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气养阴方对室性早搏患者抑郁及QTc间期的影响
目的:使用SAS、SDS量表和24h动态心电图,研究益气养阴方对室性早搏患者抑郁及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肓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2例,试验组31例,口服倍他乐克和益气养阴方,对照组31例,口服倍他乐克和5%益气养阴方模拟剂,均治疗3个月后,检测SAS和SDS量表得分,24h动态心电图记录仪采集的QTc间期.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AS和SDS积分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QTc显著缩短(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SAS、SDS显著降低(P<0.01,P<0.05),QTc缩短(P<0.05)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益气养阴方联合倍他乐克能够降低SAS和SDS量表得分,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能够缩短患者QTc间期,而缩短动作电位平台期,使心室复极缩短,恢复心室肌电稳定性,减轻心脏自主神经损害程度,一定程度恢复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协调,提高临床有效率.
-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不同心电图改变对其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不同心电图改变及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河南省人民医院103例急性口服有机磷中毒患者,入院时及入院24 h分别行心电图检查,对比两次心电图变化特征,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心电图变化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对入选的103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PR间期与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和QTc间期与死亡及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院24 h后QTc均较入院时延长.血胆碱酯酶(CHE)、QTc和两次QTc之差(△QTc)对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033 (95% CI:0.004~0.063),0.829(95%CI:0.739 ~0.918)和0.943 (95% CI:0.888 ~0.998);CHE、QTc和△QTc对病死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052(95% CI:0.01 ~0.094),0.693 (95% CI:0.559 ~0.826)和0.895 (95% CI:0.814~0.977).结论 △QTc可能作为新的、更好的预测急性口服有机磷中毒患者短期预后的指标.
-
齐拉西酮对1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钾和QTc间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钾和心电图QTc间期的影响.方法:1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齐拉西酮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进行血清钾和心电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血清钾和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结果:齐拉西酮治疗后第4、8、12周血清钾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齐拉西酮治疗后第4、8、12周心电图QTc间期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齐拉西酮治疗后心电图异常率18.35%,以窦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结论:齐拉西酮可降低血清钾浓度、延长心电图QTc间期,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
-
齐拉西酮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齐拉两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方法:将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使用齐拉西酮及利培酮治疗,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2、4、8周分别检查心电图,比较两组的QTc间期.结果:(1)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用药后的QTc间期都较基线有所延长,齐拉西酮显著高于基线(P<0.01),而利培酮则尤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齐托西酮对QTc延长的影响强于利培酮;(2)两组内部用药后复查4次心电图,QTc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两种药物对QTc间期的影响与疗程关系并不明显;(3)两组QTc间期均无达到异常标准的病例.结论:齐拉西酮使心电图QTc延长强于利堵酮,虽然QTc延长的程度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仍需临床医生给予关注.
-
QTc延长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39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随访(14.8±11.7)个月,23例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59%).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显著性延长[(461±29) vs.(434±18) ms,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和左心房前后径(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8ms时,其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0.81,特异性为0.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每增加10ms,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1.227 (95% CI:1.053~1.431,P=0.009).与LAD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LAD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结论:QTc延长能预测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低.
-
心肌梗死急性期QRS波增宽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发生的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 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 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 (28% ~52%)比50% (33% ~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 ~ 152)ms比105(91 ~ 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 ~513)ms比450(394 ~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 ~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
糖尿病患者中QTc间期延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心电图QTc间期延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于西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797例,根据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DR)组539例和有视网膜病变组(DR)组258例.比较两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PG)、血脂等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及QTc间期长度.根据数据类型,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QTc间期、DR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QTc间期和DR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QTc间期为(404±47)ms.DR组QTc间期高于NDR组[(417±47)比(396±44)ms,t=-4.22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Tc>404 ms是QTc≤404 ms的T2DM患者患DR风险的1.659倍(OR=1.659,95%CI:1.208~2.378,P<0.05);QTc>440 ms是QTc≤440 ms的T2DM患者患DR风险的2.729倍(OR=2.729,95%CI:1.627~4.578,P<0.05).结论 心电图QTc延长与DR具有相关性.
