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腹股沟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
恶性血管外皮瘤(MH)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更是少见于高龄老人,我科曾收治1例,现报告并复习相关文献.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8岁.因发现左腹股沟肿物2个月,肿物增大伴疼痛1个月于2012-05-24入沈阳军区总医院.患者于2012年3月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包块,大小约4cm×4cm,无压痛,质软;CT检查显示,左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拟穿刺活检,患者未同意.1个月前肿物增大至9 cm×6 cm,伴有疼痛,再次入院;MRI检查显示,左腹部及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软组织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软组织肿瘤.
-
胰尾部孤立性纤维肿瘤一例
患者女,43岁。2011年5月因“右上腹痛3 d”入院。疼痛为持续性胀痛,向左侧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0年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体检: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左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入院后上腹部增强CT见胰腺尾部一类圆形肿块,42 mm ×39 mm,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持续强化,与胰腺分界欠清,相应胰腺呈“报球征”,脾脏体积稍大,约7个肋单元,腹腔未见明显积液及肿大淋巴结,诊断为胰尾部占位,囊腺癌可能(图1A);胸部平片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均未见异常。择日在全麻下行“胰尾+脾切除术”。术中见胰腺尾部实性肿块,大小5 cm ×5 cm,边界较清楚,横结肠系膜根部及后腹膜与肿块粘连,周围明显水肿。手术切除肿块后经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提示为恶性肿瘤(图1B),故将脾脏切除并清扫腹腔干及脾动静脉周围淋巴结。术后病理示(胰尾部)梭形细胞恶性肿瘤,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检查示肿瘤细胞 CD34+(图1C)、CD99+、Bcl-2+、SMA+、S-100-、CD117-、EMA-、AE1/AE3-、35βH11-、34βE12-,结合HE图像和免疫组化结果,诊断符合恶性血管外皮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术后随访5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一般情况良好,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图1D)。
-
1例复发性恶性血管外皮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血管外皮瘤为罕见的有潜在恶性的血管性肿瘤,起源于毛细血管的外周细胞,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1],但多见于后腹膜、下肢.头颈部血管外皮瘤的报道占16%-~25%[2],发生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较少见,复发率低.
-
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MRI表现及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并结合文献分析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的MRI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4例恶性血管外皮瘤主要位于颈后肌群深部,呈类圆形较大肿块,大径为63 ~ 114 mm,界限欠清晰,边缘呈分叶状.肿瘤包膜不完整,T1WI、T2WI均呈低信号,包膜向内延伸为低信号纤维分隔.肿瘤实质以等T1稍长T2信号为主,瘤内信号不均匀,4例病灶内见“蚯蚓”状血管流空无信号影;增强扫描4例病灶实质显著强化,信号欠均匀,病灶内的出血、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肿瘤侵及多组深部肌群,沿肌间隙生长,并侵及邻近颈椎棘突、椎板等致使骨皮质变薄、部分不连续,骨质内呈现斑片状中度强化信号改变.1例出现肺内多发转移瘤,余3例未见远处淋巴结或器官转移.结论 MRI检查是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的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为临床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
肝脏恶性血管外皮瘤一例
患者男,47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时轻时重,未加治疗,近3天进行性加重而于2000年2月20日收住本院外科.体检:营养中等,心肺(-),全身体表淋巴结无肿大,无黄疸及腹水.右上腹触及约10 cm×8 cm肿块1个.查血:AFP《20ng/ml,T.BiL 15.0 mol/L,D.BiL 4.0 umol/L,ALAT10.4 u/L,ASAT13.0 u/L,ALP45u/L,GGT65u/L,CHE 3800 u/L,HBsAg(+),大小便及心电图无异常.B超探查示肝下缘有10.7 cm× 8.7 cm的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形态不规则.CT扫描提示肝下缘有同样大小的肿块压迫同侧肾脏.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肿瘤切除术,术后送病理检查.大体检查:送验12.0 cm×8.0 cm×6.0 cm球形肿物,无明显包膜,切面呈鱼肉状,部分区域质韧,有明显坏死.组织检查:部分区域为梭形细胞密集分布,核大小不一,分裂相多见,异型性明显;另一部分显示有明显的片状坏死及血管腔,血管内皮细胞较完整,无异型性,血管腔外围细胞多呈圆形、椭圆形,核呈圆形,异型明显,可见巨核瘤细胞;分裂相多见,浸润周围肝组织,破坏肝小叶结构.网状纤维染色可见每个瘤细胞外均有网状纤维分布.病理诊断为肝脏恶性血管外皮瘤.
