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在分水岭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朱守莲;王雁;曹文元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在分水岭脑梗死(CW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分析50例经MRI或CT证实的CWI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及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并与非CWI患者比较.结果 CWI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不稳定性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颅内外血管狭窄是 CWI的主要病因,特别是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严重狭窄伴斑块的不稳定性;彩色多普勒在CWI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 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王绍凤

    目的::对经颅多普勒诊断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使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收治的7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对象实施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和观察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流异常率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MRI以及CT在诊断率比较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显示有18例患者为皮质前型,有20例患者为皮质后型,有9例患者为皮质下侧型,有23例患者为皮质下上型。结论: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有利于医师进行血流评估以及分型诊断,值得推广和普及。

  • 双功能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分水岭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分析

    作者:李常红;朱惠萍;于逢春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的双功能彩超(CDI)和经颅多普勒(TCD)表现,探讨其对分水岭脑梗死(CW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MRI诊断的142例CWI患者(研究组)和150例其他类型脑梗死(对照组)患者的CDI和TCD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血管狭窄情况、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斑块积分、发病前低血容量诱因情况、交通支的开放情况,分析CWI的发病机制.结果 研究组142例,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72例,中度狭窄21例,轻度狭窄31例,无狭窄18例;对照组150例,其中重度狭窄或闭塞19例,中度狭窄41例,轻度狭窄23例,无狭窄6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583,P=0.000).研究组检出斑块115例(80.99%),对照组74例(49.33%),两组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010,P=0.000).研究组斑块积分为(11.47 ±3.78)分,对照组为(6.57 ±3.53)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9,P=0.001).研究组78例(54.93%)发病前有明确低血容量病因,与对照组[11.33% (17/1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164,P=0.000).研究组有交通支开放共50例(35.31%),与对照组[25.33% (38/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381,P=0.066).结论 血管狭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微栓子、低血容量造成的脑局部低灌注均是CWI的发病机制.CDI和TCD联合应用可为临床血管评价及治疗提供很大帮助.

  • 生津益气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郭孟祥

    目的 观察生津益气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宁晋县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卧床休息,相继完善各项相关检查,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口服生津益气颗粒,10 g加入温开水250 mL,2次/d;并于每天18:00点左右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20 mg/次,1次/d,其他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28 d.治疗前后使用NIHSS评分比较两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AD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统计两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28 d后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生津益气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分水岭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 阿加曲班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志宁;韩卫;龚爱平;王兰琴;杨华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在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治疗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加入生理盐水40 mL中,1次/4 h,持续48 h,然后1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BI评分、S100β 蛋白(S100β)和血凝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9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和mRS评分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mRS和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100β、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降低,抗凝血酶(A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明显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100β 和血凝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联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行为能力,降低脑细胞受损程度,改善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分水岭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理信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内相邻血管供应区之间的边缘带局部缺血性损害,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间的边缘带.早期仅能通过病理解剖诊断,自CT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对本病认识加深.笔者收集经CT证实的分水岭脑梗死56例,分析报道如下.

  • 痔疮术后并发分水岭脑梗死一例报告

    作者:杜双霞;张晓红;王莎莎;王亚楠

    分水岭型脑梗死(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s,WSI)属于脑梗死中的一种类型,其治疗、预后与其他类型脑梗死并无分别.而痔疮手术无论在哪一级医院都属于小手术,创伤并不大,但就是这样的手术患者却发生了WSI.究其原因能从中发现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现就我院发生的一例患者情况报道如下,希望能从中引起重视.

  •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WBV、PV、FIB、CBF、Hcy水平的影响

    作者:滕海英;王卫红;毛媛媛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脑血流量(CB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84例CW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羟乙基淀粉治疗.治疗28d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2w、3个月后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测定WBV、PV、FIB、CBF、Hcy,并检测糖、脂代谢指标(FBG、2hPG、TC、TG、LDL)及血压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86% vs 76.19%);治疗后7d、14d、28d和3个月,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8d、3个月,观察组的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8d后,观察组的WBV、PV、FIB、Hcy、FBG、2hPG、TC、TG、LD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B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CWI能够降低患者的WBV、PV、FIB和Hcy,并增加CBF,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效果观察

    作者:刘国胜;赖慧娟;杨晓琳;严济春;漆化华

    目的 探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分水岭脑梗死(CW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例CW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减轻CW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 分水岭脑梗死高危因素及治疗机制

    作者:田莉娜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水岭脑梗死(WSI)发病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机制. 方法 对我院确诊为WSI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头颈部血管情况、心脏疾病情况、是否有休克或心脏骤停、是否有大量脱水、营养不良或糖尿病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反映与WSI相关的高危因素,并且总结其治疗疗效情况. 结果 休克或心脏骤停、大量脱水比较高,两者均属于低血压、低灌注的范畴,而头颈部血管病变并非是诱发WSI的主要因素,可见全局性的缺血比局部缺血更容易导致WSI的发生.结论 各种原因导致的低血压、低灌注是导致WSI主要的诱因,临床治疗中要积极溶栓、降纤、抗凝、抗血小板凝集、抗自由基及钙离子拮抗剂、营养神经等治疗.

