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响应面优化的穿山龙薯蓣皂苷吸入粉雾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巨红叶;杨宁梅;焦莹;胡坤霞;唐志书;宋逍

    目的:制备穿山龙薯蓣皂苷吸入粉雾剂并优化工艺及其处方,为其肺部给药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喷雾干燥法制备微粉,分别测定收率、吸湿率、多分散指数和平均粒径,以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考察进口温度、大豆卵磷脂在辅料总量中的比例以及待喷液浓度3因素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和二项式方程拟合,效应面法优选佳条件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从相关系数(R2=0.9312,P=0.0001)上看,总评“归一值(OD)”用二项式方程拟合较好,根据优化条件(进口温度140℃,大豆卵磷脂在辅料总量中的比例1:3.3和待喷液浓度4%,此时归一值大为0.5908)制备的薯蓣皂苷吸入粉雾剂的收率为94.84%,吸湿率4.03%,平均粒径3.998μm,多分散指数0.492,与预测值相比,误差均小于0.3%.结论:星点设计可用于优化制备工艺和处方,优选的穿山龙薯蓣皂苷吸入粉雾剂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微粉粒径大小适宜,可满足肺部吸入给药的要求.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生地黄低聚糖吸入粉雾剂的制备工艺

    作者:丁礼琴;刘力;徐德生

    目的:优化生地黄低聚糖吸入粉雾剂(RGOS-DPI)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喷雾干燥法制备微粉,分别测定收率、吸湿率、排空率和平均粒径,以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考察进口温度、甘露醇在辅料总量中的比例以及待喷液浓度3因素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和二项式方程拟合,效应面法优选佳条件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从相关系数上看,总评"归一值"用二项式方程拟合较好,根据优化条件制备的RGOS-DPI的得率78.60%,吸湿率5.93%,排空率94.20%,平均粒径2.537μm.结论:星点设计可用于优化制备工艺,优选的RGOS-DPI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微粉粒径大小适宜,可满足肺部吸入给药的要求.

  • 喷雾干燥法制备面向粉雾剂的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及其表征

    作者:王华美;付廷明;郭立玮

    目的:制备供肺部吸入给药的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干粉粒子,探索一种能够使中药复方中多元组分同步到达吸收部位的干粉粒子制备方法.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利用扫描电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CLSM)、X-射线衍射(XRD)、红外分析(IR)、干法激光粒度分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并利用新一代雾粒分布仪(NGI)对复合干粉粒子的空气动力学行为进行评估.结果:所制得的干粉粒子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范围,良好的空气动力学行为,能实现多组分药物同步给药.结论:利用喷雾干燥的方法能够将理化性质差异大的中药组分结合在同一个粒子中,制成符合吸入给药要求的中药复合粒子.

  • 共研磨法制备吸人用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及其表征

    作者:翟文文;戴俊东;刘乐环;黄瑞雪;黎翊君;茅玉炜;蒋俏丽

    建立了一种将丹参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有效成分共微粉化的方法,制备得到了适用于肺部吸入给药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以湿法球磨粉碎为制备方法,复合微粉1~5μm体积分数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design,CCD)-效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对复合微粉进行质量评价,并测定其流动性和引湿性.结果显示优制备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粒径分布均一,D50为2.33 μm,1 ~5 μm体积分数为80.82%,休止角为(50.60±1.13)°,临界相对湿度约为77%.共微粉化使药物微粒的粒径显著减小,药物的无定形物稍有增加,对粉体的流动性、吸湿性无显著影响.该研究表明湿法球磨可用于性质差异大的多种成分的共微粉化,制备得到适于吸入的丹酚酸-丹参酮复合微粉,为进一步吸入粉雾剂的制备提供基础.

  • 两种撞击器测定自制吸入粉雾剂体外沉积性质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资伟;杨阳;李晗;陈启明;梅兴国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两级玻璃撞击器(twin stage impactor,TSI)和新一代药用撞击器(next generation pharmaceutical impactor,NGI)的体外沉积率和粒度分布测定结果.方法 选用自制盐酸氨溴索吸入粉雾剂为模型药物,TurbospinR为吸入装置,运用TSI和NGI测定盐酸氨溴索吸入粉雾剂的体外沉积率和粒度分布.结果 TSI仅能得到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6.4 μm的细颗粒量,设置较为简单,不能获得药物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及其分布;NGI设置复杂,不仅能得到空气动力学粒径在不同粒径范围内的细颗粒量,又能获得药物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及其粒度分布,而由于内部结构复杂,药物回收相对繁琐.但是其更趋于精密化和自动化,操作简便.结论 与TSI相比,NGI在评价吸入粉雾剂质量时更为完善,有利于吸入粉雾剂的开发和发展.

