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生物陶瓷材料负载冻干BMP-2对牙槽突裂骨改建的影响

    作者:欧阳婉璐;钱玉芬

    目的:负载冻干BMP-2 到一新型无机生物陶瓷类支架材料OsteoBoneTM,验证其对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突裂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冻干法并添加海藻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将BMP-2 与OsteoBoneTM 支架材料相结合;之后置于PBS 溶液中并收集缓释液,BCA 法检测随时间变化的蛋白浓度,ALP 检测成骨诱导活性.选取18 只8 周龄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3 组,每组6 只,在大鼠左右侧牙槽骨上人为制作4 mm×3 mm×3 mm 牙槽突裂,将单纯材料(A组)、BMSC-材料复合物(B 组)与构建出的BMP-2-材料复合物(C 组),分别植入大鼠牙槽骨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3周与6 周取材,H-E 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比较3 组之间的成骨差异,并进行micro-CT 影像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冻干法并添加海藻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将BMP-2 与OsteoBoneTM 支架材料结合后,BMP-2-材料复合物具备持续的随时间渐增的缓释BMP-2 的能力,且表现出明显的ALP 活性.体内实验术后3 周,A、B、C 组H-E 染色观察可见较稀疏编织骨,3 组间无显著差异;micro-CT 分析BV/TV 和骨小梁厚度,3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6 周,组织学观察B 组与C 组新骨形成趋势比A 组更明显;micro-CT 分析BV/TV 和骨小梁厚度,B、C 组显著大于A 组,B 组与C 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负载冻干BMP-2 到OsteoBoneTM 支架材料能显著提高其成骨能力,达到与间充质干细胞相近的效果.

  • 组织工程骨膜成骨的构建及血管化超微结构的观察

    作者:张开刚;曾炳芳;张长青

    目的 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骨,从超微结构观察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血管再生的变化,探讨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优越性.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将成骨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2周.未复合细胞的单纯材料作为空白对照.将复合培养细胞与单纯材料分别植入无胸腺裸鼠皮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植入前和植入后4、8、12周成骨细胞、血管生成的变化过程.结果 体外复合培养见细胞在材料上生长、分化、增殖良好,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置入体内后成骨良好,形成大量的血管;12周后材料被吸收,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单纯材料中央部位有大量小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其周围多为成纤维细胞,无成骨细胞.结论 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以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的支架材料,有利于骨的再生和血管化形成,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组织工程骨构建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益群

    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骨缺损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其基本原理为在体外构筑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物,然后移植到骨缺损处,经过材料的吸收和组织的增生,实现自身骨组织代替组织工程骨,终实现骨的形态和功能上的修复.种子细胞及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骨构建的核心,通过对种子细胞的成骨诱导以及对支架材料理化性能的改良可以提高组织工程骨促进骨生成及修复的效能.既往研究表明血管及神经分布对骨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组织工程骨进行血管化和神经化也能达到相似效果.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通过复合构建已制造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简单组织结构.

  • 血管束植入治疗骨缺损

    作者:赵明东;尹望平;董健

    骨缺损一直是困扰矫形外科医师的一大难题,针对此的研究较多,但目前仍没有一种特别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研究表明,血管束植入骨缺损处可以促进成骨.本文主要就血管(或束)植入在自体骨、组织工程骨治疗骨缺损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应用骨髓基质细胞片层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玲玲;李宁毅;樊功为;卜令学;袁荣涛;高振华;邢士超

    目的 探讨犬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片层在构建组织工程骨中的价值.方法 抽取犬髂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s).制备犬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er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将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tion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复合到DBM上.将经成骨诱导的第3代细胞接种于温度反应性培养皿中,制备BMSCs细胞片层.用得到的BMSCs细胞片层包裹DBM/rhBMP-2/BMSCs复合体,植入犬左侧背阔肌肌筋膜下为实验组,以无BMSCs细胞片层包裹的DBM/rhBMP-2/BMSCs复合体植入犬右侧背阔肌肌筋膜下为对照组.术后8、12、16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评价体内异位成骨的情况.结果 成骨面积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6周,实验组有大量板层骨形成,有哈弗氏系统形成,骨髓腔内有红骨髓.对照组有板层骨形成,无哈弗氏系统形成,骨髓腔内无红骨髓.结论 BMSCs细胞片层可促进具有致密板层骨和哈弗氏系统的组织工程骨的形成.

