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83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陈秀梅;张海燕;何宁;石洁

    总结8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心肌缺血表现,限制患者剧烈活动,降低心肌耗氧量,避免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术后严密监测心律,维持电解质平衡,维护心功能,预防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护理重点.83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护理得当,均痊愈出院.

  • 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外科治疗

    作者:薛清;徐志云;韩林;张冠鑫;陆方林;唐昊;徐激斌

    目的 探讨并总结川崎病(KD)伴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临床特点和外科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7例因KD伴发CAL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早期1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余6例患者恢复顺利.全组均痊愈出院,1例失访,6例随访5~26个月,无死亡及新的CAL发生.结论 诊断KD时必须明确有无CAL,并进行长期随访.一旦有手术指征需及时干预,术中根据CAL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疗效.

  • 大螺距双源CT诊断巨大冠状动脉瘤合并冠状动脉右心室漏、单冠状动脉畸形

    作者:郭城;孙凯;韩瑞娟;刘晓林

    Introduction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dual-source CT systems is a new system allows computed tomogh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CTCA) examinations to be performed at high-pitch values of up to 3.41-4].In the HP acquisition mode that is unique to dual-source CT,the second detector system can be used to fill these gaps.By combining HP and large detector coverage, the CTCA acquisition time is reduced to a quarter of a second, allowing depiction of the entire heart within a single heart beat[5-7].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川崎病冠状动脉瘤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葛艳;黄美蓉;张世科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瘤大小将33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分为病变Ⅰ组、Ⅱ组,分别与20例正常儿童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对照,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测量左心室大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采用Simpson法心内膜自动跟踪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结果 病变Ⅰ组 23例各节段左心室大纵向运动速度、应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变Ⅱ组10例各节段大纵向运动速度、应支及应变率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受损,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检测的左心室大纵向运动速度、应变率可以反映心肌局部收缩功能异常.

  • 彩色超声诊断先天性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右冠状动脉瘤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作者:胡亚飞

    患者男,18岁,因心慌气促入院,1个月前有发热史,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1.9×109/L,中性白细胞百分率0.84,血培养阳性,致病菌为链球菌,听诊心前区第3、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连续性杂音,彩色超声检查示全心腔扩大,心底短轴切面见右冠状动脉起始段扩张(图1),内径1.4 cm,扩张的右冠状动脉由右冠状动脉窦发出后,沿右心房外侧壁走行,然后绕向右心房的后侧,于三尖瓣的后内侧相当于三尖瓣后瓣旁见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中段开口于右心室,瘘口内径0.7 cm,后降支主干内径1.0 cm,三尖瓣后内侧可见后降支近瘘口处呈囊状扩张,大小约3.0 cm×3.0 cm,瘘口处右心室内见2.1 cm×0.5 cm的稍强回声光团,随心动周期摆动(图2,3);CDFI示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口处见花色血流信号(图4,动态图1),呈连续性湍流频谱,峰值流速4.4 m/s,右冠状动脉起始段流速1.8 m/s.彩色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右冠状动脉瘤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董云;刘桂英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发生在年龄≤5岁儿童的急性发热性、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自1967年首次在日本由Tomisaku Kawasski报道后,发病率逐年增高,虽然各种族均有报道,但仍以亚裔人种患病率高.在我国,北京地区1995年至1999年发病率在0.18‰~0.31‰,2000年至2004年统计,发病率上升至0.41‰~0.55‰[1].

  • 冠状动脉瘤样病变的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特点分析

    作者:杨泉;卢成志;田云朋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瘤样病变的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特点,并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纳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7年10月至2014年10月同时具有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资料的65例冠状动脉瘤样病变患者,根据血管内超声特点分为真性冠状动脉瘤组(32例)和假性冠状动脉瘤组(33例),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特点,根据狭窄程度对患者分别行PCI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真性动脉瘤组动脉瘤在前降支比例(40.6%比75.8%,P=0.026)显著低于假性动脉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假性动脉瘤组相比,真性动脉瘤组瘤体长度更长[(5.9±2.7)mm比(11.1±5.8)mm,P<0.001]、瘤体中心处管腔横截面积更大[(17.7±6.6)mm2比(25.6±10.7)mm2,P=0.001]、瘤体大直径更长[(5.3±1.0)mm比(6.2±1.5)mm,P=0.005]、瘤体中心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更大[(25.8±7.9)mm2比(33.5±12.0)mm2, P=0.003]、重塑指数更大[(1.6±0.4)比(2.0±0.7),P=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瘤体中心处斑块负荷[(32.4±10.7)%比(23.0±9.8)%,P=0.001]、近端参考血管处斑块负荷[(42.6±4.1)%比(35.1±12.1)%,P=0.024]更小,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及PCI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真性动脉瘤组横跨支架比例显著低于假性动脉瘤组(6.2%比33.3%,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真性动脉瘤组1例患者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PCI后好转.结论 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区分真性、假性冠状动脉瘤,大部分冠状动脉瘤邻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分支,提示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有关.对冠状动脉瘤进行充分的长期抗血栓治疗,对冠状动脉瘤瘤体一侧的严重狭窄病变采用必要性PCI是合理的.