-
盐酸伊伐布雷定对中国健康受试者的心率及QTc间期的影响
目的 评价单次及连续服用盐酸伊伐布雷定对中国健康受试者心率及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36例受试者均分为3个剂量组,第1、8天单次口服相应剂量伊伐布雷定片5 mg(低剂量组)、10 mg(中剂量组)、20 mg(高剂量组);第3~7天连续5d,每次口服伊伐布雷定片相应剂量5、10、20 mg,每日2次.观察受试者心率、QTc间期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单次服药后2h,3组受试者心率均较服药前下降[(62.67±5.68)次/min对(59.75±6.52)次/min,(67.00±7.11)次/min对(62.75±8.35)次/min,(65.58±9.16)次/min对(56.50±3.92)次/min];服药后6h,心率恢复至服药前水平;连续服药5d后,3组受试者高心率分别下降(21.27±4.32)次/min、(26.74±5.21)次/min、(55.51±6.38)次/min,低心率(次/min)分别下降(3.60±0.78)次/min、(3.25±0.52)次/min、(3.78±0.43)次/min,平均心率分别下降(12.31±1.43)次/min、(12.34±1.29)次/min、(20.32±2.78)次/min,总心搏次数分别下降(9838.46±900.42)次、(11345.27±1213.54)次、(25461.46±2746.78)次.所有受试者服药后QTc间期均较服药前缩短,且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光幻视是常见的不良事件.结论 在5 ~20 mg剂量范围,盐酸伊伐布雷定的耐受性良好,并可以减慢中国健康受试者心率,缩短QTc间期.
-
高原暴露健康青年人群心室肌复极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高原暴露在不同海拔及不同习服时间的健康青年男性心室肌复极的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择143名初次进入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由同一人分测在海拔500 m、进入海拔3700 m高原24 h、海拔4400 m习服7 d、海拔4400 m习服50 d心电图的变化。结果与海拔500 m比较,进入海拔3700 m 24 h内、海拔4400 m习服7 d,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P<0.01),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经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Tec)显著延长(P<0.05),氧饱和度显著降低(P<0.05),QT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显著缩短(P<0.05)。与海拔500 m比,海拔4400 m习服50 d后,氧饱和显著降低(P<0.05),仍未恢复到平原水平,收缩压、舒张压、QTc、QT、V3TpTe、V3TpTec间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高原暴露健康青年男性心室肌复极时程显著增加,习服后心室肌复极时程又逐渐恢复到平原水平,提示随着高原环境停留时间的延长,心室肌复极变化会随着机体适应和调节得到一定的恢复。
-
胺碘酮对房颤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我院房颤患者Q Tc间期的影响及其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4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颤住院患者共l5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合用药物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 T间期、Q 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胺碘酮用药期间是否发生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房颤患者的平均心率显著减慢(79.2±21.6)bpm比(72.9±13.1)bpm (P<0.01),QT间期(386.5±45.7)ms比(415.8±53.1) ms (P<0.01)、QTc间期均显著延长(413.9±32.1)ms比(438.0±44.4)ms(P<0.01)。有16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17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但△QTc>50ms。共有22例患者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例),多塞平(7例),左氧氟沙星(6例)等。心动过缓、2型糖尿病、合用其他影响QT间期药物为延长QTc间期的因素(P<0.05)。44例患者使用胺碘酮注射液中有5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结论:胺碘酮应用后QT间期、QTc间期均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ms、△QTc>50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需调整胺碘酮剂量并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1例胺碘酮合用莫西沙星致QTc间期延长并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QTc延长并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胺碘酮合用莫西沙星致QTc间期延长并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治疗,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此次不良反应可能与胺碘酮和莫西沙星有关,该患者危险因素较多,临床用药时应加强用药安全的监督.结论:临床使用胺碘酮联用莫西沙星时,临床药师应掌握药物相互作用,加强药学监护,提高用药安全性.
