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链球菌M6蛋白的纯化及其在银屑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卢晓燕;冯晓玲;张卓华;那爱华;赵广;孔健

    为了进一步研究A群化脓性链球菌M6蛋白和点滴型银屑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银屑病患者咽部菌群进行分离培养[1]并对培养分离的链球菌中的M6蛋白基因进行检测[2],对检测具有M6蛋白的化脓链球菌菌株再进行增殖培养,然后采用分子筛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对链球菌菌体中的M6蛋白进行纯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呼吸道感染治疗后咽部菌群变化的研究

    作者:张利侠;党淑萍;马娟;杨淑梅

    目的 以健康人咽部菌群为研究基础,研究呼吸道感染经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后咽部菌群的变化.方法 采集2004年1月~2007年12月健康人、呼吸道感染未治疗及治疗后患者的咽拭子各180例进行需氧、二氧化碳培养及厌氧培养.结果 呼吸道感染治疗前、后患者需氧菌密度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厌氧菌密度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的治疗对呼吸道的菌群数量和种类有一定的影响,可诱导细菌耐药性升高,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由治疗前的43.5%上升到65.7%,鲍氏不动杆菌产AmpC酶由治疗前的28.6%上升到44.4%.结论 呼吸道感染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后咽部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失调,甚至会选择出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高耐药条件致病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等.

  • 冬季儿童上呼吸道菌群分布调查

    作者:陈东科;陶凤容;董劲春;宣天芝;许宏涛;胡云建;张秀珍

    上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了解儿童上呼吸道菌群的分布状况,有助于阐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理。我们于2000年1月份,对16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咽部菌群分布调查。 对象 全部165份标本取自北京市某幼儿园3~6岁健康儿童的咽部分泌物,其中男童77名,女童88名。取材当日无流感流行。 方法 用无菌棉棒取儿童咽后壁分泌物无菌封闭保存,1 h内送实验室接种于5%羊血琼脂平板及含50 mg/L万古霉素的兔血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置8%CO2孵箱中,35℃过夜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均按操作规程进行[1],用VITEK试卡将细菌鉴定到种。将分离到的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葡萄球菌,用Nitrocefin纸片进行β-内酰胺酶测试,纸片变红为阳性。对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用苯唑西林(1 μg)纸片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按NCCLS标准[2]进行判断。实验用Ⅹ、Ⅴ因子、OP、氧化酶、Nitrocefin、苯唑西林(1 μg)纸片,蛋白胨、脑心浸液(干粉)、DNA琼脂均购自OXOID公司(英国)。标准菌株流感嗜血杆菌ATCC 49766、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为本实验室菌库保存。

  • 呼吸道感染治疗后咽部菌群变化的研究

    作者:吕煊

    目的 对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咽部菌群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本院就诊的64例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定义为A组,再抽取同期在本院就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64例,定义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咽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对A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菌群变化情况和A、B两组菌群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笔者研究后发现,A组患者治疗前的咽部需氧菌密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患者治疗前的咽部厌氧菌密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患者治疗后的咽部厌氧菌和需氧菌菌群密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患者其咽部的菌群密度发生显著性的改变,对该类患者这一特征性变化特点进行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可以使临床对该类患者的诊断更加及时准确,可以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非药物预防

    作者:吴成玲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由感染性因素造成的肺实质炎症,为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VAP发病机制与口咽部菌群定值以及气道内吸入污染物密切相关,因此VAP的预防主要是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以及纠正宿主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将着重讨论重症监护病房(ICU) 患者VAP感染的非药物预防.

  • 学龄前健康儿童咽部菌群分布调查

    作者:刘军;赵婷

    为了解儿童上呼吸道菌群分布状况,本文对辽阳市110名3~6岁学龄前儿童的咽部分泌物进行了菌群分布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涂片法与培养法在咽部菌群检测研究方面的应用比较

    作者:朱莲娜;韦惠如;周鸿江

    目的探讨涂片法在咽部菌群研究方面的实际应用。方法分别应用涂片法和培养法对26例健康成人的咽部菌群进行细菌密集度和多样性的检测。以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用于密集度检测时无差异,(P>0.05);用于多样性检测时,结果显示出非优势菌多样性明显不同,而以优势菌的种类结果相比较时,两种方汉检测结果基本一致(P>0.5)。结论要了解人体某部位微生态的改变,依据统一的换算标准,在对细菌密集度和多样性进行检测的两项指标中,涂片法是能够替代培养法的,且作片法的确是一种实用、便捷且又较为可靠的检查方法。

