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其他疾病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3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志强;林秀英;石炎川

    目的:分析因其他非神经系统疾病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其他疾病的各种诱发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因其他非神经系统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寻找这几种疾病中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及诱发因素。结果导致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的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大动脉的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而循环障碍、血容量不足及低血压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结论临床上对年老体弱、存在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在治疗可能诱发低血压及低血容量的疾病同时,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和控制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

  •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建辉;王化贤;吕建周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扩容、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治疗第1、2周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效果

    作者:齐智慧

    目的 探讨应用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1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组患者接受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BV)、脑血流量(CBF)和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NIHSS量表评价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生活质量;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PV、WBV、FIB、Hcy、TC、TG、LDL水平和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CBF水平和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V、WBV、FIB、Hcy、TC、TG、LDL水平和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BF水平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提升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量,降低Hcy及脂质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尤瑞克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牛智领;李卫君;李倩男;牛好敏;唐兴江;李作孝

    目的 分析尤瑞克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远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分水岭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稳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观察组患者给予尤瑞克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期和远期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14 d,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在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远期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恩必普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黑君华;范连钧;许洪军

    目的 探讨恩必普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分水岭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单纯的基础用药;实验组25例,在基础用药基础上加用恩必普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MMSE评分为(19.24±4.19)分,实验组MMSE评分为(24.19±5.82)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IHSS评分为(8.15±2.24)分,实验组NIHSS评分为(4.31±1.4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7例痊愈,11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中4例痊愈,8例显效,6例好转,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2%;经Ridi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必普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致分水岭脑梗死1例

    作者:刘玮玮;彭海

  • 24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病因分析

    作者:袁春云;刘飞;夏志伟;林彤

    目的:探讨24例分水岭脑梗死(CWSI)患者的病因.方法:分别用MRI及颈动脉彩超检查24例CWSI患者.结果:皮质型CWSI患者动脉斑块形成8例(73%),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下型CWSI患者动脉斑块形成3例(23%),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型CWSI可能主要与斑块形成有关,而皮质下型CWSI可能主要在于动脉狭窄或闭塞.

  • 分水岭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作者:许辉;陈建;云宗金;涂峰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患者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56~82岁,平均63.2岁;均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CWSI;均急性起病,于发病后2 h~6 d入院;安静时起病21例,睡眠时起病11例,活动时起病4例.

  • 分水岭脑梗死早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金华;陈伟;辛家厚;俞明明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早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3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96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26例)及对照组(70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早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进展组的既往脑卒中史、不稳定斑块、血管重度狭窄、血管闭塞、入院后快速降压、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斑块(P=0.045)、入院后快速降压(P=0.030)、FIB(P=0.003)和D-二聚体水平(P=0.012)是CWI早期病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不稳定斑块、入院后快速降压、FIB和D-二聚体水平是CWI早期病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 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检查评价

    作者:胡亚军;曹星华;王嗣欣;王芳芳;林大正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头MRI、TCD以及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证实为分水岭脑梗死.结果 一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10例患者中TCD示6例患侧ACA1血流方向逆转,4例患侧OA血流方向逆转,7例健侧ACA1血流速度高于患侧,6例患侧PCA血流速度增快;1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或上干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TCD示6例大脑中动脉阶段性高流速,6例大脑中动脉未探及血流,2例大脑中动脉低流速伴高PI;1例一侧颈内动脉系统轻度狭窄的患者TCD无明显的变化.结论 经颅多普勒能够有效地评价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和侧枝循环的代偿情况.

  • 分水岭性脑梗死

    作者:雷寿平;韩妮

    分水岭脑梗死(CWI)是一类常见的缺血性卒中.早期多数学者根据尸检材料,从病理学方面对CWI病因、发病机制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且MRI、CT等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CWI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提示临床医生更应该重视CWI的诊治.文章简要的回顾了CWI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诊疗及预防.

  •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血管影像及发病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谭红;周颖;余孝君

    目的 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影像表现,探讨其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64例经MRI诊断的CWI患者的DSA结果,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WI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DSA发现有27例患者有明显血管狭窄,15例患者有明显血管迂曲,6例患者血管狭窄合并迂曲.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男性、吸烟和血压谷峰比值增大是CW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SA检查发现CWI患者大部分存在血管病变.高龄、高血压、男性、吸烟和血压谷峰比值增大是CW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CWI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管评估和控制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 67例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作者:王国平;程昭昭;胡伟;吴元波;朱余友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CWI)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经颅脑MPI证实为CWI患者67例(CWI组),另选无CWI的67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二组、CWI分型、64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结果及美国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二组患者均行CTA检查:CWI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41例(61.2%),对照组17例(25.4%)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CWI组多支血管病变22例(53.7%),对照组5例(29.4%),差异有显著性(P<0.05).CWI组中CTA检查示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皮质型CWI9例(42.9%),皮质下型25例(71.4%),混合型7例(70%),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组NI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WI的发生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尤其是皮质下型和混合型CWI.

