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脉通对脑缺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脑内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刘轲;李建生;刘敬霞;苏静;赵跃武;李宁;郭晓燕;孙捷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存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大鼠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电镜下观察BMSCs移植后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脑组织中CD31+表达;免疫组化双标法观察Brdu/FⅧ双标细胞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49.23 ±6.17),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D31+表达显著减弱(25.14 ±5.47,15.25 ±4.50,18.91±3.25)(P<0.01);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14,28 d的CD31+表达增强(30.36 ±5.74,41.12 ±6.71) (P <0.01);与移植组比较,各联合组CD31+表达显著增强,以28 d尤为显著(56.42 ±7.16) (P <0.01).移植组和联合组大鼠脑内有Brdu标记细胞存活;联合组14,28 d脑内Brdu标记细胞较移植组显著增多(P <0.05,P<0.01).各移植组与联合组大鼠脑内可见Brdu/Ⅷ双标细胞存活;各联合组大鼠Brdu/Ⅷ双标细胞均较移植组增多(P <0.05,P<0.01).结论:BMSCs存活的数量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脑脉通可使移植脑内的BMSCs成活增多.BMSCs在脑内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比率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强再减弱的变化趋势;脑脉通可使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和成血管样作用增强.

  •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炎症级联反应的影响

    作者:高剑峰;李建生;周友龙;刘轲

    目的: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黏附分子(ICAM-1、VCAM-1)表达变化揭示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法复制脑缺血(缺血3h再灌注12d)动物模型.观察脑脉通(大、中、小剂量)对脑缺血再灌注老龄大鼠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TNF-α、VCAM-1、ICAM-1及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症状积分、TNF-α、VCAM-1、ICAM-1及ICAM-1 mRNA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脑脉通组(大、中、小剂量)、尼莫地平组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症状积分、TNF-α、VCAM-1、ICAM-1及ICAM-1 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脑脉通中剂量组神经症状积分和VCAM-1、ICAM-1及ICAM-1 mRNA的表达低于尼莫地平组;脑脉通中剂量组各项指标均低于脑脉通小剂量组.结论:脑脉通拮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抑制TNF-α、VCAM-1、ICAM-1等表达有关,且以脑脉通中剂量组效果全面.

  •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建生;邓西方;任小巧

    目的:从细胞因子方面研究脑脉通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二血管阻断结合降压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脑组织病理改变、脑组织含水量变化以及血清和脑组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脑脉通组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含水量降低.模型对照组血清及脑组织IL-1、IL-8和TNF水平较假手术对照组增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组、脑脉通大剂量组血清及脑组织IL-1、IL-8和TNF不同程度降低,脑脉通大剂量组血清IL-8水平和脑组织TNF水平降低较尼莫地平组显著.结论:脑脉通对急性脑缺血防护作用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抑制IL-1、IL-8及TNF介导损害有关.

  • 脑脉通对脑动脉硬化症ET、MDA、CRP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焕斌;罗陆一;罗玫;邱仁斌

    目的观察脑脉通对脑动脉硬化症ET、MDA、CRP的影响.方法用西比灵、舒降之、肠溶阿司匹林作为对照,记录服药前后脑血流图,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血流图、血ET、MDA、CRP,血粘和血脂的情况及头晕、头痛、健忘、失眠、血管杂音等症状和体征.结果经脑脉通治疗后,患者ET、MDA、CRP都明显降低,ET(pg/mL)由67.53±15.47改善为39.76±9.24,MDA(μmol/mL)由8.95±1.79改善为6.78±1.45,CRP(mg/L)由12.43±6.56改善为6.42±2.68,脑动脉硬化症总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脉通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疗效明显,能明显降低ET、MDA、CRP,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 脑脉通对脑动脉硬化症NO、NOS、SOD的影响

    作者:杨焕斌;罗陆一;罗玫;邱仁斌

    目的观察脑脉通对脑动脉硬化症患者NO、N0S、SOD的影响.方法用西比灵、舒降之、肠溶阿司匹林作为对照,记录治疗前后脑血流图和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血流图,血NO、NOS、SOD、血粘度和血脂的情况,以及头晕、头痛、健忘、失眠、血管杂音等症状和体征.结果脑脉通治疗后,患者NO、NOS、SOD均明显升高,N0(μmol/L)由47.87±8.89改善为74.12±14.87,NOS(u/mL)由1.52±0.19改善为2.28±0.30,SOD(u/mL)由47.17±5.41改善为66.82±8.46,患者脑动脉硬化症总有效率为92%,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脉通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疗效明显,能明显升高NO、N0S、SOD,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炎症级联反应变化的影响

