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老年女性乳腺分泌性癌

    作者:宋敏;米小轶;高苏;宋继谒

    目的研究乳腺分泌性癌的发病率、年龄和病理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淀粉酶消化后PAS及Alcianblue(AB)染色、透射电镜(TEM)方法观察.结果乳腺分泌性癌仅占同期全部活检乳腺癌的0.6%.4例平均年龄54.5岁.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对PAS及AB染色出现阳性反应.术后12年随访,4例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极少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中老年女性,预后良好.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可以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 乳腺分泌性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继平;张祥盛;尹利军;杨敏;薛德彬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收集 5 例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 例乳腺分泌型癌发病平均年龄44.8岁,主要表现为乳腺内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大体上肿物多边界清,质硬;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小囊状和导管性排列,胞质丰富,含有嗜酸性颗粒.瘤细胞胞质内外有大量均质的嗜伊红 PAS 阳性的分泌物.例 4 腋下淋巴结见转移癌(1/10).免疫组化:CK、CEA 和 S-100 均呈(+),ER 均(-),GCDFP-15 和 c-erbB-2(-)或仅灶性(+),仅 1 例 PR(+)(阳性细胞为20%),1 例部分细胞p53、Ki-67和cyclinD1(+)(阳性细胞 25%~30%),另 4 例仅少数细胞阳性(阳性细胞为 5%~8%).尽管 ER、PR(-)或仅局灶(+),但预后影响因素 c-erbB-2、p53、cyclinD1 和 Ki-67 增殖指数低,提示该病生长方式相对惰性.结论 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罕见且预后较好的肿瘤,确诊需依据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

  • 男性乳腺分泌性癌一例

    作者:徐艳;石群立;周晓军;马恒辉;周航波

    患者男,40岁.因左胸部无痛性肿块1年于2008年5月26日就诊.体检:于左侧胸部、乳头下方触及一个肿块,直径约1.0 cm,质地硬,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可活动,无触痛,皮温正常,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B超检查:左侧乳头左下方高回声团块,直径1.0 cm.行肿块单纯切除术.

  • 乳腺囊性高分泌性癌伴微小浸润癌及囊性高分泌性增生一例

    作者:陈定宝;阚秀

    患者女,44岁.发现左侧乳腺肿物,行肿物切除术,原单位冷冻切片病理报告导管原位癌伴浸润,遂行乳腺改良根治术.于2009年4月7日来本院会诊.具体病史不详.病理检查:镜下观察:肿瘤主要由含有大量均质嗜酸性分泌物的大小不等扩张的腺腔构成,形态酷似甲状腺滤泡.病变广泛,部分腺腔被覆单层扁平上皮,形态温和.

  • 乳腺分泌性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姜黄;郑丽华;杨金花;张果;王娜;闫琛

    目的 观察乳腺分泌性癌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组织化学特点,探讨鉴别诊断和临床预后.方法 收集2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组织化学PAS及黏液卡红观察分泌物的性质,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ER、PR、Her2、CK5/6、P53、S100、GCDFP-15、CyclinD1、E-ca、P120、Ki-67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2名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0岁和53岁,2例组织学形态基本类似,肿瘤主要呈实性巢状微囊状生长,可见少许腺管状生长.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胞浆丰富淡泡沫状或颗粒状,胞浆内外可见大量均质粉染或红染嗜酸性分泌物,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罕见核分裂相,可见小核仁.免疫组化CK5/6、CyclinD1呈阳性表达,ER、PR、Her2未见表达,PAS染色阳性.结论 乳腺分泌性癌是一种罕见的实体性肿瘤,呈低度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确诊需依据病理形态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 乳腺分泌性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晓龙;付丽;郎荣刚

    乳腺分泌性癌( secreto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是一种发生于成人和儿童的罕见肿瘤。1966年, McDivitt和Stewart [1]报道了一组患有该肿瘤的年轻病例,并称之为幼年型癌。然而,文献报道大多数患者并非年幼患者,而是成年患者,因此“乳腺幼年型癌”被重新命名为分泌性癌[2]。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而言,分泌性癌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大体形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组织学类型。2003年和2012年乳腺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分类(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系列)将乳腺分泌性癌列为独立的类型,归入特殊类型的乳腺癌[3-4]。但是,有关该类型癌的组织起源仍存在争议,临床病理诊断易与其他乳腺肿瘤相混淆,年轻人与老年人预后也有所不同。本文就乳腺分泌性癌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乳腺分泌性癌一例

