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气活血解毒方抑制家兔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明镜;王硕仁;李秋梅;高树彪;吕唏滢;崔巍;牛福玲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方对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电刺激兔颈总动脉加高脂饲料8周后,体表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再行颈动脉PTA,形成再狭窄.造模后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普伐他汀和巴米尔)、中药组(益气活血解毒方),另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含药饲料治疗4周.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TGF-β).药后4周颈总动脉取材,常规HE、弹力+VG和Masson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和巨噬细胞RAMll免疫组化分析,所有病理切片经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益气活血解毒方突出表现为对增生内膜中胶原的抑制作用,减少狭窄局部胶原面积比达50%;能减少血清中TGF-β的含量,降低血脂;而对血清CRP、增生内膜中巨噬细胞RAMll的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方通过减少增生内膜中胶原的堆积、降低血脂和TGF-β的含量,防治PTA后再狭窄.

  • 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求理;宋侃侃;郑伟方;施建国;居洁勤;王兰芳

    目的 探讨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验.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 经术后4个月~9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8/8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16/20例),总血管再通率为85.71%(24/28例).结论 介入疗法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作者:张志文;陈学明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动脉、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腔内治疗,由于三段动脉解剖的差异,其腔内治疗原则和效果是不同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低于外科手术,已成为首选方式;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因其发病率高,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能令人满意,已成为研究热点;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仍处在探索之中,目前以小球囊扩张为主.

  • 股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腔内治疗进展

    作者:包俊敏;陈凯

    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以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 angioplasty,PTSA)为代表的血管腔内技术日益成熟,在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面应用日趋广泛,然而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问题也日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立峰;时利平;黄志勇;冯家庆;蒋建玲

    目的 比较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移植与单纯应用两种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并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足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联合组14例、PTA组21例和APBSC组10例,联合组行PTA术后给予患肢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TA组患者行单纯PTA术,APBSC组患者行APBSC移植治疗.记录各组1、3、6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PTA组和APBSC组(P<0.05);6个月内PTA组复发率呈上升趋势,APBSC组则呈下降趋势;于患肢缺血早期进行干细胞移植疗效明显优于晚期(P<0.05).结论 PTA与APBSC都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安全、有效的手段,PTA术后行APBSC移植效果优于单纯应用一种方法.

  • 髂股静脉血栓支架治疗与抗凝

    作者:景在平;冯翔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由Dotter首创于1968年,用于下肢动脉.1978年Gruntzig发明球囊导管并用于冠状动脉和肾动脉,30余年来PTA发展迅猛,然而并非从出现时就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今天PTA术后良好的血管通畅率是血管腔内支架和抗凝药物广泛应用的结果.现在PTA技术已经代替了近半数的周围动脉重建手术,而周围静脉系统的PTA治疗还只是刚刚开始,提高周围静脉PTA术后通畅率同样是该技术发展的关键.本文仅以髂股型深静脉血栓的PTA治疗为例论述周围静脉系统PTA治疗中血管腔内支架的应用和术后抗凝治疗的特点.

  •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随访研究

    作者:元小冬;何世华;王焱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SP)治疗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椎动脉狭窄患者行PTA和SP治疗.结果 PTA和SP成功率为100%,血管狭窄程度术前(82.86%)、术后(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无死亡,也无支架内血栓、穿孔、动脉夹层或脑梗死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血管造影,再狭窄率为0,一年随访仅1例出现一过性脑缺血(TIA).结论 PTA加SP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一种可行和危险性较小的方法,可预防中风和TIA的发生.

  •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元小冬;David Ho;王焱

    大量研究表明,颅外脑血管疾病(ECCVD)与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有明显的关系,它是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6].但ECCVD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3~5],例如在我国中风患者中ECCVD较少见,而颅内小血管疾病要比白种人多见;日本同样如此.但近20年来,东方人ECCVD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3~6].目前对于ECCVD的治疗主要为药物和外科手术,但这些疗法的临床疗效不稳定,同时也有许多局限性.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貂(PTA)和支架植入术(SP)等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为神经科医生治疗ECCVD提供了一种新的、很有前途的临床治疗手段,本文对PTA和SP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对不同程度下肢慢性缺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赵新国;杨春梅;王莉珺;岳玉国;陈伟良;王素芬;张月华;郑旬;镇奋;吕英俊;邸军军;陈亦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对不同程度下肢慢性缺血病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在该院行PTA治疗的下肢慢性缺血患者68例,按卢瑟福-贝克分级量表分为跛行组(30例)和缺血组(3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出院前1d及出院后6个月以SF-36量表评价生存质量,测量踝肱指数(ABI),统计疼痛缓解率、截肢率及死亡率.结果 缺血组下肢完全血运重建率明显低于跛行组(P<0.05).跛行组的患者出院前1d及出院后6个月ABI及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跛行组无死亡和截肢患者,缺血组6个月截肢率为10.2%(5条/49条),死亡2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跛行组出院前1d及出院后6个月SF-36量表中的8个维度均较术前高(P<0.05),但在出院前1d及出院后6个月间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组在出院前1d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及活力(VT)等维度较术前高(P<0.05),出院后6个月高于术前的维度只有BP和VT(P <0.05),且维度在出院前1 d至出院后6个月间有下降趋势,但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除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外出院前1 d的其他维度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出院后6个月除总体健康(GH)、RE及MH外的维度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PTA可改善下肢慢性缺血病变患者血供,缓解症状,减少截肢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尤其对于间歇跛行的患者.但对于严重下肢慢性缺血的患者,PTA完全血运重建率低,即使完全血运重建,也不一定能减低截肢概率,改善生存质量,故选择适当的适应证尤为重要.

