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小板反应蛋白-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花治;金智生;刘莹;颉瑞萍;赵建梅;高妍

    目的:观察红芪多糖(HPS)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多贝斯组和HPS高、中、低剂量组,另设正常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8周。q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TSP-1和PDGF-B mRNA和蛋白表达;HE染色镜下观察视网膜的结构。结果模型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完整,但外核层疏松变薄、排列紊乱,神经节细胞数量稍减少;各给药组较模型组明显好转。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视网膜TSP-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PDGF-B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TSP-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 PDGF-B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HPS高剂量组与其余给药组比较,TSP-1和PDGF-B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HPS 可能通过升高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 TSP-1的表达和降低 PDGF-B 的表达来阻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中新生血管生成及增殖,从而起到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 TSP-1与BMP-7在慢性鼻-鼻窦炎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范锦荣;戴春华

    目的:观察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CRS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TSP-1、BMP-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鼻黏膜组织中的含量变化。结果随着CRS不伴鼻息肉型患者分期的增高,TSP-1和TGF-β1水平逐渐升高(P<0.05),BMP-7水平逐渐下降(P<0.05)。随着CRS伴鼻息肉型患者分期的增高,TSP-1和TGF-β1水平均明显下降( P<0.05),BMP-7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结论 TSP-1与BMP-7在CRS中表达异常,可能在CRS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大鼠胸主动脉瘤中的表达

    作者:范军;柏树令;阎亚伟;李想;田晓红;佟浩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实验性大鼠胸主动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每组15只.采用氯化钙(CaCl2)诱导法制备胸主动脉瘤模型,于术后4周取外敷CaC12段胸主动脉.HE染色及地衣红染色观察胸主动脉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动脉瘤壁VEGF和TSP-1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VEGF主要表达于动脉瘤中膜和外膜,而对照组表达很弱;TSP-1表达于正常动脉全层,而动脉瘤表达很弱.免疫印迹法显示,动脉瘤组织中VEGF表达均强于对照组,而TSP-1弱于对照组.结论 VEGF和TSP-1均参与胸主动脉瘤的形成,其可能是胸主动脉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关键决定因素.

  • 血小板反应蛋白在川崎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张超英;李晓惠;林瑶;张明明;潘燕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血小板反应蛋白(TS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川崎病患儿51例,对照组21例(包括发热及无热组).分别测定各组患儿血浆TSP-1和TSP-2水平,常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酶谱.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川崎病组患儿血浆TSP-1和TSP-2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川崎病患儿心脏受累组和非心脏受累组血浆TSP-1和TSP-2水平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TSP-1和TSP-2水平明显升高.提示TSP-1和TSP-2可能参与川崎病急性期全身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可以作为早期免疫性炎症反应指标,对于早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个性化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作者:何少平

    目的 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对2型糖尿病的干预和治疗,分析和探讨个性化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原则相关要求从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和糖尿病饮食宣教的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和个性化饮食管理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变化以及疗效差异.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案均有效,但观察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TSP-1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占优势,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评分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饮食干预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和血糖水平,提高患者对饮食治疗的依从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促血管生成素-1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裘志成;杨亦彬;陆清竹

    目的 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的表达变化,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对上述因子的影响. 方法 将雄性SD大鼠分正常对照(NC)组、DN组、空载处理(BV)组、Ang-1处理(AV)组.采用STZ腹腔注射诱导大鼠DN模型.成模8周后尾静脉注射Ang-1腺病毒载体.多时点检测24 hUAlb和肾组织PEDF、TSP-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DN、BV、AV组24 hUAlb均升高,其中AV组于20周后降低(P<0.05).DN、BV、AV组肾组织PEDF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TSP-1表达上调(P<0.05),其中AV组12周后肾组织PEDF和TSP-1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较DN、BV组改善明显(P<0.05). 结论 糖尿病大鼠肾脏PEDF、TSP-1异常表达参与DN发生发展,给予Ang-1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PEDF、TSP-1异常表达.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程永静;孙晓麟;李桂叶;何菁;黄慈波;粟占国