    作者:王振宇;徐景伟;孙欠欠;史莹;万晓宇;刘斌

    乳腺分泌性癌是一种较罕见的恶性程度较低的乳腺肿瘤,WHO将其归类为特殊类型乳腺癌中的少见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发病率的0.15%[1]。男女均可发病,由于其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中缺乏特异性,加上临床发病率较低,术前穿刺及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报道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例乳腺分泌性癌,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 唾液腺分泌性癌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作者:赵明;赵丹珲;程刚;严益嘉;王哲;何向蕾

    目的 探讨唾液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CSG)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6例SCSG,观察其临床、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TV6基因重排.结果 6例SCSG中4例发生于腮腺区,2例位于小唾液腺区(软腭和颊部内各1例).大体上4例实性,2例囊实性,直径1.0~ 4.0 cm.镜下可见5例肿瘤由薄的纤维性间质分隔呈小叶状,小叶内瘤细胞呈实性腺泡状、微囊状、滤泡样及乳头状排列,胞外可见丰富的黏液聚集,瘤细胞常见空泡状或鞋钉样胞质,核异型性轻微,罕见核分裂象,1例可见神经侵犯,1例可见约30%肿瘤区域呈高级别转化,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不规则腺样、小巢状或单个细胞浸润伴表面溃疡形成,可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间质反应.免疫组化染色示6例弥漫强表达S100蛋白和细胞角蛋白7,4例局灶表达特异性囊肿病液体蛋白15,均不表达DOG1蛋白、细胞角蛋白20、p63基因和钙调蛋白等.高级别转化的SCSG成分Ki-67增殖指数和细胞周期蛋白D1阳性表达均较无高级别转化的SCSG病例增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4例SCSG均显示ETV6基因重排.4例SCSG随访11~ 71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SCSG有特征性的ETV6基因重排,以低级别组织学表现为主,可伴高级别转化.

  • 乳腺分泌性癌影像表现一例

    作者:杨汉卿;姚伟根;黄国来;孙东方;严洋;吴明灿;高志斌

    患者女,75岁。发现左乳腺结节50年,逐渐增大2年就诊。体检:左乳内上象限可触及约6.0 cm×7.0 cm的肿块,质硬,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无压痛,活动度差,双侧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B超检查:左乳内上象限可见6.5 cm×4.5 cm×7.1 cm的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后缘达肌层,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图1)。胸部CT:平扫示左乳腺团块状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为37 HU,呈分叶状,边界清,未见钙化及坏死、囊变(图2)。MRI:左乳腺软组织肿块,T1WI以低信号为主,其内可见多发云雾状稍高信号(图3);T1WI抑脂序列上仍呈稍高信号(图4);T2WI抑脂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有多发条状低信号分隔(图5);DWI呈高信号(图6);动态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呈平台型强化模式(图7)。按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报告分类为4B类。

  • 4例乳腺分泌性癌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陈易华;汪盛贤;罗艳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组织化学采用淀粉酶消化的PAs染色检测分泌物的性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癌细胞中ER、PR、HER-2、p53、MIB-1、S-100、p63、CK8/18和EMA的表达情况;采用超薄切片观察超微结构;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全组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7~54岁.临床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肿块;肿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囊泡状和实体巢团状,亦可见粘液小管状和分枝状的小乳头结构;肿瘤细胞内和细胞外以及囊泡内均含有PAS染色阳性的嗜酸性分泌物;肿瘤细胞较小,大致可分为嗜酸性和透明细胞两型,癌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坏死、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K8/18、EMA等腺上皮标记,不表达S-100、p63等肌上皮标记,低表达ER、HER-2和p53,细胞增殖指数较低.超微结构观察癌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内膜性空泡,细胞表面有微绒毛.3例随访目前均无复发.结论:乳腺分泌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低恶性乳腺实体肿瘤,其临床经过、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均有别于其他乳腺导管癌.

