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治疗恶性肿瘤寒凉药不可多
为什么治疗恶性肿瘤寒凉药不可多用,其原因有二,一是恶性肿瘤的发病及发展中、或在手术后、放化疗、介入等方法治疗后,会产生气血津液大量的亏损,甚至逐渐形成阳虚。二是患者素体阳虚或感受寒邪的入侵而造成恶性肿瘤。总结了该病虚寒者多,实热者少,正虚邪实者多,单独邪实者少,所以治疗该病是扶正祛邪者多,单独泻实者少,可以看到,伤气、伤阳的寒凉药即不可多用了。文中分别列有温阳兼解毒法、温阳兼化痰法、温阳兼化瘀法、温阳兼软坚散结法的不同应用,其中列举了四种方法中的佳常用药物,后以温阳法治疗胃癌手术后,中阳损伤的实际案例。
-
冬病夏治正当时
花椒有不少老年朋友每到冬天气候寒冷时,身上的老毛病往往会突然发作或加重,如冻疮、肩周炎、风湿性筋骨痛等,但到夏天时这些疾病的症状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这些病人大多素体阳虚、恶寒怕冷,有的甚至在夏季炎热之际亦不能脱去毛衣、棉袄,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中医把这类病称为"冬病",而冬病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
治虚寒性胃痛验方
虚寒性胃痛,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胃失温煦,中寒内生引起.
-
夜间尿频或是阳气虚衰所致
当出现夜间尿频的现象时,不要以为是自己水喝多了而不去理会.中医理论认为,肾主水,司开阖,膀胱贮藏尿液,故夜间尿多、尿频多责之于肾与膀胱,实为阳气虚衰所致.素体阳虚或年高久病致肾阳不足,封藏失职,膀胱失约,摄纳无权;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虚衰不能充养肾阳致脾肾两虚,下元温摄不固,均会导致夜尿增多.中医推荐艾灸穴位治疗夜间尿频症状.以脾肾双补、温阳固涩为治疗原则,穴取关元、气海、神阙,这三个穴位均是人体要穴.
-
冬病·夏治
有不少老年朋友每到冬天气候寒冷时,身上的老毛病往往会发作或加重,如冻疮、肩周炎、风湿性筋骨痛、慢性支气管炎等.但到夏天,这些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这些病人大多素体阳虚,恶寒怕冷,有的甚至在夏季炎热之际亦不能脱去毛衣、棉裤,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中医把这类病称为"冬病".而冬病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时下正值炎热的夏季,有几种冬病夏治的方法,患者不妨一试.
-
冠心病病人的护理
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硬化或痉挛导致管腔狭窄,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的以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是在素体阳虚、胸阳不振的基础上,因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年老体虚等因素诱发.经过10余年临床护理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冠心病的方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浅谈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前胸压榨感和剧痛,可放射至喉颈部,左肩和左臂内侧,发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轻者仅在前胸上中,胸骨后部有一种紧闷或压迫感.体力劳动过度,受寒,暴饮暴食、精神刺激等都可能成为该病的诱因.1冠心病的诱发原因1.1寒邪内侵《素问·举痛论》篇说"经脉流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卷,缩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这说明素体阳虚,胸阳不振,复因寒邪内侵,寒凝气滞,心脉闭阻,猝然发生心痺.
-
阳虚外感1例证治体会
外感是临床常见病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医家多以辛温辛凉解表之剂治疗,然对于阳虚外感的提及,却为数不多。笔者临床有幸见阳虚外感辨证施治1例,特谈谈体会。……
-
多汗症验方五则
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即出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素体阳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所致.亦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紧张、焦虑、恐怖、恼怒等.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也会导致汗出过多.出汗部位多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或前额、腋部、外阴等处,亦有全身皆汗出者.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现介绍验方如下,供参考.
