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对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邓瑶;王华

    目的 通过总结30例儿童发作性睡病病例,了解其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判断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试验组为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诊治的30例发作性睡病患儿,健康对照组为同期在小儿神经内科或儿童保健科就诊的38例健康儿童,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分别完成MSLT,取得平均睡眠潜伏期及快动眼起始睡眠期起始次数,分析其临床特征,评估治疗随访效果.结果 发作性睡病组患儿起病年龄(7.50±2.08)岁,发病高峰集中在6~9岁,病程(17.15±1.81)个月.30例患儿均有白天不可抑制的睡眠增多,并均以睡眠增多为首发症状就诊,睡眠潜伏期(2.83±1.36)min,快动眼起始睡眠(1.33±1.09)次,8例有不同程度肢体无力或猝倒,存在睡眠瘫痪、睡眠幻觉各3例.健康对照组患儿睡眠潜伏期(10.40±4.11)min,与发作性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76.7%)患儿接受治疗,14例(46.7%)在1~3个月治疗有效,5例(16.7%)3~6个月好转,4例(13.3%)0.5年后症状缓解,余7例(23.3%)未接受系统治疗,后期症状均未见改善.结论 儿童发作性睡病多以白天睡眠增多为主要症状,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相对少见,发病高峰集中在学龄期,MSLT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发作性睡病伴肥胖患儿的临床特征

    作者:彭晓音;李尔珍;王立文;刘肖宇;张烨

    目的:分析发作性睡病伴肥胖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肥胖对发作性睡病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首次确诊的发作性睡病患儿40例,参照中国儿童体质量指数(BMI)生长曲线中关于肥胖的诊断标准分为伴肥胖及不伴肥胖2组。对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2组患儿肥胖的相关代谢指标、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组患儿男女比例3:1,伴肥胖组21例(52.5%),不伴肥胖组19例(47.5%)。所有患儿 BMI 为(21.55±3.11)kg/ m2。伴肥胖组 BMI(23.09±2.46)kg/ m2,不伴肥胖组 BMI(19.85±2.89)kg/ m2。伴肥胖组患儿发病年龄及就诊年龄[(7.94±2.22)岁、(8.76±2.36)岁]均低于不伴肥胖组患儿[(10.75±3.10)岁、(12.51±2.88)岁]。所有患儿空腹血糖及血脂三项均未见异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肥胖组患儿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及快速眼球运动(REM)期比率[(397.45±53.76)min、(68.70±8.90)%、(18.37±4.39)%]均明显低于不伴肥胖组[(449.95±86.49)min、(76.58±13.60)%、(22.19±6.34)%]。从睡眠结构来看,伴肥胖组患儿的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Ⅰ期占(20.90±6.38)%,较不伴肥胖组[(16.26±4.22)%]增加,Ⅱ期所占比率在伴肥胖组[(42.59±5.52)%]与不伴肥胖组[(38.54±8.74)%]之间未见明显差异。Ⅲ+Ⅳ期(慢波睡眠期)比率伴肥胖组[(18.14±6.97)%]明显低于不伴肥胖组[(22.60±5.69)%]。结论肥胖症是发作性睡病常见的共患病之一,影响了50%以上的患儿,容易出现在低年龄段的发作性睡病患儿中。伴肥胖的睡病患儿夜间睡眠总时间减少,睡眠效率降低,睡眠结构紊乱更加明显。提高对发作性睡病伴肥胖患儿的认识,及早合理用药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 发作性睡病患儿抑郁情绪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

