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骨细胞(Hos8603)与强韧化纳米人工骨支架的联合培养

    作者:陈岗;李家顺;贾连顺;吕宏;叶晓健;戴伯军;蔡舒;张立德

    骨组织工程是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将一定数量的成骨细胞接种到具有空间三维结构的支架材料上,在体外或植入体内联合培养,获得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骨组织[1].

  • 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人工骨修复下颌骨缺损149例临床分析

    作者:ZIN Mar Aung;韩文卿;陈骁俊;林力;张艳;徐海淞;柴岗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设计、制造人工骨精确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颅颌面中心治疗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对随访半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三维重建CT影像测量数据;随机测量术前、术后3个关键解剖点并进行误差统计,评估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精度价值;回顾性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等指标,进一步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01年7月至2016年7月共有163例患者接受了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人工骨修复治疗下颌骨缺损,其中149患者满足统计条件;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效果的平均距离误差为(1.27±0.15) mm,手术时间为(2.5±1.2)h,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结论·三维设计打印人工骨是一种精确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靠技术,依靠定量设计及术前模拟,简化了手术难度,提高了手术精度,患者满意度较高,手术并发症少且长远疗效可靠.

  • 羟基磷灰石复合细胞因子bFGF人工骨研究进展

    作者:蒋欣泉;潘可风

    寻求和研制理想的骨移植材料是生物材料学科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羟基磷灰石作为骨移植物已广泛应用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具有促进成骨的作用.本文就羟基磷灰石复合bFGF人工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辅助锁定支撑钢板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型骨折

    作者:汤永华;马玉海;曹烈虎;苏佳灿

    目的 观察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纳米人工骨辅助锁定支撑钢板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复合BMP-2纳米人工骨辅助锁定支撑钢板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8例.全部患者在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以明确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以及骨折碎片翻转的方向.按照骨折AO分型标准,C型骨折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 术后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分,优14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上肢功能评分为O~30分,平均为(6±1)分.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12±6)个月.随访时X线片显示,在术后8~18周后均获骨性愈合,完全骨代替.平均愈合时间为(12±3)周.植入骨被完全吸收,被新生骨替代,骨缺损处均得到满意修复,达到临床愈合,人工骨与周围骨组织接触良好,无骨溶解、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无异物、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高热、皮疹等过敏反应.伤口全部愈合,无红肿、渗液等不良反应,心电图及生化指标未因植入物而发生异常变化.结论 复合BMP-2纳米人工骨辅助支撑钢板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避免复位后骨量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复合BMP-2纳米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明胶海绵和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充填治疗颌骨囊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常山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之一,治疗方法很多,而囊肿刮除后骨腔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步骤.近年来,我们采用两种方法充填骨创治疗颌骨囊肿:第一组采用抗菌素加明胶海绵治疗52例颌骨囊肿;第二组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充填治疗60例颌骨囊肿,均收到较满意疗效.

  • 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再血管化研究

    作者:朱伟民;王大平;熊建义;陈信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的骨缺损修复作用并观察骨重建过程中再血管化过程.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在单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然后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进行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作为实验组,以普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2,4,8和12周分别行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监测在骨缺损修复中再血管化的过程,并以X线、组织学检查作比较.结果 通过ROI方法定量对比两种材料植入区和正常区放射性浓集比值,Nano-HA人工骨组成骨代谢明显优于HA人工骨组,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优异的成骨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监测骨修复再血管化过程敏感、直观、可靠的方法.

  • 不同植骨材料在良性骨肿瘤患者植骨重建的疗效

    作者:马中瑞;王文己

    目的 探讨不同植骨材料在良性骨肿瘤患者术后植骨重建的疗效.方法 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甘肃武威民勤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良性骨肿瘤患者,根据植骨重建术使用的植骨材料分为异体骨组,羟基磷灰石组、硫酸钙组,每组各40例.比较3组患者植骨后愈合速度、愈合率、经济成本.随访2~5年,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异体骨组、羟基磷灰石组、硫酸钙组术后12个月愈合率分别为97.5%、92.5%、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骨组初步愈合时间短于羟基磷灰石组和硫酸钙组(P<0.05),羟基磷灰石组和硫酸钙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异体骨组、羟基磷灰石组、硫酸钙组肢体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5%、85.0%、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KP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异体骨组术后6个月、12个月KPS评分均高于羟基磷灰石组和硫酸钙组(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8个月3组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骨组治疗费用0.95~1.53(1.21±0.57)万元;羟基磷灰石组治疗费用0.93~1.36(1.18±0.34)万元,硫酸钙组治疗费用0.84~1.17(1.03±0.34)万元;3组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酸钙和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骨愈合率与异体骨植入相似.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人工骨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

