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绵窦血栓静脉炎9例报告

    作者:于杰;李金彭;张兴娟

    海绵窦血栓静脉炎,又称海绵窦血栓形成和海绵窦栓塞是海绵窦及其周围静脉的化脉性血栓静脉炎,常伴有败血症和脑膜炎.本文自2002年3月~2007年7月耳鼻喉科住院病案统计1485人,其中9例病人诊断为海绵窦血栓静脉炎,报告如下.

  • 经血管内溶栓和支架成形治疗脑静脉窦闭塞

    作者:李宝民;郭梅;李生;王茂强

    目的介绍应用静脉窦内直接溶栓和支架成形治疗脑静脉窦闭塞的初步经验. 方法17例患者均经DSA证实为静脉窦内血栓形成.单一部位血栓3例,多发性血栓14例;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均延长至13 s以上.所有患者先采用血管内直接溶栓治疗,先在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5 d,同时局部输入尿激酶150万U/d,并口服华法令3~5 mg.其中4例经复查造影见静脉窦仍狭窄明显,再置放Smart支架进行窦内成形. 结果 17例患者经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支架成形术后静脉窦完全再通9例,部分再通8例.治疗后7例颅内压恢复正常,8例于术后7 d内再次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经持续抗凝后使颅内压恢复正常,仅2例颅内压高于280 mm H2O.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5年,15例症状持续缓解. 结论对静脉窦血栓采用持续溶栓和支架成形可直接促进脑静脉血液回流,从而降低颅内压.

  • 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结局

    作者:周齐;王凤英;张鹏;龙晓宇;孙晓燕;刘彤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并分娩的孕产妇共15 652 例,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24例,其中发生于妊娠期7例,产褥期17例.对24例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治疗及结局等.结果 (1)发生率及发病原因: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发生率为0.15%(24/15 652),其中,发生于产褥期17例(71%,17/24),妊娠期7例(29%,7/24).24例患者中,合并重度子痫前期5例,妊娠剧吐5例,贫血1例;自然分娩后发生9例,剖宫产术分娩后发生8例.(2)临床表现:24例患者中,22例(92%,22/24)出现头痛,16例(67%,16/24)出现恶心呕吐,15例(63%,15/24)出现抽搐,6例(25%,6/24)出现视物不清.入院时意识不清8例(33%,8/24),一侧肢体活动障碍3例(13%,3/24),合并发热8例(33%,8/24).(3)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2例,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查23例;显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5例;眼底检查示视神经乳头水肿4例,13例患者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测结果基本正常;高脂血症6例,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FTT)异常7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5例,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3例,D二聚体阳性4例,血红蛋白<10 g/L 1例,红细胞压积(HCT)异常4例,10例血纤维蛋白原(Fib)结果>4 g/L,,(4)治疗经过及妊娠结局:7例妊娠期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2例孕晚期合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立即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术后积极降压、解痉、脱水、抗凝治疗后,母子痊愈出院.5例妊娠早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中,1例行钳刮术后抗凝治疗,痊愈出院;2例行血管内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痊愈出院1例,存留功能障碍1例(右侧肢体偏瘫);2例死亡.17例产褥期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予以抗凝等综合治疗10例,其中痊愈4例.存留功能障碍5例(肢体偏瘫3例,肢体偏瘫+不完全运动性失语1例,视物模糊1例),死亡1例;予以血管内溶栓治疗7例,痊愈3例,存留功能障碍3例(失明+头痛1例,偏瘫2例),死亡1例.24例患者中,采用全身抗凝治疗14例,其中痊愈7例,存留功能障碍5例,死亡2例;血管内溶栓治疗10例,其中痊愈4例,存留功能障碍4例,死亡2例.结论 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多发生于产褥期,以上矢状窦血栓多见,DSA诊断本病准确率高.全身抗凝治疗及血管内溶栓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存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及高病死率.及时诊断治疗妊娠期及产褥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可改善其结局.

