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类型5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陆锐;姚民;乔树宾;戴军;杨跃进;秦学文;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陈珏;尤士杰;吴元;钱杰;姚康宝;陈纪林;高润霖

    目的探讨使用较小直径(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2001年5月至2004年4月间在阜外医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3094例,其中男性2396例,女性698例,平均年龄56.1±9.8(30~81)岁.入选患者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可供左、右冠状动脉插管的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共用型导管Ⅰ组(Mitsudo型,日本Hanako公司产品,n=985)、共用型导管Ⅱ组(Terumo型,日本Terumo公司产品,n=1024)和共用型导管Ⅲ组(Medtronic型,美国Medtronic公司产品,n=1085).比较上述三组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 结果 (1)共用型导管Ⅰ组、Ⅱ组和Ⅲ组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率分别为98.4%、98.0%和96.0%,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Ⅲ组(P<0.05).(2)共用型导管Ⅰ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分别为(17.9±5.8) min和(4.8±1.8) min,共用型导管Ⅱ组为(18.2±5.5) min和(5.0±1.7) min,而Ⅲ组为(21.1±7.2) min和(5.2±1.9) min,均明显长于前两组(P<0.05). 结论(1)使用较小直径的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简便省时,缩短X光照射时间,患者不需严格卧床,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可以普遍推广.(2)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以及保证造影质量至关重要.

  •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成人复杂性心脏病

    作者:董爱强;孙勇;程海峰;项美香;孔敏坚;蒋峻;徐世伟;胡新央;王建安

    目的 评价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成人复杂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入选5例成人复杂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性4例,女性l例;年龄(58.8±14.7)岁;冠状动脉多支病变2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瓣膜病l例.手术在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进行,经胸部肋间小切口施行微创心脏手术(左前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手术),并同期行介入治疗.术后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行一站式杂交手术,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乳内动脉桥均通畅.共有6处非左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置入药物洗脱支架6枚).围手术期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瓣膜相关并发症、呼吸衰竭、卒中和二次手术.平均随访3.2(1 ~5)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无心绞痛、人工瓣膜障碍及动脉导管再通病例.结论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成人复杂性心脏病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复杂性,且安全、有效.

  • 开胸经导管植入带瓣膜支架置换肺动脉瓣的实验观察

    作者:宗刚军;白元;秦永文;姜海滨;张浩;姚颖龙;邹毅清;赵仙先;吴弘;黄新苗

    目的 探讨开胸经导管植入带瓣膜支架置换肺动脉瓣的可行性以及6个月的实验效果.方法 以新鲜的羊心包为材料,给予0.6%戊二醛浸泡36 h后缝合在瓣膜环上,并将其固定在镍钛记忆合金自膨胀支架上,制成带瓣膜肺动脉支架.选择体重为(23.5±3.1)kg的健康羊,通过开胸穿刺右心室前壁,将带瓣膜支架经导管植入至肺动脉瓣处,置换自身肺动脉瓣膜,随访6个月,观察实验效果.结果 1只羊术后4个月死于肺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4只羊随访6个月,心脏彩色超声、右心室以及肺动脉瓣上造影证实支架的位置及瓣膜功能良好,64排CT检查发现支架无移位.结论 开胸经导管植入带瓣膜支架置换肺动脉瓣方法可行,随访6个月效果理想.

