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心率变异性分析

    作者:黄石安;许金成;夏小明;刘先哲

    目的:探讨植物神经系统异常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31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24h心电信息,分析其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心房颤动发作前SDNN、HF明显升高,LF、LF/HF明显降低,SDNN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呈正相关(r=0.435,P<0.01),LF/HF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451,P<0.01;r=-0.468,P<0.01).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向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交感神经张力消退的方向偏移,使心房颤动易于发作和持续.

  • 抗心房颤动起搏器临床应用观察并初步探讨其作用原理

    作者:祁述善;李方雄;刘启明;周胜华

    目的追踪观察具有预防心房颤动程序的DDDR型起搏器(Vitatron 900E型)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及疗效.方法 2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3段(每段2周)观察:第1段程控起搏器进入房性心律失常记录状态,DDD起搏,60次/min,探寻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第2段为起搏治疗阶段1,DDDR起搏,85次/min,初步评价超速起搏的抗心房颤动作用;第3段为起搏治疗阶段Ⅱ,DDD 70次/min,根据第1阶段得知的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启动预防心房颤动程序中的相关程序.结果 24例均可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7例可用心房超速起搏控制,17例仅通过启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和/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其中7例尚需伍用可达龙0.1~0.2g/d.结论抗心房颤动起搏器有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作用,尤适用于合并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患者.

  •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NT-pro-BNP水平的影响

    作者:黄琦磊;程显禄;陈子国;蒋凌;王光友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PAF)对患者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69)和对照组(n=64),均给予服用胺碘酮,试验组则配合服用缬沙坦(80mg/天),疗程为18个月;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三组受试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两组PAF患者其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可更有效降低PAF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

  • 心脏超声应用于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观察

    作者:冯艳芬;段炼;李玉珍;纪淑姣;金琪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心脏超声检查特征.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期间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93例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前来本院就诊的93例高血压未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将两组患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室间隔/左室后壁比值、二尖瓣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比值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心脏超声检查完成率100.00%,经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室间隔/左室后壁比值、二尖瓣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医生可利用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准确判断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情,从而有利于其尽快确诊并给予对症治疗.

  •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

    作者:聂明;金培印

    目的:探析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的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胺碘酮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6~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上,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的治疗方案可降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窦性心率维持率.

  • 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覃晓波;张琴;孙中波;陈晓婕;黄颖

    目的 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有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组(研究组)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组(对照组)P波离散度值,采用RevMan 4.2.2统计学软件,以加权均数差为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19个研究的合并效应量(加权均数差)为16.40,95%可信区间为(13.01,19.78),合并效应检验Z=9.49,P<0.01.结论 P波离散度可作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指标.

  • 心力衰竭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危险因素的单中心研究

    作者:史云桃;邢玉龙;蒋廷波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南京高淳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住院房颤及心力衰竭的患者168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28例,持续性房颤组140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8.11±7.74)mm vs.(40.42±7.13)mm]、三酰甘油[1.04(0.81~1.13)mmol/L vs. 0.87(0.66~1.12)mmol/L)]、总胆固醇[(4.24 ± 0.69)μmmol/L vs.(3.64 ± 0.95)μmmol/L]、血尿酸[444.00 (365.00~579.10)μmmol/L vs.374.20(272.00~412.00)μmmol/L)]、男性(52.5% vs.28.6%)、心脏瓣膜病(41.4% vs. 21.4%)比例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45.07%±11.69% vs.50.93%±13.74%)]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血尿酸是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70,95%CI:1.131~1.426,P=0.000;OR=1.007,95%CI:1.001~1.012, P=0.009);ROC曲线显示LAD佳截断点为47.5 mm(敏感性47.1%,特异性14.3%,ROC曲线下面积0.788, 95%CI:0.691~0.885),血尿酸佳截断点为433.00 μmmol/L(敏感性57.1%,特异性14.3%,ROC曲线下面积0.726,95%CI:0.630~0.821).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LAD、血尿酸可能是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 代谢综合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作者:王振;张宇祯;张其银;曾现生;惠杰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后复发的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RFCA的PAF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61.5±9.8)岁.对可能影响PAF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随访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S对PAF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 100例PAF患者中,伴MS 40例(40%),MS组在男性比例、糖尿病病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血糖、左心房直径等与非M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2个月,复发29例(29%),其中,MS组17例(42.5%),非MS组12例(20%),两复发组在年龄、病程、血压、血糖、血脂、尿素、肌酐、尿酸、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上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心房内径、性别、MS、冠心病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是P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57,95%CI:1.116~12.642,P=0.033].结论 MS是PAF患者行RFCA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在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作者:曾现生;张其银;张宇祯;刘明;邹操;惠杰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电隔离(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基础上,行非肺静脉(non-pulmonary veins,non-PV)触发灶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效果,探讨non-PV起源的PAF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的PAF患者108例,依据电生理检查及RFCA过程分为CPVI组和non-PV+CPVI组,分析腔内电生理以及RFCA过程的特点,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观察RFCA的成功率.结果 入选的108例患者共计行RFCA125人次,14例行2次RFCA,3例行3次RFCA.依据电生理检查及RFCA过程分为CPVI组(88例),non-PV+CPVI组(20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共计90例成功,累积成功率83.3%;non-PV+CPVI组18例成功,累积成功率90%;CPVI组72例成功,累积成功率81.8%.Non-PV触发灶中,上腔静脉占15例,界嵴2例,房间隔1例,左心耳1例,右心耳1例.结论 non-PV触发灶是PAF常见原因之一.在CPVI基础上行non-PV触发灶消融治疗PAF的成功率较单纯CPVI更高.