    作者:李建生;高剑峰;周友龙;刘轲

    目的: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黏附分子(ICAM-1,VCAM-1)表达变化揭示脑脉通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MCAO方法复制脑缺血动物模型,观察缺血3 h和I/R 1,3,6,12 d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TNF-α,VCAM-1,ICAM-1和ICAM-1mRNA表达变化,TNF-α以灰度值为表达单位,VCAM-1,ICAM-1以阳性反应血管数目为表达单位.结果: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I/R 1,3,6 d)、神经症状积分(各时间点)和TNF-α,VCAM-1(I 3 h,I/R 1,3,6 d),ICAM-1(I 3 h,I/R 1,3,6 d)及其mRNA(各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脑脉通组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I/R 3,6,12 d),TNF-α,VCAM-1(I 3 h,I/R 1,3 d)和ICAM-1及其mR-NA(I 3 h,I/R 1,3 d)表达均低于模型组;脑脉通组神经症状积分(I/R 6,12 d),TNF-α(I/R 1 d),ICAM-1(I/R 1 d)及其mRNA(I/R 1,3 d)表达低于尼莫地平组.结论:脑脉通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其抑制TNF-α,VCAM-1,ICAM-1等表达有关.

  •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任小巧;李建生;封银曼;卢跃卿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老龄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3h及再灌注12h各组神经症状、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脑缺血组及脑缺血/再灌注组脑梗死面积明显大于假手术组,神经障碍重于假手术组,脑组织含水量高于假手术组,脑组织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较重.治疗组脑组织梗死面积、神经障碍、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较脑缺血组及脑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P<0.001).结论:脑脉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 脑脉通对栓塞性脑缺血大鼠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

    作者:李建生;王冬;刘敬霞;郭晓燕;孙捷;李宁;苏静

    目的 观察脑脉通对血栓栓塞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激酶溶栓组(溶栓组)、脑脉通组、脑脉通联合尿激酶组(联合组).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血栓栓塞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大鼠分别于缺血后3小时、6小时、9小时经导管进行区域动脉溶栓.动脉溶栓后24小时,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及神经症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死面积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均较假手术组神经症状评分增高,脑含水量增加,脑梗死面积增大,脑病理损伤明显;溶栓组大鼠神经症状评分降低、脑含水量减少、脑梗死面积减小、脑病理损伤减轻;6小时内溶栓的上述指标改善尤为明显;联合组各指标均较相应时间点溶栓组和脑脉通组的改善明显.结论 不同时间窗经动脉溶栓治疗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但缺血后3小时和6小时溶栓效果优于9小时;脑脉通可增强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效果,具有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的作用.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优化脑脉通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组分配伍研究

    作者:吴纯伟;郭嘉雯;陈超;梁生旺;王淑美

    目的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脑脉通有效部位进行组分配伍优化.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将脑脉通中的五大有效部位10个不同水平的配比组合进行药效考察,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以脑梗死面积和坏死区体密度作为药效指标,将获得的实验结果作为训练集,建立人工神经网络药效预测模型.结果 基于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可知脑脉通组分佳配伍为:大黄总蒽醌180 mg·kg-1,人参总皂苷70 mg·kg-1,葛根总黄酮450 mg·kg-,川芎总酚酸27 mg·kg-,川芎油110 μL·kg-1.并经实验验证优化的脑脉通组分配伍对各药效指标改善作用显著.结论 脑脉通各组分配比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基于均匀设计结合人工神经网络优化组分配伍的方法是可行的.

  •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核转录因子NF-kB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作者:高剑峰;周友龙;李建生;刘轲