    作者:杜云红;穆俊林

    目的 探讨发作性睡病(NRL)儿童的抑郁情绪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方法 对NRL 39例患儿(NRL组)和38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定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定采用丹麦产Keypoint 4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采用短音刺激,受试者需对靶刺激作按键反应,仪器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及命中率,以健康对照组为参照,P300潜伏期长和(或)P3波幅和(或)降低超过健康对照组均值的2.5 s为异常.采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二组躯体化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因子分值.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NR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事件相关电位P300异常率为82.1%(32/39例),N2、P3波潜伏期延长,其中NRL组N2、P3波潜伏期分别为(260.7±22.1)ms、(353.1±25.9)ms;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41.0±23.2)ms、(341.3±26.1)ms,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77,4.82 Pa<0.01).NRL组P3波幅降低[(3.2±1.7)μV],与健康对照组[(9.2±3.8)μV]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9.51 P<0.01);抑郁量表评定NRL与健康对照组精神情感症状、躯体化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二组儿童的各因子分之间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3.91,3.79,4.07,3.27 P.<0.01).结论 NRL患儿抑郁情绪突出,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作为评价NRL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客观指标之一.

  • 发作性睡病误诊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海军;高国财;郑宏

    目的:回顾性分析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联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09-02-2012-11诊治的38例发作性睡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发作性睡病患儿中31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病种达10种,误诊率80.4%,该病易误诊为癫痫、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不宁腿综合征、儿童抽动障碍、注意力缺陷性多动障碍、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周期性嗜睡贪食症等。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是发作性睡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及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因此对过度睡眠原因不明的患儿,应详细询问病史,把握疾病特点,必要时进行睡眠监测、小睡试验等相关检查,以减少该病的误诊。

  • 发作性睡病1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娟;李强

    目的 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对12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白日过度嗜睡12例,猝倒7例,入睡前幻觉4例.根据不同症状给予利他林、氟西汀等药物及行为治疗有效.结论 发作性睡病主要表现为睡眠四联症,进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可以明确诊断,药物及行为、心理治疗有效.

  • 发作性睡病患者行 PSG和MSLT监测的护理

    作者:郝倩;屈清荣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临床主要表现,以及诊断中常用的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 ,PSG)和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的应用和监测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07—2014‐03到我科监测治疗的26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监测,其中21例夜间PSG检查中睡眠潜伏期<10 min;14例快动眼睡眠(REM)始于入睡后<20 min;白天MSLT中,26例平均睡眠潜伏期<5 min ,入睡开始阶段出现REM(ROREMPs)≥2次的26例。结论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应采取适合的心理疏导方式,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合理的心理疏导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将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 发作性睡病1例

    作者:周锦泉;张溪;董再文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神经变性、并可能有自身免疫介导的终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对疑难病例会诊中1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会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 儿童发作性睡病33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铮;王怀立;禚志红;田培超

    目的:探讨儿童发作性睡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药物.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诊断的发作性睡病33例,均给予多导睡眠监测( poly-somnography,PSG)和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应用盐酸哌甲酯、文拉法新等药物进行治疗.结果:20例患儿在5~8岁期间发病,呈现出一个发病高峰年龄;33例患儿均出现白天睡眠过多,30例患儿伴有猝倒,29例患儿伴有体重增加,13例患儿伴有睡眠幻觉,6例患儿伴有睡眠瘫痪;33例患儿平均睡眠潜伏期均≤5 min,均出现2次或2次以上睡眠开始于REM睡眠(SOREM现象);应用盐酸哌甲酯和文拉法新治疗症状控制良好,一旦停药症状会再次出现.结论:儿童发作性睡病存在高发年龄段,PSG和MSLT检查在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治疗上需长期应用药物控制症状发作.

  • 小心发作性睡病作祟

    作者:唐佳璐;徐勤

    平时,我们总会看见一些老人意外摔倒的新闻.那你想过老人为什么会频频发生突然摔倒的情况吗?是失神发作、突然眩晕,还是休克?有很大一部分经常摔倒的老人患的是发作性睡病.张大爷今年已经62岁了,身体一直以来挺健朗,可是近一年来他却经常无故跌倒.张大爷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一直以来都用药,家人以为他跌倒是高血压引起的.因此,张大爷到医院神经科、心内科检查过好几次,各类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后来有人建议他看看精神科.