-
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长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QTc间期影响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传统抗精神病药长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校正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差异及相关因素.方法:将服用利培酮(n=44)或传统抗精神病药(n =44) 12个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检测心肌酶等生化指标及心电图,按Bazett's公式计算QTc间期,以QTc>440 ms作为QTc间期延长标准.用直线相关分析和直线回归分析法分析QTc间期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利培酮组QTc间期(398.73±23.76) ms较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组(413.82±23.21) ms短(P<0.05),利培酮组QTc间期延长发生率(2.27%,1例)低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组(18.18%,8例)(P<0.05).利培酮组性别、剂量与QTc间期相关(P<0.05);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组性别、年龄与QTc间期相关(P<0.05).结论:利培酮对QTc间期影响较传统抗精神病药小,女性是QTc间期延长危险因素.
-
喹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对QTc间期的影响
目的:评价喹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兴奋激越对QTc间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80例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并处于急性兴奋激越状态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喹硫平组(n=40)和氟哌啶醇组(n=40),接受4周的喹硫平或氟哌啶醇治疗.基线和治疗第4周末分别检查心电图和血清钾钠氯水平.结果:治疗4周末,氟哌啶醇组的QTc间期增加(22.5±42.7) ms,而喹硫平组则缩短(-5.0±35.6)ms,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剂量(≤10 mg)和高剂量(> 10 mg)氟哌啶醇治疗对QTc间期影响不同,两者的QTc间期增加分别为(5.6±29.0)和(38.0±48.2)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2).治疗第4周末,氟哌啶醇组6例(15%)患者QTc间期在原基础上增加超过60 ms,其中1例男性患者QTc间期达到450 ms,喹硫平组患者未见恶性心律异常的QTc间期延长.结论:口服氟哌啶醇单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患者,QTc间期明显延长,口服喹硫平治疗未发现对QTc间期存在明显影响,可能更适合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激越患者中使用.
-
国产伊布利特注射液对健康受试者心电图QTc间期的影响
目的:评价健康中国人单次静注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后的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方法:40例健康青年男性(24.03±3.19岁)随机分6组,分别静注伊布利特0.005 mg·kg-1(n=4),0.01 mg·kg-1(n=10),0.02 mg·kg-1(n=6),0.5 mg(n=6),0.75 mg(n=6)和1.0 mg(n=8).以心电图QTc间期为药效指标.结果:药后各组受试者QTc间期均明显延长:0.005,0.01和0.02 mg·kg-1剂量组的QTc间期变化率大值分别为(12.42±6.71)%,(45.73±27.52)%,(64.23±11.28)%;0.5,0.75和1.0 mg剂量组的QTc间期变化率大值分别为(45.5±27.9)%,(48.1±22.1)%,(64.5±11.6)%.高剂量组QTc间期变化程度大于低剂量组(P<0.05).药后PR间期、QRS间期、血压、心率、心电监测、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注国产伊布利特注射液有效延长QTc间期,耐受性好.
-
胺碘酮注射液对住院患者QTc间期的影响程度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胺碘酮注射液对住院患者QTc间期的影响程度及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方法 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间北京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1 111例,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24h内的QTc间期是否与用药前相比存在差异,以及在胺碘酮注射液用药期间是否发生与其相关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结果 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患者的平均心率较药前减慢(87.4±21.2bpm vs 99.6±27.9bpm,P<0.001),QT间期较药前延长(388.5±55.9ms vs 366.0±55.9ms,P <0.001),但QTc间期无显著变化(456.8±51.0ms vs 457.8±50.2ms,P=0.554).1例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合并应用胺碘酮口服制剂54h后,QTc间期延长至756ms,并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停用胺碘酮及给予相应治疗后未再发生异位心律失常.结论 在24h内应用胺碘酮注射液对住院患者的QTc间期无显著性影响,对于长时间静脉给药,特别是合并应用口服胺碘酮的患者,需对心电图进行监测,警惕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胺碘酮注射液 QTc间期 药品不良反应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
美沙酮用于镇痛对QTc间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国癌痛患者使用美沙酮镇痛对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美沙酮治疗大于等于7天且治疗前后均有心电图检查(Electrocardiogram,EC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美沙酮治疗、ECG检查、合并用药等相关数据.结果:美沙酮治疗前,有5.13%的患者QTc间期延长,其中显著延长0.85%;美沙酮治疗后,有15.38%的患者QTc间期延长,其中显著延长为5.98%.9.40%的患者△QTc大于60 ms;4.27%的患者治疗结束QTc间期延长且△QTc大于60 ms.低血钾、低血镁、具有心血管疾病史、年龄及合并使用TdP风险药物是患者导致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ECG检查未发现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的发生,以及可能诱导TdP发生的心脏疾病(心肌梗塞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美沙酮可能引起QTc间期延长,TdP风险因素可能增加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与QTc、QTd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与QTc的关系.方法 选择88例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比较不同BNP浓度CHF患者的QTc和QTd的差异,QTc及QTd与BNP浓度的关系.结果 不同BNP水平QTc及QTd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QTc及QTd与BNP浓度均呈直线相关(P < 0.05),且QTc与QTd呈直线相关(P < 0.01).结论 CHF患者BNP浓度与QTc间期有很好的相关性,两者联合能提高预测CHF患者的不良预后.