  • 移植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作者:张泽富;梁惠民;冯敢生;郑传胜;吴汉平;周国锋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股动脉入路对12例TRAS患者行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患者从肾移植术后至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5.5个月(4~15个月),以手术前后血压、血肌酐、动脉狭窄程度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 本组4例行单纯球囊(长20~40 mm,直径5~7 mm)扩张,5例于PTA后置入支架,3例直接置入支架.PTA术后2例(17%)复发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支架术后3例再发狭窄,再次行PTA后无复发.12例患者先后共置入9枚球囊扩张式支架,1枚为自膨式支架.介入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65%~95%,术后狭窄率降为10%~25%;平均血压由术前175/105 mmHg,降至术后140/80 mmHg;平均血肌酐水平由术前475.5 μmol/L降至术后118.5 μmol/L;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9个月),12例中终治愈4例,改善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血栓、出血、移植肾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TRAS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恰当入路,合理选择和组合运用PTA与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提高1RAS的远期疗效和手术成功率.

  • 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作者:秦永林;柏志斌

    20世纪60年代Dotter首次成功为1例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83岁女性患者施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1972年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此后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非常迅猛,治疗范围也由原来的肢体动脉发展到大动脉以及静脉,甚至几乎全身的血管,越来越多的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经皮血管介入治疗[1],其优点是药物及手术治疗所不能代替的.下面就老年人重要的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进行综述.

  • 102例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作者:朱世文;杜秀丽

    冠状动脉造影术早已成为确立有无冠心病的首选方法,为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愈后评价提供可靠的信息.此术近年也已在我国大、中型医院广泛开展.我院二年多来共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10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Advance 18 LP长球囊行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宋杰;周石;蒋天鹏;许敏;王黎洲;李兴

    目的 探讨Advance 18 LP长球囊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患者(28条患肢)采用Advance 18 LP长球囊(直径2-4 mm,长度10 cm)行膝下动脉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评估术后7d及1个月踝肱指数(ABI)变化.结果 28条患肢术后7d及1个月ABI值分别为0.71±0.11和0.62±0.14,明显高于术前的0.26±0.14 (P<0.05).结论 采用Advance 18 LP长球囊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短期疗效肯定.

  • 冠状动脉造影术102例临床分析

    作者:朱世文;杜秀丽

    冠状动脉造影术已成为确立有无冠心病的首选方法,为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后评价提供可靠的信息.我院2年多来共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102例,现将这些临床资料总结如下,以期为同级医院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35例

    作者:刘洋;何玉祥;孙岩;王默;张十一

    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致使位于其远端的椎动脉血流逆转,进而引起患侧上肢缺血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供血不足,称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SSS)"[J].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成为治疗SSS的主要措施.2007年1月-2010年11月,我科经介入治疗 SSS35例,现报道如下.

  •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作者:崔屹;李文欢;刘吉勇

    布-加综合征(BCS)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阻塞,或狭窄引起的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血流受阻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往治疗BCS主要依靠外科手术,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广泛开展,尤其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的应用,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更理想的效果.

  • 介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一例

    作者:韩国林;袁占军;孟伟;王彦斌;罗军;马存英

    我院收治1例肾移植后并发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者,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留置支架治疗后痊愈,现报告如下.

  •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作者:张柏秋;孙义馨;张玉国;左淑杰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5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经验,采用动脉内直接溶栓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动脉直径>3mm)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结果 经术后3个月~8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14/14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54.5%(6/11例),血管总再通率为80%(20/25例).结论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腔内治疗

    作者:曾存良;张鑫鹏;胥雄飞;张雷;曾宏;何延政;刘勇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该科确诊为自体AVF失功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的27例病例资料.统计分析自体AVF狭窄闭塞段的部位、数目,术后即时,1、3、6、12个月并发症及内瘘通畅率.结果 共收集27例患者,共35处狭窄闭塞,吻合口附近20例,静脉穿刺段12例,中心静脉段3例.所有病例均使用球囊扩张[普通球囊和(或)高压球囊],3例中心静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术后即时开通27例,成功率为100.0%,其中1例术中开通后突发心力衰竭,1例术后穿刺点渗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4%,所有病例均无血管破裂、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个月通畅率为100.0%(27/27),3个月通畅率为96.3%(26/27),6个月通畅率为81.5%(22/27),12个月通畅率为66.7%(18/27).结论 腔内治疗自体AVF失功即时开通率及短中期通畅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可重复进行,可作为AVF失功治疗的优先选择方法之一.

  • 经肱动脉入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或血栓形成

    作者:胡良柱;傅麒宁;赵霞;朱嵬;刘杨东

    目的:观察经肱动脉入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经肱动脉入路对AVF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tu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的病例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一年内的通畅率.结果:30例患者在1年内共行介入手术38例次,其中3例在解剖肱动脉后直视下穿刺,手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第2 d均成功使用该内瘘透析,其中1例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发生率3.3%,随访期间第3、6、9、12月一期通畅率100.0%、90.0%、83.3%、73.3%,辅助一期通畅率100.0%、100.0%、96.7%、93.3%.结论:肱动脉穿刺顺行入路对内瘘吻合口及其附近的狭窄或者血栓形成的AVF通过率高,术后通畅率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通路腔内治疗的重要入路之一.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