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悠悠茗香饮之有道
我国自古就有“客来敬茶”的传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当时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现代社会,以茶待客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了解掌握好茶礼仪,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
-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
服章之美谓之华——难以言喻的绝美汉服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 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
金秋食菱正当时,养生益寿又抗癌
菱角,为菱科水生草本植物菱的种仁,又名水菱、芰实、菱实、沙角,秋季收果.菱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史.在距今约三千年前的周朝,菱角就是祭祀典礼上的重要食品了.《国语·楚语》有"屈到尝菱"的记载.菱角的食用方法很多,既可当水果生吃,又可当菜熟食,皆鲜美可口.生吃称嫩菱,为上品,嫩菱皮脆肉嫩,质鲜爽口.熟食则以老菱为上乘,老菱肉质雪白,清香扑鼻,烧炖煨煮无不适宜.
-
向《易经》学习人生智慧--在大的过渡时期一定要超越自己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易经>以其深邃无比,包罗万象的内容不断地吸引着一代代人的目光.<易经>的兴起,也许是在中古殷代的末期.它的作者,是有忧患意识的人.传说,周朝的文王被囚里时,制作了卦辞,用意是教人防止忧患.<易经>向人们所启示的,是德行的修养和防止忧患的方法.德是人生的基础,谦是德的杠杆,而克己则是行为的准则.
-
阴平阳秘,秋分话养生
从秋分起,白天热,夜晚凉,秋意渐浓.在历史上,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早在周朝,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而且,秋分时节也是农忙时节,秋收、秋耕、秋种(三秋)让农民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但是,“秋分夜夜凉”,秋季气温逐渐转凉,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就容易身体不适而生病.《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入秋伊始,就应着手调养身体,防御疾病.而秋分是秋季调养的重要时节,古人也称之为“争日”.
-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及古代官妓的由来--兼读《性文化与法》指谬
近有学者提出,周朝是我国第一个理性化的国家,其标志就是<礼>的问世.<周礼>被历代史家公认为是中国典章制度的渊源,后世之国家制度皆由此演变而来.由于"礼"的兴起周人的思想也趋向成熟,所以在周代人们"巫"的意识也趋淡化.中国古代的巫人在商代以前曾经是一个很兴盛的阶级,但因周初执政者周公旦推行<周礼>,使得巫人逐渐失宠于社会,巫人为了生存开始向其它领域渗透,据考有一部分巫人成为早期娼或妓人,其记载见于周人的<易传>和<诗经>中.
-
酒的由来和中国几大名酒溯源
关于酒的来源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始于夏初大禹时代的仪狄,有四千余年历史;一说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
枇杷善奏"止嗽曲"
枇杷原产于我国,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周朝.到汉代时,枇杷已成为主要的花果树.枇杷名称的来历,可能与汉朝张骞有关.张骞出使西域,把西域乐器琵琶带入了中国,人们发现这种树叶的形状酷似琵琶,故以音讹音,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枇杷".
-
官太太的能量
翻阅贪腐案例,有篇《官太太的枕头风》,记述的是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吴振汉,曾是一位公正廉明的法官.但自他58岁当上院长后,其妻便开始向他吹“枕头风”,要么死缠硬磨替人说情、要么先斩后奏收受贿赂,致使吴振汉一步步走向腐败.贪官落马,主因当然在个人,但他太太的作用绝不可低估.你看,这位官太太的能量有多大!可惜是负能量.有资料称,“太太”一词源于周朝,古公亶父有贤妃“太姜”,不但姿色出众,而且性情柔顺,教子有方,人缘颇好.她的儿子季历即位后,娶贤妃“太任”,太任容貌端庄,品行高尚,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以防胎儿受到“污染”.生的儿子文王果然是位贤君.文王即位后,娶贤妃“太姒”,《列子传》中称其“生十男,亲自教诲.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
-
中药之毒两面性
祖国医药学对毒的认识与现代医学不同,秦、汉以前医药学家,对一切药物通称为“毒药”。如《周礼·医师章》中记载了周朝的医事制度,说“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内经·素问》中也有“毒药攻其内”之说。说明提供医疗的物质,往往为“毒”物,毒即是药,药即含毒(有效成分)。
-
轩辕黄帝
黄帝,少典之子,姓姬,号有熊氏,名轩辕。传说为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为中国医药始祖。举凡兵器、舟车、弓箭、文字、养蚕、衣服、音律、算术、医药等,皆始创于黄帝时期。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在我国,固有的道德文化--黄老学说,即指黄帝和老子的学说。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
《文始经》中"养气蓄精"的养生之道
《文始经》是道家三经之一.道家三经:《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说起《文始经》作者尹喜与老子有一段故事.尹喜是周朝幽谷关的守护官,尹喜对老子有久仰之心,老子看透了周王朝内乱衰败,决定西游离开周王朝.一天,幽谷关守护官尹喜见紫气浮关,知道必有圣人来临.尹喜见老子骑着青牛翩翩而来,喜出望外,十分恭敬盛情款待老子.老子见尹喜善根慧根上乘,而愿向尹喜传道.尹喜又请老子著书教诫.老子著五千言《道德经》.
