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4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陈磊;杨植;高建国;张青云;刘彦春;耿艳侠;张树军

    目的 探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54.6±3.6)岁]行外科手术治疗及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62.0±4.1)岁]行保守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比2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保守治疗8例在住院期间死于动脉瘤破裂1例,随访4例,2例死于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组围手术期术后死亡3例,患急性缺血性直肠炎1例,术后住院(13.4±3.1)d,住院费用为(3.38±0.42)万元,随访22例,无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介入腔内治疗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7.4±1.2)d,住院费用为(11.21±1.55)万元,随访3例,无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切除和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较保守治疗安全可行.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32例短中期结果分析

    作者:谭德立;谭文锋;杨康;廖克龙;张伟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在本科行腔内修复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修复后观察真假腔血流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 本组接受治疗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腔内修复治疗后3~24个月随访,无移植物移位、瘤体破裂、中转开胸和截瘫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短中期结果显示,腔内修复术创伤小、痊愈快、并发症少,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孤立性髂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分析

    作者:方征东;胡何节;王晓天;孙小杰;葛新宝;程灿;汪文锐

    目的 总结孤立性髂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分析其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21例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有4例患者分别接受瘤体切开人造血管移植、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瘤切开分叉型人造血管移植、髂内动脉近远端结扎等传统手术.有17例患者分别接受了单纯髂动脉覆膜支架置入、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联合髂动脉覆膜支架置入、弹簧圈封闭髂内动脉瘤近远端等腔内治疗.1例破裂孤立性髂动脉瘤在急诊腔内治疗过程中,因失血性休克虽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余下病例均治愈出院.4例开放手术者平均手术时间2.83h,术中及术后平均输血900 mL,平均住院时间17.5d.17例采用腔内治疗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8 h,术中及术后平均输血160 mL,平均住院时间7.7 d.仅腔内治疗患者术中造影发现Ⅰ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采用两种手术方式者均未发生输尿管或肠管损伤、臀肌跛行、乙状结肠缺血等并发症.17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过程中,人工血管及支架移植物均通畅,未发现原有动脉瘤扩张.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髂窝脓肿,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有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因其他疾病死亡,其余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临床病例资料可以初步看出,对于孤立性髂动脉瘤,采用传统手术及腔内治疗均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特点,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孤立性髂动脉瘤,采用传统手术的可控性要好于腔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应根据动脉瘤的解剖形态与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腹主动脉分支型移植物在新型血管模拟装置中应用的腔内修复体外实验

    作者:林晨;陆清声;张再重;黎成金;夏印;景在平;王烈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分支型移植物在体外新型血管模拟循环装置中释放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新型血管模拟循环装置进行腹主动脉分支型移植物的腔内修复体外实验,记录腹主动脉分支型移植物腔内释放的总次数和成功次数,评估移植物释放前后各分支血管的压力变化、移植物各部分固定在位情况,观察是否有支架内漏情况,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留取影像学资料.结果 腹主动脉分支型移植物腔内释放成功率为100% (30/30),各分支血管在移植物释放前后压力无明显变化(P>0.05),移植物直筒部分、分支部分和分叉部分均顺利释放,固定在位,无支架内漏发生,血管造影显示移植物在位良好.结论 腹主动脉分支型移植物在新型血管模拟循环装置中释放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8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手术早中期随访结果分析

    作者:师天雄;解孝章

    目的 随访85例经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体会.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获取患者主动脉夹层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直视下对所有患者行腔内修复,按照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的方案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5.3% (81/85),临床成功率为91.8% (78/85),术后住院期间死亡8例,均为急性期手术死亡,无慢性期死亡病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接受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慢性期患者高(38.2%比13.3%,P<0.05).左锁骨下动脉完全封闭13例,部分封闭22例,术后未出现明显的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41例患者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而又未覆盖者,腹主动脉段假腔内血栓化不明显.其余不存在远端破口者在随访过程中腹主动脉段无新发破口出现.结论 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在慢性期,腔内修复均是Stanford B型夹层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慢性期行腔内修复较急性期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右侧椎动脉通畅且颅内Willis环完整的病例,可以直接行左锁骨下动脉封闭,不必先期或一期行颈动脉旁路手术,如果术后出现不能缓解的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并确定是由于左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可行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对于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而又未覆盖者,需要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处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 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附1例报道

    作者:袁丁;左萧;黄斌;周轩;胡耀;杨轶;熊飞;赵纪春;康裕建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对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前评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获取严重扭曲瘤颈的腹主动脉瘤CT数据,3D打印腹腔干以下腹主动脉和双侧髂总、髂内外动脉,并分析3D打印模型术前评估的效果.结果 3D打印模型能够术前预测严重扭曲瘤颈的腹主动脉瘤支架释放前后的形态改变情况,并可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结论 3D打印技术尤其适用于复杂解剖条件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评估.