  • 肾病综合征合并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作者:周露露;程震;黄显军;陈茂刚;王启章;徐盎然;徐格林;刘新峰;朱武生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S)并发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及肾脏病科住院的14例NS并发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患者年龄为13 ~62岁,平均为(31±1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②CT/MRI/MRV提示CVST阳性比为13/14,1例患者在MR不能确诊的情况下,行DSA检查确诊.病变部位主要为上矢状窦,其次为横窦.③有12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25g/L,8例血浆纤维蛋白原>4g/L,8例D-二聚体>500mg/L.经抗凝治疗后,FIB和D-二聚体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4例患者随访12 ~60个月,平均(29±14)个月.对8例患者复查头部MRI/MRV,有6例显示闭塞的静脉或静脉窦再通.临床痊愈13例,改良Rankin评分(mRS)均为0分;遗留头痛的患者1例,mRS为1分.无一例CVST复发.[结论] NS患者若出现头痛、运动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为CVST.对于并发CVST,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预后良好.

  • 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

    作者:俞英欣;朱宗红;姚生;刘建国;段枫;戚晓昆

    目的:分析大脑皮质静脉血栓(CoVT)的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海军总医院2006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例CoVT患者(4例单纯皮质静脉血栓,6例伴有静脉窦血栓),分析其病因、影像及3例脑组织病理检查的特点。结果10例CoVT患者,女3例,男7例,平均年龄(31±15)岁。(1)头部CT及MRI多提示为出血性梗死,增强MRI显示病灶多散在不均匀强化。DSA可发现不同部位皮质静脉血栓。(2)3例因首诊考虑占位性病变,行脑组织活检术。病理学检查见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内皮增生,伴吞噬细胞反应,并可见散在灶状出血,小静脉扩张显著,少数有血液淤滞或血栓形成。结论 CoVT是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一种,多见于中青年,多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栓逆行累及皮质静脉所致,易误诊为肿瘤占位,诊断需注意临床与影像学结合。

  • 视神经鞘减压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颅内高压患者视神经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旭乡;杨惠青;吉训明;刘大川

    目的 探讨视神经鞘减压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颅内高压患者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7年6月-2010年12月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颅内高压所致的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的患者36例,经结膜入路实施视神经鞘减压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7、30、90、180、360 d的矫正视力、视野平均缺损值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评价手术的有效性.观察围手术期患者颅内压变化和手术部位出血情况,评价手术的安全性. 结果 36例患者的67只眼(双眼31例,单眼5例)接受手术治疗.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为30 ~72 d,术前颅内压为(335 ±45) mmH2O;视力为0.40 ±0.24;视野平均缺损值为(-16 ±7)dB,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为(269 ±63) μm;所有患者手术7d后视力和视野较术前改善,术后30d颅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80 d时视力趋于稳定.患者均无围手术期颅内高压加重和眶后出血.结论 视神经鞘减压术可改善颅内静脉窦血栓后颅内高压造成的视神经损伤患者的视力、视野及视乳头水肿,对视神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的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孙颖;温锦崇;蒋传路

    目的 观察采用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5月-2011年9月采用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CVST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例,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7例中,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估,恢复良好3例,轻残1例,重残1例;另2例患者术后短期瞳孔恢复,血肿清除彻底,脑移位回复,但分别于术后1d和2d又出现对侧瞳孔散大,CT显示对侧有散在的斑片状出血灶,伴有周围脑组织严重水肿和缺血的改变,其中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7例均未发生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随访6~12个月,无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及再发颅内出血的患者. 结论 对于CVST合并脑出血引起脑疝的患者,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是必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发生其他部位再出血的患者预后不佳.