    目的 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工骨材料的预制件植入人工形成的兔颅骨临界缺损区域内,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及锝(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核素骨显像检查评价该材料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并动态评价修复后受植区内的骨代谢变化.结果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生物活性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颅骨及其颅内代谢无影响,可在兔颅骨临界缺损区域内引导骨再生.结论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生物活性人工骨材料具备骨缺损修复材料所需的良好生物学特性.

  • 纳米人工骨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永辉;沈铁城

    创伤、肿瘤切除和畸形矫正等因素造成的骨缺损、骨不连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疾病.长期以来,临床所用的骨修复材料主要是自体和异体骨移植物两类.自体骨移植虽是理想的植骨材料,但由于自体骨来源有限,且会造成供骨区的各种并发症,故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异体骨虽然来源相对充足,但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而影响了移植的成功率.随着材料学的不断发展,应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生物材料--纳米人工骨,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该生物材料模仿天然骨的成分及结构特征,可为细胞提供与天然骨相类似的微环境,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纳米 人工骨 骨缺损
  • 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持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25例疗效观察

    作者:汪强;孙俊英;马良波

    目的 观察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持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析采用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的25例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翻转方向.凡骨折塌陷>5 mm,且伤前无关节退行性变者,均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 除1例Ⅱ度开放性骨折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经6个月~3年(平均1.8年)的X线片和功能随访,维持解剖复位者21例(占84%);按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22例(88%).结论 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多孔磷酸三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多种材料对椎板切除术后粘连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磊;刘璠;张烽;王友华;王洪;刘文虎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索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粘连材料的效果,为临床防粘连材料的使用提供新选择.方法:新西兰兔54只,随机分成6组;行椎板切除术动物造模,6组依次设为缺损区旷置组(A组)、小肠粘膜下层覆盖组(B组)、透明质酸纳凝胶覆盖组(C组)、人工骨板覆盖组(D组)、自体脂肪层覆盖组(E组)及地塞米松组(F组).术后4w,8w,12w分批取材,4w,8w和12w的标本行大体和光镜检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4w和12w的标本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A、D、E、F组早期均见硬膜外纤维组织增生明显,B、C组早期硬膜外瘢痕形成少.后期A、C、D、E、F组硬膜外形成致密瘢痕,与硬膜难以分离,B组硬膜外轻度增厚,硬膜外腔未见明显纤维组织增生或粘连.分别按Rydell、改良Nussbaum标准分级,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统计分析显示B组与A、C、D、E、F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肠黏膜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效果优于其它材料.透明质酸钠早期对预防硬膜外粘连有效,长期效果不佳.人工骨自体脂肪和地塞米松对预防椎板切除术硬膜外瘢痕粘连效果不佳.

  • 磷酸钙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倪锋;刘益飞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常见.手术重建成为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首选,而目前常采用自体胭绳肌肌腱作为移植物.因此肌腱与骨隧道的愈合,成为影响术后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ACL重建术后腱一骨隧.道填充磷酸钙的动物模型,研究其促进腱一骨愈合的效应,探讨肌腱在骨髓道内的愈合过程,阐明腱一骨愈合的组织学改变.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动物选用24条雄性成熟比格犬.先行切断双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取同侧后肢趾长屈肌腱作为移植物,采用悬吊式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实验动物分为磷酸钙组和空白组.磷酸钙组于股骨腱骨隧道中注入磷酸钙,空白组无任何填充物.分别于术后1、2、3、4、6月取材做大体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观测.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2、3、4月时,磷酸钙组腱骨界面纤维连接明显强于空白组;6月时.各组愈合程度相识;生物力学方面,术后1月时,磷酸钙组腱骨界面的抗拉脱强度高于空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磷酸钙能促进腱骨愈合,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 EH复合型颈椎螺纹融合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作者:徐耀增;刘义荣;吕书军;王树金;董天华

    目的评价EH复合型颈椎螺纹融合器(EHTF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后,在恢复颈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的基础上,用环锯进一步去除骨赘,植入EHTFC.30例中,21例接受1个节段的固定,9例接受2个节段的固定.结果 30例无术中并发症,术后无感染.随访6~30个月,EHTFC无塌陷、变形或移位,周围无透亮带.术前JOA评分为5~13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术后改善率为83%.结论 EHTFC能提供即刻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恢复维持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弧度,EHTFC能完全有效地替代自体髂骨植骨,避免取骨部位的并发症.