  • 基于临床的发作性睡病病因病机解析

    作者:戴中;王少杰;董园莉;白文;柳洪胜;杨嘉颐;王春玲;郭静

    目的 总结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证候特征,探讨病因病机.方法 针对31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调查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及伴随症状信息.结果 ①接近2/3的患者为男性.绝大部分患者为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为11.03岁,以早发型睡病患者为主(85.71%),晚发型睡病患者仅占(14.29%).②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包括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猝倒、睡眠幻觉和睡眠瘫痪,是本病代表性症状.315名患者中,有96.19%的患者出现白天嗜睡,其次为猝倒(83.17%),睡眠幻觉(34.92%),睡眠瘫痪(23.17%).③除了四联症之外,对临床辨证较有意义的伴随症状有:夜间睡眠紊乱(97.46%)、易怒(79.05%)、神疲乏力(73.97%)、形体肥胖(47.30%)、善太息(37.78%)、健忘(36.83%)、抑郁(18.73%)、焦虑(16.19%)、梅核气(12.06%)、胁肋胀痛(6.67%).结论 发作性睡病为先天不足,痰邪内伏,环境诱发,年少起病;发作性睡眠、猝倒、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为特征性症状,发作突然,缓解迅速,其病机为风痰内动,扰乱神明、经络;本病日久生变,或肝气郁结,抑郁健忘,或肝气上逆,急躁易怒,或脾虚湿盛,肥胖乏力.

  • 郑启仲经方辨治发作性睡病五法

    作者:郑攀;郑宏;郑启仲

    介绍郑启仲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发作性睡病五法经验:①调和营卫法,以桂枝汤为主方;②和解少阳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③升清降浊法,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④利湿化饮法,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⑤温肾暖肝法,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吴茱萸汤为主方,治疗发作性睡病疗效满意.

  • 23例伴猝倒发作性睡病患儿的护理

    作者:易启明;旷小军;张钦;李艳

    对23例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患儿,在规范治疗的同时加强行为干预,包括行为护理、安全护理、记录睡眠日记、多导睡眠监测及心理护理等.结果23例中2例放弃服药治疗出院;21例长期随访,症状均好转,其中6例症状消失.症状未完全消失的15例中7例因症状减轻未坚持规律服药而致症状反复.提示规范化的治疗与护理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应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才能较好地巩固治疗效果.

  • 表现为发作性睡病的颅内右颞叶囊肿一例

    作者:孙学英;赵桂杰;梁晓兰

    患儿:男,10岁.因发作性睡眠半年,于2003年4月来本院就诊.半年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不分时间、地点及活动情况,每白天发作3~4次,每次睡眠持续时间不等,短30 min左右,长1 h,醒后日常活动正常,无明显进行性加重趋势.无入睡前幻觉,不伴头疼、呕吐等异常表现,无大小便潴留,动作无不协调和笨拙,智力、语言正常.既往无上述症状发作史,体格发育正常,学习成绩中上等.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发作性睡病并OSAHS(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詹自雄;江泓;沈璐;张文娟;唐北沙

    目的 探讨发作性睡病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发作性睡病并OSAHS患者的临床表现、多导睡眠图及颅脑MRI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有白天过度睡眠、嗜睡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和睡眠幻觉,睡眠呼吸监测提示严重呼吸暂停低通气表现,颅脑MRI检查示脑内多发腔隙灶及蛛网膜囊肿.结论 发作性睡病与OSAHS可能相互影响,两病共存并非罕见,应避免漏诊.

  • 林才志应用四逆汤加味治疗Ⅰ型发作性睡病1例

    作者:胡乃强;赵海燕;林才志;韩丹;邵文慧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罕见的疑难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有3大临床表现[1]:日间难以抵抗的睡眠发作、猝倒、夜间睡眠障碍(包括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2014年发布的第3版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3rd edition,ICSD-3)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有无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hcrt-1)的缺乏,将其分为Ⅰ型和Ⅱ型发作性睡病,即既往所指的猝倒型和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由于本病发作时患者的警觉性与肌张力下降,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力[1],甚至可造成意外而危及生命.林才志老师应用四逆汤加味治疗发作性睡病,疗效显著.