  • 乳鼠心室细胞在不同处理的封堵器材料上生长的体外研究

    作者:孙勇;张若溪;徐茂恩;孙科峰;于波

    目的 通过在体外观察乳鼠心室细胞在不同处理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后影响封堵器表面愈合填补的因素.方法 根据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材料是否有胶原蛋白涂层,将实验分为涂层组和非涂层组,各组又分为3个亚组,分别给予表皮生长因子(EGF组)、5-溴脱氧尿苷(BrdU组)处理及不额外处理(对照组).乳鼠心室肌组织分别与不同处理的封堵器材料(1 cm×2 cm)进行培养,观察组织块开始搏动时间,细胞开始爬行时间,封堵器材料表面生长的细胞种类、含晕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含量.结果 (1)涂层组和非涂层组间组织块开始搏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中BrdU组开始搏动时间早于EGF组及对照组(P<0.05).(2)涂层组细胞开始爬行时间早于非涂层组(P<0.05).亚组中EGF组开始爬行时间早(P<0.05).(3)在封堵器材料上生长的细胞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含量在EGF组高,成纤维细胞含量在BrdU组高,心肌细胞含昔BrdU组与对照组均高于EGF组(P<0.05).(4)各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阳性率均在培养的第7天达到高值.结论 胶原蛋白涂层促进细胞爬行,EGF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BrdU可在不影响心肌细胞生长的状态下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治疗球囊无法通过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作者:温尚煜;于宏颖;王柏颖;孙志奇;王满庆;刘胜全;黎辉

    目的 评价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治疗中,在导丝通过病变但球囊无法通过的情况下,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对CTO病变开通率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对冠状动脉CTO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导丝通过CTO病变后,球囊无法通过病变者分入旋磨术组(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共26例患者,27处病变);球囊可以通过病变者分入对照组(共751例患者,751处病变).球囊通过CTO病变后,两组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观察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成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旋磨术组CTO病变处重度钙化的比例高于对照组[63.0% (17/27)比21.2%(159/751),P<0.05].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后,旋磨术组的27处CTO病变中有25处(92.6%)病变成功开通.旋磨术组与对照组之间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0比0.5%(4/751),P>0.05]、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38.5% (10/26)比22.2%(167/751),P>0.05]和靶血管血运重建[0比1.2%(9/751),P>0.05]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有助于提高导丝通过后球囊无法通过的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

  •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琪;刘健;卢明瑜;马玉良;赵红;丁荣晶;刘传芬;王伟民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全部病例.共入选65例冠心病患者78处病变(均为严重钙化病变),其中36例患者在术中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指导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分析其手术特点、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64.6% (42/65)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35.4% (23/65)患者行补救性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术后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78/78).使用的旋磨头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为0.50±0.04,每例患者使用的旋磨头数量为(1.15 ±0.36)个.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36例患者使用的旋磨头直径与血管直径比值为0.52±0.03,每例患者使用的旋磨头数量为(1.19±0.40)个.术中共有5例(7.7%)患者发生并发症,处理后均获得良好效果.术后随访(17.6±8.5)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3.8%(9/65).结论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安全、有效.

  •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效果

    作者:赵鹏军;余志庆;高伟;李奋;傅立军;刘廷亮;李筠;张玉奇;黄美蓉;郭颖

    目的 评估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伴假性室隔瘤和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行介入治疗的48例pmVSD伴假性室隔瘤和mV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mVSD伴假性室隔瘤42例,mVSD 6例.患者年龄1.8~15.0岁,平均5.2岁;体质量12 ~44 kg,平均20.2 kg.封堵器腰部直径较室间隔缺损小直径大1~3 mm.采用顺行或逆行途径释放ADO-Ⅱ.术后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 心导管检查显示,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为1.39 ±0.15.室间隔缺损分流口直径超声心动图检查为(2.46±0.53)mm,造影为(2.35±0.40)mm.对其中46例(96%)患者进行封堵,另外2例患者因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即刻封堵成功42例(92%),轻度残余分流4例.随访1 ~13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3个月,3例患者的残余分流消失;1例患者术后6个月仍表现为轻度残余分流.术后轻度三尖瓣反流4例,随访期间无变化;新发轻度三尖瓣反流1例.术后出现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随访期间无变化.结论 ADO-Ⅱ可治疗pmVSD伴假性室隔瘤和mVSD,术后残余分流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低;ADO-Ⅱ可影响三尖瓣关闭,造成术后反流,需引起重视.

