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吡格列酮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CTGF表达的影响

    作者:蒲蕾;樊均明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能否负性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TEMT),以及抑制TGF-β下游介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以阐明吡格列酮抗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分为空白对照组、TGF-β3 ng/mL诱导组、TGF-β3 ng/mL+DMSO组、不同剂量吡格列酮阻断组.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 定性及定量检测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RT-PCR方法 定量检测CTGF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Ⅲ型胶原的含量.结果 ①TGF-β诱导组细胞从原来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转变为长梭形肌成纤维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大量α-SMA阳性细胞,与对照组相比,α-SMAmRNA表达量增加(P<0.05);CTGF mRNA表达量增加(P<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Ⅲ型胶原的含量增加(P<0.05).②吡格列酮阻断组明显抑制TGF-β诱导的NRK52E细胞形态学改变;各剂量组均能抑制TGF-β诱导的α-SMA mRNA、CTGF mRNA表达及Ⅲ型胶原分泌(P<0.05),且呈剂量依赖(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CTGF mRNA与α-SMA mRNA、Ⅲ型胶原的分泌呈正相关(r=0.975,0.988,P均<0.01).α-SMA mRNA与Ⅲ型胶原的分泌呈正相关(r=0.952,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够抑制TGF-β诱导的TEMT及Ⅲ型胶原的分泌,对肾间质纤维化具有负性调节作用;吡格列酮抑制TGF-β诱导的CTGF表达可能是其负性调节TEMT的机制之一.

  • 吡格列酮与格列奈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作者:李建薇;田浩明;喻红霖;任艳;张祥迅;赵桂枝;王嘉南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影响,并与格列奈类药物进行对比.方法 60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口服吡格列酮(15~45 mg/d)和格列奈类药物(随机给予那格列奈90 mg或瑞格列奈1.0 mg,tid)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及糖化血红蛋白(A1c),并分别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AIP.结果治疗后,吡格列酮组的FPG、 INS、 TG、 TC 和A1c均有显著下降(P<0.05).格列奈组除A1c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在治疗后的变化不明显(P>0.05).吡格列酮组在治疗后HOMA-IR和AIP都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吡格列酮不仅可以降低T2DM患者的FPG, A1c及空腹INS水平,而且能够改善其血脂异常,降低AIP.

  • 辛伐他汀、吡格列酮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代谢综合征76例观察

    作者:尹黎波;李惠萍;郭敏霞;王春梅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吡格列酮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代谢综合征疗效.方法:76例初诊代谢综合征患者,服用吡格列酮15mg/d、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辛伐他汀10mg/d,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腰围、体重指数、血糖、血胰岛素、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等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血压均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体重指数略有下降,无统计学意义,血尿酸变化不明显.结论:吡格列酮、辛伐他汀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代谢综合征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异常,疗效可靠、服药简单、依从性好,效价比合理,无不良反应.

  • 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系统评价

    作者:张蕊;于磊;徐珽

    目的 对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借此筛选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较为合适的药物.方法 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纳入采用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相关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研究.其中4篇为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照,4篇为吡格列酮与维生素E(1篇为吡格列酮、维生素E、安慰剂三组对照). 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对改善肝脏纤维化上,差异有统计学 义(RR=1. 40,95%CI(1. 01,1. 95));②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对改善肝细胞气球样变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 80,95%CI(1. 26,2. 58));③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减少肝脏脂肪变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 86,95%CI(1. 39. 2. 49));④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 82,95%CI(-1. 17,-0. 47));⑤吡格列酮与维生素E对比,在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3. 39,95%CI(-5. 23,-1. 55)),吡格列酮联用维生素E与维生素E对比,在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 39,95%CI(-0. 49,1. 28)).安全性指标:试验组共67例退出试验,对照组48例退出试验.共有6篇研究报道了吡格列酮的药物38例不良反应/事件,吡格列酮组发生2例,对照组共发生17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但未做详细描述.报道常见为皮肤组织、体质量增加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吡格列酮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使用中,吡格列酮与安慰剂、维生素E比较,在改善肝功能、肝组织学、降低血糖等方面有较为明显优势.基于目前现有证据,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在肝纤维化、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脂肪样变治疗时可考虑使用.

  • 吡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作者:王少清;周萍;毛楠;陈利佳;臧丽

    目的 评价吡格列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双盲、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生成随机号,选取我科及内分泌科II~III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84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92例和安慰剂组92例.吡格列酮组在降血糖等基础治疗上,加用吡格列酮30mg口服,1次/d,观察3个月.安慰剂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外观设计与吡格列酮相同的安慰药物,服药频率及治疗疗程与吡格列酮组相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有效率.观察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3个月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检测水平.结果 吡格列酮组在患者治疗3个月时,微量尿蛋白达标率比安慰剂组髙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吡格列酮组的餐后两小时血糖、血肌酐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3个月时,除上述指标外,空腹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也出现显著降低.而安慰剂组与基线期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吡格列酮组的餐后两小时血糖、血肌酐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3个月时,除上述指标外,C反应蛋白也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3个月后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肝功的影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微量蛋白尿具有较好的临床作用,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在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蓉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在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月,84例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照者单纯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血糖、胰岛素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FPG、2hPG、FINS及P2INS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2hPG、FINS及P2INS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TG及LDL-C水平略有下降,而HDL-C水平略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可降低肥胖T2DM患者血糖、胰岛素水平,是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理想的方法.