  • 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作者:唐涵斐;郭大乔;唐骁;史振宇;王利新;林长泼;严栋;符伟国

    目的 总结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经验,并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中心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完成的14例栓塞治疗EVAR术后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结果、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14例患者栓塞治疗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技术成功率为100% (14/14),即刻临床成功率为100% (14/14),手术时间(124.3±11) min,每例患者使用造影剂(127±15)mL,每例患者手术使用弹簧圈(7±2)个.围手术期间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下肢麻木,其余患者无穿刺导致的并发症,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出院.12例患者获得3~ 57个月(平均17.3个月)的随访,1例仅栓塞供血动脉的患者及另2例仅栓塞瘤腔的患者在术后发现内漏复发,但瘤体未明显增大,未再次接受腔内治疗,继续随访.结论 栓塞治疗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患者是安全的,能够有效地阻止动脉瘤瘤腔的进一步扩张.由于Ⅱ型内漏复发率高,术后的随访工作尤为重要.

  • 肾下腹主动脉瘤的治疗

    作者:谷涌泉;汪忠镐;张建;齐立行;俞恒锡;李建新;郭连瑞;罗涛;崔世军;陈兵;杨盛家;吴英锋;董宗俊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外科及腔内介入治疗方法,以提高其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195例,其中男155例,女40例.年龄35~80岁,平均56.5岁.瘤体直径>5 cm 者183例,4~5 cm者12例.动脉瘤破裂行急诊手术者20例;择期手术175例,其中行开腹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术139例,行血管腔内修复术36例. 结果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于术后30 d内分别死亡6例;余均获随访1个月~21年,平均8.7年,死亡16例,与血管手术有关的5例.腔内修复术中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内漏8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3例;6个月后CT检查:自行愈合6例,未愈合2例,但动脉瘤腔增大.迟发内漏1例,为Ⅱ型内漏,行介入栓塞后愈合. 结论随着血管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血管腔内修复技术的开展,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将会不断提高.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作者:何庚戌;周峰;濮仁富;刘俊堂;刘颖;吴海永

    自2006年2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1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现总结其治疗经验.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2~65岁.突然发作胸背部撕裂样疼痛9例,胸部憋闷不适3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例,高血脂8例.心电图示:ST段改变6例;CT主动脉造影显示:降主动脉壁之间有血肿12例,并累及腹主动脉8例.给予药物治疗8例(转为腔内支架植入治疗2例);CT显示降主动脉壁有粥样硬化穿透性溃疡、局部出现夹层并有增大趋势、以及经药物治疗疼痛不缓解或血压不易控制的患者接受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4例,从确诊至腔内支架植入时间为15 d~2个月.

  • “一站式”主动脉疾病个体化治疗

    作者:郑智;郭倩男;刘赋斌;王海灏;刘纯;周雁荣;魏翔;潘友民

    目的 探讨“一站式”杂交手术室在主动脉疾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杂交手术室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主动脉疾病手术2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3例、女54例,年龄24~83(54±12)岁.结果 行单纯腔内修复术(TEVAR/EVAR)132例,其中简单型122例,复杂型10例.个体化开窗治疗61例.杂交手术54例.围术期死亡率3.6% (9/24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 (29/247).术后随访1年,发生术后并发症的29例患者经治疗均好转出院,随访期间死亡5例,生存率98.0% (242/247).结论 “一站式”主动脉疾病个体化治疗的近期临床实践已经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但还有待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证实.

  • 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刘日辉;杨俊波;陈家军;聂荣华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基层医院施行该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对7例复杂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同期杂交手术治疗.男2例、女5例,年龄45~64(50.0±8.3)岁.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示主动脉夹层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mm4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例,其中1例合并胸主动脉壁多部位钙化,冠状动脉CTA示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约70%.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手术室先期行颈部切口完成主动脉弓分支旁路手术,术毕转送导管室行股动脉切口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同期完成前降支支架植入术.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1例术后发生少量Ⅰ型内漏.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CTA证实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支架无明显移位.随访7例,随访时间3~24(12.0±3.6)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恢复正常生活.6例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或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1例少量Ⅰ型内漏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假腔内仍有造影剂显示,但部分血栓形成,假腔程度及范围较术前变小,真腔明显增大,术后6个月复查内漏消失.所有患者未见脑部和肢体缺血征象. 结论 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武日东;石毅;李勇辉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rotic aneurysms, AAA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有文献报道,在大于50岁的患者中, 男性人群的发病率为4%~8%,女性人群的发病率为0.5%~1%[1].破裂是腹主动脉瘤严重的转归,死亡率高达80%[2]. 约25%的破裂腹主动脉瘤 (ruptured abdominal arotic aneurysms, rAAAs)患者在入院前死亡;约51%的患者在入院后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死亡[2]. 2008年美国统计的发病率为16.8/10万人,瑞典统计的2006年至2010年的发病率约为8.6/10万人, 挪威统计的2010至2012年发病率约为11/10万人,我国尚无这方面数据,预计发病率较西方低[3-5].近年来,破裂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略有下降, 主要归功于疾病筛查与择期腹主动脉瘤的修复,以及手术技术的提高[6].