    目的 测定老年及中青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评价TSP-1水平与老年RA(老年组)及中青年RA(中青年组)疾病活动指标的关系,为疾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RA患者98例,老年组33例,中青年组6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58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SP-1水平,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TSP-1水平的差异,分析TSP-1水平与老年/中青年RA患者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类风湿因子(RF)水平、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疾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血清TSP-1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1),TSP-1水平与RA肿胀关节数(r=0.246,P<0.05)及DAS28评分相关(r=0.241,P< 0.05).老年RA患者TSP-1水平与关节肿胀数相关(r=0.377,P<0.05);中青年RA患者TSP1水平与DAS28评分(r=0.243,P<0.05)及RF水平相关(r=0.326,P<0.05). 结论 TSP-1水平是提示RA疾病活动新的血清学标记物,对老年RA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血小板反应蛋白-1及其受体 CD47在肾间质纤维化血管病变中的表达

    作者:夏梦迪;谢席胜;张燕妮

    目的:观察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及其受体 CD47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探讨 TSP-1-CD47在肾周毛细血管(PTC)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2组:UUO 组45只和假手术组(SOR)1 5只。UUO 组随机选取 1 5只分别于术后3 d、7 d、14 d 处死;SOR 组随机选取 5只于相同时间点处死。检测24 h 尿蛋白定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通过 Masson 染色观察肾间质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双染色观察 TSP-1及其受体 CD47在 UUO 模型中是否存在共表达。Western 印迹检测毛细血管病变指标 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 TSP-1的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使用方差分析;TSP-1与 CD34、VEGF 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与 SOR 组相比,UUO 各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24 h 尿蛋白定量随梗阻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但肾间质纤维化逐渐加重,肾小管损伤评分增加。免疫荧光双染色显示 TSP-1及其受体 CD47在肾小管间质存在共表达。Western 印迹检测显示随 UUO 时间延长,TSP-1蛋白水平逐渐增加,而 CD34及 VEGF 蛋白表达随梗阻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相关分析显示 TSP-1蛋白水平与CD34及 VEGF 的表达呈负相关(r =-0.931,P <0.01;r =-0.953,P <0.01)。结论TSP-1及其受体 CD47在 UUO 大鼠模型肾间质存在共表达,且与 PTC 呈负相关。TSP-1可能通过 CD47参与 UUO肾脏 PTC 病变的发生发展。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 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国立;王宁利

    目的 检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VG患者房水中的TSP-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纳入30例(30只眼)NVG患者(NVG患者组)以及30例(3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所有NVG患者在行抗青光眼手术前抽取房水,同时在白内障手术时抽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房水以及血液中TSP-1与VEGF的浓度.房水和血液中VEGF浓度和TSP-1浓度采用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各细胞因子之间、细胞因子浓度与年龄、眼压之间的相关性用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结果 NVG组患者房水中TSP-1浓度为(15.47 ±2.28) ng/ml,而对照组患者房水中TSP-1浓度为(2.28 ±1.59) ng/ml,NVG组患者房水中TSP-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0,P<0.05). NVG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浓度分别为(3355.81 ±2284.54)pg/ml及(262.68 ±125.66 )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 NVG组患者血浆中TSP-1浓度为(0.65 ±0.27)ng/ml,对照组患者血浆中TSP-1浓度为(0.57 ±0.25)ng/ml,两组之间浓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NVG组患者的VEGF血浆浓度为(13.01 ±7.60) pg/ml,对照组患者的VEGF血浆浓度为(14.62 ± 6.96)pg/m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P>0.05). NVG患者房水中TSP-1与VEGF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9,P<0.05).在NVG组中,不管是TSP-1因子还是VEGF,其房水中的浓度与血浆中的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同样,在对照组中,房水TSP-1浓度与血浆TSP-1浓度无相关性,且房水VEGF浓度与血浆VEGF浓度亦无相关性.结论 NVG患者房水中TSP-1与VEGF表达明显上调,明显上调的TSP-1与VEGF呈现显著正相关.

  • 作者:

    关键词:
  • 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血小板反应蛋白1表达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潘振宇;许素琴;包兆胜;沈岳良;张晓明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模型肾脏血小板反应蛋白1( thrombospondin-1,TSP-1)的表达抑制作用,以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肾脏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 成年SD雄性大鼠30只,200~220 g,随机分为糖尿病组、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产生糖尿病模型,成模后葛根素组腹腔注射葛根素80 mg·kg-1·d-1,其余2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连续给药4周后,麻醉处死,取出肾组织,运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检测TSP-1蛋白及mRNA在各组大鼠肾脏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可见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萎缩,肾小囊腔呈裂隙状,肾小管上皮细胞显示空泡和颗粒变性等典型的糖尿病肾病损伤特点,而上述损伤在葛根素组较为轻微.同时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内,TSP-1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增加(P<0.01),但是葛根素组大鼠增加.结论 TSP-1在高血糖状态下,可诱导细胞外间质增生和纤维化而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大鼠肾病,可能通过减少糖尿病大鼠肾脏TSP-1的表达而起到保护作用.