  • 冠状动脉瘤2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忠红;衣为民;刘幼文;彭长龙;龙娟;刘强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 8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结果 2 8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瘤26例,发生率为0.904%,其中男性20例,女性6例.好发部位依次为RCA,LAD,LCX,LM;有心绞痛病史者24例,14例合并心肌梗死;同时存有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人24例;瘤体内发现血栓20例;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者21例,2支者2例,3支并左主干者2例;无一例瘤体破裂.本病可引起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后果,抗血小板、抗凝及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预后.结论成年人冠状动脉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少见的亚类或变异型,非一个独立临床疾病,动脉瘤和狭窄通常是共有的.动脉瘤内常有血栓,易引起心肌梗死,如不积极干预,则愈后较差.

  • 左主干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周海棠;陆浩;葛雷;葛均波

    患者男,55岁.因“活动后胸闷不适1个月余”入院.患者外院心电图示:V1呈QS型,Ⅰ、aVL、V5~V6导联T波低平.外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示:双侧冠状动脉及分支多发性混合斑块合并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左冠状动脉分叉处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否认高血脂、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入院后查体:血压145/86 mmHg(1 mmHg=0.133 kPa),心界不大,心率62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额外心音.心电图与外院检查相似.

  • 白塞氏病合并冠状动脉真、假动脉瘤一例

    作者:高玉岭;田水水;席大力;辛文龙;雷军强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因反复口腔溃疡伴胸闷2周入院.入院前7年出现口腔溃疡,无明显诱因,伴皮肤红斑、右侧颈部包块,就诊于外院,行颈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为右侧颈动脉瘤,临床给予泼尼松、羟氯喹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后行右侧颈内动脉结扎术、右颈动脉大隐静脉移植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血管炎症改变.3年前于我院行针刺反应试验结果见皮肤呈疱疹样改变,结合患者反复口腔溃疡及皮肤红斑病史,确诊为"白塞氏病",并给予泼尼松及羟氯喹治疗.

  •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炎症机制有关

    作者:李建军

    冠状动脉瘤(CAE)是较易识别的一种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现象,表现为冠状动脉的异常扩张,其发生率约为 0.3%~5.3%.冠状动脉造影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能明确提示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发生部位和数量.虽然近年来CAE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但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仍存有争议.有报道提示在几种情况下可明显增加CAE的发病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杂和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应用除草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硝酸盐、既往血管球囊成形术、多发性动脉炎和川崎病.除此之外,CAE的可能危险因素还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失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表型差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卡因的应用、吸烟、血管损伤及糖尿病等.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各个发病阶段的重要机制,在急性血栓性并发症及其临床事件的发生上炎症现象为突出.新近的研究也显示,CAE的发生和发展与炎症反应相关,表现为炎性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因此,对CAE形成过程中炎症机制的研究,尤其是促炎和抗炎通路的全面理解可能更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的价值

    作者:赵玉红;张文辉;张彩虹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及早诊断、防治冠状动脉病变.方法我院自1995年5月~2001年3月观察随访川崎病35例,分析其形成、发展及转归.结果冠状动脉瘤7例,发生率20%(7/35),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岁以下,右冠状动脉发病多于左冠状动脉,多为5~6mm宽的冠状动脉瘤,好发于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直观、重复性好,可作为川崎病患者诊断、疗效评定和预后测估的首选方法.

  • 第53例:临床表现胸痛、皮疹

    作者:刘颖娴;方理刚;李佳宁;刘慧婷;严晓伟;方全

    患者,男性,30岁,因"反复皮疹3年,阵发胸痛2个月"于2016年9月13日入院.2012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大腿散在丘疹,逐渐蔓延至腰腹部、双上肢,上肢皮疹有硬结.2015年自行触及颈部包块,当地医院胸部X线片正常(图1A),超声示双侧颈部多发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大约3.6 cm×1.5 cm,部分形态失常,边界清,后包块自行消失.2016年外院行皮肤活检,病理:(右前臂皮肤)真皮层小血管显著增生,大量炎细胞浸润.2016年7月患者坐位休息时突发胸闷,胸口压榨感,持续1~2 h,平卧休息后好转.2016年7月30日凌晨4点,患者情绪激动后出现胸骨后闷痛,持续至次日上午10点.