  • 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金莲;蔡兆根;吴琼;秦燕子;王梦慧;董修芹;欧玉荣

    目的 分析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MAS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6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涎腺腺泡细胞癌患者53例,取其存档蜡块,从中筛选出符合MASC特征的病例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学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8例MASC患者中,发生在右腮腺区4例,左腮腺区3例,左上颚部1例,均以发现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MASC表现;肿瘤细胞:S-100、vimentin及CK7 均呈弥漫强阳性(8/8 例),mamaglobin呈强阳性(7/8 例),GATA3 阳性(2/8 例), DOG-1阴性(7/8例).术后随访15~64个月,其中无瘤生存6例,局部复发1例,均无远处转移,存活至今,合并其他疾病死亡1例.结论 MAS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具有乳腺分泌性癌特征的恶性肿瘤,较罕见.确诊主要依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及免疫表型,结合遗传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类

    作者:李荷莲;赵淑华

    1988年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及1994年Poulsen H.E.全新完善的分类,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①腺癌;②浆液性腺癌;③透明细胞腺癌;④粘液性腺癌;⑤鳞状细胞癌;⑥混合性癌;⑦未分化癌.其中,腺癌被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而腺棘癌、腺鳞癌、分泌性癌、纤毛细胞癌被认为是普通腺癌的变异,另外,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腺癌、粘液性腺癌,属于非子宫内膜样癌,但它们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与子宫膜样腺癌并存[2].现将其病理类型分述如下.

  • 老年女性乳腺分泌性癌的病理与临床

    作者:丛琦;丛嘉

    目的研究乳腺分泌性癌的发病率,年龄和病理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淀粉酶消化后PAS及Alcian blue(AB)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结果乳腺分泌性癌占同期全部乳腺癌的0.8%.7例平均年龄62.4岁.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小,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对PAS及AB染色出现阳性反应,术后5~10年随访,7例均为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极少见的肿瘤,可发生在老年女性,预后良好.根据组织学特点,可作出明确病理诊断.

  • 乳腺分泌性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曾郁;王超;方建萍;汤如勇;张蕴晖

    目的 分析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2例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光镜病理形态特点和标志物进行综合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瘤细胞中AE1/3、EMA、S-100、α-乳白蛋白、ER、PR、c-erbB2、CEA、GCDFP15、p53、Ki-67的表达,PAS及AB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分泌物的性质,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分泌性癌表现为境界相对清楚的质硬肿块.形态学上以微囊状、致密实体状和管状结构等方式生长.细胞异型性较小.癌细胞内、外含丰富的PAS及AB 染色阳性的分泌物.瘤细胞弥漫表达S-100、α-乳白蛋白;c-erbB2阴性;ER、PR阴性或弱阳性表达,p53和Ki-67表达率低.结论 分泌性癌是很少见的乳腺肿瘤,具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采用组织病理、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分泌性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女性乳腺分泌性癌2例报道

    作者:朱正龙;周萍;张伟;曹鹏

    目的:报道2例乳腺分泌性癌并结合文献分析其镜下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淀粉酶消化后PAS及黏液卡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结果:2例乳腺分泌性癌年龄分别为52岁和28岁.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形成实性、微囊性和管形结构,癌细胞胞浆内外能产生大量甲状腺胶质样的分泌物,对PAS及黏液卡红染色出现阳性反应,肌动蛋白(Actin)和P63呈阴性反应.结论: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年轻女性.也可见于中老年女性.根据组织学实性、微囊性和管形3种混合结构及甲状腺样胶质和小叶结构消失及肌上皮消失的特点,可作出病理诊断.

