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EPO对铁调节蛋白Hepcidin表达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正常小鼠、急性炎症小鼠和慢性病性贫血(ACD)小鼠模型中对hepcidin mRNA表达的影响.通过小鼠背部皮下双肩胛骨间脂肪垫内注射松节油的方法建立急性炎症模型和ACD模型.正常小鼠、急性炎症期小鼠和ACD小鼠腹腔注射EPO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肝脏hepcid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长期慢性炎症并未使小鼠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显著升高,但单次注射松节油可以使小鼠肝脏hepcidin mRNA水平一过性显著升高.腹腔注射EPO能够抑制正常小鼠、ACD小鼠与急性炎症小鼠肝脏hepcidin mRNA的表达.ACD小鼠在注射EPO后血红蛋白水平与肝脏hepcidin mRNA表达水平呈线性负相关.结论:皮下多次注射松节油可以建立ACD模型.在ACD发病过程早期肝脏hepcidin mRNA升高,在此之后恢复正常.EPO在正常条件、急性炎症条件和慢性炎症条件下均可抑制hepcidin mRNA的表达.
-
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骨髓浆细胞系异常增生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和感染等[1].贫血的发生率在初诊患者达70%,随着疾病的进展,几乎所有患者终均出现贫血.和慢性病性贫血(ACD)一样 ,MM所致贫血通常也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其主要原因为大量的骨髓腔被骨髓瘤细胞侵占红系生成受抑、肾功能受损、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伴发的自身免疫性溶血、出血等,目前认为白细胞介素-6(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产生过多引起的红细胞生成抑制、代偿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不足和铁利用障碍在MM贫血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现将若干进展综述如下.
-
老年人贫血110例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对110例老年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缺铁性贫血39例(35.5%),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24例(21.8%),肾性贫血10例(9.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8例(7.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例(6.4%),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4.5%),混合性贫血6例(5.5%),慢性病性贫血5例(4.5%),急性白血病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各2 例(各占1.8%),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各1例.39例(35.5%)患者同时存在一种以上合并症,其中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肝肾功能损害3例、老年痴呆2例.提示老年贫血患者病因复杂,合并症多,表现不典型.临床医师应开拓思路,避免漏诊或误诊.
-
肾性贫血的治疗
以慢性肾脏病为基础病因的贫血,占慢性病性贫血的23%~50%[1~3],慢性肾脏病并发慢性肾衰时常有贫血(肾性贫血).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此外,铁的摄入减少,血液透析过程失血或频繁的抽血化验,使患者合并缺铁性贫血.叶酸缺乏、体内缺乏蛋白质、骨髓抑制、红细胞寿命缩短,也是肾性贫血的原因之一.
-
老年贫血104例临床分析
本文总结104例老年贫血患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104例住院患者年龄60~99岁,其中男性78例,女性26例;缺铁性贫血26例,慢性病性贫血28例,慢性病合并缺铁27例,巨幼细胞贫血23例.
-
探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治疗慢性病性贫血的疗效
目的:评估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治疗慢性病性贫血的疗效。方法:筛选2010年04月至2016年04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病性贫血患者共20例,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分析治疗后“有效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宽度”、“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20例患者:“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95.00%(19/20);且治疗前后患者“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宽度”、“血红蛋白”等指标对照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对慢性病性贫血患者展开治疗时,建议选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大大改善患者有效率。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慢性病性贫血 疗效 -
慢性病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慢性病性贫血(ACD)是临床上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仅次于缺铁性贫血(IDA).ACD的特征是铁代谢障碍,患者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均低于正常,铁蛋白增加,常伴有炎症、肿瘤、结缔组织病,且其中有些患者可能合并有缺铁,这类患者常被误诊为"非典型缺铁性贫血".若能熟悉ACD及血液指标特点,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可能会在诊断上得到启示.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老年慢性感染性贫血疗效
慢性病性贫血是由慢性感染、慢性炎症、恶性肿瘤和创伤持续1~2月后引起的一种继发性贫血,但不包括溶血、出血、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及肿瘤细胞浸润骨髓等原因所致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各种贫血中列第2位,仅次于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之一[1-2].