  • 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抑制CRF大鼠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刘燕萍;郑法雷;刘建春

    目的 观察低蛋白饮食(low protein diet,LPD)以及LPD+α-酮酸(α-ketoacid,α-KA)对腺嘌呤致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大鼠模型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ehyrreal transition,EMT)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46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10),CRF模型组(n=36).CRF模型组予150mg/(kg·day)腺嘌呤灌胃,造模成功后随机分入NPD组(n=12)、LPD组(n=12)和LPD+α-KA组(n=12),分别于第10、14周末留取肾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肾组织中E-钙粘蛋白(E-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131)、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测定VEGF的表达,RT-PCR方法测定TSP-1及VEGF mRNA表达.结果 10周、14周时LPD、LPD+α-KA组E-cadherin表达比NPD组显著增强,LPD+α-KA这一作用更显著.10周时,LPD+α-KA组TGF-β1、TSP-1表达显著低于NPD组,LPD+α-KA组VEGF表达水平比NPD组及LPD组显著增强.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LPD+α-KA及LPD均显示减缓腺嘌呤CRF大鼠肾间质EMT的作用,LPD+α-KA的作用更强.两种限蛋白饮食对CRF模型肾组织EMT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TGF-β1、TSP-1的表达及上调VEGF的表达相关,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褐藻多糖硫酸酯抑制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建春;刘燕萍;郑法雷

    目的 观察褐藻多糖硫酸酯(FPS)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的作用,并探讨该作用与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15),进食普通饲料;CRF模型组(n=24),进食含0.75%腺嘌呤的饲料;CRF+FPS组(n=24),进食含0.75%腺嘌呤饲料的同时,每天给予FPS 200mg/kg灌胃.分别于第2、4、6周末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肌动蛋白α(α-SMA)的表达,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逆转录酶PCR法(RT-PCR)检测肾组织TGF-β1、MCP-1、TSP-1及VEGF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 第2、4、6周时CRF+FPS组大鼠肾组织α-SMA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同期CRF模型组(P<0.05).CRF+FPS组大鼠肾组织第2、4周时TGF-β1、MCP-1、TSP-1表达明显低于同期CRF模型组(P<0.05),而第2周时TGF-β1、MCP-1、TSP-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同期CRF模型组(P<0.05),第4周时MCP-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同期CRF模型组(P<0.05).CRF+FPS组第2、4周时肾组织VEGF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高于同期CRF模型组(P<0.05).结论 FPS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小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与肾组织TGF-β1、MCP-1及TSP-1的表达下调和VEGF表达上调有关,这可能部分解释FPS的肾保护作用机制.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稽留流产患者绒毛蜕膜组织中MMP-9、TS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文丽;杨小燕;张桂丽;张汉英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稽留流产患者绒毛蜕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稽留流产患者25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我院就诊的正常妊娠并自愿行人工流产的早孕患者25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绒毛蜕膜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情况和TSP-1阳性区的积分光密度值(IOD)差异.结果 研究组绒毛蜕膜组织中MMP-9表达阳性率为64.00%,低于对照组(88.00%),TSP-1阳性区IOD 值(165.48±8.69),高于对照组(123.71±6.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稽留流产患者绒毛蜕膜组织中MMP-9表达明显下降,TSP-1表达明显升高,上述两指标变化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降低滋养细胞侵袭力,影响胚胎种植,进而导致稽留流产发生.

  • 血管相关因素在复发性流产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珊;于彩虹;李肖肖;刘梅梅

    复发性流产(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在妊娠20周前的胎儿丢失者,是临床上难处理的不育症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样,近年的研究表明妊娠过程中卵巢、子宫内膜血管生长紊乱及其所致的异常血流灌注可导致RSA,而血管的生长受血管相关因子的调控。本文就血管相关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及卵巢、子宫内膜异常血流灌注在RSA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TSP-1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

    作者:王文生;胡秀峰

    目的 探讨TSP-1 (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乳腺癌的浸润、转移、复发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对16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结合TSP-1表达情况,研究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与TSP-1的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TSP-1(+)病例的复发率较TSP-1(-)病例的复发率低.结论 TSP-1是重要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在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中起重要的抑制作用.