  •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对比分析

    作者:杨振文;戴汝平;张戈军;徐仲英;蒋世良;胡盛寿

    目的对比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273例,其中外科手术组159例,介入治疗组114例.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年龄分别为(20.7±15.1)岁和(25.4±16.1)岁(P=0.013),ASD大小分别为(18.9±6.1)mm和(16.5±5.0)mm(P=0.01).结果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6.9%和100%(P=0.007),残余分流率分别为2.7%和1.2%(P=0.505),介入治疗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P<0.05).介入治疗组中无一例患者需要输血,而外科手术组中66例患者需要输血,平均输血量为(577±191)ml.相关分析表明,年龄越小,输血量越多(r=0.573).介入治疗组的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外科手术组,两组分别为(44 188.38±3 189.35)元和(20 687.92±4 807.95)元(P<0.005).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2.87±1.82)d和(12.91±3.74)d(P<0.005). 结论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稍低于外科手术,但两组残余分流率相同.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外科手术,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的输血量和住院时间,但介入治疗的费用高于外科手术.如果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价格降低,可使更多的ASD患者受益.

  • 经导管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八例分析

    作者:李奋;周爱卿;高伟;余志庆

    目的研究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文包括1997年7月至2001年10月共8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5.0±4.3)岁.复合类型为:肺动脉瓣狭窄(PS)伴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房间隔缺损(ASD)伴PDA 2例,主动脉缩窄(COA)伴主动脉瓣狭窄(AS)1例,COA伴PDA 2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为:PS伴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然后堵塞PDA;ASD伴PDA者,先后分别行PDA及ASD堵塞术;COA伴AS者,先行AS瓣膜成形术,然后再行COA血管成形术;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2个月以后再行PDA堵塞术(PDA直径3.5 mm用Amplatzer PDA堵塞装置堵塞),或COA血管成形术与PDA堵塞术同时进行(PDA直径1.7 mm用弹簧圈堵塞).小于2.5 mm的PDA用弹簧圈堵塞,大于等于2.5 mm的PDA用Amplatzer PDA堵塞装置堵塞.球囊/瓣膜比(或球囊/缩窄段比)、Amplatzer ASD堵塞装置、Amplatzer PDA堵塞装置及弹簧圈大小的选择按常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年定期随访.结果 8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已堵塞之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95.0±34.6) mm Hg (1 mm Hg=0.133 kPa)下降至术后的(17.0±5.2) mm Hg,跨主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72 mm Hg下降至术后的20 mm Hg,跨COA缩窄段压差由术前的(37.0±4.5) mm Hg下降至术后的(12.0±5.3) mm Hg.平均(1.4±1.2)年随访仍无残余分流,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均在按通常标准良好的范围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虽较单纯型复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如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 儿童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随访研究

    作者:钟庆华;郑鸿雁;张智伟;钱明阳;谢育梅;王树水

    目的 探讨儿童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封堵术的1 069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83例;年龄(7.7±3.6)岁.室间隔缺损直径(4.0±1.8)mm,合并膜部瘤336例.术后第1、3天检查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者住院期间每天记录心电图;出院后,在术后第1、3、6、12个月检查心电图,之后每年随访记录心电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7.2±2.1)mm.随访时间为2.2(1.0~4.2)年.术后早期(<1个月)出现心律失常263例(24.6%),严重心律失常50例(4.7%),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出现迟发(≥1个月)传导阻滞43例(4.0%),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例(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OR=2.426,95% CI:1.835 ~3.208,P<0.001)、男性(OR=1.267,95% CI:1.055~1.523,P=0.011)、是术后早期出现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高体质量是早期心律失常保护性因素(OR =0.838,95% CI:0.737 ~0.951,P=0.006);使用偏心型封堵器(OR=4.777,95% CI:2.079~10.978,P<0.001)、手术时间长(OR=1.011,95% CI:1.002~1.020,P=0.012),使用进口封堵器(OR=2.621,95% CI:1.143~6.014,P=0.021)是术后早期出现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使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OR=2.654,95% CI:1.042-6.760,P=0.041)是迟发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高体质量是迟发传导阻滞保护性因素(OR=0.373,95% CI:0.159-0.875,P=0.023).结论 室间隔缺损患儿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常见,而迟发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少见.行经导管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体质量不宜过轻,尽可能选择对称型封堵器.