-
纵隔内巨大恶性血管外皮瘤误诊一例
患者男,48岁.咳嗽、咳痰伴气短2个月入院.以往有羊、狗接触史.体检:全身体表淋巴结未触及,气管居中,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湿性罗音.肝、脾未触及.
-
坐骨直肠间隙内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报告
患者,男,63岁.排便困难伴疼痛4月入院.截石位直肠指诊:肛周距肛缘3 cm处2~6点方向触及肿物,约6 cm×6 cm大小,质中,表面光滑,活动度差,触痛(+).直肠腔内距离肛门4 cm 2 ~7点可触及肿物,形状不规则,质中,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触痛(+).结肠镜检提示:距离肛门4 cm处见直肠壁外压性改变,表面有糜烂,病检未见异型细胞.
-
鼻腔鼻窦恶性血管外皮瘤影像诊断1例
病例资料 患者,女,15岁,因鼻塞、左眼流泪一周,发现左侧面颈部包块入院.临床检查:左侧鼻道内大量息肉样组织.影像学检查:CT示两侧蝶窦、筛窦及左侧额窦、上颌窦、鼻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CT值约为31HU左右,并凸入左侧眼眶内,周围骨质破坏(图1);MR示双侧筛窦、蝶窦及左侧上颌窦、额窦窦腔内见团块状软组织信号影填充,双侧颈部血管间隙及双侧腮腺下方软组织内见多发淋巴结影(图2).
-
3例儿童罕见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经验
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罕见的小儿恶性肿瘤.由于术前缺乏明确的病理诊断,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手术当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院收治3例罕见儿童恶性肿瘤,分别为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腹膜恶性间皮瘤及小儿肺母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
头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例术后病理确诊的头颈部恶性血管外皮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6 5岁.病灶位于颈部、颧部、腮腺、翼腭凹、颞下凹、颏下三角各1例,舌根2例.全部病例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随访5~1 0年,复发3例,双侧颈淋巴结转移1例,2例接受2次手术,1例接受3次手术,死亡1例.结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恶性血管外皮瘤的唯一可靠的诊断方法,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
-
卵巢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
血管外皮瘤起始于Zimmermann's外周细胞,是较少见的血管性肿瘤,在软组织肉瘤中,血管外皮瘤约占1%[1].我院收治1例卵巢恶性血管外皮瘤,现报道如下.
-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2例
例1,患者,女,48岁.因反复鼻阻、脓涕2年于1998年3月10日入院.入院前1年在当地乡医院行鼻息肉手术,术后2月鼻阻复发,伴脓涕,偶感头痛,嗅觉下降,无涕血.查体:左总鼻道内充满灰白色新生物及脓涕,质韧,触之不出血,鼻中隔重度右偏曲,左鼻后孔有新生物阻塞,鼻咽部未见异常.CT扫描:左鼻腔巨大实体占位病变,约5.8cm×4.3cm,CT值42~55,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CT值56~99Hu,内可见出血坏死灶,肿块边缘不规则,左上颌窦明显狭窄,并有骨质吸收,X线胸片正常,鼻腔新生物活检示鼻恶性血管外皮瘤.行左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术后病检与术前相同.术后放疗50Gy.随访2年,肿瘤无复发及转移.
-
鼻腔、鼻窦低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
患者,男,57岁,左鼻进行性阻塞10年,加重伴头昏痛7月.10年前曾在当地职工医院行左鼻腔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鼻息肉.术后通气情况改善,数月后又出现鼻塞.7月前,头昏痛明显到我院就诊.检查:左鼻腔充满灰白色肿物,表面光滑,有弹性,不活动,推压鼻中隔及中鼻甲向对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鼻窦X线摄片示:左鼻腔密度增高影,上颌窦、筛窦窦腔消失.全身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左鼻腔、鼻窦肿物摘除术,术中摘除鼻腔肿瘤,出血较多,取出上颌窦、筛窦内壁破坏骨质,电钻彻底磨除窦腔内残余瘤体组织.其余各窦壁完整,无骨质破坏,术腔油纱条填塞.病理检查报告为低恶性血管外皮瘤.术后2周行放射治疗,总量为30Gy.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
-
眶内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报告
患者女,16岁,5年前出现眼球逐渐向外突出,经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眶内囊肿,行2次手术治疗,2次复发.入院检查:右眼无光感,眼球脱出眼眶并向右上方移位,肿物巨大,突出眼眶,局部渗血,体检一般情况尚可.
-
肾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CT报告
1 病例介绍病人女,51岁.B超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入院,查体心、肺正常,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腹部未触及包块.血常规及尿化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