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服生何首乌致肝损伤1例报告

    作者:张文龙;马建伟;董静

    报道1例因口服生何首乌粉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在保肝治疗基础上,予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认为避免或减轻生何首乌造成肝损伤应做到辨证准确,用药过程中注意肝功能变化,生何首乌用量不宜过大并采用水煎服法.

  • 腹泻、肝大、血脂增高

    作者:丁召路;吴晰;孙钢

    1病历摘要患者,女,22岁.因"腹胀、腹泻3年"入院.1.1病史患者3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下腹部明显,自觉肠蠕动活跃,可闻及肠鸣音,饭后发现左下腹膨隆及腹部蠕动波,伴排气增多;同时有腹泻,呈黄色蛋花样稀便,量较大,3~7次/d,偶可见不消化食物及膜状物,无里急后重、黏液、脓血,排便后腹胀可部分缓解.间断出现返酸、嗳气,多于餐后1 h内出现,尤以饱食或进食不易消化食物后明显.间断成形便1次/d或便秘.服用过多种中药,效果不佳.1年前在外院结肠镜检查正常;胃镜示胃下垂、浅表性胃炎;曾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具体不详),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给予易善复口服,停用中药后转氨酶渐正常.半年前我院查便常规+潜血正常;肝功能正常:血ANCA、ASCA、抗ENA均阴性;肝脏超声示肝大,弥漫性回声增强;上消化道及口服小肠造影示低张力胃,胃蠕动及排空功能差,小肠绒毛增粗,为雪花样,小肠吸收不良.给予易善复、培菲康治疗,症状无改善,收入院.发病以来精神、心情不佳,平素性格内向,睡眠、食欲较差,喜清淡饮食,无发热、盗汗.既往史:自幼即容易腹泻,近1年发现躯干皮肤斑点状色素沉着.月经正常.

  • 抗结核药致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建;张春兰;刘新华;雷燕;朱莹;张健珍;肖光明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肝衰竭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服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潜伏期、抗结核方案、慢性HBV携带、HBV DNA、丙型肝炎、戊型肝炎、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饮酒史、人工肝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分型等因素对抗结核药致肝衰竭的发生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964,95%CI:1.112~3.468)、慢性HBV携带(OR=1.922,95%CI:1.068~3.457)、戊型肝炎(OR=2.481,95%CI:1.198~5.139)、肝硬化(OR=9.327,95%CI:4.248~20.481)是服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OR=4.329,95%CI:1.636~11.456)、慢性HBV携带(OR=4.329,95%CI:1.636~11.456)是药物性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45岁、有慢性HBV携带、有戊型肝炎及存在肝硬化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后更容易进展为肝衰竭,且年龄≥45岁及慢性HBV携带者肝衰竭的预后可能较差.

  • 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关系

    作者:黄冬生;邹永红;何刚;吕嘉春;王云南

    目的 研究N-乙酰基转移酶2(NAT2)的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病的关联.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PCR-测序技术检测119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和198例抗结核药物治疗无肝损害的对照组NAT2基因的基因型.用SAS9.13软件分析该基因变异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的关联.结果 根据基因表型的代谢速度将NAT2分为快型(4/4)、中间型(4/5A、4/5B、4/5C、4/6、4/7)、慢型(5B/6、5B/7、6/6、6/7、7/7)3类.肝损害组和对照组间基因表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慢型患者出现肝损害的危险性是快型+中间型的1.91倍(95%CI,1.10~3.33).分层分析发现,年龄≤40岁和痰涂片阴性的慢型基因型患者更容易出现肝损害(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与可能NAT2基因的多态性有关,慢型患者较快型+中间型患者更易出现肝损害.

  • S-腺苷蛋氨酸对化疗药物性肝损伤防治疗效的观察

    作者:田亚敏;窦丽萍;姚盛;姚子龙;张茜菲;于力;靖彧

    本研究旨在观察S-腺苷蛋氨酸在白血病抗肿瘤药物肝损伤中的防治作用.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到2012年4月期间,接受化疗治疗的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保肝药物治疗疗效.根据保肝药物不同分为A组27例及B组35例.A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B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2周后肝功能指标变化.B组5例化疗急性肝损伤患者换用了S-腺苷蛋氨酸作为补救治疗.结果表明,A组保肝治疗后ALT、AS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无1例(0/27)患者出现急性肝损伤.B组14.29% (5/35)的患者出现了急性肝损伤,换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后肝功能均在中位时间8(5-14)日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结论:S-腺苷蛋氨酸在防治化疗药物性肝损伤方面效果优于复方甘草酸苷.