  • 55例分水岭脑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周晓艳;胡俊祥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诊治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55例,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住院患者,均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常规应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胞二磷胆碱、脑肽、脑活素等药物治疗,同时积极行降脂、降压、降血糖、降颅压及抗感染等对症处理.结果 本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09%,无死亡病例.结论 CWSI治疗与一般脑梗死治疗无明显差异,但应注意对病因的治疗.积极纠正低血压与水电解质紊乱,对狭窄颈内动脉应行干预治疗.

  • 贫血并发缺血性脑卒中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沁丽;陈育英;王玉芬

    目的 分析贫血并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贫血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血管状况、治疗及预后.结果 6例病人均有中、重度贫血,4例血小板计数增高.4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有高脂血症,1例心脏彩超发现卵圆孔未闭.影像学方面5例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分水岭区脑梗死,1例表现为后循环脑梗死.结论 中重度贫血在常规脑卒中危险因素致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可因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及贫血性缺氧导致脑终末动脉氧供下降诱发脑梗死.

  • 分水岭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玉珺;衣学伟;秦素霞

    目的 观察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类型及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的5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 和(或)MRI特征.结果 分水岭梗死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易受体循环低血压或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影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分水岭脑梗死发生的病理基础,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结论 分水岭梗死病因复杂,主要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微栓塞等.

  • 不同亚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黄伟;孟庆伟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分水岭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28例皮层型及30例皮层下型)。结果皮层型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9例(32.1%),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19例(67.9%);皮层下型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人23例(76.7%),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7例(23.3%)。皮层型与皮层下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型2例(7.1%)于入院第1周病情出现恶化,皮层下型15例(50.0%)出现恶化,皮层型与皮层下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层下型分水岭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其发病机制,颈动脉易损斑块是皮层型分水岭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微栓塞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皮层下型病情更严重,恶化几率更高,预后更差,临床医师应重视对此型病人的识别和处理。

  • 前循环分水岭脑梗死MRI病灶与MRA的关系探讨

    作者:蔡晓斌;曹黎明;朱治山;关健伟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于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动脉分布区交界处的脑梗死,发生于大动脉和皮质动脉之间、皮质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又称边缘带脑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0%[1],是导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症。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复杂,主要为血管阻塞/狭窄、低血压、微血栓三项因素。本研究对62例前循环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血管异常情况与梗死灶之间的规律,发现狭窄/闭塞血管与梗死灶存在明显不匹配,认为“颅内盗血”在CWI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分水岭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作者:芦晓芬

    目的:研究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不同分型分水岭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到2013年6月汾西矿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80例,经头颅MRI+DWI诊断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各20例,以及无症状的正常人20 例,分别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分型的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及评价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 37例分水岭脑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张莉娜;刘喜龙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WI的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病等.

  • 醒脑静联合丁苯酞治疗伴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闫倩倩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丁苯酞治疗伴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伴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醒脑静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同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7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94%(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4.15±0.26)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87.42±2.04)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联合丁苯酞治疗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的分水岭脑梗死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 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

    作者:乔燕;刘丽;董志军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70例行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对梗死形态进行分型,分为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别比较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皮质型梗死12例,其中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4例;皮质下型36例,混合型22例;(2)CTA显示颈内动脉或(和)大脑中动脉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共有51例,占72.9% (51/70),其中皮质型血管病变发生率66.7%(8/12),以大脑中动脉比率高,占50%(6/1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各占8.3%(1/12),大脑中动脉病变率与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血管病变率86.1%(31/36),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分别占44.4% (16/36)、22.2% (8/36)、19.4%(7/36);而混合型血管病变率54.5% (12/22),颈内动脉病变比例较高,占31.8%(7/22),大脑中动脉22.7%(5/22).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 祛风活络法辨证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观察

    作者:冯静;邓菲;张萍;张允;段华

    目的:研究祛风活络法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2例分水岭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排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均按常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等基础治疗.观察组以祛风活络法进行辨证论治.汤药1剂/d.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各项指标的变化、血液流变学、血脂三项、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3% (P<0.01);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流变(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CD血流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活络法辨证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恢复期能促进患者中医证候改善,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优化颅内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有关.

116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