  • 重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宿英英;王坤;王淼;陈卫碧;叶红;高岱佺;张艳;张运周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80例重症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按结局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例重症CVT患者出院时生存65例(81.2%),死亡15例(18.8%);预后良好49例(61.2%),预后不良31例(38.8%).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颅内出血、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高钠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0项因素)是死亡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疝(OR=54.05,95%CI:3.40~ 859.55;P<0.01)、高钠血症(OR=22.50,95% CI:2.72 ~ 185.92;P< 0.01)、低钾血症(OR=17.30,95% CI:1.54 ~ 193.55;P=0.02)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年龄、性别、昏迷、GCS≤8分、病变累及≥3个静脉窦/静脉、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肺炎、呼吸衰竭、高钠血症、低钾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2项因素)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45岁)(OR=9.47,95% CI:1.71 ~52.46,P=0.01)和呼吸衰竭(OR=19.64,95% CI:3.06 ~ 126.02,P=0.00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脑疝、高钠血症、低钾血症是重症CVT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和呼吸衰竭是重症C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胡俊;史树贵;陈康宁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4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病程3 d至3个月,急性期(<1周)9例,亚急性期(1~2周)12例,慢性期(>2周)8例。所有患者均行MR(T1加权像、T2加权像)、三维MR静脉成像(MRV)及DSA检查。结果 DSA检出29例,MRV检出24例。与DSA比较,MRV阳性检出率为82.8%。有3例病变部位累及横窦及2例累及下矢状窦的患者未被MRV检出。MRI显示脑梗死12例,梗死性脑出血7例。T2加权序列上,16例显示静脉窦的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可显示出不同信号的血栓形成。MRV显示静脉部分显影的有14例,不显影的有10例,其中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与DSA比较,MRV诊断CVST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在临床工作中,MRV诊断为阴性,仍然不能排除CVST的诊断,需进一步行DSA检查。

  • 颅内静脉窦血栓及其脑实质病灶的MRI表现

    作者:赵振华;陈枝挺;潘晓东;郑峥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头部MRI及其脑实质病灶的表现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根据头部MRI,将患者分为脑实质病灶阳性组21例和阴性组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受累静脉窦的差异。结果阳性组发生脱水、癫痫、运动障碍和精神症状的比率高于阴性组,分别为28.6%(6例)比0%(0例)、57.1%(12例)比15.0%(3例)、47.6%(10例)比5.0%(1例)、33.3%(7例)比5.0%(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阳性组发生上矢状窦血栓的比率低于阴性组[47.6%(10例)比80.0%(16例),P =0.031]。出院时阳性组完全恢复(改良Rankin 评分0~1分)的比率低于阴性组[71.4%(15例)比100%(20例),P =0.03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脑实质病灶阴性患者的临床症状比阳性者相对轻微,预后较好,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居多。

  • 抗凝与血管内机械碎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广文;曾现伟;季泰令;李思颉;凌锋;吉训明

    目的 对比血管内机械碎栓与单纯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收集临床上诊断明确的CVST患者137例,其中采用单纯抗凝治疗的有75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2次/d,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华法林,12个月),机械碎栓治疗的62例(其中40例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药物治疗同抗凝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①治疗前机械碎栓组有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嗜睡或昏迷、伴出血或梗死的患者均多于单纯抗凝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高于单纯抗凝组[(3.1±1.0)分,(2.1±0.8)分].均P<0.05.②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好转.出院前机械碎栓组mRS低于单纯抗凝组[(1.1±0.4)分,(1.6±0.3)分],P <0.05.出院时抗凝组中18例(24.0%)颅内压仍然增高,其中10例(13.3%)存在视盘水肿;机械碎栓组有12例(19.4%)存在颅内压增高,8例(12.9%)有视盘水肿,P >0.05.③两组各死亡1例.机械碎栓组有4例术前脑出血的患者,治疗后血肿增大,3例症状加重,其中1例因脑疝形成拒绝手术而死亡.④抗凝组62例、机械碎栓组56例获得1~5年的随访.单纯抗凝组有6例(因未规范口服抗凝药),机械碎栓组中有4例仍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继续抗凝后好转.结论 机械碎栓组患者临床症状比单纯抗凝组重,但临床预后优于单纯抗凝组.

