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波长HPLC同时测定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

    作者:石岩;熊婧;胡晓茹;魏锋;马双成;林瑞超

    目的:建立双波长HPLC测定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的方法.方法:使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 min-1,检测波长245 nm (丹参酮Ⅰ)和269nm(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各自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7以上,各成分平均回收率均在98.0% ~ 100.1% (n =6),各成分回收率RSD均不过3.0.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可作为丹参中主要菲醌类成分的质控与评价方法.

  •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丹参中7种成分含量

    作者:赵国欣;刘萌;李领川;周晓莉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丹参中原儿茶醛,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7种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9 μm),以0.1%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 min-1,柱温3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交替扫描模式,选择反应离子检测(SRM).结果:7种成分在1~460 μg·L-1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83.41% ~116.05%,检测限0.046~0.5μg·L1,RSD均<4.7%.结论:该方法快捷、准确、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丹参药品中7种成分的含量,可用于丹参药材及其制剂的研究和质量控制.

  • 均匀设计法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丹参酮工艺的研究

    作者:何雁;刘勇;李毅;罗晓健

    目的:探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萃取丹参中丹参酮的佳工艺条件.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含量,以萃取物中3种丹参酮总含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影响萃取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结果:夹带剂用量对萃取结果影响为显著.佳萃取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 ℃;分离釜Ⅰ压力6 MPa;分离釜Ⅰ温度50 ℃;夹带剂用量10%.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萃取丹参中丹参酮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所得萃取产物中丹参酮含量高,萃取时间短,操作简便.

  • HPLC测定荣心丸中的5种化学成分

    作者:储忠英;吴丽红;田兰

    该文通过HPLC建立了同时测定荣心丸(五味子、丹参)中五味子醇甲,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五味子乙素5种有效成分的方法.Agilent C18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线性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40 nm.五味子醇甲,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五味子乙素分别在3.000 ~48.00(r=1.000),3.985 ~63.76(r=0.999 9),6.370 ~101.9(r=1.000),8.690~ 139.0(r =0.999 9),1.700 ~ 27.20 mg·L-(r=0.999 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4%,100.3%,99.29%,99.07%,98.42%,RSD分别为0.60%,1.1%,0.52%,0.72%,0.97%.实验表明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同时测定荣心丸中5种化学成分.

  • 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研究

    作者:赵文靖;黄漠然;尚展鹏;王子健;王志斌;张加余

    该文采用UHPLC-LTQ-Orbitrap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鉴定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灌药后,收集大鼠血浆和尿液.经固相萃取法处理生物样品后,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Omm,1.7 μm)色谱柱和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流动相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含药血浆、尿液及空白组样品进行分析.终通过分析精确质量数据、多级质谱信息与文献报道结果比对,共从大鼠生物样品中初步检测鉴定出26个代谢产物.其中7个为丹参酮Ⅰ的代谢产物,主要代谢途径为葡萄糖醛酸化、羟基化、还原反应、去甲基化反应、甲基化、硫酸酯化以及它们的复合反应等;19个为丹参酮ⅡA的代谢产物,其主要代谢途径为羟基化、还原反应、甲基化、硫酸酯化、葡萄糖结合、葡萄糖醛酸化以及它们的复合反应.结果表明,应用UHPLC-LTQ-Orbitrap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可以较为全面地阐明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可为进一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再研究以及药物二次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 UPLC-Q-TOF-MS同时测定天王补心片中丹参的主要成分

    作者:闫妍;石磊;史宁;郭宏举;耿帅;温彬宇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天王补心片中丹参的4种主要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及丹参酮Ⅰ)的UPLC-Q-TOF-MS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 (50 mm×2.1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酸-水体系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1,质谱正、负离子模式扫描,进样量:2.0μl.结果4种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9%~10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天王补心片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及丹参酮Ⅰ的定量测定.

  • HPLC法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

    作者:谭生建;王文明;刘刚;姜韧;张捷;赵华军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乙腈-10%乙腈(52∶48);流速1.5ml/min;检测波长254nm.结果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61 48+0.000 001 066X,r=0.999 8;Y=-0.531 8+0.000 001 270X,r=0.999 8;Y=-0.207 4+0.000 000 944 9X,r=0.999 6;Y=-0.073 30+0.000 000 955 0X,r=0.999 9.4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99.1%、4.4%;102.5%、2.3%;100.6%、5.0%;98.0%、2.8%.低检出浓度分别约为0.2、0.3,0.2、0.2μg*ml-1.结论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