  • 涎腺分泌性癌4例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张雷;魏建国;许梅;孔令非

    目的 探讨涎腺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 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MAS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 4例患者中2例女性,2例男性.年龄20 ~72岁,平均2岁.4例镜下均呈浸润性生长,形成微囊、囊性-乳头状、腺管状或实性巢状、片状生长结构;部分腺管状腔内或微囊类似甲状腺滤泡;4例均未观察到坏死、神经或脉管侵犯现象.免疫表型:4例S-100蛋白、Mammaglobin、SOX10均呈弥漫强阳性;3例GATA-3弥漫强阳性;4例p63和DOG-1均阴性.结论 MAS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涎腺上皮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标记S-100蛋白、Mammaglobin、SOX10和DOG-1及联合应用对MAS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 鼻腔鼻窦原发分泌性癌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岳常丽;董格红;赵晓丽;韩一丁;赵艺哗;刘红刚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原发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鼻腔鼻窦原发 SC,采用 PAS、DPAS染色、免疫组化 EnVision 法检测 CK、vimentin、S-100蛋白、SOX10、Mamaglobin、Calponin、DOG1、 p63等的表达,并应用FISH法检测ETV6基因断裂.结果 镜下肿瘤呈腺泡状、管状、实性及微囊状生长.细胞形态一致、温和,核小至中等大小,有时可见小核仁.胞质丰富呈泡状,核分裂象罕见,可见嗜酸性、胶样分泌物.PAS染色结果示瘤细胞内未见酶原颗粒,胶样分泌物阳性.瘤细胞弥漫表达CK、vimentin、S-100蛋白、SOX10、PAS,Mamaglobin、Calponin及p63不表达. FISH检测显示ETV6基因断裂.手术局部切除后,分别随访41、53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 鼻腔鼻窦原发性SC属于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与部分涎腺肿瘤相似,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ETV6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 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作者:马遇庆;杨重庆;刘冬戈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特殊染色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分析3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用黏液卡红(MC)和PAs/AB(Alcian blue)及淀粉酶消化后PAS/AB染色观察分泌物的性质,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ER、PR、Ki-67、p53、p63、c-erbB-2、S-100蛋白、CK7、SMA、CK1/3、EMA、CEA和CK34BE12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乳腺分泌性癌仅占同期全部活检乳腺癌的0.36%,平均年龄48.7岁.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出现微囊性结构,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等,对PAS/AB及黏液卡红染色呈现阳性反应.某些病例可以出现印戒样细胞,柱状上皮被覆的腺样结构,及问质广泛透明变性,癌细胞萎缩消失后形成的胶原硬化瘢痕,提示其高分泌活性和相对惰性的生长方式.尽管ER、PR阴性或仅局灶性表达,但预后相关基因p53和c-erbB.2全阴性或仅偶见弱表达,另外,Ki-57反映的增殖指数仅为6.3%,可能同其相对良好的组织形态和较好的预后有关.淋巴结均未见转移.结论 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少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中老年女性,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弱,预后良好.根据组织学表现,结合特染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 幼儿分泌性乳腺癌1例

    作者:李小雪;吴波

    患者男性,3岁,左侧乳腺肿块进行性增大2年,无疼痛,无乳头溢液,体检左侧乳晕外侧可及一质硬、活动、界清的肿块,直径约4 cm.

  • 乳腺分泌性癌9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作者:王春艳;祁晓莉;张轶华;刘洪波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表达的特点.方法 分析9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采用组织化学PAS及AB-PAS染色观察分泌物的性质,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p53、HER-2、Ki-67、S-100、EGFR、CK5/6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9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0~54岁,中位年龄3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肿物边界清楚,灰白色、质硬,肿瘤直径1~1.5 cm.3例行改良根治术,6例行局部切除术,其中1例有淋巴结转移(1/15).肿瘤细胞主要呈微囊性排列、导管样或实性,细胞异型性小,部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颗粒,部分胞质透明.一些病例可出现印戒样细胞及间质广泛透明变性,提示其分泌活性较高及相对惰性的生长方式.免疫表型:ER、PR均呈阴性或仅局灶表达,预后相关基因p53和HER-2均呈阴性或仅局灶弱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10%~15%.结论 乳腺分泌性癌是少见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弱的独立组织学类型的乳腺癌,免疫表型将其归入三阴乳腺癌中,并显示基底细胞样分化,但其却有良好的预后.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