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布洛芬混悬液对儿童高热退热疗效的临床观察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处理不当常可致小儿惊厥.我科2010年5至12月对88例高热患儿分别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混悬液进行治疗,观察2种药物退热效果.现报告如下.
-
小儿高热的护理
正常体温由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与散热平衡来维持,任何原因促使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均可使体温上升.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极易引起发热.发热可加强白细胞吞噬作用,且直接影响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因此是一种有利的生理防御现象.一般机体反应较好的小儿感染时发热可较高,但与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较多,以感染性发热较为常见,许多传染病的早期常以发热出现,发热过高和长期发热均给患儿带来很多危害,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消耗,代谢失调,神经、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等.由于脑细胞极度敏感,故高热患儿易产生抽搐,因此做好高热护理极为重要.
-
不同物理降温护理方法对高热患儿降温效果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的物理降温措施在高热患儿中的降温效果.方法:将绍兴市柯桥区齐贤医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80例高热患儿随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物理降温,对照组采用30℃酒精擦浴,观察组采用38~39℃酒精擦浴+按摩.比较两组患儿的降温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擦浴30min、45min后的体温低于对照组,体温下降值大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哭闹例数少于对照组,降温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热酒精擦浴联合按摩能够迅速降低高热患儿的体温,且能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值得推广.
-
从血液中分离出一株山夫顿堡沙门菌
2002年9月,从1例高热患儿的血液中分离出山夫顿堡沙门菌(S.senftenberg).患者,女,13个月.腹疼、腹泻,体温39.5℃,实验室检查:血WBC 2.5×109/L.粪便稀,WBC 2~6/HP,RBC 1~3/HP;血培养2次均分离出沙门菌属的细菌.
-
儿童输液区高热患儿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目的为使高热患儿家长更好地掌握高热患儿的护理及保健知识.方法采取集中或单一口头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电视播放节目等方式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教育后患儿家长对高热患儿的护理及保健知识比教育前有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沟通,提高病区满意度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对高热患儿家长做好健康教育,能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提高家长对高热患儿的护理及保健能力.
-
布洛芬两种给药方式退热效果对比观察
目的:为寻求一个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容易被患儿接受的药物降温方法.方法:采用布洛芬口服和灌肠两种给药方法,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用药30 min后,灌肠给药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口服给药(P<0.01);用药60 min后,两者降温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灌肠法给药降温效果起效快、明显优于口服给药.
-
从患儿血液及脑脊液中同时分离出依鲁慕沙门菌
2004年9月,从1例高热患儿的血液及脑脊液标本中同时分离出依鲁慕沙门菌(Salmonella irumu).患儿,女,2个月.足月顺产,出生体健,母乳喂养,患儿及母亲均无传染病及疫区接触史.
-
从血液中分离出一株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2002年5月,我们从1例高热患儿的血液中分离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该菌实属少见,报道如下.
-
自制一次性冰帽与普通物理降温对婴幼儿高热的降温效果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自制一次性冰帽对婴幼儿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将入选的106名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自制一次性冰帽进行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头部物理降温,比较两组的降温效果。结果1小时、2小时、3小时实验组体温降至37.5℃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热患儿使用自制一次性冰帽进行物理降温方法方便,适用,其降温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小儿高热惊厥120例急救护理体会
高热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约为成人的5~10倍,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多见[1].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大小便失禁,惊厥发作时间过长未及时抢救或反复发作可导致脑严重缺氧发生脑水肿,严重者可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死亡.因此及时控制高热患儿的体温,避免惊厥发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科自2004年~2006年8月共收治高热惊厥患儿120例,通过及时抢救全部治愈出院.
-
双氯芬酸钠栓与复方小儿退热栓退热效果比较
小儿高热是儿科门诊常见急诊之一.我们对肛温≥ 39℃的发热患儿,分别给予复方小儿退热栓与双氯芬酸钠栓,比较两者的退热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2010 年12 月至2011 年6月门诊就诊的2~12 岁高热患儿68 例;发热3.5~26h,平均18.9h;直肠温度39.0~41.7℃,平均39.4℃.患儿就诊前6h 均未用过药物.将68 例分为对照组33 例和观察组35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6.5 ±4.0)岁.观察组男20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6.8 ±4.4)岁.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性别、年龄等情况相似.
-
清开灵注射液直肠给药退热的疗效观察
自2004年6月开始,我院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分别采用清开灵注射液直肠给药、安瑞克口服与安痛定肌注,现将退热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预防患儿高热惊厥复发的护理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主要发生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中.惊厥发作时可造成患儿大脑暂时性缺血、缺氧,如惊厥反复多次发作,持续时间长,可引起大脑局部的损害而致癫痫.因此如何及时控制高热患儿的体温,避免惊厥发作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将如何有效、及时地控制患儿体温避免高热惊厥发作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安乃近保留灌肠用于高热患儿降体温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安乃近保留灌肠用于高热患儿降体温的效果.方法 将486例体温在39℃以上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43例:用安乃近5-10mg/kg加入生理盐水(温度36℃~37℃,高热患儿可用4℃)20ml保留灌肠;对照组243例口服安乃近5-10mg/kg,30 分钟后测量体温,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降温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X2 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乃近保留灌肠是高热患儿理想降体温的方法.
-
43例高热患儿惊厥急救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伴意识障碍,是小儿时期的常见急症,以婴幼儿多见,以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为常见.高热惊厥的患儿大多预后良好,常发生于6个月至4岁小儿,惊厥多在发热早期发生,常在发热12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短暂,在一次发热疾病中很少连续发作多次,发作后意识恢复快,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高热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
-
高热患儿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降温效果的探讨
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常首选布洛芬口服混悬液来施行降温.教科书要求在体温单上刻画降温30min后的体温,但在实际临床中我们发现,施行降温措施30 min后体温下降并不显著,有时甚至升高,降温后多长时间更能有效观察降温效果,已成为儿科护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就此我们做了大量临床观察并进行了认真分析,现报道如下.
-
移情护理对急诊高热患儿父母焦虑、抑郁情绪及期望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移情护理对急诊高热患儿父母焦虑、抑郁情绪及期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高热患儿父母124人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移情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父母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 Herth 希望量表(HHI)测评数据。结果:通过干预,两组患儿父母 SAS、SDS 和 HHI 总评分均优于干预前,其中研究组 SAS、SDS 评分较对照组低,HHI 总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对急诊高热患儿父母实施移情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期望水平,提升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患儿预后。
-
对高热患儿家长的健康指导
高热是小儿的常见病症.据调查,90%以上患儿家长缺乏此病症的相关知识,甚至存在认识误区.因此,对高热患儿家长的健康指导尤为重要.给予患儿家长口头讲解结合操作示范,使家长掌握对高热患儿的护理常识,为积极应对疾病提供帮助.
-
温热酒精与常温酒精擦浴高热患儿的降温效果
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而高于39℃(腋下温度)发热则使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循环加快,心脏负担增加,呼吸频率加快,机体消耗增加,各系统功能发生障碍.长时间高热可损伤脑组织,故积极控制高热,是治疗原发病的重要环节[1].
-
小儿冰帽的制作
发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高热患儿采用头部物理降温法是一种比较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传统的小儿头部物理降温法是在患儿头枕部放置冰枕,前额部用毛巾冰敷等.目前常用的是冰袋、冰帽降温,在临床上我们使用的冰袋、冰帽操作繁琐、准备材料时间长、在使用中易漏水,发热患儿多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备用的冰枕、冰帽不能满足需求等现象,为此浪费了不少时间.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了一个既方便操作,又不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的新方法.现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