  •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光忠;曾少建;詹升全;林晓风;唐凯;周东;周德祥;秦琨;舒航

    目的 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访.结果 ① 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侧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及皮质静脉血栓3例,横窦及乙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及直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直窦及皮质静脉血栓1例.②应用Solitaire AB支架20枚,同时应用尿激酶30万~70万U进行接触性溶栓3例.1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3分1例,12分1例,15分14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5分15例,4分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支架取栓相关并发症.③随访3个月至1年,其中通过电话随访2例,门诊随访3例,MRV随访8例,DSA随访3例,无一例复发.结论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机械取栓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单中心的经验显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 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作者:谌燕飞;杜建新;马妍;凌锋

    目的 分析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0年2月-200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收治32例儿童(年龄从4周至14岁)CVST患儿.对其中22例行肝素抗凝治疗,持续12~18个月;对10例患儿应用血管内治疗方法,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机械性碎栓治疗.同时均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并分析患儿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预后情况. 结果 ①患儿以癫痫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综合征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和脑实质损害征象.②引起CVST的病因中,感染占31.2%(10/32),颅脑外伤占37.5%(12/32),肾病综合征占3.1%(1/32),颅内肿瘤占3.1%(1/32),血液系统疾病占6.2%(2/32),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蛋白C或蛋白s缺乏)占6.2%(2/32),原因不明占12.5%(4/32).③治疗后,32例患儿中,痊愈17例(53.1%),好转10例(31.2%),死亡5例(15.6%),总有效率为84.4%.24例患儿获得6个月至5年的随访,2例复发,5例仍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其余疗效稳定. 结论 儿童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影像学检查能为确诊提供依据;抗凝和静脉窦内溶栓可改善预后.

  • 亚低温对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病患者脑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跃峤;许平;陈文劲;程玮涛;王宁

    目的 初步探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机械碎栓治疗,同时采用脱水、降颅压等多种药物治疗.对发生脑庙后的6例患者,行开颅清除血肿和(或)单纯去骨瓣减压术.对7例患者(亚低温组)采用亚低温辅助治疗的方法,控制目标肛温在35℃,平均持续(4 ±2)d;对另外7例(非亚低温组)常规控制目标肛温< 38℃.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神经系统功能的情况、疾病转归和预后.结果 ①降温24 h时,亚低温组的肛温平均为(35.2±0.9)℃,非亚低温组为(37.1±0.5)℃.②亚低温组3例患者存活且恢复良好,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27±2.1)分,死亡4例;非亚低温组死亡6例,存活1例,GOS为4分.亚低温组死亡比例为4/7,非亚低温组为6/7,P=0.559.结论 重症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病死率高,亚低温辅助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作者:侯宝军;刘毅;李思颉;季泰令;吉训明

    目的 分析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学确诊为CVST的未成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其中11例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10例患者接受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结果 ①在21例CVST患者中,16例存在明显病因,多见的是感染病史10例(47.6%),其他病因包括头部外伤病史、早孕流产史、血液系统疾病等.②20例(95.2%)患者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可伴有癫痫发作、偏瘫、意识障碍、复视、视盘水肿等.③DSA显示受累静脉窦区均未显影,累及上矢状窦的12例,横窦16例,直窦4例,乙状窦12例,病变≥2个静脉窦的有17例(80.9%).④经单纯抗凝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痊愈7例,好转13例,死亡1例;3~6个月影像学随访,痊愈18例,好转1例. 结论 感染因素是本组未成年人CVST的主要病因,未成年人CVST累及≥2个静脉窦的比例较高.经抗凝和血管内治疗后,未成年人CVST的预后良好.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头痛表现的临床分析