  • 鲑降钙素吸入粉雾剂的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研究

    作者:熊莲洁;朱家壁

    目的喷雾干燥法制备鲑降钙素吸入粉雾剂,考察其主要药剂学特性.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方法测定鲑降钙素吸入粉雾剂排空率及有效部位沉积量,扫描电镜观察粉粒的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粉粒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差热分析及X射线粉末衍射考察吸入粉雾剂载体的晶型.结果有效部位鲑降钙素沉积量均在10%以上,排空率均在90%以上;相对湿度在52%以下,粉粒呈圆整的分散状态;当RH=75%时粉粒发生较多的粘连和聚集;粉体平均粒径为1.67 μm;差热分析结果显示:吸入粉雾剂中L-亮氨酸的熔融热较单一组分在喷雾干燥后显著下降;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中,吸入粉雾剂载体的衍射峰强度较喷雾干燥前显著下降.结论在鲑降钙素吸入粉雾剂载体系统中加入甘露醇,粉粒圆整,加入L-亮氨酸可形成超低密度载体;扫描电镜的结果提示,应严格控制吸入粉雾剂贮存时环境的湿度;喷雾干燥复合载体更有助于无定形的形成.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胰岛素吸入粉雾剂和有关物质

    作者:陈西敬;朱家壁;王广基;周明霞;徐越宁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胰岛素吸入粉雾剂中胰岛素含量和有关物质含量.方法采用梯度洗脱法,初始流动相为A(0.1%三氟乙酸-乙腈,70∶30),在30 min内梯度改变为B(0.1%三氟乙酸-乙腈,60∶40),流速2.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20 μL.结果方法专属性强,含量测定精密度试验(RSD)为1.08%,溶液在12 h稳定,回收率试验表明胰岛素实测量接近加入量.结论此法可用于胰岛素原料和制剂的有关物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 新型肺部给药系统——吸入粉雾剂

    作者:汤玥;朱家壁;陈西敬

    吸入粉雾剂(又名粉雾吸入剂、干粉吸入剂、粉雾剂)是一种新型的肺部给药系统,具有稳定性好,不含抛射剂氟里昂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粉雾剂由粉末吸入装置和供吸入用的干粉组成.本文就近年来粉雾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吸收机制,粉雾剂品种,吸入装置,制备技术和评价特征参数等进行了综述.

  • 胰岛素吸入粉雾剂的体外沉降及大鼠体内吸收促进剂的药效学评价

    作者:杨丹波;朱家壁;朱慧;张旭松

    目的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胰岛素吸入粉雾剂,对吸入粉雾剂体外沉降性质进行考察,并对其吸收促进剂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0版)附录XH的装置测定粉末的体外有效部位沉积量,以葡糖氧化酶法(GOD-PAP法)测定大鼠的血糖浓度来评价其降血糖效果.结果喷雾干燥法制得的胰岛素吸收粉雾剂沉积量在各湿度下均大于40%,在气流量≥18 L·min-1的情况下其有效部位沉积量变化不大.8mmol·L-1/dose牛黄胆酸钠[PA=59.91%,Cnadir=(33±6)%]和10 mmol·L-1/dose去氧胆酸钠[PA=47.46%,Cnadir=(32±7)%]对胰岛素肺部吸收促进作用明显.而1%辛酸钠、1%十二烷基硫酸钠、250μg/dose卵磷脂和10mmol·L-1/dose EDTA并未显示明显效果.结论制得的胰岛素吸收粉雾剂沉积量受湿度影响小,环境湿度依赖性和吸气流量依赖性小.8 mmol·L-1/dose牛黄胆酸钠和10 mmol·L-1/dose去氧胆酸钠可有效促进胰岛素干粉吸入剂的降血糖效果.

  • 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高文超;李军袖;张晴;徐佳秋;邢晗;李宁;陈西敬;赵娣

    目的 考察两种制备方法下的处方和工艺因素对药物在大鼠体内处置过程的影响以便确定优选工艺. 方法 大鼠经气管吸入两种处方的干粉[相当于主药6 mg· kg-1,气流粉碎(JF)和喷雾干燥(SF)]后,于不同时间点,取气管灌洗液和肺组织,以LC-MS/MS测定药物含量,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用WinNonlin ? 6.1软件建立二房室模型后,比较两者在肺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JF处方和SF处方在大鼠肺内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4551.69 ±1731),(2403.09 ±1096) ng· g -1;MRT 分别为(2.45 ±23.10), (1.97 ±17.20 ) h-1; AUC0-8h 分别为( 9778.55 ±869 ), ( 4769.40 ±995 ) ng· h· g-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 结论 气流粉碎法产物在大鼠呼吸系统中有较高保留,为制备噻托溴铵粉雾剂的优选工艺.