  •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高嵩;赵仙先;秦永文

    目的评价新型封堵器堵闭动脉导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将Baxter聚四氟乙烯(PTEF)带环人造血管缝合在犬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之间建立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3~6 d后经皮穿刺封堵动脉导管.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行大体解剖,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 结果 5只犬成功建立了动物模型,5只模型犬均堵闭成功,无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封堵器表面部分由内皮组织覆盖,术后6个月封堵器两端完全为一层内皮组织覆盖. 结论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堵闭实验性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

  • 应用新型介入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建铭;杨剑;杨丽芳;张学昕;胡运;刘金城;俞世强;易定华

    目的 探讨应用新型介入瓣膜在实验动物体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的可行性,并观察新型介入瓣膜置入后的短期效果.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绵羊20只,在全身麻醉及成像造影设备的辅助下,经绵羊一侧颈总动脉置入输送鞘管,于主动脉瓣环处释放新型介入瓣膜.以左心室和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介入瓣膜的位置和作用.记录术后30 d实验动物的存活情况.结果 所有实验绵羊均置入新型介入瓣膜.15只(75%)存活绵羊的术后造影显示介入瓣膜位置良好,无移位,未影响二尖瓣;冠状动脉开口显影良好,冠状动脉通畅.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5例绵羊存在轻度瓣周漏.术后存活绵羊主动脉瓣反流百分比由术前( 1.25±0.46)%增加至(4.52±3.56)%(P<0.05).术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舒张压、平均主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压、心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只(25%)绵羊于TAVI后30 d内死亡,其中介入瓣膜释放展开后即刻,因左冠状动脉开口堵塞发生心室颤动而死亡1只,术后20 min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只,术后8和12h死于二尖瓣反流2只,术后26 d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1只.结论 采用新型介入瓣膜在实验动物体内行TAVI是可行的,短期内安全、有效.

  • 经导管介入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中国注册登记研究

    作者:李俊杰;张智伟;钱明阳;李渝芬;王树水

    目的 报道经导管介入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中国23家医疗中心注册登记研究的结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登记研究的方法,收集全国14个省市的23家医疗中心接受介入治疗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信息.自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收集了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5808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 1600例、房间隔缺损(ADS)1847例、室间隔缺损(VSD)1885例和肺动脉瓣狭窄(PS)476例.结果 介入治疗总成功率98.5%(5720/5808),其中PDA、ASD、VSD封堵术成功率分别为99.5%、98.8%和97.4%,PS的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成功率9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A直径和手术时间、ASD年龄和手术时间、VSD距主动脉瓣距离分别是影响PDA、ASD、VSD封堵术成功率的因素.在完成手术的所有病例中,共有306例出现各种类型的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5.3%( 306/5720),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仅为0.6%(36/5720),其中封堵器脱落或移位7例(0.1%)(PDA 2例,ASD 4例,VSD 1例),严重主动脉瓣反流5例(0.3%),严重三尖瓣反流4例(0.3%),三尖瓣狭窄2例(0.1%),房室传导阻滞13例(0.2%)(ASD 2例,VSD 11例),心包填塞2例(ASD 1例,PS 1例),溶血3例(VSD 2 例,PDA 1例).所有介入治疗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影响PDA、ASD、VSD封堵术及PBPV并发症的因素分别为:PDA直径和手术时间、ASD大径、手术时间和封堵器直径、年龄和PS程度.平均随访15个月(1~36个月),截止到研究结束,PDA、ASD及VSD完全闭合率均达到了100%,PBPV 跨瓣压差进一步降低至正常范围.随访期间发生各类并发症共15例(0.2%),4例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应注意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和完善长期随访十分重要.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初步经验

