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34例胎传梅毒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胎传梅毒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遂昌县2001-2007年34例胎传梅毒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34例胎传梅毒患儿,无症状和体征的隐性胎传梅毒占17.65%.结论 胎传梅毒患儿临床表现复杂,以早产、皮肤黏膜损害、肝脾肿大、呼吸道症状为多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以肝功能损害、胸片示肺感染、梅毒特征性骨损、蛋白尿和/或血尿、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多见;无症状和体征的隐性胎传梅毒占一定比例;总体转归多良好.
-
梅毒孕妇母婴阻断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梅毒孕妇母婴阻断的干预方法与干预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5例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孕周低于28周且接受过2次规范抗梅毒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将首次确诊、孕周在28周以上、进行过1次或者2次抗梅毒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胎传梅毒发病率进行对比.结果:在不良妊娠结局与胎传梅毒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早对梅毒孕妇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的发生率.
-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梅毒是由苍白(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VD,STD).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传播而发生胎传梅毒.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可侵犯人体全身器官,既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又可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
-
舟山海岛地区 2000-2005 年胎传梅毒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目前舟山海岛地区的胎传梅毒发病现状,并分析影响其流行病学波动和变化的因素,为预防控制胎传梅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对舟山地区 2000-2005 年发现的胎传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和分析.结果 6 年间,共发现胎传梅毒 121 例,其中男性 70 例,女性 51 例.男女性比例为 1.4:1;其中一期胎传梅毒 22 例,二期梅毒 14 例,隐性梅毒 83 例,死亡 2 例(1 例唇腭裂畸形,1 例先天性脓疱疹合并新生儿肺炎),胎传梅毒确诊时的年龄:小于 1 个月 86 例,1~6 月 28 例,6~24 月 7 例.年平均发病率 35.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 89.31%.结论 舟山海岛地区目前胎传梅毒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应加强高危人群的梅毒监控,特别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的梅毒筛选监测工作.
-
浙江省1998-2007年胎传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浙江省1998-2007年胎传梅毒流行病学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浙江省1998-2007年报告的胎传梅毒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 浙江省1998-2007年共报告胎传梅毒3 338例,2007年报告的病例数较1998年增长了近30倍,年均递增45.60%;胎传梅毒病例的月龄以0~1月和1~3月为主,分别报告2 653例和41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1.82%;早期胎传梅毒居多,占97.78%;沿海发达城市的报病数和增长幅度较快.结论 胎传梅毒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应加强宣传婚检和产前检查的重要性,特别要加强在外来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梅毒监测工作.
-
浙江省1998-2007年胎传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浙江省梅毒报告病例数近年来持续增加,且女性患者增速明显快于男性.为了解梅毒对新生儿的影响,制定高效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分析浙江省1998-2007年胎传梅毒流行特征,探讨导致胎传梅毒快速增长的因素.资料来源于全省各县(市)性病防治机构1998-2007年报告的胎传梅毒疫情.诊断方法和标准依据<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4-1995和WS273-2007.
-
孕产妇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及意义
妊娠并发梅毒,可致自然流产、死产、非免疫性水肿、胎儿宫内窘迫以及新生儿围产期死亡,或娩出有严重后遗症的胎儿,直接危害下一代的健康~([1-2]).早期诊断和采取必要措施是防止胎传梅毒发生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对来本院做产检和分娩的孕产妇全面进行了梅毒血清学筛查,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
4例晚期妊娠合并梅毒的护理体会
近年来,我市性传播疾病(STD)发病逐年增多,其中梅毒发病呈上升趋势[1].由于隐性梅毒的存在,不但将病原传染给性伴的机率增高,也使妊娠期妇女感染梅毒的机会增多.致胎传梅毒的发生率上升,引起流产、死胎、早产、使新生儿死亡率增高[2].早期梅毒妇女如未能进行及时、正规、足量的驱梅治疗,还可能发展成神经梅毒[3],严重危害母儿身心健康.在该病的治疗中,完善的护理措施对疾病的治疗和防止交叉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我院产科在2001年1~6月共收治了4例晚期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2例护理体会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也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传播蔓延,先天性梅毒病例越发有增多的趋势.我科2010年01月~2011年04月共收治先天性梅毒患儿12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妊娠期梅毒30例临床分析
妊娠期有梅毒感染称为妊娠期梅毒.患梅毒的孕妇,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称为胎传梅毒或先天梅毒.梅毒患者妊娠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以及胎儿畸形、产后出血.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共诊治妊娠期梅毒30例,现报道如下.
-
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防治
先天性梅毒亦称胎传梅毒,近几年发病率仍在逐年增高.该病可引起流产、死胎、死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对新生儿危害极大,应引起全社会重视,尽可能对所有孕妇在孕早、中、晚期做三次梅毒血清学筛查,降低胎传梅毒发病率.
-
先天梅毒
先天梅毒(也称胎传梅毒)为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所致的胎儿先天感染,常为全身受累.
-
先天性梅毒二例
先天性梅毒或称胎传梅毒,是由于胎儿时期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的感染.我国解放初期废除娼妓制度,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病梅毒曾一度消灭,先天性梅毒也极少见.随着国际交往频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性病有死灰复燃之势.
-
新生儿早期先天性梅毒临床特征分析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所致[1,2].过去对该病缺乏认识,近几年来该病发病有增高趋势.我科2004年5月~2005年2月共收治新生儿早期先天性梅毒7例,这7例患儿临床表现各异,现报告如下.
-
32例先天性梅毒的血液系统表现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又称胎传梅毒.是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所致[1].梅毒近十几年来有增多趋势,其危害性仅次于艾滋病[2].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多脏器损害与血液系统表现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又称胎传梅毒.是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所致[1].梅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的严重性传播疾病[2].为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多脏器损害及血液系统表现.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分析如下.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与临床应用
梅毒( 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可通过孕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流产、死胎或新生儿全身性感染,即先天性梅毒( congenital syphilis),又称胎传梅毒.目前,世界上超过100万的婴儿出生即患胎传梅毒[1],全球由梅毒致死的胎儿和新生儿保守估计超过50万[2].在我国,据《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 -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报告先天性梅毒109例,报告发病率为0.53/10万活产数;2009年报告病例数为10 757例,报告发病率为64.41/10万活产数,发病率年均增长49.2%[3].其危害性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早期先天梅毒37例临床分析
先天梅毒又称胎传梅毒,从1999年1月到2004年1月共诊治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37例.现总结如下.
-
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的护理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所致的梅毒.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传播蔓延,梅毒发病率的随之增高,先天性梅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受染的新生儿病死率达25%~30%[1].由于早期胎传梅毒患儿的皮肤及黏膜损害中均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大,新生儿科工作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多,直接暴露于危险环境中,易受感染.
-
我国梅毒防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本文阐述了我国梅毒流行出现的新的挑战,提示了梅毒发病的现状,提出了胎传梅毒流行的新趋势,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讨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