  •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1例

    作者:袁正强;李芝峰;李杰;徐敏;聂鹏;刘丹;张文辉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循环血液进人主动脉壁内并分离其中层所形成的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是一种具有致命危险的主动脉疾病.据文献报道,AD年发病率为5~10/100万[1],男性易患,如不及时治疗,早期死亡率高达每小时1%.

  • 超声介入引导与血管造影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效果对比

    作者:陈云政

    目的 探究超声介入引导与血管造影下进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效果对比.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汝南县人民医院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56例,均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26例患者行全超声介入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设为超声组,其余30例患者均在C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导下进行手术,设为造影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超声组手术成功25例,成功置入支架25个,成功率96.2%,造影组手术成功30例,成功置入支架30个,成功率100.0%,两组手术成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x2=0.962,P> 0.05);超声组与造影组相比呼吸机使用时间、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造影组,但手术费用显著低于造影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新发内瘘、支架移位、支架塌陷、脊髓损伤、心肌梗塞等并发症,超声组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l例,造影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1例,脑血管意外l例,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对比无显著差异(x2=0.997,P>0.05).结论 超声介入引导下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疗效确切,相较于造影手术具有安全、廉价、便捷的优势,但对于肥胖等因素导致超声显像不清者仍难以适用,建议临床可根据患者需求进行手术方案的选择.

  • 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瘤

    作者:陈一平;陈济铭;郭平凡;官怀文;陈仲武;郑捷

    外科手术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但由于解剖位置关系,操作比较复杂,创伤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如截瘫)和死亡率高达17%和26%[1].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瘤(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它具有创伤小、病人恢复快等特点.本文报告了我院近期(2003-04-2005-12)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4例主动脉瘤患者,并对所遇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封堵左锁骨下动脉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0例分析

    作者:杨帆;邓璐

    目的:分析直接封堵左锁骨下动脉修复锚定区<15 mm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采用直接封堵左锁骨下动脉修复40例锚定区<15 mm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40例患者中39例成功植入覆膜支架,准确覆盖夹层破口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例因主动脉迂曲无法植入,平均手术时间(52.4±6.8)min,平均住院时间(5.8±1.8)d,术后随访48个月,无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院支架移位1例;左上肢缺血2例,其余患者效果良好。结论直接封堵左锁骨下动脉修复锚定区<15 mm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必须根据willis环及左椎动脉情况选择术式。

  • 血管外伤的复合治疗

    作者:胡志鹏;苟伟;赵刚;高峰利;徐俊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在血管外伤诊治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血管外伤患者的住院和随访资料.血管病变类型包括血管破裂、假性动脉瘤、夹层形成及动静脉瘘.17例采用完全腔内技术进行血管修复,主要采用覆膜支架及弹簧圈技术.腔内技术+传统外科95例:覆膜支架+外科清创18例;近端球囊阻断+血管重建15例;血管造影+血管重建62例.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2例截肢、2例死亡.随访过程中8例出现移植物闭塞,其中3例行再次处理.结论 复合手术在血管外伤的诊治过程中有着快速、微创和安全等优势,短期疗效满意,但长期效果还需观察.

  • 经人工血管旁路定位左颈总动脉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1例

    作者:戈小虎;刘杰;李雪松

    我院采用辅助性右一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旁路,并通过旁路人工血管,置导管至左颈总动脉精确定位,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repairEVR)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1例,现报告如下.

  • 开胸和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破裂

    作者:朱云峰;张晓膺;狄冬梅;蒋南青;葛红卫;吴元兵;朱永斌

    目的 总结外伤性主动脉破裂的救治经验.方法 2001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17例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患者.其中1例因入院后1 h死于失血性休克未行手术治疗;9例施行开胸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双腔气管插管,体外循环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心脏不停跳部分转流,转流时间35~139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87 min.7例手术成功者中1例行主动脉直接修补,6例行人工血管置换.其余7例施行腔内修复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经右侧股总动脉入路将覆膜支架置放于主动脉破裂处.结果 1例未手术者死于失血性休克.开胸手术组7例治愈,2例死亡;手术时间100~180 min;7例治愈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年,随访期内无死亡.腔内修复组7例全部治愈,手术时间50~70 min;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6例术后2~5个月复查CT见主动脉周围无造影剂外溢,主动脉周围血肿消失.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安全、简单、效果明确.但选择开胸手术还是腔内修复术要根据患者合并多发伤的情况、医院的设备条件及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来决定.

  • 下肢创伤性动静脉瘘的腔内修复治疗

    作者:王海涛;姜维良;张英男;孙庆峰;马军;吴旻恺

    创伤性动静脉瘘(traumatic arterio-venous fistula,TAVF)是一种较少见的血管损伤,多由锐器造成急性血管穿通伤,因诊断和治疗延误而导致的后遗病变.多见于下肢,常表现为肢体肿胀、静脉曲张等,瘘口较大者还可造成充血性心力衰竭.近年来,我科采用覆膜支架血管内腔内修复,为治疗此病提供了一个创伤性小、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方法.现将2005~2008年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TAVF患者报告如下.

187 条记录 9/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