  • 血浆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

    作者:彭湖;陈柏荣;危小良;汤娇娇;刘烈;梁远红;陈泗林;陈东骊

    目的 探讨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DPN)、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检查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入选头颅CT检查正常的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指标并测定血浆ADPN、Hcy浓度及其他生化指标,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阵发性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PN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6±2.70)mg·L-1vs.(9.36±2.14)mg·L-1,P<0.001];其血浆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54±4.05)μmol·L-1 vs.(13.84±3.99) μmol·L-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浆ADPN浓度降低(OR=0.29,95%CI:0.170~0.504)、Hcy浓度升高(OR=1.511,95%CI:1.195~1.911)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有独立相关性.结论 血浆ADPN浓度降低、Hcy浓度升高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阵发性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监测指标.

  • 两种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结合CT影像融合技术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龚世峰;沈才杰;陈晓敏;王健;储慧民

    目的 比较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 NavX与CARTO XP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融合技术EnSite-Fusion与CARTO-Merge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环肺静脉电隔离(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的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抽取药物无法治疗未能控制症状的PAF患者24例,分别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NavX与CARTO XP指导环肺静脉标测电极完成肺静脉与左心房建模,分别结合CT影像融合技术分为EnSite-Fusion组(n=12)与CARTO-Merge组(n=12),指导完成CPVI,终点为消除所有肺静脉电位.术后每个月至少经受1次体表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维持窦性心律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基线水平、总X线曝光量及建模所需X线曝光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消融位点至CT模型平均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Site-Fusion组建模时间、消融位点至CT模型大距离多于CARTO-Mer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CPVI时间及其所需X线曝光时间少于CARTO-Mer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随访(9.6±3.8)个月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EnSite-Fusion组、CARTO-Merge组各有10例(83%)与9例(75%)维持窦性心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Site-Fusion与CARTO-Merge指导PAF患者行CPVI安全、有效,两者对指导手术操作存在一定差异,但手术成功率相近.

  • 胺碘酮对心瓣膜置换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作者:陈晓英;彭齐;李师亮;张航;胡大清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病人113例,其中胺碘酮组62例,非胺碘酮组51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0.15 g静脉注射后,以600μg/min持续静脉泵入,同时开始给予口服胺碘酮0.2 g,每日3次,7 d后改为0.2 g,每日2次,连用7 d后再改为0.2 g,每日1次维持.非胺碘酮组则给予强心苷或短效β-受体阻断药.比较术后10 d及术后3个月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术前心率、心脏复跳后窦性心律次数、心房颤动发作时心率、及术中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左心房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胺碘酮组术后10 d和3个月心房颤动转复和窦律维持比率分别为32/62和42/62,高于非胺碘酮治疗组6/51和4/51(P=0.000).结论 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有提高转复率和减少术后复发率作用.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P波变异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作者:林纯莹;陈泗林;詹贤章