  • 蚕丝蛋白液与聚乙烯醇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性能比较

    作者:周琦琪;葛树鹏;宋艳艳;韩祥祯;胡杨;赵小琦;何惠宇

    目的 探索不同材料与丝素蛋白液(SP)及聚乙烯醇(PVA)水凝胶混合后制成材料的理化、生物性能.方法 取羊椎骨粉和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分别与丝素蛋白溶液、PVA水凝胶以及丝素蛋白复合PVA溶液混合,通过抗溶解性、压缩力、剪切力及材料细胞毒性的检测,分析比较各组材料的机械生物性能.结果 ①抗溶解性检测:丝素蛋白溶液混合材料72 h后均达到Ⅲ级溶解,丝素蛋白复合PVA溶液混合材料力学性能优于单纯丝素蛋白组;②力学性能检测:丝素蛋白溶液的力学性能较弱,PVA力学性能优良,丝素蛋白溶液混合PVA后力学性能可增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压缩力F=333.667,P<0.05,抗剪切力F=59.997,P<0.05;③材料体外细胞毒性检测:各组毒性均为0级或1级,丝素蛋白溶液/骨粉组、PVA/骨粉组、丝素蛋白复合PVA溶液/骨粉组、丝素蛋白溶液/NHA组、PVA/NHA组、丝素蛋白复合PVA溶液/NHA组均无细胞毒性,单纯丝素蛋白溶液混合粉剂材料细胞相容性更好.结论 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力学性能欠佳,可以将蚕丝蛋白混合其他材料作为组织工程骨研究的新方向.

  • 表面修饰对纳米晶胶原基骨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作者:马鹏;徐成振;徐晓峰;陈静;龚爱华;张志坚

    目的:探索纤维蛋白(fibrin,FB)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支架材料上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黏附、增殖及分化的情况.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纤维蛋白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FB-nHAC);对照组,单纯的纳米晶胶原基骨(nHAC).将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种植于支架材料上,体外复合培养.通过检测支架材料的细胞黏附率、不同时间点(3,7,10,14 d)支架材料中细胞数、碱性磷酸酶表达量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比较分析不同支架材料与细胞生物相容性差异.结果:大鼠MSCs经诱导培养14 d后,I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实验组支架材料的细胞黏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支架材料中的细胞数及碱性磷酸酶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镜观察发现两组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但实验组的细胞生长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表面修饰纤维蛋白后的nHAC支架材料具有更好的细胞黏附、增殖及促成骨分化能力.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大鹏;沈铁城;黄永辉;左华;邵顺秀

    目的: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体外复合培养的结合程度,以及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兔MSCs体外培养、纯化,取第3代MSCs与NHAC体外复合培养,第5,10 d后扫描电镜(SEM)观察二者复合程度.结果:兔MSCs贴壁生长,增殖速度快,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兔MSCs与NHAC体外复合培养,在第5,10 d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0 d时粘附于NHAC上的MSCs细胞数(38.52±7.21)明显高于5 d时粘附的细胞数(21.28±4.70),P<0.01.结论:兔MSCs与NHAC体外复合培养结合程度较高,可以用来构建组织工程骨,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奠定基础.

  • 壳聚糖/亚磷酸壳聚糖海绵复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吕振京;孙国栋;焦延鹏;周长忍;林永新;李志忠

    目的:探索壳聚糖/亚磷酸壳聚糖海绵复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ce11s,HU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植入动物骨缺损处的成骨能力.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构造骨缺损模型兔后随机分为3组,即A:组织工程骨植入组;B:支架材料植入组;C:空白对照组,于术后4、8、12周取骨缺损标本,进行大体标本、影像学、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结果:术后12周,3种检测手段均发现A组新生骨已经完全将骨缺损填充,并有部分皮质骨将骨缺损两端连接.B组虽有部分骨痂形成,但无连续骨质.c组术后仅有少量骨痂形成.A组成骨能力明显强于B、c组.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能修复大段的骨缺损,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以作为骨移植的替代材料.

  • 人体脂肪干细胞培养及成骨诱导分化

    作者:郭艳萍;张爱君;马志兵;沈才齐;金培生

    目的 通过成人脂肪体外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研究其生理特性及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向成骨分化,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前景.方法 从成人脂肪中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并体外培养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CK8检测细胞活性,P3代脂肪干细胞通过成骨诱导液诱导向骨细胞分化,BCIP/NBT比色法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AKP),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形成,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桥蛋白(OP)表达变化.结果 成人脂肪间质来源的ADSCs,能稳定传代,增殖能力旺盛;流式细胞检测证实其特异表达相关干细胞表面标记物;成骨诱导后表现出呈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ALP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阳性,诱导培养0、3、7、14、21、28天后RT-PCR定量检测证实细胞中ALP、OP阳性表达.结论 成人脂肪中可分离得到ADSCs,其稳定表达特异性的表面抗原,并且经过相应诱导培养后可向骨细胞分化,阳性表达OP、ALP,可作为优良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 局部抗生素缓释技术在骨缺损修复材料中的应用

