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访阿克曼教授见闻一阿克曼教授的一个工作日
时光荏苒,在美国苦读5年博士,又重操病理旧业,至今已在美国当了4年的病理科住院医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到宾州费城访问了世界著名的皮肤病理学家阿克曼(A.Bevnand Ackenman)教授及其属下的皮肤病理学研究所.阿克曼教授先后在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求学和工作,在多年从事临床皮肤病理学诊断和研究中,先后发表了几十部著作和论文,在美国和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主持的研究所也是硕果累累,先后培养出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皮肤病理学家.阿克曼教授于1994年将皮肤病理研究所自纽约市迁至费城杰佛逊医学院.他不辞辛苦地每日乘地铁往返于纽约市与宾州之间.近来由于身体状况欠佳,改为每周两次来费城上班.
-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痛区皮下纤维的神经功能评估
目的:采用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和皮肤活检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痛区皮下神经功能和形态进行评估.方法:120位T6节段病人和30位志愿者进行了CPT测试.对15位不同病程病人的痛点和参考点进行皮肤活检,分别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免疫组化.结果:痛区5、250和2000 Hz三种频率CPT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4,0.80和0.87.确定高于60、79和200可鉴别出异常的神经功能变化.秩和检验显示不同病程痛点与参考点CPT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N-30天较HN-15天组3个频率的CPT比有明显增高(P<0.05).250 Hz和2000 Hz的CPT比在不同疼痛强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性感受器兴奋型或小纤维失神经支配型组病人3个频率的CPT比值与中枢整合型或无激惹型组病人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皮区有丰富(34.2IENF/mm)的PGP9.5阳性纤维(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IENF)和少量的GAP-43阳性纤维(4.2IENF/mm)表达.不同病程PGP9.5和GAP-43阳性纤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HN-15天组病人PGP9.5阳性轴突肿胀明显,GAP-43阳性纤维数较正常皮区显著增高(8.5IENF/mm,P<0.05);HN-30天组GAP-43阳性IENF高(21.7IENF/mm);HN>90天组PGP-9.5和GAP-43阳性IENF均较HN-90天组明显减少(P<0.05).通过CPT和皮肤病理结果提示发病15~30天是HN的转换期,即急性炎症性疼痛向神经病理性疼痛演变.结论:本研究属于初步报告,表明CPT可反映痛区皮下神经纤维的功能状态.CPT比值对无髓纤维的异常敏化,即激惹型和混合型疼痛有一定的协助诊断作用.而GAP-43免疫组化结合IENFD可反映皮下神经纤维的损伤状态,结合CPT和皮肤病理可确定发病15~30天是HN的关键转换期,皮下纤维的功能和可塑性改变达到高峰,提示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从急性炎症性疼痛向神经损伤性疼痛演变.
-
抗磷脂综合征7例患者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神经影像和皮肤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诊断为A PS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影像和皮肤病理资料。结果慢性起病3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记忆力下降为主;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示病灶分布于大脑皮质下白质及侧脑室旁白质,呈脑梗死或脱髓鞘改变,颅内中等血管狭窄、小血管闭塞或继发扩张;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光镜示真皮内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电镜示上皮组织下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 A PS以反复头痛或脑梗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以多灶性、不对称性、脑白质缺血或脱髓鞘信号改变为特点,皮肤病理检查以小血管狭窄或闭塞为特点。熟悉A PS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点有利于对其做出早期诊断。
-
皮肤病理切片制作特点与质量控制
皮肤病理切片质量直接影响皮肤病理诊断结果,而皮肤病理诊断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体医疗质量和水平.作者通过对20000余例皮肤病理切片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进行总结,从皮肤病理切片制作特点、质量控制以及质量评估三方面对皮肤病理切片制作特点与质量控制进行总结分析,以减少皮肤病理切片的暇疵,提高皮肤病理诊断水平.
-
纪念皮肤病理大师伯纳德·阿克曼教授(1936~2008)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习惯于每天都早起工作的伯纳德.阿克曼(A Bernard Ackerman)教授没有参加研究所的学术早会,因心脏病意外发作,阿克曼教授在曼哈顿的公寓里不幸去世,终年72岁.