    目的 从核转录因子kB(NF-kB)、热休克蛋白(HSP70)和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表达的变化揭示脑脉通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MCAO方法复制脑缺血动物模型,观察脑缺血(Ⅰ)3 h和再灌注(I/R)1、3、6、12 d大鼠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NF-kB、HSP70和NOS表达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I/R 1、3、6 d),神经症状积分(各时间点),NF-kB(I 3 h和I/R 1、3 d),HSP70(I/R 1、3、6、12 d),eNOS(I/R 1、3、6 d)、nNOS(各时间点)和iNOS(I/R 1、3、6 d)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脑脉通组神经症状积分,脑组织含水量(I/R 3、6、12 d),NF-kB(I/R 1、3、6、12 d),nNOS(I 3 h和I/R 1、3 d)、iNOS(I/R 1、3 d)的表达低于模型组,HSP70(I/R 1、3、6、12 d)和eNOS(I/R 1、3、6 d)的表达高于模型组;脑脉通组神经症状积分(I/R 6、12 d)和nNOS(I/R 1 d)、iNOS(I/R 1 d)的表达低于尼莫地平组,eNOS(I/R 1d)高于尼莫地平组.结论 脑脉通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抑制NF-KB、nNOS、iNOS表达和上调HSP70、eNOS表达有关.

  • 脑脉通有效部位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淑美;冯素香;梁生旺;李建生;李淑芳;郭亚健

    目的 建立脑脉通有效部位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大连依利特HypersilODS2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0 nm.结果 葛根素平均回收率为99.72%,RSD=1.49%.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方法.

  • 脑脉通联合骨髓干细胞动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建生;刘敬霞;田玉收;任伟宏;王丁超;张新峰

    目的 观察脑脉通联合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从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及Bax/Bcl-2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组.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MCAO)动物模型.动员组和联合组大鼠分别于术前3 d和术后2 d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脑脉通灌胃用药.术后2、3、7、14 d取材,测定外周血和脑组织CD34+细胞;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测定脑组织Bax、Bcl-2表达,计算Bax/Bcl-2比值.结果 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和脑组织CD34+细胞增加,分别于3 d和7 d达到峰值;各治疗组尤其联合组脑组织CD34+增强明显.缺血后7 d大鼠脑组织损伤明显,动员组14 d和各联合组的损伤减轻.各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增多、Bax表达增加、2 d和3 d的Bax/Bcl-2增高.各联合组神经细胞凋亡减轻、Bax表达减弱,7 d及14 d的Bcl-2表达增强,各时间点的Bax/Bcl-2降低.联合组较动员组2 d和3 d的凋亡细胞、各时间点的Bax表达减轻和Bax/Bcl-2降低,7 d及14 d的Bcl-2表达增强.结论 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及向脑组织归巢,达到峰值的时间存在差异,脑脉通可使动员后的骨髓干细胞增多;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与Bax表达上调相关,脑脉通可使BMSCs动员抑凋亡的作用增强并延长,其作用可能与早期(2 d、3 d)下调促凋亡基因Bax和后期(7 d、14 d)上调Bcl-2表达有关.

  • 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脑脉通软胶囊中有机溶剂残留量

    作者:张在娟;逯获;崔丽霞;马莉;任晓文

    [目的]建立测定脑脉通软胶囊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方法,为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法,以50%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为提取溶剂,色谱柱为DB-624石英毛细管柱,75 m×0.530 mm,df=3.00 μm; FID 检测器温度为250℃;氮气为载气,流速15 mL/min,恒流方式;程序升温,起始温度50℃维持18 min,以100℃/min升温速率升至80℃,再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12℃,再以100 ℃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60℃,维持10 min,再以100 ℃/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00℃,维持5min;气化室温度为250℃;顶空瓶温度90℃,顶空时间40 min,进样时间1 min.[结果]脑脉通软胶囊中各残留溶剂均未检出,6种溶剂在0~4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小检测限为0.2~2.8 μg/mL;精密度RSD小于5.6%(n=5),平均回收率为18.8%~48.3%(RSD为5.1%~6.4%,n=5),所以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测定计算;对照品溶液中各成分24h之内均稳定(RSD为0.5%~8.9%,n=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快速、灵敏,该方法能够控制脑脉通软胶囊中有机溶剂残留量.

  • 脑脉通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罗陆一;冯润芬;邱仁斌;罗玫;杨焕斌;陈鹏毅

    目的观察脑脉通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口服脑脉通,对照组90例服用尼膜同.观察2组临床疗效、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及血液流变变化.1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2组治疗后观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脉通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疗效显著.