  • 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临床比较研究

    作者:林忆阳;李春梅;徐向进

    目的 比较观察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月,84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罗格列酮组,每组42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和血脂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FPG、2hPC及HbAlc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罗格列酮组治疗后TG、TC、LDL及HDL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TG和TC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DL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并且,吡格列酮组治疗后TC和TC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HDL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均有较好的降糖效果,但在控制血脂方面吡格列酮优于罗格列酮.

  • 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主动脉PPARγ-NF-kB的影响

    作者:蔡辉;蔡佳宇;徐玉顺;赵智明;沈思钰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主动壁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及核因子(NF)-kB表达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SD大鼠26只,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对照组,9只)和高脂饮食组(17只);高脂饮食组喂以高脂饮食12周后检测空腹血脂,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8只)和吡格列酮组(9只);后者给予吡格列酮溶液(0.6mg/ml)连续灌胃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4周.用药4周后检测各组血脂、主动脉病理、主动脉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水平,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PARγ和NF-kB表达.结果 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造模成功.给药4周后,吡格列酮组TG、TC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NO、cNOS显著下降(P<0.01),吡格列酮可显著提高主动脉NO、cNOS(P<0.01);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PPARγ表达明显升高(P<0.01),NF-kB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 吡格列酮具有降低血清TG、TC的作用,升高主动脉NO、cNOS水平;吡格列酮能提高主动脉PPARγ表达,抑制NF-kB表达.

  • 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评估

    作者:闫泽强;郭燕;韩晓颖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79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研究组给予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疗程一个月,治疗两个疗程.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性生理指标的检测和检查、超声检查、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体质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超声影像学疗效显示,除纹理管消失外其他不良症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6%和75.6%,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和7.6%,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吡格列酮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有效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 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影响

    作者:张敏;陈树;陈平;曾庆翠;王钧康;任敏;孙勤;董巍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T2 DM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血清RBP4、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空腹血糖(FPG)和胰岛素(Ins)、体重指数(BMI)、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再将60例T2DM并发冠心病患者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28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吡格列酮治疗组用吡格列酮治疗8周,治疗前后均测定上述指标.结果 ①T2 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RBP4水平增高(P<0.01);吡格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清RBP4无差异(P>0.05).②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降低(P<0.01),TNF-α、胰岛素水平下降(P<0.05),脂联素水平升高(P<0.05),IR明显改善.结论 吡格列酮能降低T2DM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改善IR.

  • 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李月;李锐;何平;田文广;袁喆

    目的 比较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16年2月前发表的有关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两名研究者独立、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根据Cochrane协助网RCT评价手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终纳入6篇RCT,共37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等指标上,二者无统计学差异,加权均数差(WMD)值分别-o.05U/L(95% CI:-0.40,0.31,P=0.97)、0.29(95% CI:-2.46,3.04,P=0.84)、-0.04(95% CI:-0.22,0.14,P=0.68)、0.28(95% CI:-0.23,0.80,P=0.28)、-0.04(95% CI:-0.42~0.34,P=0.84);二者临床总有效率(RR=1.74,95% CI:1.83~3.64,P=0.14)无统计学差异;但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患者体重指数(BMI),加权均数差(WMD)值为3.08(95% CI:0.94,5.21,P=0.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在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ALT、AST、TC、TG、HOMA-IR及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二者疗效相似;但在降低BMI方面,二甲双胍优于吡格列酮.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肥胖者,更推荐使用二甲双胍.

  • 沙格列汀和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乔彦;赵景宏;谢席胜;何明海;王晓娟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和吡格列酮对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将76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沙格列汀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各38例,治疗疗程12周.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功能(Homa-β)、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两组患者取得降糖疗效类似的基础上,沙格列汀组和吡格列酮组在治疗后FPG、2hPG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沙格列汀在控制体重、改善IR方面优于吡格列酮.结论 与二甲双胍联用,沙格列汀较吡格列酮更能有效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且可以降低BMI.

  •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付翔;刘富春;李志红

    目的 比较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120例接受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60例和二甲双胍组60例,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评分,评估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吡格列酮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0.00%)与二甲双胍组患者(95.00%)相近,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评分(54.3±2.9)高于二甲双胍组(20.3±3.2);吡格列酮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5.00%)高于二甲双胍组(13.33%);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相近,均可用于临床治疗,但二甲双胍安全性更高.