-
慢性病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慢性感染、炎症及肿瘤性疾病所伴有的贫血通常称为慢性病性贫血(ACD),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之一.本病以介导免疫或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及干扰素等产生增多为特征.ACD演变的全过程均与细胞因子有关,包括红细胞寿命缩短、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反应迟缓、红细胞系集落生成受损以及网状内皮系统贮存铁动员障碍.本文就慢性病性贫血的定义、诊断、病理生理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慢性病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缺铁性贫血 细胞因子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老年慢性病性贫血20例
目前相关文献对老年贫血的病因分析较多,对老年慢性病性贫血(ACD)的治疗报道不多.老年ACD在临床较常见,如果贫血状态得不到纠正,患者会表现一系列全身症状以及脏器缺血、缺氧表现.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病性贫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病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12月至2013年6月慢性病性贫血患者200例,按照治疗药物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E-PO),对照组行常规原发病治疗。治疗8周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以及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95例心悸气短、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慢性贫血病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血液学指标以及血清铁、总铁结合力以及转铁蛋白饱和度相比于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结论对慢性病性贫血患者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慢性病性贫血 对症治疗 -
缺铁性贫血与慢性病贫血的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红细胞相关参数和铁代谢检验项目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IDA)与慢性病贫血(ACD)的临床价值. 方法 分析30例IDA和29例ACD患者的红细胞(RBC)相关参数与铁代谢检测结果;比较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SI)、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ROC曲线特性.结果 RBC、TIBC、铁蛋白浓度(SF)、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RDW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HCT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BC、SI、RDW用于诊断IDA的ROC曲线下分别为0.986、0.457和0.905,对应的优截断点分别为3.23 mg/L,95.5 μg/L和15.56%,其灵敏度为93.3%,86.7%和76.7%,特异性为100%,31.0%和93.1%;TIBC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3.5%.结论 RBC、TIBC、SF、MCV、MCH、MCHC和RDW对诊断IDA非常有临床价值;TIBC、RDW鉴别诊断IDA与ACD时都有很好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TIBC优于RDW.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病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病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病性贫血患者共120例,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所有患者原发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变,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 给予观察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血红蛋白、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平均血红蛋白量、 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病性贫血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慢性病性贫血 临床疗效 -
慢性病贫血与铁调素、Neogenin的相关性
慢性病性贫血(ACD)又称为炎症性贫血,多为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创伤等疾所引起。ACD 的发病与铁代谢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为网状内皮系统铁异常增高,临床上表现为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异常增高等特征。但近有研究表明,铁调素及其上游调节分子Neogenin可能与 ACD铁代谢异常有关。现就慢性病贫血与铁调素及Neogenin的关系综述如下。
-
慢性病贫血的诊治新进展
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又称炎症性贫血,其发病率在各种贫血中仅次于"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和创伤持续1~2月后引起的一种继发性贫血,但不包括溶血、出血、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及肿瘤细胞浸润骨髓等原因所致的贫血.在临床表现上多为轻至中度贫血,早期是由于炎性细胞因子对红系造血抑制而多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随着疾病的发展由于显著低铁血症引起红细胞缺铁而演变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ACD是以血清铁(SI)和总铁结合力(TIBC)均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TS)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SF)增高为代谢特征;以贫血、血清铁含量下降、巨噬细胞铁滞留和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反应能力下降为典型的临床表现[1,2].本文就慢性病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慢性炎性贫血hepcidin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慢性炎性贫血(ACD)大鼠模型中对hepcidi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反复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ACD大鼠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比较药物干预组(EPO)与非干预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内hepcidin mRNA表达的差异与贫血的关系.结果 ACD组hepcidin 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贫血明显;腹腔注射EPO后,hepcidin mRNA的表达降低,贫血改善.结论 hepcidin可能参与了ACD的发生,EPO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抑制hepcidin mRNA表达来影响铁代谢治疗ACD,及早降低hepcidin水平,有利于阻止贫血的发展,为ACD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策略.
-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肿瘤相关性炎症或肿瘤相关治疗导致骨髓抑制(主要是放、化疗)引起的贫血.肿瘤相关性贫血可以发生在肿瘤诊治的任何阶段,其发生与肿瘤类型、分期及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2012年国内的调查显示,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为60.83%,其中轻度贫血40.84%,中度贫血15.67%,重度贫血3.47%,极重度贫血0.84%.发病率较高的肿瘤分别为消化道癌、乳腺癌和肺癌等.研究显示,肿瘤相关性贫血会明显降低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治疗效果,缩短生存期,增加死亡风险;而通过合理的治疗,纠正贫血后,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肿瘤本身及其并发症(如肿瘤侵犯骨髓、溶血、失血、肿瘤相关性炎症等)、治疗手段引起的骨髓抑制(化疗、放疗等)等有关.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目标为"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红细胞输注需求".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补充造血原料(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及输红细胞治疗为其常用治疗手段.
-
老年贫血104例临床分析
本文总结104例老年贫血患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104例住院患者年龄60~99岁,其中男性78例,女性26例;缺铁性贫血26例,慢性病性贫血28例,慢性病合并缺铁27例,巨幼细胞贫血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