  • 支气管哮喘与咽部微生态学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鸿江;朱莲娜;韦惠如;钟小宁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与咽部微生态学紊乱有无关系.方法:选择34例本院呼吸内科门诊病人和26例正常人对照,进行咽部菌群的定性、定量、定位测定.结果:哮喘患者需氧菌密度为6.8778±1.7331,正常人咽部需氧菌密度为5.1437±1.0125,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哮喘患者咽部厌氧菌密度为7.0500±2.7486,正常人为6.2900±2.3732,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咽部微生态学明显失衡.不排除其在支气管哮喘发作、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 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微生态研究

    作者:陈冬梅;方芳;周园;徐静;海晓欧;刘泽宇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的咽部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优势菌群的构成,呼吸道感染时咽部菌群变化及抗生素治疗后咽部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趋势.方法:采集健康人、呼吸道感染未治疗及经5d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后患者的咽拭标本各30例,进行需氧菌及厌氧菌的分离纯化、染色镜检及定性鉴定.结果:呼吸道感染未治疗组及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的咽部需氧菌密度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治疗组与健康组厌氧菌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的厌氧菌密度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抗生素治疗组患者需氧菌及厌氧菌密度皆增高,同时导致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亚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细菌.结论:早期呼吸道感染仅是咽部需氧菌菌群的轻度失调和紊乱,厌氧菌菌群基本保持平衡;呼吸道感染患者经5d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其咽部需氧菌及厌氧菌菌群的紊乱和失调则较为严重;甚至会选择出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 支气管哮喘与咽部菌群的变化关系

    作者:吕丽艳;程德春

    支气管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和支气管反映性过度增高的疾病,是本地区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等[1].在临床检验中,有部分病人既无明显感染又无明确的过敏源刺激,却仍有哮喘发生、加重,为探索病因,我们试从涂片法和培养法两个角度检测病人咽部菌群的变化情况,以期研究支气管哮喘与微生态的关系,结果如下.

  • 慢支急发期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患者的呼吸道微生态研究

    作者:袁嘉丽;李庆生

    为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患者的咽部微生态状况,探索中医辨证分型与微生态量化指标的内在联系.筛选出152例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壅肺型、痰浊阻肺型患者,进行呼吸道微生态检测.结果:两型患者菌群密集度增多,多样性降低,优势菌改变,痰浊型患者较痰热型患者变化更为显著.慢支急发期痰热壅肺型、痰浊阻肺型患者的咽部微生态明显失衡.提示两型之间的微生态指标差异可初步从微生态角度揭示中医证型的科学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 111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咽部菌群分离结果及敏感性分析

    作者:冯蕊;吕昭萍;黄东;李筱芳;邵天波;万屏;单斌

    链球菌感染可诱发和(或)加重银屑病,或使银屑病症状持续,已为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1].为了进一步研究咽部细菌感染,特别是链球菌带菌情况和银屑病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对111例云南籍汉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咽部菌群的分离培养、鉴定,并对其中35例分离菌株利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进行了药敏试验.

  • 老年人口腔机会致病菌--肺炎的危险因素

    作者:付麒;王彤

    众所周知,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Bansal[1]等指出口腔卫生差是肺炎的危险因素,发现牙菌斑中菌种与咽部菌群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口腔和咽部微生物可能在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人的口腔存在复杂的微生物群体,迄今已经分离出超过300种微生物。在健康的成年人中,共生菌群占据了口腔微生物的大部分,这些微生物的组成保持持续的稳态。微生物和宿主防御系统间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各种因素间保持“平衡状态”[2,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住院或长期卧床老年人的牙菌斑中可以分离出机会性呼吸道致病菌。口腔机会性呼吸道致病菌可以通过吸入的方式增加呼吸道疾病的风险[4]。

