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诊断病理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技术愈来愈多地进入常规病理诊断.美国Georgetown大学医院病理科常规分子诊断实验室在分子遗传学技术对诊断病理学中的应用较具特色,现结合近期参考文献简介如下.
-
病理科工作的若干基本要素
阐述关于病理科工作的若干基本要素.努力落实这些基本要素,将会促进我国诊断病理学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这些基本要素是:①全面认知病理诊断和病理科的重要地位,包括病理诊断和病理科对于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病理诊断形成过程的局限性,病理诊断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之间的会诊;②基本素质合格的病理医师和由医师、技术人员合理构成的病理科;③病理医师注重全面提高病理诊断能力;④病理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⑤严防病理诊断失误;⑥病理医师和技术人员的法律意识;⑦病理科的基本设施保障;⑧病理科工作的质量控制.
-
特殊类型乳腺癌(一)
乳腺特殊类型的癌是一组少见或罕见的癌,其中一些类型已经作为独立的病理实体,是因为它们除具有特殊的形态学改变外,还有着更好或更差的预后.某些类型的癌由于报道的病例尚少,正处于一个积累资料的过程,把它们单独加以介绍也是完全必要的.目前,对乳腺特殊类型癌的诊断还存在着随意性,没有严格掌握标准,致使存在着过诊断或低诊断的现象,这样至少部分丧失了划分特殊类型乳腺癌的意义.例如:真正的髓样癌具有好的预后,如果将某些浸润性导管癌归入髓样癌,或将某些髓样癌诊断为其它类型的癌,其预后就不得而知了.教科书和文献中对髓样癌、粘液癌、大汗腺癌和乳头状癌等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介绍,化生性乳腺癌我们已经单独进行了专题论述(诊断病理学杂志,1998,5:40),所以本文仅对以下特殊类型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进行讨论.
-
眼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报道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该肿瘤可能是成纤维细胞类型,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具有血管瘤样的分支状血管.形态学上,胸膜外SFT与血管外皮瘤非常类似[1].眼眶是该肿瘤胸膜外发病较少见的部位之一,本文分析2例眼眶SFT,对其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
-
《诊断病理学杂志》稿约
关键词: 诊断病理学 -
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系列诊断病理学图谱及电子书籍
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系列诊断病理学图谱及电子书籍具有以下特点:①高度集成性:可以非常容易地集成文字、图像、动画等媒体,必要时也可链接音频、视频等媒体素材.②强大的交互作用:页面(章节)与页面(章节)之间、文字与文字之间、文字与图片之间均可非常容易地实现链接,可以实现人对各种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用鼠标点击即可浏览相关内容.
-
《诊断病理学杂志》是病理工作者的得力帮手
病理诊断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病理工作者不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有精湛广博的专业技能.然而,病理医师的自我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外出学习、会诊交流和学术讨论毕竟十分有限,尤其在基层医院,领导会以各种理由加以限制,对个人来说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
《诊断病理学杂志》征订启事
关键词: 诊断病理学 -
《诊断病理学杂志》被多家数据库收录
-
Mayo Clinic病理科的继续医学教育和员工培训
1997年2月~1998年2月,受我院党委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的派遣及资助,我前往坐落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城的Mayo Clinic(梅约医疗中心、梅约医科大学、梅约研究生院、梅约进修学院)访问研修.这是一家建院于1889年、集医教研于一体、在美国名列前茅且闻名世界的私立综合性医疗中心,由分布在美国三个州的四家医院、一个养老院和一个覆盖48个社区的Mayo卫生体系所组成,共有员工17,998人.该院病理系以其在世界诊断病理学发展史上诸多首创性贡献、各专科病理学家群英荟萃和国际领先的诊断技术而吸引了大批访问学者.短短的一年,本专业的学习与研究收获颇丰,而该院实施继续教育和员工培训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诊断病理学今后应怎样发展
热烈祝贺<诊断病理学杂志>创刊10年.10年来在编委会和杂志社的组织和领导下,<诊断病理学杂志>在国内病理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效果,对国内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诊断病理学杂志>今后在新一届编委会的领导下,再接再厉做出更大的成绩.
-
对"原发多种碰撞癌1例"一文的一点看法
诊断病理学杂志编辑部:近读贵刊所载陆药丹、丁彦青两位老师的"原发多种碰撞癌1例"(2001,8:9)一文,觉得文题中"碰撞"一词用法不妥,致使文题不符.据许慧中对恶性碰撞瘤的含义:"同一器官或脏器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位置靠近,互相浸润,且相互无移行过度现象可见"(胃恶性碰撞瘤-恶性B细胞性淋巴瘤与乳头状腺癌并存1例.诊断病理学杂志,1997,4:117),这与纪小龙、刘爱军两位老师在"癌肉瘤"的病理诊断一文中,对"碰撞"一词的定义基本相同(诊断病理学杂志,1995,2:47).陆药丹、丁彦青文中三种癌发生于不同时间、不同系统、不同器官、互不靠近、也无浸润,应属异时性、不同系统(器官)的多原发性癌(黄萍.21例女性女性生殖器官相关的多原发性癌分析.实用癌症杂志,1995,10:203-204).以上所言,谬误难免,敬请编辑部并陆、丁二位老师斧正.