    作者:葛均波;周达新;潘文志;管丽华;姚康

    目的 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TAV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初步的操作经验做一总结.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使用18 F Corevalve瓣膜系统对3例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TAVI.分析3例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总结相关的手术经验.结果 3例患者均完成手术,顺利出院.手术时间(109.0±22.6)min,X线曝光时间(24.0±9.5)min.术后患者的主动脉跨瓣压差从(84±15)mm Hg(1 mm Hg =0.133 kPa)降至(6±3)mm Hg,并有轻微至轻度瓣周漏.病例1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病例2术后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病例3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好转)及急性肾功能损害.结论 初步经验显示,使用18 F Corevalve瓣膜系统对高危的严重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TAVI安全有效,但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严格筛选患者、熟练掌握手术的技巧及相关注意事项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经导管介入治疗23例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作者:张智伟;王树水;王慧深;李新明;沈向前;李渝芬;谢育梅;石继军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经验.方法男13例,女10例,年龄2.5~14.0岁.右冠状动脉右房瘘1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6例,左冠状动脉右房瘘4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1例.瘘管窄处大小1.8~6.5 mm.建立达到或通过瘘管的输送轨道,选择瘘口处或接近瘘口处的瘘管狭窄部位为封堵处.16例瘘管窄处内径<3 mm的病例选用弹簧圈进行封堵,7例内径>3 mm的病例分别应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及国产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21例封堵成功,2例封堵不成功者外科手术成功缝扎冠状动脉瘘口.结论经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创伤性小、疗效确切的方法.此技术首先必须系统地评价冠状动脉瘘的解剖类型及冠状动脉走向,保证欲封堵的血管的下游不能有正常血管的分支.同时必须严格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对于瘘管扭曲严重,经导管封堵有困难的病例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小婴儿重症主动脉瓣狭窄的疗效观察

    作者:傅立军;周爱卿;郭颖;赵鹏军;李奋

    目的 评估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3个月以下小婴儿重症主动脉瓣狭窄的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随机入选4例年龄在3个月以下,且不合并主动脉瓣环和左心室发育不良的重症主动脉瓣狭窄小婴儿,并进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患儿手术时日龄为34~87 d,体质量为2.8~4.8 kg.患儿在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测量主动脉瓣跨瓣收缩期峰压差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主动脉瓣反流情况.术后1个月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4例患儿术前主动脉瓣环直径7.0~8.8 mm,球囊直径/瓣环直径比值为0.86~1.00.超声多普勒测量的主动脉瓣跨瓣收缩期峰压差由术前的(60.6±15.2) 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至术后即刻的(29.5 ±8.0)mm Hg(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为(47.6±7.5)%,术后即刻为(52.2±18.9)% (P>0.05).2例患者在球囊扩张时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心肺复苏后心率均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超声多普勒测量的主动脉瓣跨瓣收缩期峰压差为(36.5±11.0)mm Hg,显著低于术前(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为(81.0=1.1)%,显著高于术前(P<0.01);主动脉瓣反流为轻微至轻度.结论 在不合并主动脉瓣环和左心室发育不良的情况下,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是小婴儿重症主动脉瓣狭窄有效的治疗手段.

