8 .7mm,5.7±1.6mm;旋股内侧动脉17.6mm±10.7mm,3.6±1 .0mm;旋股外侧动脉14.8±9.6mm,3.7±1.1mm.研究数据为显微外科学和介入放射学提供解剖学依据.

  • 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为蒂股骨大转子骨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明伟;张德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不同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所造成的终结果,一直被认为是临床工作的难题,我院自1 989年以来,采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为蒂的股骨大转子骨瓣移位于股骨头颈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