-
女阴冷和外阴瘙痒的食疗
所谓女阴冷,并不是女子外阴感觉凉冷的表现,而主要是概括妇女对性生活冷谈、缺乏快感,甚至产生性厌恶等病态.妇女外阴瘙痒与女阴冷(性冷淡)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一般患外阴瘙痒的妇女因局部炎症或身体病痛或体质影响,有的多伴发女阴冷的表现;患性冷淡的女人,因多素体阳虚或性心理的失调,故有的也可兼见外阴瘙痒的病态.由此也可看出此二病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过有所主次不同而已.故将其有关药食治疗分别介绍于下.
-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崩漏中的应用
崩漏,西医学又名阴道出血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好。由于出血是本病主要症状,因此止血乃首要之法。但须注意,其病因很多,不可不明病因而专止塞;否则将“塞其流而不澄源,则滔天之热不可遏”。笔者临床体会到,该病与寒、热、虚、瘀等有关,且与瘀关系密切。《内经》云:“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故笔者常用活血化瘀法为主,配合温、清、补诸法治疗本病,常收不止血而自止之效果。1 温经活血化瘀法 血得寒则凝,凝则脉络不通,成块成瘀。如果经期受寒、涉水淋雨,或素体阳虚,易致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崩中漏下,日久不止。《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用生化汤与桃红四物汤加艾叶等药温经,化瘀,止血。 例:孙某某,女,29岁。1997-11-04初诊。患者因行人工流产术后致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已20 d余。服安络血、断血流等药无效。诊时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头晕腰酸,舌暗淡,苔薄白,脉细滑。此乃寒凝胞宫,瘀血内阻,冲任失畅,血不归经而致。处方:桃仁、当归、白术、炮姜、艾叶各12 g,赤石脂、益母草、海螵蛸各15 g,黄芪、龙骨、牡蛎各30 g,川芎5 g。服药4剂后,阴道血止,仍感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欲不振。改用黄芪40 g,党参、何首乌、海螵蛸各15 g,当归、香附、白术各12 g,赤芍、白芍各10 g,大枣5枚,川芎8 g,桂枝5 g。药用6剂后,诸症消失。
-
浅析中药细辛的用法和用量
细辛具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软等功效.常用于素体阳虚,感冒风寒而见恶寒发热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风湿所致头痛、牙痛、关节痛等,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同用.药性辛、温,具小毒而有"辛不过钱"的说法,常用量为1.5~3g,外用适量煎水含漱,反黎芦.主要成份为挥发油,油中有丁香酚甲醚,黄樟醚等,另含细辛素.
-
升阳药物在老年阳亢脾虚证中的应用体会
肝阳上亢合并脾气不足、清阳不升是临床常见症侯.如年老肾亏、久病伤肾、房劳过度、肾精不足,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肾虚无以温脾,脾失健运,则清气不升;素体阳虚,或长期忧郁恼怒,肝阴暗耗,阳亢风动,木郁克土,土伤则清气不升,或阳盛者治以寒凉,过用伤脾;平素脾虚、或嗜食寒凉,又情志不畅,郁而化热等皆可形成本证,临床常见于年老多病者,更年期妇女和中风后遗症患者.肝太过,阳亢为上行之势;脾气虚,清阳不升是下陷之趋,病人常表现为眩晕头痛、目涩耳鸣、面红易怒、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腹泻便溏、乏力肢软、甚至脱肛、脏器下垂,舌体多胖,舌质红,脉沉弦细无力.临床用药按常规宜健脾升清和清肝潜阳,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葛根等,以及栀子、黄柏、龙胆草、天麻、石决明、龙骨、牡蛎等.但对脾虚阳亢者,如升脾太过易致阳亢加重,而潜肝太过,必致脾气陷,临床如何用药,确有难处.笔者就阳亢脾虚证候升阳药物的运用方法介绍如下.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举隅
1 过敏性鼻炎 吴某,女,32岁.突发性鼻痒,喷嚏,伴流清涕已12年.自20岁起,每天晨起即发鼻痒、喷嚏、流清涕终日不止,每遇经期症状加剧.诊见:形体消瘦,怕冷,夜尿多,舌淡、苔白润,脉细,鼻腔粘膜肿胀光滑,呈淡白色.分泌物化验见有大量嗜酸性细胞.证属素体阳虚,感受风寒.处方:麻黄、附子、细辛、蝉蜕各6g,苍耳子、防风、白术各9g,黄芪15g.3剂后症状消失,鼻粘膜肿胀消退.嘱每逢经期服3剂,随访1年无复发.