  •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临床特点

    作者:史冬梅;张维君;房芳;吕树铮;洪昭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186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询问胸痛病史,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并对治疗方法与结果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瘤样扩张表现为心绞痛的病例有147例,占79.0%,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均无特异性,186例均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论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一旦确诊应积极、长期使用抗凝剂和血管扩张药物,防止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溶栓,药物治疗不满意者,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多发巨大右冠状动脉瘤合并左心室瘘一例

    作者:匡锋;周新民;唐浩;唐滔

    患者男性,45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1年,加重1周入院.查体:心尖搏动位于左第6肋锁骨中线外1.5 cm,心率62次/min,心律不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2/6级舒张期杂音,无震颤.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后

    作者:单守杰;刘志忠;张俊杰;叶飞;林松;田乃亮;陈绍良

    目的 观察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冠状动脉瘤(CAA)形成的危险因素和临床预后.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原位冠状动脉狭窄且置入DES的连续冠心病患者共4500例,入选其中有术后6~8个月和28~ 48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资料的患者760例.CAA定义为冠状动脉局部管腔扩张,直径大于相邻正常血管的1.5倍.评估CAA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脏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发现70例患者的70处(9.2%,70/760)病变形成CAA.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病变(OR:5.9,P<0.01)、靶血管为左前降支(OR:4.5,P<0.01)、慢性完全闭塞病变(OR:3.4,P<0.05)、病变长度>33 mm(OR:2.9,P<0.05)为DES置入后CAA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131 ±478)d,19例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8例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无患者死亡.结论 梗死相关动脉病变、靶血管为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病变长度> 33 mm为DES置入后CAA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CAA患者有可能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需要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其预后.

  • 裸金属支架治疗单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动脉瘤合并严重狭窄的效果

    作者:乔树宾;李佳;崔锦钢;袁建松;刘圣文;赵杰;胡奉环;杨伟宪;刘海波;孙仲伟;高润霖

    目的 探讨裸金属支架治疗单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动脉瘤合并毗邻部位严重狭窄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阜外医院接受裸金属支架置入术的单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动脉瘤合并毗邻部位严重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2±11)岁.术中首先对动脉瘤毗邻狭窄部位进行预扩张,然后跨越动脉瘤瘤体,置入裸金属支架,使瘤体局部被裸支架覆盖.收集患者术后即刻和随访期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左前降支动脉瘤5例,有冠状动脉动脉瘤2例.动脉瘤瘤体直径(5.21±1.28)mm,长度(13.71±3.88)mm.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动脉瘤内形成涡流,动脉瘤近端狭窄消失,远端血管血流TIMI 3级,未见夹层及血栓征象.7例患者在术后6(6,16)个月的随访中,原有冠状动脉瘤消失,未发生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出血和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初步经验表明,裸金属支架治疗单支冠状动脉局限性动脉瘤合并毗邻部位严重狭窄安全、有效.

  • 冠状动脉瘤合并急性下壁心梗一例

    作者:王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25岁,农民工,因"活动时胸痛半年,加重3h"于2015年10月1日上午9时入院.患者半年来活动时感胸骨后痛,持续3~5 min不等,可自行缓解.未在意.3h前活动时上述症状再发,性质同前,向左臂内侧放散,乏力,恶心,持续2h后逐渐缓解.既往:平素体质一般.查体:T:36.3℃,BP: 110/70mmHg,P:78次/min,R:18次/min,全身无皮疹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 巨大左冠状动脉瘤并瘘至右心房1例分析

    作者:刘仕强;张桂敏;马润伟;孙毅;宋怡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胸痛2年余入院.既往史:体健,无疾病史.体检:发育正常,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扩大,心律规整,心率84次/min,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Ⅲ级响亮连续性杂音.心脏X线三位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轻度膨隆,心影增大,心胸比0.68.心电图:窦性心律.

  • 冠状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吴清玉;李巅远;胡盛寿;潘世伟;吕锋

    目的介绍冠状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 方法 1996年10月~2000年5月,对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瘤手术,3例为川崎病,3例为冠状动脉瘘;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同时切除冠状动脉瘤,修补冠状动脉瘘口,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结果 6例患者无住院死亡和严重并发症,随访无异常. 结论冠状动脉瘤是一较为罕见的心脏病,预后差,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切除冠状动脉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处理好合并病变.

178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