-
实践导师制在皮肤病理教学中的建立与应用
为提高皮肤科研究生皮肤病理学习水平及应用能力,教师们建立了实践导师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包括建立"一对一实践教学导师制";利用皮肤病理电子管理系统教学;制作皮肤病理教学片;实行讲课制度及考核制度.学生们通过跟班运作学习,自学皮肤病理病例库,自学皮肤病理教学片,小讲课,制作CPC,,牢牢掌握了皮肤病理基本知识,应用能力也大大提高,出科考试成绩优异.师生们对此教学模式反映良好.该教学模式使学生克服了对皮肤病理的恐惧,提高了对皮肤病理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皮肤病理水平及应用能力,为研究生皮肤病理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25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多发皮疹、结节,逐渐累及全身,结节表面破溃、溢脓.1年前因发现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穿刺,未明确诊断.查血常规:白细胞19.8×109/L, 血小板373×109/L,外周血涂片嗜酸性粒细胞0.26,皮肤病理:皮下组织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骨髓穿刺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0.40.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曾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羟基脲治疗,但症状不断反复.
-
第238例寻常型天疱疮—持续高热—肺部多发结节
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因全身皮疹伴痒3个月、发热11d,于2010年5月21日以"寻常型天疱疮,发热待查"转入我院皮肤科.患者3个月前背部出现水疱及糜烂面,伴瘙痒,渐发展至全身,1个月前于外院住院,行皮肤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为"寻常型天疱疮",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每日静脉甲泼尼龙40 mg加口服甲泼尼龙24 mg,5 d后皮疹无明显好转,激素加量至每日静脉甲泼尼龙80 mg及口服醋酸泼尼松30 mg,用药10余天,皮损得以控制.11 d前患者开始发热,体温高达40.0℃,伴轻微咳嗽、咳痰,皮损处脓培养及血培养均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余天来先后予多种抗生素治疗,包括万古霉素、美洛培南、利奈唑胺等,体温及咳嗽、咳痰未控制.多次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0~20)×109/L,中性粒细胞0.70~O.90,胸部X片及胸腹CT未见明显异常.
-
皮肤病理与大病理诊断分歧3例
皮肤病理结合临床表现可依赖切片中细小特点、线索作出诊断,而大病理主要依据镜下观察典型表现作出诊断,常与皮肤病理诊断有差异,极易引起医患纠纷,现将3例报告如下.
-
病理指导下运用中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210例
研究根据银屑病的病理表现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组成白(庀)煎剂,同银屑灵进行了临床对照性研究.临床结论: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经X2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处方组成符合银屑病的血热、血燥、血瘀的分型理论.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处方组成符合现代医学的研究结论.研究的目的是想证实,在现代医学理论下,与中医传统辨证理论相结合,探索一条可以复制、验证、临床效果好的一种皮肤病的中药治疗方法.
-
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界面皮炎的皮肤病
界面皮炎是皮肤组织病理学上较为常见的表现,是指表、真皮交界处出现的一些组织病理学改变.该文对在组织病理学上具有界面皮炎改变的皮肤病如扁平苔藓、萎缩性硬化性苔藓、光泽苔藓、红斑狼疮、皮肌炎、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形红斑、药疹、线状苔藓等组织病理特征进行介绍.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第十四届《儿童皮肤病学临床与进展》学习班通知
经卫生部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将于2014年9月17-21日举办第十四届《儿童皮肤病学临床与进展》学习班,主要讲授常见儿童皮肤病诊断与处理、罕见及疑难儿童皮肤病的诊断思路以及新进展,并有教学查房和皮肤病理读片。授予Ⅰ类学分10分。
-
胫前粘液性水肿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二例
例1男,52岁,因双小腿肿胀、结节8个月,消瘦6个月于1999年11月就诊.8个月前出现双小腿肿胀,出现微隆起黄豆大结节,无疼痛.在当地曾服草药(具体不详)无好转,双小腿结节渐增大.6个月前出现体重减轻,易激动,偶有手抖.在当地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当地查T32800ng/L),经治疗好转.体检:双眼微突,甲状腺轻度肿大.各系统检查正常.皮肤科情况:双小腿胫前至足背明显肿胀,表面不规则,部分呈结节状.皮肤有光泽,见毛囊口扩大呈桔皮样,无压痛.压无凹陷,质硬.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8×109/L,红细胞4.2×1012/L,血红蛋白132g/L,尿常规、血粘度、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T32500ng/LT4160μg/L,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1pmol/L,FT4(游离甲状腺素)27pmol/L,TSH(促甲状腺激素)600IU/L.皮肤病理(HE染色):表皮正常,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大量胶原纤维束分离.阿新蓝染色呈阳性反应.诊断:①胫前粘液性水肿.②甲亢.