    作者:高建廷(综述);黄国锋;丁真奇(审校)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新策略层出不穷,该文对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以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为重点,分别对细菌生物膜与移植相关感染的机制、缓释支架常见包封抗生素种类及支架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讨论,着重分析目前药物缓释系统中载药技术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对缓释系统的制备工艺做了总结,指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材料和工艺的未来发展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 HIF-1α介导BMSCs复合PLGA修复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朱艳秋;王默涵;周咏;许敏;何家才

    目的 构建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材料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观察其在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目的基因HIF-1 α转染至BMSCs后,与支架材料PLGA复合,修复SD大鼠颅骨双侧直径5 mm的标准骨缺损(n=18),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HIF-1 α-BM-SCs/PLGA复合体(n=6),对照组植入BMSCs/PLGA复合体(n=6),材料组仅植入PLGA支架材料(n=6).术后8周处死大鼠取材,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和HE染色观察缺损区骨形成情况.结果 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和HE染色均显示实验组缺损区新骨形成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及材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内研究表明HIF-1α能够介导BMSCs促进骨组织形成,PLGA是理想的支架材料,用其构建的血管化工程骨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

  • 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海波;杨新明;赵御森

    目的 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 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 比较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包绕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超临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御森;杨新明;王海波

    目的 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以带蒂筋膜瓣与生物膜作为膜引导材料,比较二者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方面的疗效.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不限雌雄,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 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骨缺损区采用可吸收医用膜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骨缺损区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实验组.两组术中均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4、8、12、16周行实验动物尺骨X 射线检查、修复区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动物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术后16周实验组髓腔完全贯通,对照组髓腔仍封闭,实验组骨缺损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植入物的降解吸收程度强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骨小梁、软骨组织、成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骨干结构的重塑均优于对照组.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 周两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蒂筋膜瓣的膜引导成骨作用显著,其联合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技术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疗效明显.

  • 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与VEGF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裕华;李绍琴;潘文峰;李建飞;陈宗和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构建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骨干处建立10 mm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3组,各组8只.A组(FS +VEGF +BMP)、B组(FS+BMP)、C组(FS)将各组材料经正常皮肤注射到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6、12周切取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X线摄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各组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6周,A组新生组织周围见新生血管丰富,纤维组织下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部分区域有髓腔样结构形成;B组新生组织为纤维组织充填,新生血管不如A组丰富,骨细胞较多,骨组织较少;C组新生组织为纤维组织结构,成纤维细胞丰富,未见成骨.术后12周,A组为成熟骨组织结构,骨髓腔贯通,可见造血细胞;B组骨组织成熟度较A组稍差,髓腔结构不完整;C组仍以纤维结缔组织为主.X线摄片示:术后12周,A组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骨缺损基本修复,C组无骨性愈合.X线阻射密度测量示:术后6、12周,骨缺损修复的X线阻射密度值均为A组>B组>C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示:术后12周,A组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B组(P<0.05).C组无骨性愈合标本,未行生物力学检测.结论 FS+VEGF+BMP及FS+BMP复合物均能不同程度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VEGF能明显促进骨缺损部位早期血管化及新骨形成,比单纯应用BMP能更好地修复骨缺损,说明VEGF+BMP对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 富血小板血浆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实验研究

    作者:闫利勇;肖长杰;张丽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可注射组织工程骨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10只.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固定期第2天,A组于牵张间隙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可注射组织工程骨,B组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原的混合液,C组注射纤维蛋白胶原,D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固定2、6周时处死动物获取标本,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X线观察、骨密度分析观察骨质愈合改建情况.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两两比较的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X线观察、骨密度分析显示,在固定期第2、6周,A组、B组牵张间隙内成骨质量好于C组、D组,A组优于B组.A组固定第2、6周牵张区新生骨骨密度值分别为(66.74±1.97)、(94.65±2.35) g/cm2,B组分别为(43.63±1.84)、(68.54±2.03)g/cm2,C组分别为(27.15±1.49)、(53.69±1.64) g/cm2,D组分别为(25.39±1.23)、(55.32±1.52)g/cm2,A组牵张区内新生骨骨密度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均P<0.05),B组明显高于C组和D组(均P<0.05).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可注射组织工程骨可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新骨形成.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聚乳酸-聚己内酯支架体外构建载基因仿生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丁立峰;周振东;杨军;郑刚;李建军

