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观察与成虫特异性肌蛋白-1基因的扩增
目的观察广州管圆线虫在非适宜宿主体内的移行过程,探寻该病新的更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用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经灌胃和腹腔注射两种方式感染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4、20、30天随机抽取小鼠进行解剖,观察其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并从脑组织分离和计数虫体;同时采集小鼠的全血、血清和脑脊液样本待检.根据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特异性肌蛋白-1基因的序列,设计半嵌套式PCR引物扩增成虫DNA和检测感染小鼠样本.结果①小鼠感染以30条幼虫/鼠为宜,经灌胃与经腹腔注射感染无显著性差异;②感染后30天从小鼠脑组织内检获的虫体数较20天时显著下降;③感染后第30天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及其程度类似第20天或略轻;④PCR扩增产物经测序证实:其与广州管圆线虫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结论①广州管圆线虫在非正常宿主体内也会出现类似在适宜宿主体内的移行过程,只是向脑组织外的移行在时间上明显延迟.②用PCR方法扩增成虫DNA获得成功,但用该方法未能从感染小鼠的样本中探测到期望的目标.
关键词: 管圆线虫 小鼠 感染 成虫特异性肌蛋白-1基因 PCR -
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定位研究
目的为广州管圆线虫抗原的分离、纯化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诊断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免疫金银染色试验(IGSS)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定位进行研究. 结果在IFAT中,广州管圆线虫的肠管壁、子宫内虫卵的卵细胞、卵巢和皮层具有特异性荧光,提示这些器官具有抗原性.而在IGSS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定位器官只有肠管壁、子宫内虫卵的卵细胞和卵巢,而不包括皮层. 结论虫体的肠管壁是主要的抗原定位器官,虫体子宫内虫卵和卵巢亦显示有抗原性,这些器官中的抗原与感染宿主的免疫密切相关.
-
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调查及皮试液的制备和应用
1999年9月,我所先后收治了5例管圆线虫病人,该组患者均于起病前在辽宁省盘锦市餐馆内食用过未熟的螺肉.为此,我所收集了当地人工饲养的褐云玛瑙螺,进行了带虫情况的调查.同时,制备了管圆线虫皮试液,进行了初步临床观察.
-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头颈部MR检查
目的 分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人体后有症状患者的头颈部MRI表现.方法 对74例有症状患者进行MRI和CT检查.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T2-FLAIR序列以及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T1WI增强扫描.脑部CT检查均为平扫, 分析CT和MRI所见.对影像表现异常的患者,MR 随访1~3次.结果 33例患者MRI表现异常,包括单纯软脑膜异常强化17例,单纯脑实质异常信号3例,单纯脊髓异常信号1例,脑实质与软脑膜同时受累11例,脊髓与软脊膜同时受累1例.脑实质与脊髓内病变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灶性分布;T1WI增强扫描时病灶多呈结节状强化.5例脑实质和脊髓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无强化表现.结论 头颈部MRI检查有助于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变程度,但绝大多数MRI所见缺乏特征性.
-
急诊科应对突发性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护理对策
总结急诊科在应对突发性广州管圆线虫病过程中的护理管理经验,认为完善的工作制度,科学的组织管理,对医护人员的严格培训,重视各种因素对病人造成的心理影响,适时的心理干预,通过传媒的力量缓解医院的压力,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是医院成功应对此次疫情的主要对策.
-
北京首发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误诊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45岁,北京人.因头痛30 d,于2004年6月16日由外院转入我院.患者于2004年5月15日出现头部持续性胀痛,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5月22日后2次出现低热,体温37.5℃,持续约1 h缓解.多次在外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对症治疗无效.6月11日至外院行腰穿术,脑压120 mmH2O,脑脊液结果显示:外观略混浊,细胞总数2 160×106/L,白细胞1 440×106/L,单核20%,多核80%;葡萄糖2.65 mmol/L,蛋白1 560 mg/L,氯化物128mmol/L.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中性39%,淋巴15%,嗜酸40%.头颅CT、胸片未见异常.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给予菌必治、甘露醇治疗,症状无缓解.6月16日以"化脓性脑膜炎"转入我院.患者发病前1周进食田螺,同餐者有2人出现类似症状,1人回成都治疗,另1人已于我院治疗(考虑为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
-
广州管圆线虫致脊髓病变一例
患者女性,30岁, 广东省东莞市人。因头颈部疼痛3周,双上肢麻木、双下肢无力12 d于1998年5月7日入院。病前1周曾生食田螺肉约100 g。1998年4月19日出现持续性剧烈头痛,无呕吐。3 d后缓解,出现颈部疼痛,右前臂内侧皮肤烧灼感,疼痛难忍。25日始右下肢乏力,27日双下肢无力,以右下肢为重伴大小便失禁。病程中无发热。体检:体温36.8℃。心肺未见异常。神志清楚,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肌张力低,肌力0级。左上肢轻瘫试验阳性。右上肢肌力Ⅴ级。感觉神经检查:右侧T4、T5平面痛觉过敏,T5以下痛觉减退,但右小腿外侧及足背痛觉过敏。左侧T7以下感觉减退,但下肢痛觉过敏。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双侧巴氏征(+),克氏征(-)。外周血白细胞7.4×109/L,粒细胞0.59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8×109/L。血沉正常。血及脑脊液结核抗体(-),梅毒血清反应(-)。脑电图示α波慢化。首次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及生化检查正常,细胞数69×106/L,分类:淋巴0.30,单核细胞0.23,嗜酸0.47。以后2次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
广州管圆线虫病伴周围神经损伤二例
广州管圆线虫于1933年被命名,1944年首次在我国台湾省一男孩脑脊液中被检测到.该寄生虫引起的人类神经系统感染被确认为是东南亚、欧洲及我国嗜酸性细胞脑膜炎的主要病因,但有关该寄生虫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报道较少.