  • 格列吡嗪与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比较

    作者:宋超宇

    目的 比较格列吡嗪与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方法 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将150例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失效的T2DM患者分为A组(68例)与B组(82例).两组均继续口服二甲双胍1.5 g/d,此外,A组口服格列吡嗪5~15 mg/d,B组口服吡格列酮15~30 mg/d,均治疗12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小板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统计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A组FPG、2 hPG、HbA1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B组(P<0.05),而B组TG、LDL-C、血小板聚集率、GMP-140、PAC-1、HOMA-IR显著低于治疗前及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吡格列酮相比,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降血糖效果更佳,而吡格列酮在改善T2DM患者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血小板功能方面有明显优势.

  • 吡格列酮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张琴;庄宗恒;陈藤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青春期PCOS患者62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生活干预和抗雄激素治疗,治疗24 w后,比较分析两组间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在恢复正常月经和排卵、降低雄激素水平、抑制黄体生成素( LH)、升高孕酮( P)、降低高胰岛素水平和降低三酰甘油( TG)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水平上疗效相当;治疗后,二甲双胍组卵泡刺激素( FSH)和泌乳素( PRL)水平较吡格列酮组高。但吡格列酮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在改善生活方式和抗雄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治疗青春期PCOS的疗效与加用二甲双胍的疗效相当,安全性好。

  • 盐酸吡格列酮导致肝毒性1例报告

    作者:俞俊;姚德厚;毛新春

    病例 胡某,男,74岁,住院号:108576.2001年患者在市内某医院门诊检查空腹血糖为13.9 mmol/L,诊断为"Ⅱ型糖尿病".即服"盐酸二甲双胍片0.25,tid,美吡达片5 mg,tid",治疗2年.后因血糖控制不理想,停口服药物,改为皮下注射诺和灵30 R(12 u/d).

  • 短期胰岛素强化对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

    作者:李利辉;陈凯东;窦汝香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对不同胰岛素抵抗(IR)状态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用HOMA模型计算120例T2DM患者IR值(HOMA-IR),根据HOMA-IR进行分组,>3.0者70例随机分为A、B组,A组予胰岛素、吡格列酮治疗,B组单用胰岛素治疗,<3.0者50例纳入C组,单用胰岛素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达标情况,并按照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评价3组患者胰岛功能.结果:C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A组、B组,A组短于B组(P<0.05),达标时C组胰岛素日用量低于B组和A组(P<0.05);治疗2周后3组患者HOMA-β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HOMA-IR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A、B组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A、B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于不同IR的初诊T2DM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对IR较重的患者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治疗效果更好.

  •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李桂平;李红卫;彭娜;李绪娴;钟思干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效果.方法:136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组、吡格列酮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疗程6月,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D)、腰臀比(WHR)、血压、血脂、肝酶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记录症状、体征、肝脏B超和cT表现.结果:药物治疗组患者的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酸(AST)、谷草转氨酶(ALT)、r-谷氨酞转移酶(GGT)、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NF-α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二甲双胍治疗组与吡格列酮治疗组疗效相近,合并应用二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独应用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治疗的效果.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均对NAFLD的治疗安全有效,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 非诺贝特与吡格列酮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吴强;杨永曜;李隆贵;杨天和;蔡运昌;蒋清安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γ(PPARα和PPARγ)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大鼠压力超负荷左心室肥厚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并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Fas/Fas L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复制压力超负荷模型,术后48h存活的40只随机分成手术组(CAA组)、非诺贝特组[F组,30 mg/(kg·d)]、吡格列酮组[P组,3 mg/(kg·d)]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合用组[F+P组,非诺贝特30 mg/(kg·d),吡格列酮3 mg/(kg·d)].以假手术组(SH组)为对照,在给药处理8周后观察心肌超微结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室重塑指标、心肌细胞凋亡指数(CAI)及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细胞出现凋亡的特征超微结构变化;F组、P组及F+P组的左室湿重/体重、平均动脉压、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心率、CAI及Fas/ FasL蛋白的表达低于CAA组,而左室压力上升、下降大速率高于CAA组;上述指标在F组、P组及F+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PARα和γ信号通路激活能抑制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肌肥厚和心肌细胞凋亡,改善血流动力学;PPARα、PPARγ配体合用无叠加效应.

  • 吡格列酮对Aβ25-35所致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内氧化应激的影响

    作者:樊有忠;赵珊珊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Aβ25-35所致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侧脑室注射Aβ25-35建立大鼠AD模型,吡格列酮(40mg/kg、80 mg/kg)灌胃21d,次日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前5天定位航行训练,第6天进行空间探索实验.行为学实验后第2天麻醉,断头取脑,提取脑组织匀浆,以备ELISA实验.ELISA实验研究大鼠海马内的氧化应激反应.结果 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潜伏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延长,而穿过平台次数和平台滞留时间缩短.经吡格列酮治疗后,潜伏期显著缩短,穿过平台次数和滞留时间也相应增加.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内酶性抗氧化剂GSH-Px和SOD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经吡格列酮治疗后,GSH-Px和SOD活性提高,MDA产生减少.结论 吡格列酮能改善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对抗海马内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1195 条记录 55/60 页 « 12...52535455565758596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