  • 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形态学特点及其对经导管封堵术的影响

    作者:赵世华;王诚;蒋世良;黄连军;徐仲英;凌坚;郑宏;张戈军;吕滨;吕建华;金敬琳;闫朝武;王浩;刘延玲;戴汝平

    目的 探讨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边缘形态学特点及其对封堵术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1997年9月-2005年12月符合封堵治疗适应证的272例40岁以上成人继发孔型ASD,采用Amplatzer法封堵ASD.封堵前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缺损形态学进行全面评价,按照残存边缘条件进行分组.分别对两组的缺损大小、边缘形态和长短、封堵器直径、成功率,残余分流率和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全部272例中存在短边者96例,占35.3%;薄边者61例,占22.4%.短边以前缘常见69例(71.9%),长度(1.4±1.4) mm;薄边以后下缘常见,占59.0%(36例),长度2~23 mm,平均长度(6.7±6.3) mm.A组[短边和(或)薄边]共135例,占49.6%,B组(边缘良好)共137例,占50.4%.A、B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技术成功率、残余分流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缺损TTE径[(18.9±5.5)mm 和(16.5±4.8)mm, P<0.01]、TEE径[(22.7±5.0) mm和(20.0±5.5) mm,P<0.01]、所选用的封堵器直径[(29.1±5.7) mm和(26.0±5.9) mm,P<0.01]以及肺动脉收缩压[(36.9±11.9) mm Hg(1 mm Hg=0.133 kPa)和(32.6±9.1) mm Hg,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均高于B组.A、B两组封堵器直径与TTE和TEE所测量的直径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A组TTE:r=0.709,TEE:r=0.850;B组TTE:r=0.716,TEE:r=0.915).B组均高于A组,而且两组中封堵器直径与TEE值的相关性均高于与TTE的相关性.结论 成人继发孔型ASD近一半合并边缘短缺和(或)边缘变薄,但选择直径更大的封堵器仍可以成功实施封堵治疗.而根据TTE和TEE,特别是后者所测量的直径能够准确地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幼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潘湘斌;逄坤静;胡盛寿;欧阳文斌;张凤文;张大伟;郭改丽;葛怡;李守军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幼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单纯房间隔缺损患者20例,年龄(4.2±1.2)岁,体质量(18.2 ±4.2)kg,房间隔缺损直径(13.4 ±3.3)mm.患者均仅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封堵器置入后,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即刻手术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封堵器直径14~ 26mm.患者均未发生残余分流、外周血管损伤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呼吸机通气时间为(2.9±0.8)h,住院时间为(3.2±0.7)d.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幼儿不仅能避免X线损伤,而且有效、安全.

  • 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治疗重度二尖瓣反流的初步经验

    作者:葛均波;周达新;潘文志;潘翠珍;罗红

    目的 评估运用MitraClip系统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治疗重度二尖瓣反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初步的手术经验做一总结.方法 2012年5月,使用MitraClip系统对3例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实施TMVR.其中,二尖瓣脱垂(器质性)1例,功能性二尖瓣反流2例.分析3例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总结相关的手术经验.结果 3例患者均完成TMVR,顺利出院.介入治疗后,2例患者的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1例患者的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提高2级.手术时间(105 ±38)min,X线曝光时间(10 ±4) min.二尖瓣夹合器释放即刻,主动脉平均压由(62 ±18) mm Hg(1 mm Hg=0.133 kPa)升至(75±14)mm Hg,左心房平均压由(15±10) mm Hg降至(9 5)mm Hg.术后第3天,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由(63±11) mm降至(59±10)mm,左心房内径由(59 ±11)mm降至(51±8)mm,N末端B型利钠肽原由(4292 ± 1137) mmol/L降至(1187±489) mmol/L.3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初步经验显示,使用MitraClip系统对经过选择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行TMVR安全、有效,但中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潘湘斌;欧阳文斌;李守军;郭改丽;刘垚;张大伟;张凤文;逄坤静;方能新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作为唯一影像学工具引导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连续入选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0例,年龄(6.3±2.5)岁,体质量(22.5±7.3)kg,动脉导管直径(3.8 ±0.9)mm.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封堵后以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在门诊随访.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手术操作时间为(32.8±5.7) min,Amplatzer ADOⅡ封堵器直径(4.9 ±1.0)mm.6例患者术后早期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外周血管损伤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为(3.4±0.7)d.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均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结论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安全、有效,能避免使用X线和对比剂.

337 条记录 5/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