    目的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耳起搏后P波变异和临床预测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76例,Ⅰ组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fully automatic dual chamber pacing,DDD),再分为Ⅰa组(术后无心房颤动)和Ⅰb组(术后有心房颤动);Ⅱ组植入双心房(biatrial synchronous triggered pacing,DDTA)或双心室三腔起搏器(cardiac resychronization therapy pacing,CRT).自身心率时P波间期和起搏心率时P波间期从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房颤动发生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随访时间(17±14)个月.结果右心耳起搏后Ib组起搏P波宽度比自身P波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耳起搏后,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ms患者的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率高于P波宽度小于130ms患者,Ⅱ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4%,较Ⅰ组(47%)减少;在心室起搏心率大于或等于50%时,Ⅰ组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39%)明显高于Ⅱ组(20%).结论DDD起搏后P波宽度延长可导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自身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高.DDTA或CRT同步起搏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比DDD起搏减少.

  •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研究

    作者:卓伟明;王秀云;陈东骊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is)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对8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观察组)和同期54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的Pdis、P波大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观察组Pdis和P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is或Pdis加Pmax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有较高的特异度(81.5%,92.6%)和阳性预测价值(88.2%,94.6%).结论Pdis可作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个可靠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昼夜节律分析

    作者:黄丽敏;杨希立

    为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昼夜规律,采用动态心电图对4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4 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以及终止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均有两个高峰,发生高峰为(09:00、00:00);持续时间的高峰为(03:00~06:00,13:00~15:00);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与其发生的时刻有关,不同时刻发生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各不相同.终止高峰(08:00~10:00)与持续节律形成相反趋势.本文认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和终止存在着昼夜规律,其规律可能对心房颤动的治疗和预防具有临床意义.

  • 长期AAI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

    作者:孙宝贵;黄永麟;杨丽华;孙丽杰;孟繁超;古洪越;沈景霞

    选择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心房颤动(Af)的患者,发生Af的时间平均为8.8±7.9个月,房颤持续时间1小时~5个月.心脏电生理检查均有严重的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功能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者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装了AAI型心脏起搏器,其中1例术前电复律成功后置入起搏装置.5例患者均一次置入成功,心脏起搏器状态良好.随访5~7年(平均5.8±1.7年),4例未发生Af,1例起搏器安装半年后心房颤动再发,奎尼丁转复后服用胺碘酮未复发,1例房早较多需要长期应用钙拮抗剂.因此,对某些SSS患者,如果Af发生系由窦性心动过缓触发,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我们初步认为可作为安装AA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它既可以缓解SSS引起的症状,又可以防止Af的发生.

  • 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

    作者:阿那尔古丽·阿不力米提;维尼拉·肖凯提

    目的 讨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49例,胺碘酮)和观察组(51例,胺碘酮+替米沙坦);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房颤动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房颤动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观察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6.07%)高于对照组(79.59%),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情况,疗效显著,临床推广价值高.

  • 心脏超声检查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 特点探析

    作者:鹿秀霞;胡毓婷;强剑颖

    目的 对心脏超声检查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 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我院收治的48例单纯高血压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脏超声特点.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室间隔/左室后壁为(1.14±0.18),E/A为(0.81±0.26),左房内径为(41.37±6.32)r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45.27±13.83)rr;对照组患者的室间隔/左室后壁为(1.08±0.09),E/A为(0.59±0.15),左房内径为(31.55±3.79)r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41.27±13.43)rr.对照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和E/A指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室间隔/左室后壁指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用心脏超声来检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现高血压不仅会改变患者的心脏形态结构,而且还会改变患者的生理状态,普遍伴有左心房扩大的形态学重构症状.

  • 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脏超声临床观察

    作者:李红琴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心脏超声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0月接诊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为研究组,将同期接诊的单纯高血压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皆采用心脏超声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左房内径、E/A上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左室舒张末期内经及室间隔/左室后壁上差异性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心脏超声检测,除了显示引发心脏形态结构改变,还指示不同程度生理指标改变,以及发生左心房扩大等,应加强重视。

  • 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用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邢永明

    目的:探究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接收治疗的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联合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经过两种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8.13%,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后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760 条记录 33/38 页 « 12...30313233343536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