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风暴患者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
目的 研究电风暴患者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24h内因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接受电除颤≥3次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后放电次数≥3次患者81例,分析该人群血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清镁、血清肌酐清除率、心脏功能、原发病因、患者除颤前治疗情况和抢救时用药情况.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患者易发生电风暴,多数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低钾血症可能为电风暴的诱发因素.结论 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为电风暴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
-
急诊体外自动除颤仪频繁电除颤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电风暴护理
目的 探讨急诊体外自动除颤仪频繁电动除颤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电风暴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电风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急诊体外自动除颤仪频繁电动除颤和相应护理,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外,所有患者均生命体征稳定,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干预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电风暴患者急诊体外自动除颤仪频繁电动除颤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并发电风暴患者1例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但临床实践证明,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是电风暴(VES)的发生,为致死性心律失常[1].VES是指24h内反复发作2次或2次以上的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的病理征象,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不稳定所导致的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2].学者发现,10%~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VES.及时发现致死性恶性心律失常并进行积极有效的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3].2016年1月18日我室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中并发VES,经积极抢救,抢救成功,于2016年月1月28日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
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电风暴”抢救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电风暴”的临床特点及救治要点.方法:收治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6例,总结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救治经验.结果:4例患者治愈出院,无明显后遗症发生.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性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治疗时需采取综合措施,清除毒物,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是救治的关键,同时应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
-
9例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电风暴的急诊诊治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
高钾血症致电风暴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女,74岁,因活动后胸闷气喘2个月加重1 h入院.检查结果:BUN 4.6 mmol/L,UA 278/μnol/L.CREA 48 tμmol/L;血清K+3.85 mmool/L;心脏超声:左心增大,左室顺应性减低,LVEF58;心电图: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左房负荷重.
-
电风暴的研究现状
1 ES的概念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首次对"室速风暴"做出明确的定义,室速风暴、ICD风暴、交感风暴和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是同义语,定义为24 h内自发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伴JfIL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和/或室颤,间隔窦性心律,通常需要电转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ES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机制,多见于ICD置人术后和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反复发作的室速、室颤町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死亡.
-
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生电风暴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生电风暴的危险因素,为预见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总结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14例STEMI患者直接PCI的临床资料,将24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 ≥2次,需紧急治疗者归入电风暴组,其余纳入对照组.结果 电风暴发生9例,发生率7.9%.电风暴组患者入院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105.8±16.3)U/L、高于对照组(90.4±17.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5,P<0.05);肌钙蛋白Ⅰ(TNI)值及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右冠状动脉、TIMI0级血流、心动过缓、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MB值、TNI值、IRA为右冠状动脉、无血流、心动过缓、持续性低血压是发生电风暴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在护理过程中重视这些高危风险,配合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
室性电风暴的诊疗新进展
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是一个临床越来越常见并危及患者生命的综合征.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遗传性心脏病及埋入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均可引起ES的发生,主要症状是心悸、头晕,且经常发生晕厥,通常需要住院紧急救治,个别患者可能会遇到超过50个连续的冲击.大多数患者变得焦虑和烦躁,心理因素引发的后果往往多于急性事件,因此如何防治ES发生显得十分重要.
-
急性心肌梗死后电风暴的诊断治疗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主因发作性胸闷、喘憋5d,以“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收入CCU病房.心电图示:I、aVL、V1-5导联:QS型,ST段弓背抬高0.1~0.3 mV,心肌标志物阳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吸烟史40余年.发病第10天的10:05无诱因出现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小便失禁,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给予体外锤击,约1 min后转为窦性心律.给予胺碘酮、利多卡因静脉泵入.发病第14天的05:30无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为225次/min,给予200J体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当天行冠脉介入诊疗术.
-
心肌梗死后反复交感电风暴一例
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中首次将交感电风暴定义为: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纤颤(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又名室速风暴或ICD风暴[1].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急性心肌缺血[2]、心力衰竭加重、电解质紊乱、精神与躯体的应激等常是交感风暴的基础病因.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一旦出现交感电风暴,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
老年急性下壁和右心室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电风暴一例
Zipes等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是指心室颤动或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24 h内反复发作>2次,通常要电除颤或电复律终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4 h内心室颤动发生率3%~5%,发生心室颤动的AMI患者院内病死率高达40.9%[1].有部分AMI患者因交感神经兴奋、电解质紊乱、再灌注损伤或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等原因,PCI后仍可出现电风暴[2-3].现报道1例老年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PCI后电风暴发作的临床资料.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的临床随访和治疗
目的 本文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电风暴的发生率、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1例接受ICD治疗的病人,随访2~85个月,其中9例病人出现ICD电风暴,比较ICD电风暴组和无ICD电风暴组的年龄、病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案.结果 有电风暴的患者与无电风暴患者相比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14)岁对(61±8)岁];心功能分级(2.7±0.7对2.1±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VEF(0.38±0.09对0.48±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文中导致ICD电风暴的主要因素是心功能的减退.结论 有电风暴的病人比没有电风暴的病人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LVEF更低.心力衰竭的加重和焦虑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是电风暴发生主要的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是预防和治疗电风暴的主要手段.射频消融可作药物治疗无效后减少电风暴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电风暴 室性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电风暴事件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后电风暴( E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的134例患者术后的临床治疗和ICD程控资料,比较发生ES和未发生ES的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药物治疗和预后的差异。结果17.4%的ICD患者发生过ES事件,其中70%患者事件数≥2,89.5%的ES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 VT)引起的。与未发生ES的患者相比,发生ES患者的左心室内径更大[(56.2±9.5) mm对(60.8±7.9) mm,P=0.0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0.48±0.13对0.40±0.09,P=0.04),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比例更低(91.8%对71.8%,P=0.01)。在随访期间,ES组患者死亡或心脏移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发生ES的患者。结论 ES在ICD植入术后患者中并不罕见且常反复发生,心功能低下、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不足会增加ES的风险;ES患者中死亡及需要心脏移植的比例增高。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电风暴 室性心律失常 -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后发生电风暴一例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由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常见于植入ICD的早期,是植入ICD后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
-
以电风暴为初发表现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一例
电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综合征[1].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遗传性心脏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患者.冠心病一般以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为两大临床表现,而以电风暴为初发表现的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少见,值得临床高度重视,本文报告1例.
-
射频消融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电风暴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首选方法.但一些患者术后由于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接受多次电除颤治疗,即ICD电风暴[1].射频消融在电风暴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近两年本中心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电风暴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电风暴研究进展
目前,植入型心律转复律除颤器(ICD)已成为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方法.伴随ICD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的报道日益增多,其中ICD电风暴以其发病迅急,症状严重,需要紧急处理而倍受关注.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ICD电风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优化管理一例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伴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I类适应证,但植入ICD后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引起的电风暴可导致猝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导管消融已开始用于治疗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电风暴——患者和医生的噩梦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电风暴是ICD患者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定义为植入ICD后,24h内出现≥3次的互不相连的需要ICD进行干预的VT/VF事件.ICD电风暴发生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均为可能的诱发因素,而低射血分数、宽QRS波以及缺少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是患者植入ICD后出现电风暴的强预测因素.但遗憾的是,临床工作中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够发现诱发因素,大多数患者发生电风暴无明显诱因可寻,这也给临床预防电风暴发生带来了一定难度.ICD电风暴不仅缩短ICD的寿命,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明显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了死亡率.一旦发生电风暴,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无疑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此,临床上如何预防和处理ICD术后电风暴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