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温室颤不阻断升主动脉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
心肌保护一直是心内直视术围术期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手术成败和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我们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423例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的34例重症患者行低温室颤不阻断升主动脉,左心充分引流技术,效果良好,现将此心肌保护技术总结分析如下.
-
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
我们自1995年9月至1997年3月,连续243例行体外循环(CPB)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右胸前外侧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二尖瓣置换27例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手术安全性的不断提高,心脏外科的手术方法和心肌保护措施有了很大改进,微创心脏外科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心血管外科领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2005年4月至2007年10月,我们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不断阻升主动脉低温室颤下行二尖瓣置换手术27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护理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手术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跳液,使心肌得到持续的氧合血灌注,保持心脏有节律的空跳状态.心脏不受高钾、深低温的影响,不遭受停跳、室颤、复苏等非生理性打击[1].为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术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
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346例分析
1997年11月-2008年7月,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346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不阻断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外循环
目的:探讨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的体外循环(CPB)方法。方法:对我院23例不阻断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情况(人工心肺机类型、预充液组成、CPB操作步骤、CPB时间及心肌保护等)做一回顾性总结。结果:CPB时间50~180min(平均85min)。转流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在低温心室颤动下行心室部位的血管桥吻合,并结合多头灌注管的桥灌注的方法较好地保护了心肌。结论:CPB方法采用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低温,室颤,结合多头灌注管的桥灌注的CABG手术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
-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附50例报告)
心肌保护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关键,心脏不停跳正是出于这种理念,其机理是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使心脏得到持续的氧合血灌注的一种手术广泛,保持着较接近生理状态的有氧代谢,酸硷平衡和电解质代谢,故能避免由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高钾停跳液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产生,能有效的防止术后低心排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本组2例瓣膜置换病人EF 33~38%,心功能Ⅳ级,由于不停跳病变心肌没有遭到高K+,低温,停搏,定额等非生理性,避免了再灌注损伤,有效的防止已病变的心肌进一步损害,故术后恢复良好.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二例
我院1999年收治2例因动脉导管未闭(PDA)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后发生残余漏、出现机械性溶血的患者,均急诊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缝闭术。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例,男、女各1例;分别为35岁和26岁。术前均明确诊断为PDA,动脉导管直径分别为2.0cm和1.2cm,均为管形,无肺动脉高压。2例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均于封堵术后12小时内出现血红蛋白尿,胸骨左缘第2~3肋间仍可闻及Ⅱ~Ⅲ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PDA封堵处有残余分流;血常规示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尿液中红细胞200~250/μl,诊断为PDA封堵术后残余漏,机械性溶血,溶血性贫血。1.2 方法患者于出现症状6小时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并行循环后,鼻咽温降至32~34℃时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取头低位,灌注流量降至6~8ml/kg*min。纵形切开主肺动脉远端,见封堵器的肺动脉侧金属伞,取出Amplatzer封堵器后,将Foley's导尿管插入动脉导管的主动脉侧,打水使气囊胀大后回拉,堵塞主动脉侧开口,用4-0丙烯线带垫片行褥式缝合,在导管开口下缘进针,肺动脉前壁出针,线结打在肺动脉外,缝闭动脉导管的内口,后逐渐恢复流量,待鼻咽温升至37℃,血流动力学平稳后脱离体外循环机。低流量时间10~12分钟,平均11分钟;转流时间36~45分钟,平均40分钟。
-
微创心脏外科进展
目的回顾近年来心脏外科微创手术的发展,比较胸部小切口技术、非体外循环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室颤或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心血管外科介入手术、胸腔镜手术以及机器人手术的特点,展望微创心脏外科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