  • 丹参酮Ⅰ、二甲双胍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黑素瘤模型小鼠的抑瘤作用

    作者:赵亚宁;薛冰华;秦亚茹;吴祖泽;段海峰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Ⅰ(TanⅠ)、二甲双胍(Met)和阿司匹林(Asp)联合应用对黑素瘤模型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右前腋下sc接种B16F10细胞制备黑素瘤模型.根据体质量分为8组,即模型组、TanⅠ组(20 mg·kg-1,ip)、Asp组(210 mg·kg-1,饮用)、Met组(70 mg·kg-1,饮用)、Asp+Met组、TanⅠ+Asp组、TanⅠ+Met组和TanⅠ+Asp+Met组,每组10只.每只小鼠摄水量约7 mL·d-1,连续给药18 d.隔天称量小鼠体质量,每天测量皮下肿瘤直径.给药结束后将小鼠处死,测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制备脾和肝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8+T,CD4+T和Treg细胞百分比.ELISA检测肿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小鼠体质量(包括瘤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与模型组比较,TanⅠ+Asp+Met组体质量增加减慢(P<0.01).实验结束时,各组存活小鼠肝和脾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小鼠存活数分别为:模型组8/10,TanⅠ组8/10,Asp组7/10,Met组7/10,TanⅠ+Asp组8/10,TanⅠ+Met组8/10,Asp+Met组7/10,TanⅠ+Asp+Met组5/10.与模型组比较,TanⅠ,Asp和Met单用组及两两联用组肿瘤体积和瘤质量无明显变化;TanⅠ+Asp+Met组肿瘤体积和瘤质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抑瘤率为46.2%.与模型组比较,TanⅠ,Asp和Met单用组及两两联用组肿瘤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TanⅠ+Asp+Met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P<0.05).TanⅠ+Met组肿瘤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1, P<0.05,P<0.05),TanⅠ+Asp+Met组IL-6含量升高(P<0.01).结论 TanⅠ+Asp+Met联用可抑制黑素瘤模型小鼠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肿瘤组织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IL-6含量有关,但副作用可能性较大.

  • 浅谈中药丹参中丹参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徐艳萍

    丹参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理血药,为唇形科植物,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活血消肿,调经,养心安神之功效.从1934年至1976年间,国内外对丹参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从中分离得到15种成分,测定了结构式,并依次命名为丹参酮(tanshinone,Tan)1,ⅡA,ⅡB,隐丹参酮,异丹参酮,异丹参酮Ⅰ,ⅡA,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酸甲酯,丹参新酮(hiltirone),二氢丹参酮,异隐丹参酮Ⅰ、ⅡA、ⅡB,次甲基丹参酮(nethylenetanshiquinone),紫丹参甲素、乙素(przewatanshiquinoneA,B),丹参新醌(tanshenxinkun)甲,乙、丙和丁,丹参螺旋缩酮内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等,其中以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较高.

  • RP-HPLC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4种丹参酮的浓度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杜玮;魏玉辉;赵刚;秦红岩;武新安

    目的 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4种丹参酮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丹参醇提物中4种丹参酮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VP-ODS C18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0.05 mol·L-1醋酸铵缓冲溶液(醋酸调pH至2.5)(70:3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3 nm,柱温40℃,以丙酸睾丸素为内标,测定血浆4种丹参酮的浓度.结果 隐丹参酮、丹参酮Ⅰ、次甲基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12.75 mg·L-1;0.01~16.25 mg·L-1;0.02~13.75 mg·L-1;0.02~13.25 mg·L-1,其回收率均大于88.7%.药动学参数表明,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符合二室开放模型,次甲基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符合一室开放模型.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丹参提取物中丹参酮类的血药浓度分析和药动学研究.

  • 丹参酮Ⅰ对内毒素脂多糖激活巨噬细胞释放HMGB1的影响

    作者:陈国千;帅朝霞;王婷婷;王春新;朱华淳;徐明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Ⅰ对内毒素脂多糖(LPS)激活后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释放和脓毒症小鼠血清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100 μg·L~(-1)LPS激活培养巨噬细胞株RAW 264.7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然后观察3.6~18.0μmol·L~(-1)丹参酮Ⅰ对两种巨噬细胞HMGB1释放和巨噬细胞株RAW 264.7 HMGB1基因表达的影响.以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观察丹参酮Ⅰ对术后不同时间脓毒症小鼠血清HMGB1水平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丹参酮Ⅰ明显抑制LPS激活后巨噬细胞HMGB1的释放和HMGB1 mRNA的表达,降低脓毒症小鼠血清HMGB1水平并明显提高存活率.结论 丹参酮Ⅰ有抑制巨噬细胞释放HMGB1和保护脓毒症小鼠作用.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4种丹参酮成分含量