-
骨科术中冷冻切片诊断的价值和风险
骨肿瘤在人体肿瘤中发病率较低,病理医师的诊断经验不易积累,因此骨病理是诊断病理学中公认的难点[1].骨科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因涉及截肢等致残性根治手术,更被认为是一种高风险行业.
-
我国诊断病理学需要创新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新世纪的基本国策之一,而科技创新是任何国家发展、强大的基本源泉.我国病理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综合实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无论是在临床医学实践或是医学生教育中逐步体现了"病理学为医学之本"的重要作用和地位[1-2].
-
淋巴瘤诊断病理学进展
淋巴瘤病理诊断要求回答两个基本问题:是不是淋巴瘤?是哪一种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瘤的诊断问题和淋巴瘤的分类问题.这两个基本问题是淋巴瘤病理学发展的原动力,激发了淋巴瘤诊断病理学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淋巴瘤的认识主要在组织形态学的水平.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多项新技术的出现,作为临床前沿的淋巴瘤研究接纳了各种新技术,从蛋白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走在其他疾病研究的前列.
-
美国病理住院医师培训的经验和借鉴
从学科概念上目前国内仍然把病理学归类于基础医学,但病理学包含基础病理和临床病理,后者又称诊断病理学,是临床学科.诊断病理学涵盖了外科和妇产科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尸体解剖以及分子病理学等,通过对人体组织或细胞学等标本进行微观分析,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对疾病做出诊断,被誉为现代医疗体系中的诊断"金标准".
-
关于减少病理医患纠纷的一些看法
谈病理诊断方面的医患纠纷之前,不妨看一下我们的医疗环境和周围人对病理诊断的看法.近年来将医疗推向市场的政策和一些媒体的导向,使患者把"求医"当做商业性的花钱买服务.有不少新闻报道和书籍鼓励医疗诉讼,提醒社会提防医生欺负患者.例如一本标题令人心怵的<别让医生杀了你>(译自英国BBC卫生节目主持人Coleman的"How To Stop Your Doctor Killing You")曾被列为北京畅销书.如此医患纠纷不断增多.医生即使每天努力抢救患者,也不宜以救命恩人自居.他得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沟通艺术,适应服务对象和社会环境.病理的境况与临床确有所不同.可能有些人认为,病理工作类似‘看图识字',不大会出错,这只能说明这些人不了解诊断病理学.而对那些就他人的诊断结果吹毛求疵的病理医师,则应加以提醒,生命科学是复杂而高深的学科,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个问题上出现误差,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应宽容,并通过讨论而达成共识.医疗纠纷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如果我们加以不懈的努力,就可以减少和缓解之.下面几种做法可能会有作用.
-
重视免疫组织化学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病理诊断的辅助技术,已成为目前临床组织病理诊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病理诊断的水平,使原来很多很难诊断的疾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而得以解决.如对于形态上不典型,又无色素的恶性黑色素瘤,HMB45和Melan A或S-100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可很容易帮助病理医生确定诊断.很多软组织肉瘤,没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辅助则很难确定其来源或分化方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更是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开展和不断进展而不断的改进分类、认识其本质、确定病理类型和标准.新的WHO肿瘤分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分子遗传学整合到肿瘤的分类中去,部分分子遗传学改变是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的,例如滤泡性淋巴瘤t(14;18)所引起的bcl-2在肿瘤性滤泡中高表达,故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呈AL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提示该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有由t(2;5)导致的NPM-ALK融合基因的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还可协助疾病的预后判断和具有指导临床治疗的作用.例如c-erbB-2 强阳性,提示肿瘤的预后差,发生转移的几率大,亦可提示临床使用Herceptin进行治疗.因此可以说目前的临床病理诊断已离不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而没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亦很难说有现代的临床诊断病理学.
-
第四届吴秉铨病理学发展基金会“全国病理学杂志优秀中青年论文奖”揭晓
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12位专家,对《中华病理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推荐的2013年度发表的原创性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函审投票评选出一等奖论文1篇,奖金2万元;二等奖论文1篇,奖金1万元。本奖项重点奖励第一作者,且为45岁以下中青年病理学工作者。在2014年3月29日举行的“第十届海内外病理学术论坛疑难病例研讨会”开幕式上,吴秉铨病理学发展基金会的副理事长方伟岗教授为获奖人员颁发奖状和奖金。
-
第六届全国诊断病理暨基础病理学术研讨会纪要
当前诊断病理学的重要性愈加突显,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的联系日益密切,但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病理诊断水平,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和病理学分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诊断病理暨基础病理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1~1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2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