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耳穴药物注射治疗神经性呕吐
治法:取耳穴交感、皮质下.严格无菌操作,用1 mL注射器配4号针头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10 mg、维生素B6注射液5 mg,以左手固定耳郭并把穴位皮肤绷紧,右手将注射器针头刺入耳穴皮下与软骨之间,针头斜面向下,缓慢推注药液0.1 mL左右,使局部呈丘疹大隆起,注射完毕后以消毒干棉球轻压穴位.5分钟后无效者注射对侧耳穴.
-
介绍一种皮内注射的小技巧
临床在进行皮内注射时,常用方法是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待干后取出注射器抽吸药液,排尽空气,一手由远心端绷紧局部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固定注射器,注入药液0.1 ml.但是小儿不配合或老年皮肤松弛的患者,注射时易造成针头刺入太深,药液注入皮下,直接影响反应的观察和判断.
-
介绍一种处理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的方法
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部:临床上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经常会碰到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导致液体不滴的情况.常规处理方法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1],通常我们会用无菌棉球衬垫在针柄下使针头斜面不再紧贴血管壁.2005-01以来,我们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处理同类情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
非穿刺损伤引起化疗药外渗的护理
肿瘤化疗药外渗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操作者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而引起药液外漏.在我科近一年来进行化疗注射881人次中,发现3例病人为非刺破血管壁所致的化疗药外渗,现报告如下.
-
静脉输液中针头斜面调整的应用探讨
我们在静脉输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因针头斜面上挑,紧贴血管壁,静脉滴注不畅的问题.我们惯用的办法是,用棉球垫在针柄下,抬高针柄,压低针头,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使滴注顺畅,但由于针柄不能紧贴皮肤,固定不牢,病人稍有活动,会导致渗液或静脉滴注不畅,另外,穿刺处针头和皮肤有夹角,病人有疼痛或不适感,如此等等,致病人反复呼叫,给护士增加了工作量,给病人增添了许多麻烦,也增加了输液成本.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仅反转针头使斜面向下,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效,自2001年10月,我们对86例患者采用此方法,固定针头,使针头斜面向下固定输液,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减少加药时针头切割胶塞的方法
目的探讨如何改变手法加药才能减少针头对胶塞的切割.方法取同样规格的青霉素200支,0.9%生理盐水20瓶,分成两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手法,穿刺瓶塞加药.结果改进法加药比传统方法加药可明显减少针头切割胶塞的数量.结论改进法加药可减少针头切割胶塞.
-
静穿不易回血处理方法归总
静脉穿刺成功的标志是当穿刺针头斜面完全进入静脉血管后见回血,松开调节夹后滴入通畅且穿刺部位无隆起、无疼痛(刺激性强的药物可有轻微疼痛或局部皮肤微红).但有不少时候尽管穿刺针头刺入静脉血管却仍不见回血或回血极慢.
-
输液微粒污染若干问题探讨
近年来, 微粒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 微粒进入人体可引起静脉炎、肺部肉芽肿、血栓形成等, 甚至危及生命, 输液操作中如安瓿割锯、配伍加药、针头穿刺胶塞、穿刺针头斜面滞留空气污染均可引起微粒污染, 操作中如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可使微粒污染降至低程度.
-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脑瘤手术中的应用
脑瘤手术中为保持手术野的清晰需要持续小量间断冲洗,传统方法冲洗应用的是普通针头去除针头斜面,难免出现注射器与针头脱落现象,脱落的针头极易损伤脑组织.近年来,我们将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脑瘤手术的冲洗中,效果较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静脉留置针在脑瘤手术冲洗中的巧利用
脑瘤手术中需要进行持续间断冲洗,以保持术野的清晰.传统方法:(1)冲洗应用的是普通针头去除针头斜面接上注射器,这样易塑形但难免出现注射器与针头脱落,脱落的针头极易损伤脑组织[1].(2)将静脉留置针的针芯退出,其软管与注射器衔接,这种方法虽保护了脑组织但不易塑形,难以控制精确部位的冲洗.近年来,我们巧用静脉留置针于脑瘤手术的冲洗中,既塑形又不损伤脑组织,效果较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如何预防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在抢救和治疗病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微粒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已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微粒进入人体可引起静脉炎、肺部肉芽肿、血栓形成等,甚至危及生命.输液操作中如安瓿割锯、配伍加药、针头穿刺胶塞、穿刺针头斜面滞留、空气污染均可引起微粒污染.操作中如采用相应预防措施,可使微粒污染机会降至低程度.