  • Sonic hedgehog 信号通路在慢性氟中毒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以及环杷明的抑制作用

    作者:赵丽娜;于燕妮;邓超男

    目的:研究sonic hedgehog( Shh)信号通路在慢性氟中毒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环杷明( cyclopamine)的抑制作用,探讨Shh信号通路对慢性氟中毒大鼠肝脏损伤作用的机制及其意义。方法建立慢性氟中毒大鼠动物模型,选取4~5周龄,健康SD大鼠48只,饲养1周后按体质量均衡分为4组,每组12只,正常组、氟中毒组、阻断剂组以及阻断剂对照组。饲养6个月后阻断剂组腹腔注射环杷明,阻断剂对照组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10 mg/kg,隔天1次,注射3次。收集大鼠24 h尿液检测尿氟后处死大鼠,应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肝功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 IHC )、Western blot和即时荧光定量PCR ( real-time PCR )的方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 Shh、Gli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染氟组大鼠氟斑牙发生率明显升高,各组尿氟含量均增加。(2)肝功能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染氟组的肝脏功能明显地改变,氟中毒组、阻断剂对照组中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升高,而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降低;与染氟组比较,阻断剂组丙氨酸转氨酶活性降低,而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升高。(3)肝形态学改变:光镜下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肝脏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大,部分肝细胞胞质透亮,呈气球样改变。(4)与对照组相比,氟中毒组、阻断剂对照组中Shh、Gli1蛋白和mRNA的表达升高,阻断剂组较氟中毒组、阻断剂对照组降低。结论过量氟可以激活慢性氟中毒大鼠肝组织中Shh信号通路,环杷明能有效地抑制Shh信号通路激活,故Sh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慢性氟中毒引起肝脏损伤发病的过程,研究该通路的作用机制对慢性氟中毒肝脏损伤的预防、诊疗有较大的意义。

  • 声学结构定量技术应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雪松;孟繁坤;张嫄

    目的 探讨声学结构定量技术(ASQ)应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因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治疗的56例患者分别于急性期及恢复期进行常规腹部超声、血生化检查、肝脏瞬时弹性呈像检查(Fibroscan?)及ASQ检查,并与30例正常对照相比较,分析ASQ对药物性肝损伤纤维化的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药物性肝损伤急性期与恢复期中常规超声检查中肝实质声像图没有明显变化,而血生化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急性期Fibroscan?显著高于恢复期Fibroscan?(P <0.001);ASQ分析中急性期和恢复期蓝色曲线下面积与红色曲线下面积之比(FDratio)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80).在56例患者中有17例常规超声表现为慢性肝病表现,其ASQ分析时FDratio值及Fibroscan?明显高于其它39例,且高于30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ASQ作为一项无创性评估肝损伤技术,稳定性较好,影响因素少,临床可使用ASQ技术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纤维化进行无创性的评估.

  • 熊去氧胆酸联合S-腺苷蛋氨酸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Nrf2抗氧化、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马雅斌;李语玲;张津

    目的 研究熊去氧胆酸联合S-腺苷蛋氨酸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Nrf2抗氧化、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熊去氧胆酸联合S-腺苷蛋氨酸治疗的联合组、接受S-腺苷蛋氨酸治疗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测定机体血清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指标、炎症反应指标[一氧化氮合酶(NOS)、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血骨桥蛋白(OPN)、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浆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一氧化氮(NO)]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Nrf2抗氧化指标[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醌NADH脱氢酶1(NQO1)、血红素氧合酶1(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表达量.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组内治疗后血清中TBiL、ALT、AST、NOS、TNF-α、OPN、MIF、NO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Nrf-2、NQO1、HO1、GSH-Px的表达强度均显著降低,外周血中Keap1的表达强度以及血清中IL-10、sTNFR1的含量均显著升高,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中TBiL、ALT、AST、NOS、TNF-α、OPN、MIF、NO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Nrf-2、NQO1、HO1、GSH-Px的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外周血中Keap1的表达强度以及血清中IL-10、sTNFR1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S-腺苷蛋氨酸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能够改善肝功能、抑制Nrf2抗氧化通路以及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

