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透中不同血流量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影响
我院1998年5月至1999年10月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血透中不同血流量时血小板及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以定量观察不同血流量对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影响。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终末期肾病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0~68岁,平均45岁。基础病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小球硬化5例、多囊肾3例;透析时间0.5~8年,平均3.8年,每例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每例均分别检测三次不同血流量透析前、透析后的血小板及血浆GMP-140。三次透析血流量分别为每分钟200、250、300ml,按血流量不同分A、B、C三组进行分析。 二、方法;(1)透析器膜为血仿膜(1.2m2),每例每次透析在同样容量超滤和碳酸氢盐透析液条件下进行,透析液流量500ml/分,每次透析的肝素用量和种类一致。(2)分别抽取不同血流量透析前和透析结束时外周静脉血3ml,2%EDT-Na1∶9(V/V)抗凝,混合后即做血小板GMP-140检测,余血分离血浆,-30℃度保存做血浆GMP-140。(3)试剂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栓研究所提供,检测仪器为WLA型全自动γ计数器。数据用±s表示,行配对资料t检验。
-
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近年来动物实验证实[1]:他汀类药物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和抗氧化作用等途径起到了神经保护作用.而他汀类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报道较少.我们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8例,动态观察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GMP-140的影响
2007年5~12月,我们观察了糖尿病患者采用葛根素治疗前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变化,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葛根素治疗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PTS)提供依据.
-
脑梗塞时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及VWF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V0nWillebrand因子(VWF)在小儿脑梗塞时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了34例脑梗塞患儿血浆GMP-140及VWF,并与2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塞患儿急性期血浆GMP-140及VWF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恢复期;恢复期血浆GMP-14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VWF仍高于对照组;双侧脑梗塞患儿血浆GMP-140及VWF含量明显高于单侧脑梗塞患儿.结论 GMP-140及VWF参与了小儿脑梗塞的发病过程,且提示持续高水平的VWF可能是再次脑梗塞的潜在危险因素.
关键词: 儿童 脑梗塞 α颗粒膜蛋白 von Willebrand因子 -
API0134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后随机分为穿心莲有效成分(API0134,API)组与对照组,治疗15 d,均同时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检测溶栓前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结果表明,API组溶栓后72 h血浆GMP-140浓度轻度增加,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1).API组GMP-140在溶栓后72 h和15 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均为P<0.05).API组1 min和5 min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72 h, P<0.05;15 d, P<0.01).研究表明,API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抑制溶栓后血小板的活化,优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因此API有可能用于临床预防溶栓后的再闭塞.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栓调节蛋白(TM)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12例合并肾脏损害)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GMP-140及TM浓度,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GMP-140及血浆TM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7.35±21.74)μg/Lvs(38.43±19.16)μg/L;(4.53±1.33)μg/Lvs(2.90±0.19)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浆GMP-140浓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明显下降[(41.06±12.38)μg/Lvs(87.35±21.74)μg/L](P<0.05).血浆TM浓度恢复期较急性期变化不明显[(3.77±0.68)μg/Lvs(4.53±1.33)μg/L],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3.77±0.68)μg/Lvs(2.90±0.19)μg/L](P<0.05).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浆GMP-140及TM浓度较未合并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明显升高[(90.21±22.03)μg/Lvs(63.70±17.44)μg/L;(4.69±0.22)μg/Lvs(4.01±0.37)μg/L],二者比较差异邢灾砸庖P<0.01或0.05).血浆GMP-140与TM浓度二者呈正相关(r=0.713,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活化是HSP发病机制的二个重要环节.测定血浆GMP-140及TM浓度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及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动态测定有助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
芦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和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芦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和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血小板活化和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关系.方法:6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芦沙坦、氨氯地平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尿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尿素氮(BUN)、血肌酐(Bcr)和肌酐清除率(CCR).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明显下降(P<0.001),GMP-140和UAER均显著降低(P<0.001),BUN,Bcr,CCR无明显变化;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UAER与GMP-140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9和0.48),与血压下降无显著相关.结论:①芦沙坦、氨氯地平能有效地控制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减轻早期高血压性肾损害;②推测该药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而对肾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
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
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研究表明:通过检测血栓前状态的一些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1].H型高血压(HCY≥10μmol/L)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有关H型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探讨其在H型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慢性肺心病急性期血浆α颗粒膜蛋白、凝血谱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α颗粒膜蛋白(GMP140)、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活动度(PTA)、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对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5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对照组36例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内GMP140、PTA;SYSMEX CA-1500型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组血浆GMP140、Fib、F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T明显短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测定血浆GMP140、Fib、PT、APTT、TT及A PTT对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病程发展和血栓的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肺癌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常并发血栓性疾病,其发病的机理与恶性肿瘤组织对血小板的活化有关.血小板活化时其原在胞浆内的颗粒膜蛋白CD62p(α颗粒膜蛋白,P-140)、CD63(溶酶体膜蛋白)在血小板质膜上大量表达,成为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物[1,2].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观察了一组肺癌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CD62p、CD63的表达量,现报告如下.