-
松龄长岁月,鹤语寄春秋--寿宴的前世今生
有史记载早的寿宴--周天子倡导以孝治天下据史记载,西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天子王朝。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杖”,指老年人拄的手杖,拄着拐杖的老人是受尊敬的人。杖于家、乡、国、朝之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逐步受到更大范围人们的尊敬。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这算是历史上早的寿宴了。6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如此特殊的礼遇。
-
药食兼用调味品——芥末
芥末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研磨而成的调味品,别名芥子末、芥辣粉.芥末原产于我国,历史悠久,从周朝就已开始在宫廷食用.其味微苦,辛辣芳香,味道十分独特,可用作泡菜、腌渍生肉或拌沙拉时的调料,亦可与生油一起使用,充当生鱼片的美味调料.在日本,自古以来就把芥末用于湿敷等.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就芥末的价值与效用做过论述.
-
滋补佳蔬--山药
山药是冬春时候人们普遍爱吃的美味佳蔬,有"补脾益肾之君"的美誉.我国早在周朝就种植山药,记载早见于<山海经>,叫"薯蓣".汉代既称"薯蓣",又叫"山芋".到了唐代,因代宗皇帝李豫,为避讳改名"薯药".三百多年后的宋英宗皇帝赵曙时,人们为避讳改名"山药",直到现在.山药还有不少别名,如玉延、修脆、延草、儿草、玉芋、野山豆、白药子、蛇芋、淮山药等.
-
5位名医的养生秘诀
现代人十分注重养生,但关于养生的方法众说纷纭,总是让人捉摸不透.为了找到真正的养生秘诀,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周朝闵、廖美琳、陈世益等名医特殊的生活习惯:1.一日三餐与众不同周朝闵是加拿大归国自然医学专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保健中心营养师、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访问教授、上海博极自然医学咨询所主任.周朝闵十分重视饮食养生.
-
中国医学昆虫控制史略
三千多年前,周朝设有控制医学昆虫的官职.使用石灰、草木灰及植物性杀虫剂杀虫.
-
郑州西北郊洼刘两周遗址出土人骨的观测(三)躯干骨
目的: 探讨躯干骨的形态和骨病.方法: 采用观察、测量和拍照方法.结果: 取得了寰椎和枢椎各种径线的长度数据.发现寰枢正中关节囊部分骨化15例,占11.7%.另外发现1例枢椎与第三颈椎骨化,8例胸椎椎体之间骨化,84例腰椎骨质增生与骨化,8例腰椎骶化,3例骶尾骨化,10例胸骨柄体骨化.1例二头肋骨和肋骨骨瘤,3例骶骨裂,2例腰椎体骨瘤和1例强直性脊椎炎被首次发现.结论: 躯干骨各种骨化属于老年退行性病变.
-
郑州西北郊洼刘两周遗址出土人骨的观测(一)性别、年龄、身高和四肢诸长骨的测量
目的: 获得两周时期人骨性别、年龄、身高和四肢骨长度的数据.方法: 采取观察和测量的方法研究761具人骨的特征.结果: 在752具完整骨架中男性456例,占60.64%;女性296例,占39.36%;该组人骨未成年12例占1.60%,青年47例占6.25%,壮年225例占29.92%,中年302例占40.16%,老年166例占22.07%.男性身高1.47~1.70 m,平均(1.58±5.82) m;女性身高1.38~1.62 m,平均(1.53±2.04) m.对四肢主要长骨作了测量,获得了大量数据.结论: 该遗址761具骨架中,男性多于女性.活至老年者仅占22.07%.该遗址人群身高偏低、四肢骨也相应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