  • 铁蛋白升高时药物性肝损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金环;杨朵;张曼

    患者,男,69岁,主因"发现肝功异常两月"入院.临床医生请检验医师解决的问题是:铁蛋白明显升高是否可以怀疑伴有其他恶性肿瘤发生.1 病程情况1.1 现病史患者于两个月前出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胆红素升高(ALT:205U/L,AST:101U/L,TBIL:23.7 umol/L DBIL:7.2 umol/L,IBIL:16.5 umol/L),有咽部和胃部不适.一月前复查肝功,转氨酶又有上升,ALT:526 U/L,AST:316 U/L,胆红素降至正常,为求进一步查明病因,收入院.

  • 84例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作者:王馨;杨海霞;韦新焕;梁珊;范作鹏;张晶;胡中杰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依据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84例明确诊断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将其人口学资料、致病药物、临床特点等录入Epidata软件管理数据库,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引起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共132种,33例患者使用2种及以上药物,其中中药占47.0%,主要是治疗皮肤病、风湿病或保健的中药,其次是解热镇痛药和抗结核药;56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占66.7%,其中有16例患者存在2种以上的基础疾病.患者的症状体征以乏力、纳差、黄疸为主,14.3%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护理工作中要特别重视中老年女性患者,特别是对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安全用药知识的宣教.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病程长、易反复,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重点观察患者的用药后反应,针对其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特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

  • 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鲁冰冬;何萍;孟凡环;王锦华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均予保肝、降酶、退黄及对症支持等传统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0.25g/d3次口服,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肝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TBIL、γ-GT、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5.084、5.168、8.277,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能有效改善肝功能.

  • 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94例临床分析

    作者:冯金辉;李金强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原因、分型和临床特点等,提高对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老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肝损害患者平均年龄为70.37±8.46岁。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的药物排名前3位的是:抗结核药(42.55%)、中药和中成药(20.21%)和降血脂药(10.64%)。药物性肝损类型分别为:肝细胞型61例(64.89%)、胆汁淤积型24例(25.53%)和混合型9例(9.58%)。肝损伤程度:0级无,1级11例(11.70%),2级32例(34.04%),3级49例(52.13%),4级2例(2.13%),5级无。中度和重度肝损伤男女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防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作者:鲍中英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超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分为本质性肝损伤和特异性肝损伤两大类,与细胞色素 P450(CYP450)酶系统相关的药物性肝损伤是特异性肝损伤发生主要的机制,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损伤、过敏反应、免疫系统激活和氧化应激造成线粒体损伤也是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机制
  •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

    作者:李锋;卢水华

    不同国家、地区报道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率不同,不同抗结核药物引起DILI的概率也不相同。在我国吡嗪酰胺与利福平是常见的导致DILI的药物。DILI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和年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并发症等。抗结核药物发生DILI的主要机制包括中毒性肝损害和变态反应性肝损害。发生DILI后需密切观察,可给予停药,充分的休息,积极保肝治疗,大部分患者可逐渐恢复。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选择抗结核方案。预防性保肝治疗目前正在研究中。抗结核过程中应当关注导致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避免导致肝损伤的其他因素,更全面地保护肝脏。

    关键词: 结核 药物性肝损伤
  • CYP2E1和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关系的荟萃分析

    作者:盛云建;何鸿雁

    目的 明确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1(cytochrome P4502E1,CYP2E1)和N-乙酰基转移酶-2(N-acetyltransferase-2,NAT2)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之间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中所有有关CYP2E1基因多态性与ATDH关系的研究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OR及95%CI作为分析疗效的统计量.采用Revman 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纳入研究文献9篇,入选2049例研究对象.CYP2E1基因PstI/RsaI多态性中,c1/c1型比c1/c2和c2/c2型有更高的ATDH发生率(OR=1.38,95%CI:1.08~1.77,P=0.01);在DraI多态性中各型之间无差异(OR=0.78,95%CI:0.51~1.18,P=0.23).与携带NAT2快速或中速乙酰化的c1/c1型人群比较,携带NAT2慢速乙酰化的c1/c1型人群具有更高的ATDH风险(OR=3.10,P<0.0001).结论 CYP2E1基因c1/c1型是ATDH发生的风险因素,且合并慢速乙酰化的NAT2基因型时可进一步增加ATDH发生率.