  • 吸入粉雾剂的处方研究和制备工艺

    作者:魏农农

    吸入粉雾剂在治疗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应用广泛.文中广泛查阅欧盟、美国等国的吸入粉雾剂研发的要求,结合国内该剂型的研发和审批情况,对吸入粉雾剂的组成、处方筛选以及制备工艺进行详细的阐述.对吸入粉雾剂在处方筛选与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加以详细讨论,为研发粉雾剂药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 吸入给药的剂型选择和等效性验证

    作者:李娅杰;魏农农;邵颖;胡晓敏;赵明;赵德恒

    目前临床常用吸入给药的剂型包括定量吸入气雾剂(metered dose inhaler,MDI)、吸入粉雾剂/干粉吸入剂(Dry powder inhaler,DPI)和吸入喷雾剂(Nebulizer),这3种吸入给药剂型各有特点.如何正确选择所研发的药物的剂型,如何正确验证相同制剂间是否等效有其特殊性.本文结合吸入给药的药物吸收特点、各剂型特点及国外有关考虑,重点探讨了如何正确选择所研发的药物的剂型及如何正确验证相同制剂间是否等效.

  • 吸入粉雾剂的处方与工艺研究解析

    作者:高蕾;马玉楠;王亚敏;宁黎丽;姚方耀

    吸入粉雾剂的处方与工艺直接影响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也可能对产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虽然吸入粉雾剂处方和制备工艺简单,但粉体学的性质较为复杂.本文就该剂型的处方组成与开发、制备工艺以及影响制剂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 多方法测定硫酸沙丁胺醇吸入粉雾剂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

    作者:周颖;魏宁漪;林兰;宁保明

    目的:使用3种方法对硫酸沙丁胺醇吸入粉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和比较了双级撞击器(TSI)、安德森级联撞击器(ACI)和新一代撞击器(NGI)的粒径分布测定结果.方法:分别采用TSI,ACI和NGI测定了硫酸沙丁胺醇吸入粉雾剂的粒径分布.结果:TSI测定法仅能测定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6.4 μm的细颗粒药物剂量,但不能获得药物颗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结果,且其测得的累积药物量小,ACI和NGI能获得空气动力学直径在不同大小范围内的细颗粒药物剂量和微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ACI较NGI操作简便,但ACI层级间损耗高于NGI.结论:与TSI相比,ACI和NGI更全面地反映出硫酸沙丁胺醇吸入粉雾剂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

  • 吸入粉雾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磊磊;霍务贞;龚炜;朱盛山

    目的 阐述吸入粉雾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 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就制剂处方、物理性质、给药装置和有效部位沉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 吸入粉雾剂具有高效、速效、毒副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

  • 吸入胰岛素粉雾剂对1型糖尿病患者药代学的一期临床研究

    作者:廖志红;廖瑛;李延兵;胡国亮;王雪丁;黄民;赵香兰;张学锋;黄西康;张赞;翁建平

    吸入胰岛素可避免注射胰岛素引起的患者对注射的恐惧、心理抵抗,一直是一个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热门领域.本研究对深圳市创新慧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的胰岛素吸入粉雾剂(Ins-P)进行了一期临床研究,以皮下注射常规胰岛素(RI)为对比,分析了Ins-P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以及其他药代学指标.

  • 胰岛素吸入粉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沉积性质

    作者:游妤;赵春红;赵敏;唐星

    目的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胰岛素吸入粉雾剂,并对其体外沉积性质做出评价.方法 以产品收率,粉末的空气动力学径、休止角及水分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 Z 综合评价法优化喷雾干燥制备方法中各工艺参数,同时采用双层液体碰撞器测定该工艺所制备的胰岛素吸入粉雾剂的有效部位沉积量.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产品的形态.结果 优选出的工艺参数为:气流量为0.6m3·min-1,进口温度为100℃,喷液速度为5.0 mL·min-1泵压为130 kPa,溶液质量分数为0.75%.体外有效部位沉积质量高达60%.结论 采用本法制备胰岛素肺部吸入粉雾剂重现性好,所得粉雾剂的有效部位沉积量高,提示大部分粒子能够到达肺部.

  • 无载体吸入粉雾剂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马洋;康彬;王健

    无载体吸入粉雾剂可避免载体引入带来的相关问题,且适合剂量较大的药物,是吸入粉雾剂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综述无载体吸入粉雾剂的开发与应用现状,包括药物微粉的存在形态、制备工艺、制剂处方、吸入给药装置等,为该类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 吸入粉雾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想;汤玥;朱家壁

    综述了提高吸入粉雾剂雾化性能的方法、粉雾剂的体外评价手段和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进展状况.着重介绍了大多孔粒子和纳米粒的聚合物对提高粉雾剂物化性能的作用.

  • 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作者:丁峰;周勤;李丹

    目的:将噻托溴铵制备成胶囊型吸入粉雾剂,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对噻托溴铵进行了微粉化处理,以休止角、排空率和有效部位药物沉积量为指标对6种粉雾剂载体进行了处方筛选;并对标示量、有效部位药物沉积量、有关物质等指标进行了稳定性考察.结果:噻托溴铵18g与结晶乳糖15 mg等量递增混匀,再和10 mg喷雾干燥乳糖混匀制成粉雾剂,其休止角为37.2°、排空率93.0%、有效部位药物沉积量16.3%,产品有效期可达18个月.结论:按选定的处方和制备方法制得的粉雾剂流动性好、排空率合格、有效部位药物沉积量高,稳定性较好,有利于生产和使用.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