-
广州管圆线虫病致嗜酸细胞性脑膜炎九例患者临床和脑脊液细胞学特点
目的 总结北方地区出现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嗜酸细胞性脑膜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对该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例在北京地区发病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脑脊液细胞学等检查,总结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9例)、发热(9例)、头痛(9例),伴恶心或呕吐(3例)、脑膜刺激征(7例)、视乳头水肿(2例)、肢体感觉异常(7例)、脑神经受累(3例)和肢体瘫痪(1例)等.临床分型:脑膜型8例,脊髓型1例.神经影像学:4例存在软脑膜弥漫强化,脑和脊髓实质点片状异常信号者4例.脑脊液检查:全部患者均有压力升高,白细胞均升高[(70~780)×106/L],蛋白均升高,5例有葡萄糖减低.脑脊液细胞学:嗜酸细胞比例均升高.1例(仅行1次腰穿)嗜酸细胞比例5%,其余8例脑脊液嗜酸细胞多次枪查在45%~90%,呈现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症,伴激活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偶见浆细胞,未见寄生虫虫体.结论 脑脊液嗜酸细胞比例超过50%的脑膜炎应高度怀疑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结合脑脊液细胞学对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有一定实用意义.
-
儿童眼前房内广州管圆线虫一例报告
眼内寄生虫并不少见,多以眼底和玻璃体内囊尾蚴幼虫报道较多。但是,眼前房中发现管圆线虫,文献中尚未见报告。近,我们发现前房内广州管圆线虫活体一例,现报告如下: 病史摘要:患儿×××,广州市人,男,1岁4个月,因腹泻、呕吐、发热入院,入院后3天出现咳嗽,各项体格检查阴性,嗜酸性白细胞40%。住院期间曾因发现“眼红”,内科医生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症状无缓解。因斐达氏反应阳性怀疑“伤寒”,转入传染科。
-
广州管圆线虫病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的磁共振影像研究
目的 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磁共振影像表现。方法 5例经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治疗证实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共做头部及颈腰部MRI检查17例次。MRI扫描仪为0.5 T超导装置。在MRI不同序列上观察脑、脊髓、脑脊膜和神经根有无病变及其分布、形态及信号表现,通过随访MRI检查,分析病变出现及消散、好转情况。结果 5例患者MRI显示脑膜脑炎3例,脑炎1例,脊髓脊膜炎1例。具体病变部位及表现如下:(1)脑实质受累4例,脊髓1例。这些病变呈弥漫或散在分布,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和对应层面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呈高信号,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病变中央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强化灶,大直径10 mm。有时可见粗细不等的长条形强化,长达14 mm。强化灶周围可有小范围的低信号水肿区。(2)脑脊膜受累4例,其中包括室管膜及神经根受累各1例。注射Gd-DTPA后表现为软脑膜或(和)室管膜呈线条形或结节状强化及神经根强化。(3)轻度脑室扩张2例。追踪动态观察提示,发病后第5~8周是颅内病变明显的时期,病变从发现至消退至少需要8周时间。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MRI表现多种多样。脑脊髓内多发长条形或结节状强化和软脑膜强化是本病主要的MRI表现。
-
广州管圆线虫病研究现状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入人体引起的嗜酸粒细胞性脑膜炎,自1944年日本野村和林氏在我国台湾报道第一例病例以来,已相继在太平洋及东南亚国家等地区发现同样病例,但相关报道相对较少,我国已报道病例3000多例[1],主要集中在大陆南方地区及台湾省.1997年我国温州曾出现一次该病小流行,这也是我国大陆首次暴发[2],2003年底我国昆明市也出现一种以急性头痛和肢体皮肤游走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经初步查明,广州管圆线虫病可能性大.因此病种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饮食习惯的相关性,所以相对罕见,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目前研究现状,现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情况及治疗综述如下.