  • 化疗药物所致肝损伤128例临床分析

    作者:金明贵;刘凯军;文良志;王斌;孙文静;崔红莉;陈东风;颜綦先

    目的 分析化疗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点,为有效降低DILI发病率,减少病死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根据2015年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128例化疗药物所致DILI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化疗药物种类,出现DILI的时间、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共128例,男性46例(30.51%),女性82例(69.49%),其中小年龄24.0岁,大82.0岁,平均(53.2±5.4)岁.使用化疗药物到发生肝损伤时间从2.0~30.0 d,平均(16.3±2.4)d.引起DILI的化疗药物主要有紫杉醇、铂类、环磷酰胺、阿霉素等,联合使用化疗药物可增加肝损伤的发生率及程度.本组患者中DILI的程度:1级(轻度肝损伤)74例(57.81%),2级(中度肝损伤)44例(34.38%),3级(重度肝损伤)8例(6.25%),4级(肝衰竭)1例(0.78%),5级(死亡)1例(0.78%).治疗方式根据2007年版《急性药物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1级肝损伤患者继续使用化疗药物,同时应用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2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3级肝损伤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丁二磺腺苷蛋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必要时使用激素及血浆置换.4级、5级除患者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适时给予激素及血浆置换.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愈117例(91.40%),死亡1例(0.78%),慢性化发展为肝硬化2例(1.50%),放弃治疗8例(6.25%).结论 化疗药物所致DILI并不少见,接受化疗的患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DILI并积极有效处理,绝大多数化疗所致DILI可治愈且预后良好.

  •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性肝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文良志;孙文静;刘凯军;王斌;魏艳玲;陈东风;崔红利

    在我国,传统中药的不合理使用是药物性肝损伤常见的原因.近年来,土三七等传统中药所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主要药效成分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的肝毒性也逐渐被重视.国内外诸多研究进一步明确了PAs对肝脏的损伤作用,尤其对PAs所致HSOS的作用机制、临床表现、自然病程及治疗进行深入阐述,同时亦发现PAs除可引起HSOS外,还可通过其二级代谢产物与DNA所形成络合物激活代谢活化机制,进而诱导肝癌的发生.

  • 药物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损伤的机制

    作者:王慧;王炳元

    肝脏通过代谢、转运和清除异物等功能在降低药物毒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西方国家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由于久坐的生活方式和摄入热量过度,我国还面临着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困扰.脂肪肝可增大各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不孕不育症等)的风险,是威胁公众健康的又一主要问题.为了治疗相关疾病,NAFLD患者平均使用的药量远高于非NAFLD患者,增大了患DILI的风险.希望临床医生重视该特殊人群用药的安全性.

  •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者:李保森;孙颖

    药物性肝损伤是由于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伤,或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因其发生范围广,预测性差,且无特异性治疗方案,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本文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在用药时的关注.

  • 某传染病医院11年间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状况分析

    作者:孙颖;张伟;常彬霞;滕光菊;赵军;邹正升;李保森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在非感染性肝病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某院2002年1月-2012年12月3848例DILI住院患者的资料,分析年度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及预后.结果 DILI患者年住院数由88例(2002年)升至835例(2012年),在非感染性肝病中的构成比由13.19%升至21.52%.10~49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DILI的人数呈上升趋势;50~89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DILI的人数呈下降趋势.<10、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和≥80岁各年龄组DILI患者构成比分别为1.65%、5.11%、12.10%、19.08%、25.45%、20.62%、10.42%、4.58%和0.98%.各年龄组女性构成比分别为30.16%、44.90%、49.46%、55.10%、58.37%、64.28%、58.85%、52.00%和27.78%.药物性肝硬化患者构成比为7.7%,药物性肝衰竭为4.1%,药物性肝炎为88.2%.3848例中总无效死亡率为7.61%,2010年开始DILI无效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为2.87%.结论 DILI正逐渐成为肝病中的常见病,30~59岁为DILI高发年龄,30~79岁的DILI患者以女性为主.

891 条记录 3/45 页 « 12345678...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