  • 内囊后肢梗死的分水岭机制探讨

    作者:高金立;刘尖尖;高蕾;王俊芳;黄光

    目的:探讨内囊后肢梗死可能的分水岭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入住我院全部10例内囊后肢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表现为偏侧面部及上下肢无力,3例表现为上下肢无力;3例表现为24h内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表现为5h以内达高峰,5例表现为3~5d内病情进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病灶部位:均在内囊后肢可见DWI高信号,其中1例可见双侧内囊后肢高信号,仅1侧肢体出现临床症状。6例在病灶侧侧脑室体后部旁,同内囊后肢相隔0.7 cm之内可见另一病灶。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显示均有后循环供血差表现,其中1例表现为基底动脉迂曲,1例表现为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伴有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结论内囊后肢是脑血液前后循环的分水岭,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内囊后肢梗死的重要原因。

  • 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及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对照研究

    作者:郭富强;吴文斌;张天;余能伟;孙祥荣;杨友松;孙红斌;肖军;董凌琳;曾宪容;代红源

    目的 探讨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及支架置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3例经MRI或CT确诊的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全部行DSA检查;对符合手术指征的11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支架组),另12例接受常规治疗(保守组);全部患者随访6-12月.结果 23例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除1例无动脉狭窄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且动脉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和"盗血"现象的出现存在一定关系(P<0.05);支架组术后即刻动脉狭窄改善90%以上.头晕症状和"盗血"现象消失:随访6-12月后,支架组新增的临床症状、"盗血"和动脉狭窄明显少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存在一定关系:支架置入术对颈动脉狭窄的改善及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预防有一定临床价值.

  • MRI诊断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分水岭脑梗死

    作者:陈武标;李凯;吴永峻

    目的:探讨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分水岭性脑梗死(CWI)的病因与机理、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MRI及临床证实的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CWI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12例的病因中以严重低血压及低血容量为主,MR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T1WI为低,T2WI为高信号,信号均匀,占位不明显,加强扫描无强化.结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CWI病因主要为严重低血压及低血容量.MRI能较早及敏感地显示其变化,其与一些好发于基底节区病变的MRI表现相似,鉴别时须结合临床资料.

  • 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CT脑灌注表现及其临床相关性

    作者:欧鸿儒;吴巧彬;陈晓华;贾红明;简坚成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行CT脑灌注检查,选择核磁共振DWI证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34例,包括皮层分水岭脑梗死(CWSI)15例,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CT脑灌注显示18例在分水岭梗死区周围出现异常低灌注,与对侧比较脑血流量(CBF)减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延迟,脑血容量(CBV)无变化.有异常低灌注组有10例于入院第1周病情出现恶化,无异常低灌注组仅有2例,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6.88,P<0.01).IWSI组有13例患者出现异常低灌注,CWSI组有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P<0.05).IWSI组有7例预后不良,CWSI组只有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结论:低灌注是IWSI重要的诱发因素且与预后有关,IWSI较CSWI预后差.

  •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崔丽娟;范爱华;邓小勇

    目的 探究和分析联合使用羟乙基淀粉针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我院2008年至2011年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128例,将其分为A、B两组各64例;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针治疗,B组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经过一周的治疗后,A组患者好转人数多于B组患者;A组患者中出现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及脑血管后抑郁症的人数较B组少;患者经30天治疗后,A组患者达到痊愈的人数较B组多.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临床疗效良好,临床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广.

  • 46例脑分水岭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侯燕;李永祚;周怀德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0例,回顾性分析CWI患者所占的比例及其分型.结果 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共46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的10.2%,各种类型的分水岭梗死,存在颅内血管异常的比例均大于30%.结论 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

  •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特点及颈动脉狭窄情况

    作者:蒋丝丽;罗华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特点及颈动脉狭窄情况.方法 将10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弥散加强成像扫描结果分为CWI组69例及非分水岭脑梗死(non-CWI)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结果及血压变异性,并分析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CWI患者血压变异性.结果 CWI组患者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non-CWI组(均P<0.05).CWI组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晨峰血压均高于non-CWI组(均P<0.05).CWI组中,颈动脉明显狭窄者的夜间舒张压标准差高于轻度狭窄者(P<0.05).结论 与non-CWI患者比较,CWI患者血压变异性更明显,颈动脉重度狭窄率更高.血压变异性可能与颈动脉情况重度狭窄有关,两者可能共同促进了CWI的发生.

116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