    [目的] 构建聚乳酸-聚己内酯(PLA/PCL)吸附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的聚乙二醇(PEG)纳米复合物形成生物可降解仿生骨材料,接种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检测BMP-2基因的转染情况及其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PLA/PCL载基因仿生骨,接种rBMSCs细胞于仿生骨之上,培养48 h;Real-time PCR检测转染后细胞BMP-2及骨钙素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rBMSCs转染后BMP-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rBMSCs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ELISA检测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分泌BMP-2浓度,同时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从而分析细胞分化情况;流式细胞检测转染BMP-2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以未转染细胞作为对照,免疫组化表明转染后细胞内BMP-2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BMP-2与骨钙素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同时Western Blot结果同免疫组化结果相似,BMP-2也有明显上调(P<0.01);免疫荧光检测Ⅰ型胶原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BMP-2分泌量也有增加(P<0.05);碱性磷酸酶较对照组相比活性显著增强(P<0.05),而流式细胞检测S期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载基因仿生骨具有稳定而安全的转染性能,其转染后对rBMSCs细胞的分化效果是明显的,而对于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 肝素壳聚糖涂层促进脱细胞骨基质材料修复兔阶段性骨缺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滕云;余绍芬;张波;王正国;孙新君

    [目的]观察复合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植入骨缺损早期血液供应的变化及血管化的情况.[方法]利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将带有不同电荷的肝素、壳聚糖聚电解质组装到脱细胞骨基质材料上,通过超微结构及XPS等观察特性并在体外测定抗凝活性.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成6组(1、3、7、14、21、28 d),制作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一侧植入复合材料,另一侧植入单纯ACBM作为自身对照.在上述时间点行CT灌注成像、组织学等观察.[结果]时间密度曲线显示复合材料呈Ⅱ型,而对照侧呈平滑的Ⅳ型渗透模式;术后1d开始复合材料侧血容量( blood volume BV)、血流量(blood flow BF)显著高于对照侧;术后1~3d组织学观察见复合材料中有大量红细胞和有核细胞,而对照侧以液体为主,偶见细胞;3~7d在复合材料网孔中有血管形成,对照侧在血管材料外周出现且数量显著少于复合材料侧(P<0.05).[结论]材料表面改性后体内、外均有可控缓释的抗凝效果,桡骨骨缺损植入小体积复合材料后血液呈现灌注模式并加快材料的早期血管化.

  • 同种异基因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IFN -γ和IL -10的表达

    作者:盘荣贵;邓耀良;范锲;赵劲民

    [目的]通过检测同种异基因组织工程骨(tissue engineering bone,TEB)修复骨缺损血清IFN -γ、IL - 10水平和脾内IFN-γmRNA、IL-10mRNA的表达,探讨同种异基因TEB的免疫原性.[方法]Ficoll - Hypaque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出成年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扩增.取第3代细胞,化学法诱导成成骨细胞(ODC).将ODC按1×109/L密度接种至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A/TCP),共同培养,构建TEB.动物随机分三组(TEB,HA/TCP组,自体骨组),每组24只,人为造成兔左桡骨处1.0 cm左右长创伤性骨缺损,植入TEB、HA/TCP、自体骨.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于术后第4、10 d、6周,麻醉下取下腔静脉血ELISA法测血清IFN -γ、IL - 10水平;取脾行HE染色观察;RT- PCR测IFN -γ、IL - 10 mRNA表达.[结果]各组动物IL - 10、IL - 10 mRNA比IFN -γ和IFN-γ mRNA高,其中TEB组IFN -γ和IFN -γ mRNA较其他两组稍高,IL - 10和IL - 10 mRNA较其他两组稍低,IFN -γ、IL - 10水平和IFN - γmRNA、IL - 10 mRNA表达同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由同种异基因MSCs诱导而成的ODC与HA/TCP构建的TEB免疫原性极低,可以用于修复骨缺损.

  • CT灌注成像在组织工程骨材料修复缺损早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检测的应用

    作者:孙新君;张世昌;杨再亮;刘勇;钱学江;张波;王正国;彭小燕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组织工程骨材料植入早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肝素-壳聚糖涂层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并测定其体外释放肝素抗凝效果;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依据观察时间不同随机分为6组(1、3、7、14、21、28 d),在桡骨中段(60侧)制作15 mm的骨膜与骨缺损模型;一侧植入复合肝素/壳聚糖脱细胞基质材料;另一侧植入单纯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进行自身对照.分别于术上述各时间点行CT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血容量(Blood volume BV)、血流量(Blood flow BF);标本取材行常规切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计数新生血管数.[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复合材料组的BV及BF值均显著高于单纯材料组(P<0.05);复合材料组术后3~7 d材料微孔间出现新生血管并呈逐渐增多趋势;而单纯材料组2周后见周围有少量血管,材料逐渐吸收并纤维包裹.材料植入3 d后,CT灌注成像BV变化与组织血管数成正相关(r=0.78).[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及时地反映组织工程骨植入后初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情况,且具有无创、动态和可定量分析的优点.抗凝处理可显著改善材料植入后初始阶段的血液灌注及早期血管化.

232 条记录 5/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