  • 脑脉通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保护脑缺血微血管完整性作用的影响

    作者:刘轲;李建生;刘敬霞;孙捷;赵跃武;李宁;苏静;郭晓燕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微血管完整性的保护作用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脑脉通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光镜下观察BMSCs移植脑内7、14和28 d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IgG和微血管基底膜ColⅣ及L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IgG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IgG表达均显著减弱(P<0.01);联合组较移植组7 d和28 d、较脑脉通组14 d和28 d的表达均减弱(P<0.01)。各模型组ColⅣ和LN表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ColⅣ和LN表达均增(P<0.01);联合组较各移植组、14 d和28 d脑脉通组ColⅣ和LN表达均较显著增强(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和胶原降解明显,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BMSCs移植后早期(7 d)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中期(14 d)和后期(28 d)用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脑脉通可使BMSCs移植的保护作用提前,并使中、后期的作用增强,其途径可能与减轻微血管基底膜LN和ColⅣ的降解有关。

  •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纤溶酶原激活系调节作用的影响

    作者:李建生;刘轲;刘敬霞;王明航;赵跃武;刘正国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纤溶酶原激活系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I/R模型,将老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三组又分为脑缺血3 h和I/R 6、12、24 h、3、6 d组.采用电镜、免疫组化和酶谱分析等法,观察各组脑微血管结构、纤溶酶原激活系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微血管病理损伤明显,t-PA(I 3 h~I/R 6 d)、u-PA(I/R 12 h~6 d)、PAI-1(I/R 6 h~3 d)表达水平显著增强.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组微血管病理损伤明显改善,t-PA(I/R 6 h~3 d)、u-PA(I/R 12 h~3 d)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和PAI-1(I/R 12 h~3 d)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各组PAI-1的酶谱分析比较,其量的变化与免疫表达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I/R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对纤溶酶原激活系调节有关.

  • 脑脉通及其拆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自由基代谢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方建;王冬;李建生;张伟宇;高剑锋;刘敬霞;梁生旺

    目的从自由基代谢和细胞因子方面观察脑脉通及其拆方抗脑缺血损伤作用,探讨其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脑脉通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神经症状、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以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TNF-α、IL-1β、TGF-β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增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脑组织含水量增加,IL-1、TNF水平和MDA含量增高,SOD活性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脑脉通及各拆方组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IL-1、TNF水平和MDA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SOD活性和TGF-β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脑脉通组效果较显著.结论脑脉通及其拆方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拮抗自由基损伤和调节细胞因子有关.

  • 脑脉通促进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再生作用

    作者:周友龙;李建生;高剑峰

    目的 证实脑脉通促进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脑微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 将SD雄性的老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脑脉通组,测定各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脑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凋亡和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场面积变化.结果 脑脉通组I/R 3 d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善明显,仅见毛细血管周围轻度水肿,吞饮泡减少,微绒毛减少,线粒体水肿减轻,基底膜仅有轻度缺损,局部水肿,到I/R12 d血管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脑脉通组I/R 3、6、12 d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1),脑脉通组L/R6、12 d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脑脉通组I/R 6、12 d神经功能评分低于I 3 h、1、3 d(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和脑脉通组I/R 1、3、6、12 d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脑脉通组L/R 3、6 d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脑脉通组I/R 3 d细胞凋亡数多于I/R1 d(P<0.05).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组I 3 h、I/R 1、3、12 d MVD增多(P<0.01);脑脉通组I/R 12 d MVD增多较尼莫地平组显著(P<0.01);脑脉通组I/R 6 d微血管数低于脑脉通组I 3 h、I/R 1、3 d(P<0.01,P<0.05),脑脉通组I/R12 d MVD高于脑脉通组I/R6 d(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组I 3 h、I/R 3、6、12 d血管场面积增加(P<0.01,P<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脑脉通组I 3 h血管场面积增多(P<0.01).结论 脑脉通对老年脑I/R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脑微血管再生.

  •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任小巧;李建生;刘轲;赵跃武;刘正国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老龄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老龄大鼠急性局灶性I/R损伤模型,观察脑脉通及尼莫地平对老龄大鼠脑缺血3 h及再灌注12、24、72 h各组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脑脉通与尼莫地平均可减少脑I/R后凋亡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脉通可以抑制脑I/R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 脑脉通治疗脑动脉硬化症90例临床观察

    作者:罗陆一;冯润芬;罗玫;杨焕斌;邱仁斌;陈鹏毅

    2004-01~03笔者采用脑脉通治疗脑动脉硬化症90例,并与尼膜同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门诊及病房,根据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1]均被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90例,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46~75岁,平均53岁;合并高血压病26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症22例.对照组90例,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45~74岁,平均52岁;合并高血压病27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23例.2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