-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体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痹证的形成有内外二因,内因即肾虚,外因即感受风寒湿邪.若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湿邪,或因素体阴虚但贪凉饮冷、卧湿地、感受寒邪、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气机痹阻、日久化热,或感受寒湿,或过用热药,又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表现为:①上寒下热:畏寒、恶风,口淡不渴,关节酸痛,但关节局部有肿胀、轻度发热.
-
附子泻心汤治验一则
林某,男,48岁,2001年11月11日初诊.近年来常有畏寒肢冷,有时胃脘痞闷不适,至秋冬季节更甚.近他人介绍可食"羊肉烧酒"(即边饮烧酒边吃羊肉)治疗,故在住所附近某羊肉馆每天早上食"羊肉烧酒",连食1个月,自觉畏寒肢冷之症基本消失,但胃中灼热,舌尖以及牙龈肿痛,大便干燥难解,故在当地中医院求医,给服牛黄解毒丸,当晚即出现腹痛阵作,随之连续腹泻10余次,畏寒肢冷之症复发且加重.某医遂给予附桂理中丸治疗,服药后第3日泻止,复又出现大便干结,且舌尖及牙龈肿痛又现.刻诊:胃中灼热,口渴喜饮,轻度畏寒肢冷,大便干结,2日未解,小便黄赤,舌尖疼痛,右下磨牙处牙龈肿痛,舌尖红赤、苔黄,脉弦细数.证属素体阳虚,胃火上炎.治宜温肾助阳,清胃泻火.用附子泻心汤.
-
寒湿型胆囊炎证治举隅
胆囊炎症多系湿热蕴结,气滞不通所致.治疗常用大柴胡汤之类方剂清热泻下,通腑利胆.然笔者临证观之,素体阳虚或久罹胆疾,屡受苦寒者,可致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气滞血淤.
-
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概况
慢性盆腔炎(CPID)临床表现主要有下腹疼痛、腰骶胀痛、白带多、月经不调等.积极研究防治慢性盆腔炎对维护妇女生殖健康,预防或减少不孕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经病疼痛"等范畴.病机为素体虚弱,或正气内伤,外邪侵袭,或久病不愈,瘀血内结,或七情内伤,脏气不宣,或湿热之邪内侵,或素体阳虚,下焦失于温煦,痰、湿、瘀血相博结于内,滞留冲任胞宫,气机不畅,脉络不通[2].现将近几年来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综述如下.
-
张云杰治疗肠梗阻经验
肠梗阻属中医"关格"、"腹痛"等范畴.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张云杰教授擅长运用中药治疗肠梗阻,现将治疗肠梗阻的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张教授认为本病是由于阴虚肠燥、气血亏虚、瘀血阻滞、寒凝固结、燥热内结、食滞阻肠或虫邪聚阻等致肠道传导运化功能失职而发.指出若素体阴虚,或术中失血过多,损伤阴血,真阴亏虚,肠道失润,则燥屎内结而形成阴虚肠燥症;若素体气血俱虚,术中失血,血为气之母,血伤气亦损,则肠失气血而形成气血亏虚症;若腹部跌仆损伤,或术后瘀血滞留肠间脉中,血凝则气滞,气血运行不畅,通降失常,而形成瘀血阻滞症;若素体阳虚,脾肾虚寒,或外感寒邪,寒邪直中脾胃,阴寒凝闭,则肠失温运而形成寒凝固结症;若外感暑邪,热传阳明,耗劫津液,阳明腑实而形成燥热内结症;若饮食不节,食积内停,积而化热,或恣食肥甘油腻,肠胃壅热,湿热壅滞肠胃,而形成食滞阻肠症;若饮食不洁,感染虫邪,虫邪壅结阻肠,气机失调,传化不行,腑气不通,而形成虫邪聚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