-
胸腔镜下左侧胸交感神经切除治疗长QT综合征QT间期变化规律
目的研究左侧胸交感神经切除治疗长QT综合征QT间期变化.方法选择9例患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全麻下胸腔镜微创切除左侧T2-T5交感神经及星状神经节下1/3,观察左侧胸交感神经切除(LCSD)前后QTc间期的变化及手术疗效.结果LCSD术后1min、5min、60min、QTc间期明显缩短(P<0.01)但仍长于440ms,术后1天、6个月QTc间期有延长趋势,但较术前缩短(P<0.05).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89%患者症状消失,明显降低了患者猝死的风险.结论LCSD术后QTc间期明显缩短,但均大于440ms,手术疗效不应以QTc间期恢复正常为标准,而应以术后症状改善来评价.
-
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长期治疗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对QTc间期的影响
目的 评价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和氯氮平四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将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利培酮组(n=20)、奥氮平组(n=20)、喹硫平组(n=20)和氯氮平组(n=20),接受单一药物治疗,随访1年.基线和治疗每月末分别检查心电图和血清钾钠氯水平.结果 治疗12个月末,利培酮组、奥氮平组、喹硫平组和氯氮平组QTc间期分别延长了21.5、15.5、27.5、13.5ms,四组QTc间期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8,P=0.097).治疗1年内,四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未达到QTc间期延长的诊断标准(男性>470 ms,女性>480 ms),无任何患者QTc间期在原基础上增加超过60 ms.结论 利培酮、奥氮平、奎刘平和氯氮平均具有延长QTc间期的作用,并且程度不同,但它们总体对QTc间期的影响有限,比较适合在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使用.
-
缩宫素给药方式对产妇QTc间期、MAP和HR的影响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脊麻剖宫产时缩宫素对健康产妇QTc间期、MAP和HR的影响.方法:全组40例ASAⅠ级,年龄22~35岁,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缩宫素静推组和缩宫素微泵组,每组20例.静推组:55~60秒内静脉单次推注0.9%氯化钠溶液5ml含5IU缩宫素.微泵组:以5分钟内静脉匀速泵注完0.9%氯化钠溶液20ml含5IU缩宫素.监测和描记术前QT间期、MAP和HR,以及脊麻后和催1min、3min和5min的 QT间期、MAP和HR.结果:静推组在给予缩宫素后1min时HR明显增快,MAP显著降低和QTc间期明显延长(平均延长21±20ms)P<0.01.静推组在给予缩宫素后3min左右有2例病人诉有胸闷,胸痛、不适感觉(ECG显示HR48~51次/分,QTc>440ms,伴有S-T段压低.结论:单次较大剂量缩宫素(5IU)静脉快速推注可激发健康产妇的QTc延长和血液动力学较大波动;在处理长QT综合征或心肌缺血的产妇剖宫产时,缩宫素的使用方式值得更加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