  • 多贝斯干预前后 TSP-1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作者:江雪丰;周希瑗

    目的 检测 TSP-1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作用.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成模后随机分成两组,糖尿病组和多贝斯组,其中,多贝斯治疗组在出现糖尿病表现后按 100 mg/kg/d,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只在同期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1、3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中 TSP-1阳性反应及其分布.结果 各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 TSP-1蛋白质阳性着色的积分光密度值均较正常组降低 ( P<0.05).结论 TSP-1蛋白质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并与病程有关,提示 TSP-1表达不足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原因之一.

  • 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 TSP-1和 VEGF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作者:江雪丰;周希瑗

    目的 检测血小板反应蛋白 -1(TS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 10只大鼠糖尿病模型,另取 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TSP-1和 VEGF蛋白质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情况.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 TSP-1阳性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 P<0.01).糖尿病 3个月时,VEGF在视网膜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 ( P<0.05).结论 TSP-1低表达和 VEGF过表达之间的不平衡可能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

  • TSP-1及其受体CD47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步探讨

    作者:艾娜;谢席胜;夏梦迪;龙琼先;王彦江

    目的:构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模型,观察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及其受体CD47在肾脏的分布及变化,并探讨其在肾IR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和模型组(n=32),模型组下设IRI后1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个时间点(4个小组),每个时间点各8只大鼠。通过阻断肾血流45分钟后再灌注构建肾IRI大鼠模型。观察肾IRI后各组大鼠尿量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通过HE染色了解肾脏病理损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肾组织中羟自由基和丙二醛的浓度。通过肾组织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双染,观察TSP-1和CD47蛋白在肾脏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尿量明显减少,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随着缺血再灌注后时间的延长,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变性与坏死。肾间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等变化。模型组大鼠肾小管HE染色病理损伤评分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IRI肾组织中的羟自由基和丙二醛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在肾IRI早期,肾小管TSP-1、CD47表达水平即明显增加,至肾IRI 24小时时TSP-1、CD47在残存肾小管中仍有较高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双染发现,在肾IRI肾小管TSP-1和CD47存在共表达。相关性分析发现羟自由基和丙二醛的浓度与TSP-1及CD47积分光密度呈正相关。结论肾IRI时大鼠肾脏TSP-1和CD4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TSP-1及其受体CD47共同参与了肾IRI过程。

  • TSP-1-CD47在ROS介导百草枯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高薇;谢席胜

    目的 以人源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体外构建百草枯(Paraquat,PQ)细胞模型,探讨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TSP)及其受体CD47在PQ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源A549细胞,实验分为正常组、PQ组、Anti-TSP1组(PQ+终浓度为10 μg/ml的TSP1中和抗体).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PQ(50、100、200、400、600、800、1 000 μmol/L)在不同时间(12、24、48 h)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细胞半数存活率为标准筛选出作用于后续试验的浓度和时间点;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Ⅰ型胶原的表达量;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法观察TSP-1、CD47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染(Immunofluorescence double staining)观察TSP-1、CD47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RT-PCR)检测TSP-1、CD47 mRNA的表达量,Western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SP-1、CD47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 PQ作用时间一定时,细胞活性随PQ浓度增加而降低.正常组细胞间连接紧密,呈鹅卵石状,排列整齐,岛状或成团生长;PQ组细胞随着PQ浓度增加,细胞间隙逐渐增大,形态逐渐变得不均一,伸出不规则突起,呈纺锤体形或长梭形.随着PQ作用浓度增加,与正常组比较,PQ组FN、Ⅰ型胶原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 μmol/L时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Q作用浓度增加,与正常组比较,PQ组TSP-1、CD47的mRNA水平表达上调、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 μmol/L时为明显.免疫荧光显示TSP-1、CD47在细胞质中存在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PQ组细胞ROS水平在24 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Q组比较,Anti-TSP1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趋向正常细胞形态变化;TSP-1、CD47的RNA水平及蛋白表达量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的过表达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Ⅰ型胶原的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Q刺激A549细胞可诱导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使TSP-1、CD47表达增加、FN、Ⅰ型胶原的表达量升高、ROS产生增多.TSP-1中和抗体对抗TSP-1后,可部分改善以上变化.TSP-1-CD47可能与氧化应激介导的PQ致肺纤维化过程相关联.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