-
高尿酸血症与纤溶功能对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以及α颗粒膜蛋白(GMP140)、纤维蛋白肽(FPA)、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对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冠心病的发病率.另采集高尿酸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LX20,酶法分析测定血清尿酸,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内GMP140、FPA;SYSMEX CA-1500型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APTT、TT、Fib,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高尿酸组与非高尿酸组冠心病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冠心病组血浆GMP140、Fib、FP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T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测定血清尿酸及血浆GMP140、Fib、PT、APTT、TT、FPA对冠心病病程发展和血栓的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电烧伤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内皮素、抗凝血酶Ⅲ和凝血因子的变化
电烧伤后出现的血栓形成和组织继发性坏死常是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笔者检测了1996年1月~1997年12月救治的26例电烧伤患者部分血液学指标,以观察电烧伤早期可能出现的异常变化。临 床 资 料 患者26例均为电烧伤,在伤后2 d内入院。烧伤面积平均8.34%,Ⅲ度平均6.6%。男25例,女1例;年龄17~48岁,平均31岁。伤前均无血液系统疾病。经治疗全部生存。在伤后2,4,7 d及2周提取样本,经离心取出血浆冷冻贮藏。另选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测定:试剂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提供,测定仪器为γ-计数仪。(2)内皮素测定: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仪器为γ-计数仪。(3)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测定:试剂盒由美国库尔特公司提供,测定仪器为ACL-PLUS3000(美国库尔特电子仪器公司),方法为凝集法。
-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0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血小板微颗粒(PMP)、α颗粒膜蛋白(CD62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 a 复合物纤维蛋白受体(PAC-1)水平。结果:从对照组、SAP 组、UAP 组到 AMI组,血浆PMP 浓度、CD62P 和PAC-1百分率依次呈增高趋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到重度狭窄组,血浆PMP 浓度、CD62P 和PAC-1百分率依次呈增高趋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不仅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斑块的不稳定,而且可以反映冠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可用于冠心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
川芎嗪辅治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及血浆相关因子动态观察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复杂,近年研究发现其与胰酶的激活、炎症介质的变化、胰腺血液循环紊乱、肠道屏障的破坏、细胞凋亡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血液循环因素中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小板活化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肠道屏障的破坏导致肠道细菌易位,胰腺感染坏死.基于这一病理基础,我们应用川芎嗪注射液辅治急性胰腺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监测患者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栓烷B2(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动度(PTA)、周围血白细胞(WBC),观察其动态变化,了解其在改善微循环、抗炎、抗感染方面所起的作用.
-
噻氯吡啶治疗偏头痛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浓度的影响观察
目的:研究噻氯吡啶(辰欣:山东济宁第三制药厂生产)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小板释放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抑制作用.方法:4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为偏头痛组(n=22),给予噻氯吡啶250mg口服,日服1次,连用10d.对照组(n=20)给予肠溶阿斯匹林100mg,日服1次,连用10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常规应用氟桂利嗪5mg,每晚口服一次;其余应用能量合剂治疗.42例偏头痛患者均在起病时与治疗后第4天被收集血样标本,采用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制备的放射免疫盒,测定GMP-140浓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起病时GMP-140均升高.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用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用药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噻氯吡啶对偏头痛发作期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