  • 鼻咽癌放疗后咽部菌群的变化

    作者:刘坤;王冀川;王捷;王朝晖;王少新;李彬;高宁

    目的:了解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咽部菌群的变化,为临床防治继发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2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于放疗前后分别在照射区域粘膜采集唾液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测量可培养细菌的检出率、检出量和构成比.结果:与放疗前相比,放疗后照射区域的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白色念珠菌和绿脓杆菌检出增加;而放线菌属和奈瑟菌属检出减少(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可影响咽部的微生态平衡,是导致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发生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 复感儿中医证型与呼吸道微生态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袁嘉丽;陈文慧;张静;韩妮萍

    目的:观察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复感儿)肺脾两虚及脾弱肝旺型发病时上呼吸道菌群变化,初步探讨中医宏观辨证与微生态量化指标的内在联系.方法:按中医辨证分型对门诊6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肺脾两虚型:30例,脾弱肝旺型:30例)及30例健康儿童,进行呼吸道菌群的数量、种类及优势菌研究.结果: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上呼吸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及优势菌都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复感儿肺脾两虚型,脾弱肝旺型的呼吸道微生态表现为紊乱和失调的状态,尤其是肺脾两虚型更甚.

  •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詹颉;李小侠;胡淑玲;李亚娥;孙莉;杨淑梅;张利侠

    目的:以健康人咽部菌群密度为参考[1],研究呼吸道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咽部菌群密度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变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以咽部菌群的密度变化来评估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方法采集10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62例咽部菌群正常,60例咽部菌群异常)和21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研究咽部菌群密度的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变的相关性。结果62例咽部菌群正常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治疗与不治疗在症状改善和痊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0例咽部菌群异常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治疗组和不治疗组的 CPI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于219例下呼吸道患者(其中121例细菌性肺炎、74例重症肺炎及24例肺脓肿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当咽部菌群在治疗过程中恢复正常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改变符合率分别为92.6%,86.5%和87.5%。结论咽部菌群密度在健康人群之间保持着一定菌群种类和数量的稳定,但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会导致咽部菌群失调;如何合理有效地治疗呼吸道感染应结合咽部菌群密度的变化来评估,这样可减少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天数,同时避免诱发耐药菌的产生和呼吸道菌群的失调。

  • 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健康人群咽部菌群影响的比较分析

    作者:杨惠琴;马艳;魏华;荆晶;冯雪;同立宏

    目的 通过观察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及健康人咽部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吸烟对COPD稳定期患者及健康人咽部菌群分布的影响,从而为COPD病原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 分别采集COPD稳定期患者(121例)和健康人群(70例)咽拭子,依据其吸烟史分为四组:COPD吸烟组、COPD非吸烟组、健康人吸烟组、健康人非吸烟组,对其咽部菌落进行计数、菌种鉴定.结果 1)全部受检人群中球菌检出率高于杆菌;2)健康吸烟组与非吸烟组人群咽部菌群分布比较前庭链球菌、干燥奈瑟氏菌、溶血性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在构成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PD吸烟组与非吸烟组咽部细菌分布中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咽部菌群分布是有差别的,且与吸烟相关,这可能为我们进一步管理和治疗COPD提供病原学依据.

  • COPD稳定期患者与健康人群咽部菌群的比较分析

    作者:杨惠琴;张艳丽;冯雪;魏华;同立宏;马艳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咽部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COPD稳定期患者咽部菌群分布情况,从而为COPD病原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 通过对COPD稳定期患者(121例)和健康人群(70例)咽拭子的采集,并对其咽部菌落进行计数、菌种鉴定.结果1)COPD组患者咽拭子细菌检出率为100%,且COPD组和健康组咽部细菌均以2种为主(77.14%,90.91%),二者在咽部细菌分布种类数的构成上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PD组与健康组咽部细菌分布均以球菌为主,且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杆菌的分布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B>0.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咽部菌群分布与健康人是有差别的,这可能为我们进一步管理和治疗COPD提供病原学依据.

  •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非药物预防及护理

    作者:侯桂红;王桂玲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受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实质炎症,为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及院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外报道VAP发病率为9%~70%,病死率可达50%~70%[1].国内报道,VAP发病率70%,病死率可达51.6%[2].VAP发病机制与口咽部菌群定植以及气道内吸入污染物密切相关,因此VAP的预防主要是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以及纠正宿主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将着重讨论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VAP感染的非药物预防及护理.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