-
老年人静脉穿刺固定方法的改进
老年体质虚弱、长期卧床的病人静脉输液时经常会遇到穿刺困难,输液时间长,不易选血管等情况,因此穿刺后固定非常重要,而通常采用的外固定方法,往往不能满足长时间输液的需求,在输液过程中常出现液体不滴,多见原因是针头斜面贴于血管壁、针头穿破血管等,于是尝试外固定时添加棉棒,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具体方法是:
-
1例非穿刺损伤引起化疗药外渗的护理
肿瘤化疗药外渗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操作者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而引起药液外渗.2002年1月我科发现1例病人为非刺破血管壁所致的化疗药外渗,现报告如下.
-
防止输液中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的液体中所存在的可游动、不溶性外源物质,包括玻璃屑、橡皮屑、微生物碎片、药物结晶微粒,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等.它们难以被机体代谢和清除,导致微小血管堵塞,除造成输液反应一发热外,还可造成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血管内皮的损伤.我国95版药典规定,静脉滴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含100μm以上的微粒不超过20粒.有关护理研究证实,微粒产生与穿刺针头的使用、安瓿的割据、临床用药、病人本身皮肤情况等有关.为了减少输液污染,在临床输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
头皮针在婴幼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
腰椎穿刺是获取脑脊液的常规途径,是儿科脑脊液检查、鞘内注射常用的诊断治疗方法.过去通常采用腰穿针进行腰椎穿刺,后来有的学者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进行小儿腰椎穿刺[1],前者的穿刺成功率很低,组织损伤大,出血机会多;而后者因其针头斜面长也易刺伤椎前静脉丛,使穿刺失败.近年来,我们应用头皮针代替腰穿针对50例3岁以下婴幼儿施行腰椎穿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静脉点滴不畅时改进针头固定方法的探讨
在临床输液的过程中,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是引起溶液不滴的常见原因之一.传统的操作方法是:用棉签在针柄下垫起,但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垫起后还会引起溶液不滴,必须不停地调整、垫起,增加工作量,而且反复调整角度容易发生液体外渗,须重新穿刺,增加病人痛苦.针对这种现象,2000年6月起,我们改进了固定方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腰腧穴麻醉期间发生低血糖反应1例报告
1病例资料
患者,女,39岁,体重51 kg,既往体健、无糖尿病病史,14年前行剖腹产术,因“反复肛门疼痛1年余”入院,入院诊断:陈旧性肛裂。入院后完善血生化及胸片等相关检查无明显异常结果,在面罩吸氧3L/min腰腧穴麻醉下行肛裂切除术。术前患者正常进食,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骶尾部,穿刺针针头斜面向肛门,穿刺回抽无血后缓慢推注1.5%利多卡因15 mL,患者无头昏、胸闷、心悸、耳鸣、耳聋等不适,患者转截石位,用止血钳刺激患者肛门部皮肤,患者无疼痛感,麻醉满意。用双叶镜暴露6点钟位,用手术刀从齿线至肛门外做一放射状切口,切除肛管溃疡面,手术进行约4 min,患者出现胸闷、心悸,气促,大汗,烦躁等症状,立即停止手术,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心率120次/min,吸氧下血样饱和度96%,血压下降至91/52 mm Hg,急查指尖血糖2.1 mmol/L。立即予以50%葡萄糖60 mL静推,50%葡萄糖60 mL口服,约5 min后患者上述症状缓解,血压上升至102/61 mm Hg,心率恢复至80~100次/min,复查指尖血糖6.5 mmol/L,患者无特殊不适,继续手术,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 -
中心静脉置管巧换肝素帽法
中心静脉置管后末端连接的肝素帽,由于每日的穿刺,需要1周更换1次,而更换是为避免进入气体造成不良后果.更换方法为:无菌条件下先将输注的液体配好接上输液器排空输液管内气体后将针头斜面前端刺入备用的肝素帽内,缓缓打开调节器排空肝素帽内的空气随即关闭输液调节器.同时将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开关夹夹紧取下原肝素帽接上已排空气的肝素帽,旋紧肝素帽.
-
介绍一种静脉留置针进针法
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临床常见操作,穿刺过程中向外抽针芯同时要将外套管完全送入静脉内,传统手法是左手拇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针柄,将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现30°~45°角直刺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10°左右,顺静脉走向将留置推进0.3cm~0.5cm,左手将针芯抽出0.5cm~0.1cm,右手将外套管慢慢向前移动,全部送入静脉内.
-
排除留置针肝素帽内气体法
使用美国B-D公司第4代单翼族头皮式留置针时,肝索帽内有0.1 ml的气体空间,当液体输完并进行封管时,随着输液器针头自肝素帽内慢慢退出,此空间的气体就会进入血管内,对机体造成损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作者采用一种新的排气法,即在连接输液器针头和留置针时,针头斜面以穿透肝素帽皮塞为度,左手示指和中指持肝素帽,拇指和无名指持输液器针头的针柄,使连接留置针的肝素帽一端向上,右手打开输液器调节开关,待肝素帽内的气体空间被液体充满后,右手将输液器针头全部插入肝素帽内,如此封管,可避免气体进入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