-
人工智能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人工智能被称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和工程,为影响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沿科学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等的进步,人工智能逐渐形成认知计算、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三个主要分支.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影像识别、辅助诊断、医学机器人、药物研发等诸多方面得到应用.皮肤病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方面的优势,使得人工智能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成为当今热点之一.本文阐述了人工智能在皮肤科领域的适用范围,如皮肤影像、皮肤病理及医学机器人等,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皮肤科应用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全国皮肤病理培训班及苏鲁浙病理年会通知
-
悼念皮肤病理大师——伯纳德·阿克曼
-
迟发性皮肤卟啉病伴发丙型病毒性肝炎1例报道
患者男,38岁。因双上肢水疱、结痂、瘢痕3个月,2013年8月于我科门诊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上肢水疱、大疱,伴瘙痒,日晒后瘙痒加重,水疱自行破溃后结痂并遗留瘢痕,皮疹反复,搔抓后皮肤易破溃,碰及硬物后易起疱及擦破,未诊治,否认关节酸痛、口腔溃疡、发热等症状。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近亲结婚,无家族史。目前长住缅甸,有酗酒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扪及,双上肢伸侧、手背可见对称分布蚕豆大小水疱(图1),伴结痂、凹陷性瘢痕和色素沉着,尼氏征阴性,Dean征阳性。实验室检查:HCV(+);ALT162 U/L、AST133U/L、GGT 244 U/L;抗核抗体弱阳性;尿胆原(+++)、胆红素(+);患者尿液颜色加深如红茶(图2),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出现特征性的粉红荧光,即尿卟啉实验阳性(图3)。皮肤病理检查结果:表皮下非炎症性水疱,在裂隙处可见特异性的阶段性、嗜酸性、均质性、波浪样结构,后者称为毛虫小体(图4-5)。诊断:迟发性皮肤卟啉病,丙型病毒性肝炎。
-
氯苯吩嗪致浮肿1例
患者,男,35岁,农民,初中文化.1997年左足背麻木,1年后发展至两小腿并闭汗,继而面部红肿似醉酒状,眉毛外侧脱落.周围神经检查,双侧腓总神经增粗质软,皮肤病理(病理号2005)显示麻风性肉芽肿,抗酸染色细菌3+.1999年4月本所拟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化验肝肾功能正常,按WHO多菌型方案,用利福平(RFP)600 mg/月一次监服、氯苯吩嗪(B663)300 mg/月一次监服;氨苯砜(DDS)100 mg/日、B66350mg/日自服.治疗3个月面部浸润消退,皮肤红染.服药第8个月末手脚浮肿,右膝部发生大片红斑.
-
胫前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误诊为湿疹一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因双胫前反复皮疹30年就诊。患者诉15岁时无明显诱因下双小腿起数颗绿豆大红色丘疹,不痒,无水疱,患者未予重视。数日后皮疹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此后多年,双小腿反复起类似丘疹,数量逐渐增多,外伤后可起水疱。皮损冬轻夏重,夏季双小腿有水疱发生,水疱愈合后遗留疤痕。偶伴有瘙痒。指趾甲无改变。患者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湿疹”,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软膏,口服抗组胺药物等,均觉“无效”。患者既往体健,诉母亲生前有类似疾病,但症状较轻。查体: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双胫前可见暗红色绿豆至黄豆大丘疹及其所融合成的斑块,表面光滑,周边有色素沉着,并见少量散在小水疱破溃后的糜烂,尼氏征阴性(图1)。皮损表面未见粟丘疹,指趾甲未见改变,未见黏膜损害。胫前皮肤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表皮真皮交界处可见裂隙,形成表皮下水疱,疱内少量中性粒细胞。真皮胶原纤维增生,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图2)。诊断:胫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
报道2007年在我科诊治的2例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皮肤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总结分析.对怀疑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应该尽早做皮肤病理及相关的免疫组化检查进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