  • 发作性睡病5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直玉秋;张玉霜;欧阳取平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无明显诱因及阳性家族史,均有白天过度嗜睡,其中3例伴猝倒,2例有入睡前幻觉.首发症状为白天过度嗜睡2例,猝倒伴白天过度嗜睡3例.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殊改变.5例患者均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及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检查.PSG结果显示睡眠潜伏期<10 min,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20 min.MSLT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平均睡眠潜伏期<5 min,其中3例出现2次或2次以上睡眠始发REM睡眠(SOREMPs),2例未见SOREMPs,但平均REM潜伏期<10 min.[结论]发作性睡病是慢性神经系统疾病,PSG及MSL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对患者应给予长期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 6例发作性睡病分析

    作者:胡孟英;周萍;任志民

    1 临床资料1997~2000年,我科诊治了6例发作性睡病患者,6例均为男孩,10岁2例,12~14岁4例,平均年龄为 12.2岁.病程6~14个月,平均为 6.5 个月.曾于外院诊断为发作性睡病2例,癫痫失张力型1例,疑似病脑3例.6例患儿均有日间不可抗拒的睡眠,其中1例无诱因仅因情绪激动突发性猝倒,呼之不醒长达2 h,醒后如常.3例发作较缓慢,上课时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频频瞌睡,其中有2例睡眠持续10余分钟可缓解,缓解10余分钟再次出现瞌睡,每天发作10余次.另1例每天还伴有梦样状态,于听课时经常鼾睡,一般刺激亦不能清醒,该患儿每天发作.还有2例患儿均在晚间写作业时,趴伏于桌子上或头不能支持而贴于胸前,家长推、叫不醒,持续10余分钟或20余分钟,醒来如常,每晚均出现呼之不醒的睡眠1~2次.起初家长均误认为是疲劳过度,但其不能呼醒的睡眠时间逐渐延长,每天均有发作,一般刺激不能醒,方引起家长注意.

  • 快速眼动睡眠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郭若一;韩嫣

    快速眼动(REM)睡眠是由脑干、前脑和下丘脑的多个神经递质系统相互协作来产生并维持的.此过程的核心区域位于蓝斑下核.REM睡眠时,谷氨酸能蓝斑下核细胞激活,使得GABA和甘氨酸释放进入骨骼肌运动神经元,产生睡眠瘫痪.REM睡眠的时限受控于脑干及下丘脑中的多个通路,探索这些通路与蓝斑下核的关系十分重要.本文综合探讨了现有研究对健康REM睡眠产生机制以及异常REM睡眠(如发作性睡病和REM睡眠行为障碍)产生机制的理解.

  • Orexin与发作性睡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吉友;张秀清

    Orexin是一种由下丘脑外侧区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神经肽,在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orexin缺乏或受体功能缺陷是导致发作性睡病的原因之一.因此,orexin替代疗法和orexin受体激动剂可能成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新手段.

  •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对照研究

    作者:娄涛;武小玉;李冲;王夏红;杜好瑞

    目的 探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发作性睡病和25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白天5次MSLT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描记,分析平均睡眠潜伏期(SL)、睡眠初期出现REM(SOREMP)次数及夜间睡眠相关参数.结果 MSLT显示发作性睡病组SL缩短(4.6±2.5)min和SOREMPs≥2(2.3±1.2)次,SL<5 min+SOREMPs≥2次25例(71%),睡眠次数发作性睡病和OSAS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3.58~65.99,P<0.001);整夜PSG结果比较发作性睡病组总睡眠时间(336.81±34.08)min、REM潜伏期缩短(17.21±7.25)min,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OSAS组显示具有明显呼吸暂停(平均17次以上)和血氧饱和度降低(87%)的特征(P<0.01).结论 发作性睡病患者具有明显的REM睡眠提前和睡眠潜伏期缩短的特征,MSLT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80 条记录 11/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