-
单克隆抗体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循环抗原的研究
目的制备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单克隆抗体,用于广州管圆线虫循环抗原(CAg)的检测.方法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对所获得的细胞克隆进行筛选和鉴定,双抗体(单抗3F1和4H2)夹心ELISA法检测实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大鼠、小鼠和广州管圆线虫病人血清中的CAg.结果获得了3株稳定分泌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经鉴定2株为IgG1(3F1、4H2),1株为IgM(2A2),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效价分别为1: 25 600、1: 25 600和1: 12 800,诱生腹水ELISA效价分别为1: 80 000、1: 80 000和1: 40 000.3株单抗均识别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相对分子量约为15 000的蛋白.实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大鼠、小鼠血清CAg检出率分别为84.2%(48/57)和87.2%(41/47),广州管圆线虫病人血清CAg检出率为86.4%(19/22),与日本血吸虫、囊虫、肺吸虫、旋毛虫病人血清无交叉反应.实验感染小鼠血清CAg第2周即呈阳性反应,第4周A450值达到高峰.结论建立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3F1、4H2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循环抗原法,可用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考核和流行病学调查.
-
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具抗原表位功能肽段的筛选及鉴定
目的 寻找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可溶性蛋白中具免疫反应性的抗原.方法 采用双向电泳结合免疫印迹技术,并将得到的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获得具免疫原性的肽段信息,合成肽段免疫小鼠并进一步观察其体外免疫结合性能.结果 Ⅴ期雌雄虫可见的印迹反应点数目分别为8个和4个,此12个点相对应的凝胶点pH值集中于5~7,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24 000~40 000.质谱鉴定分析肌动蛋白和半乳糖凝集素为Ⅴ期雌雄虫的共同抗原.进一步对半乳糖凝集素进行抗原表位预测,获得16肽(NH2-KNGDIALHFNPRFDEK)表位,Western印迹验证16肽的小鼠免疫血清能识别广州管圆线虫Ⅴ期幼虫32 000的抗原表位.结论 半乳糖凝集素和肌动蛋白为Ⅴ期雌雄虫具有免疫反应性的共同抗原,半乳糖凝集素16肽抗原表位可作为靶标用于免疫诊断技术的开发和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
广州管圆线虫病3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提高对广州管圃线虫病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2007年3月~2008年3月大理地区出现的35例广州管圆线虫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临床表现为头痛35例,恶心、呕吐20例,发热13例,自觉颈硬15例,皮肤感觉异常、有触摸痛8例,肌肉震颤、咳嗽、皮疹各2例;血白细胞升高11例,嗜酸细胞升高24例;脑脊液嗜酸细胞升高29例;临床误诊18例(48.5%).绪论:广州管圆线虫病为临床少见的传染病,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应提高认识和警惕性,重视流行病学资料和脑脊液检查,可减少误诊.
-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脑膜脑炎
浙江省温州市区1997年10~11月爆发流行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脑膜脑炎及其他神经、皮肤系统损害,病因曾一时未明,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1].
-
广州管圆线虫病爆发给我们的启示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Chen,1935)Dougherty,1946]是陈心陶1933年首先在广州鼠肺内发现[1],1935年确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ontonensis Chen[2].1937年Mat-sumoto在台湾野鼠肺动脉内亦发现一种线虫,同年Yoko-gawa将其命名为鼠血圆线虫Haemostrongylus ratti[3].
-
厦门市常见鼠形动物及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调查
广州管圆线虫是引起人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该虫为人兽共同感染的寄生虫,分布极广,跨北纬23℃至南纬23℃的热带、亚热带地区[1],我国福州[2]、温州[3]等有集体发病,暴发流行,确诊脑膜病例乃至死亡病例的相关报告.为了解该虫在厦门市鼠类感染情况,结合近3年鼠疫日常监测工作,特对鼠类野外感染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
-
36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实验室分析
目的 通过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分析.探讨临床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 对大理地区36例疑似或临床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进行血液、脑脊液的ELISA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WBC总数轻度升高,血液和脑脊液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脑脊液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中度升高,可检测出广州管圆线虫抗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吃[凉拌螺肉]染上脑膜炎
吃螺染上脑膜炎今年7月12日,卫生防疫人员把北京某大饭店的"麻辣福寿螺"和"凉拌螺肉"取样标本送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结果在其中检出了叫做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