    作者:刘刚;张启明;张捷;高文娟;常华;谭生建

    目的利用梯度洗脱,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Intersil C18分析色谱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0%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6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保留时间分别为11.9,19.2,21.3和28.5 min,与各自相邻峰的分离度均大于1.5,理论板数分别为3 310,4 278,3624和20677.二氢丹参酮Ⅰ平均回收率为101.3%,RSD=2.2%,隐丹参酮平均回收率为97.2%,RSD=2.2%,丹参酮Ⅰ平均回收率为102.1%,RSD=3.0%,丹参酮ⅡA平均回收率为99.5%,RSD=1.9%.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低检出浓度分别约为0.6,0.9,0.6和0.3μg·mL-1.结论本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 丹参酮Ⅰ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叶因涛;钱钧强;王冬;王晨;孙蓓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Ⅰ (tanshinone Ⅰ,Tan Ⅰ)联合照射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接种Lewis肺癌细胞建立C57BL/6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纽、单丹参酮Ⅰ(40mg·kg-1)给药组、单氟尿嘧啶对照组、氟尿嘧啶联合照射组、丹参酮Ⅰ(10、20、40 mg· kg")联合照射组.经照射后,计算肿瘤相对体积、肿瘤生长延缓时间和增敏系数(enhancement factor,EF);剥瘤称重,计算抑瘤率;TUNEL法检测组织的凋亡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剂量的丹参酮Ⅰ(低、中、高)联合照射均能抑制肿瘤生长,其抑瘤率分别为27.14%、38.46%、59.78%,显著高于单照射组(P<0.01),并具有较好的放射增敏作用,其增敏比分别为1.09、1.76、2.03.丹参酮Ⅰ高剂量联合照射组可见细胞皱缩,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为51.3%,显著高于单照射纽(P<0.05).丹参酮Ⅰ联合照射能下调Bcl-2蛋白表达,并上调Bax蛋白表达.结论 丹参酮Ⅰ联合照射后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具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可能通过Bcl-2/Bax蛋白的调控,诱导细胞凋亡发挥增敏作用.

  • 丹参中4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陈蕾;朱霁虹

    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4种脂溶性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AICHROM C18,流动相:甲醇-水(72∶28),流速:1.2ml·min-1,检测波长:255nm,线性范围:依次为0.015~3.80μg(r=0.9999), 0.011~2.75μg(r=0.9999), 0.011~2.70μg(r=0.9996), 0.012~3.05μg(r=1.0000),回收率:依次为101.5%(RSD=2.9%), 102.1%(RSD=2.7%), 103.1%(RSD=1.5%), 101.1%(RSD=2.5%).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 HPLC法测定复方丹参方中丹参3种脂溶性成分含量

    作者:潘桂湘;乔延江;张伯礼;杜嵘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方中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初步探讨丹参与三七配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于254 nm处检测.结果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含量高低依次是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复方丹参方中丹参/三七配比不同时,成分的含量及溶液稳定性有所差异.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复方丹参方的质量控制标准;复方丹参方中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稳定性及含量与丹参/三七的配比存在非线性关系.

  • 丹参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

    作者:王旭东;张均

    丹参注射液是唇形科植物丹参中提取的多种成分注射液,包括: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原儿茶醛、丹参素等.其(正大青春宝公司生产)规格为10ml/支,每10ml含丹参生药15g,该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降低血粘度及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脑血管的作用,为了解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我科于2001年2月~12月对7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后临床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计分,现报道如下:

  • 丹参中几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分析

    作者:冷英梅

    目的:建立丹参中3种脂溶性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ODS-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0.03%磷酸水溶液(B),0~60 min,10%A→68%A;60~70 min,68%A→80%A;70~80 min,80%A→100%A,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进样10μl。结果丹参酮I、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IA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等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高效液相法测定丹参中3种脂溶性成分具有准确性高、精密程度好、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考虑作为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 丹参注射液的临床研究(综述)

    作者:刘涛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或根茎,成份中含有丹参酮Ⅰ、ⅡA、ⅢB,异丹参酮Ⅰ、Ⅱ,隐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等,还含有丹参素、原儿茶醛、维生素E、β-谷甾醇、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酸甲酯、次甲丹参辊、丹参新醌等.

  • 丹参酮Ⅰ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作者:郭丽丽;范丽丽;王爱潮;庞晓晨;罗配;杨红云;王少峡;刘志东

    [目的]制备丹参酮Ⅰ脂质体,并对其包封率、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丹参酮Ⅰ脂质体,用琼脂糖凝胶柱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封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丹参酮Ⅰ脂质体各组成物质的相变过程.[结果]丹参酮Ⅰ在1.004~6.02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琼脂糖凝胶柱色谱法能有效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加样回收率为(98.23±0.02)%,平均包封率为(92.56±0.39)%,粒径为(90.64±1.21) nm,电位为(-35.37±0.84)mV.[结论]薄膜分散法可用于制备丹参酮Ⅰ脂质体,制备的丹参酮Ⅰ脂质体的包封率高,粒径均一,电位稳定,药物含量和包封率测定方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强.

  • 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郁丹红;贾晓斌;施亚琴;萧伟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UPLC-MS/MS测定方法,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SD大鼠分别ig给予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UPLC-MS/MS(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测定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血药浓度,DAS 2.1.1软件计算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4.49%.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ig丹参二萜醌组分原料药相比,ig给予其固体分散体微丸后,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的Cmax和AUC0~∞均不同程度地提高(P<0.05).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多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固体分散体微丸技术通过增加丹参二萜醌组分的溶解性,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各主要成分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138%~204%.

8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