  • 开放骨缺损海水浸泡感染后人工材料修复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敏;朱庆生;洪建明;胡学峰

    目的 观察海水浸泡开放骨缺损感染后的人工材料修复组织病理及骨折骨痂生长影像学变化.方法 取成年犬于挠骨中段截骨制成开放骨折并骨缺损2 cm动物模型,海水浸泡伤口 2h为实验组,对照组开放伤口自然暴露2h,伤口感染后分别取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存在细菌感染共48只,其中实验组感染24只,对照组24只.实验组随机分成两组,给予行伤口清创,分别以纳米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酸胺66复合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骨段植入及CPC(自固化磷酸钙calcium phosphate cement)凝固体植入,各12只;对照组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伤口清创后以纳米材料骨骨段及CPC凝固体植人,各12只.所有实验动物均以玻璃纤维石膏绷带固定,定期给予敏感抗生素肌内注射.术后2月观察各组动物骨缺损骨折端的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变化.结果 ①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纳米骨与CPC间组织病理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术后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以及纳米骨与CPC间断端骨痂组织愈合等级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海水浸泡开放骨缺损感染后人工材料修复比自然暴露骨缺损修复效果差;开放骨缺损感染后CPC凝固体植人较纳米骨骨段植入修复效果好.

  • 人工骨和自体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比较研究

    作者:田春来;潘哲强

    目的 比较研究人工骨和自体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3例胫骨平台Ⅱ、Ⅲ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后,18例行人工骨(β-TCP)植骨钛板内固定,15例行自体骨植骨钛板内固定.随访12~24个月,根据Merchant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X线表现评价胫骨平台术后塌陷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按Merchant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胫骨平台术后再塌陷>2 mm的患者自体骨组有13例,占本组患者总数的86.7%,人工骨组12例,占66.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骨组胫骨平台术后再塌陷发生时间多在术后2周至12周,而人工骨组再塌陷时间多在术后6周至6个月,后者发生再塌陷时间较前者明显延迟.结论 人工骨植骨钛板内固定在预防平台骨折术后关节再塌陷较自体骨植骨具有优势.

  • 分期手术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16例

    作者:李永福

    开放性跟骨骨折发生率较低,约占跟骨骨折的3豫~12豫[1-2],然而因骨折类型复杂、软组织损伤重,解剖复位困难,处理不当易出现感染、骨髓炎,甚至截肢等严重并发症,治疗相对棘手。2008年1月-2012年11月,我们通过分期手术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16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 腭板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植骨修复腭裂的护理

    作者:林艳芳;魏崇烈;梅彩霞;邵丽红

    总结38例腭板骨缺损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植骨修复腭裂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口腔准备、饮食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呼吸道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认真做好出院指导.38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1~5年,除4例发音时有鼻音外,其余发音均正常.

  • 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

    作者:胡文林;夏增兵;唐慧斌;朱建祥

    目的 研究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4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植入的治疗方法,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记录相关并发症,并采用Neer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46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46例均骨性愈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其中优14例,良27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89.1%.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患者可以早期锻炼,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微型钢板加人工骨植骨治疗桡骨小头骨折

    作者:彭亮;项东;董刚;俞霞;周辉

    目的 观察微型钢板加人工骨植骨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微型钢板加人工骨植骨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36.5岁.观察其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 本组14例患者,13例术后获得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8~12周内骨折愈合,无骨折不愈合、无桡骨头缺血性坏死情况.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8例,良4例,一般1例,优良率达92.8%.结论 微型钢板加人工骨植骨治疗桡骨小头骨折具有骨折愈合快、复位理想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纳米人工骨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魏家森;陈哲;王军;曾晗冰

    目的:观察伤椎置钉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采用短节段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对侧椎弓根漏斗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无“蛋壳样”变;无断钉、断棒现象;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后凸Cobb角无明显增加;无人工骨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结论经伤椎置钉结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椎体高度,降低内固定失败风险。

373 条记录 9/19 页 « 12...6789101112...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