    作者:窦香君;罗国刚;袁兴运;张强;张丽芸;刘憬杰;张秋丽

    目的:分析不同发病形式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常见首发症状头痛的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8月-2013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高新医院住院的51例经MR静脉成像(MRV)或DSA确诊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按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组(≤3周)32例;慢性组(>3周)19例。结果(1)51例患者首次发病年龄集中在20~40岁,且以女性多见。在诸多首发症状中,头痛居首位,占84.3%(43/51);以单纯头痛为首发症状占52.9%(27/51),以头痛伴有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如眼科症状、偏瘫、失语等)占31.4%(16/51),以其他症状(如癫痫、偏瘫、眼科症状等)为首发症状占15.7%(8/51)。(2)急性组以单纯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构成比高于慢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5.6%和31.6%,P<0.05),而慢性组以头痛合并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构成比高于急性组(P<0.05)。另外慢性组首发症状包括眼科症状的发生比例高于急性组(P<0.01)。(3)对43例头痛患者进行分型,钝痛或胀痛者占72.1%(31/43),炸裂样痛占11.6%(5/43),其他性质痛占16.3%(6/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对年轻的既往无偏头痛病史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妇女,突发进行性加重或不典型头痛的患者,以及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应把CVST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考虑。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

    作者:刘清海;蔡兵;吉训明;王天龙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诊断治疗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血管内治疗(包括溶栓、支架置入、碎栓)CVST患者的麻醉资料,纳入接受喉罩全身麻醉(18例)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6例)的患者共44例,对危险因素、术中监测数据、镇痛药物的使用、并发症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4例患者术毕拔管30例,其中气管插管组拔管率为50.0%(13/26),低于喉罩组的94.4%(17/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75,P<0.01.①对昏迷(2例)和脑出血(6例)的8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麻醉.伴有多发性静脉窦血栓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的比率为76.0%(19/25),高于采用喉罩全身麻醉的比率(2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局灶症状的患者采用喉罩全身麻醉的比率为69.2%(18/26),高于采用气管插管麻醉的30.8%(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组的平均动脉压(MAP)降低,术中升高,与患者的基础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MAP各时点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7).两组各阶段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氧饱和度在拔除气管插管后均出现下降,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麻醉后的体温与基础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体温有下降趋势,但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8).③气管插管组患者的镇痛药芬太尼用量[(3.49 ±0.66) μg/kg]高于喉罩组[(2.53 ±0.50) μ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8).④气管插管组无肺栓塞和颅内出血并发症,喉罩组有颅内出血1例,咽痛2例,体动反应1例. 结论 在CVST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中,对伴有高危因素的CVST患者宜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以及完善的镇痛,维持血压在基础水平,维持脑灌注压.

  • 血浆D-二聚体对颅内静脉窦血栓预警作用的研究现状

    作者:朱慧;孟然;李继来;杜继臣;吉训明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作为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年发病率约为15~25/100万,占所有卒中的1%[1]。与动脉血栓性疾病好发于高龄人群不同,CVST好发于中青年人,尤其孕产期女性多见[1]。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发病初期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等,使早期确诊率低于60%[2],导致治疗延误和不良的临床预后。近年来,血浆生物学标志物D-二聚体对CVST的“预警”作用受到关注,笔者就其目前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静脉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文浩;吴军

    1825年,Riles首次描述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这一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1],多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造成脑静脉回流障碍、脑组织水肿及颅内压增高[2].CVST多见于孕妇、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群,成人的发病率为3 ~ 4/100万,占所有卒中的0.5%~1%[3].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差异大,诊断困难.随着神经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颅内静脉系统血管疾病逐渐引起关注,治疗方法也从普通保守治疗进入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直至近些年新开展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等[4].有研究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时的脑组织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及损害与静脉系统的闭塞程度有关[5-6],而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与其预后也有密切关系.

  •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进展

    作者:李广文;季泰令;曾现伟;吉训明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大约占全部卒中患者的0.5%~1%[1],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于20 ~ 35岁的年轻女性[2],男女发病比例为1.5∶5[3].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并得到有效治疗,CVST常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随着近几年来对此病认识的提高和影像学的快速发展,溶栓、机械碎栓及血管成形术等治疗方法的应用,其治愈率不断提高,病死率已经降至5% ~ 10%[4 ].我们就目前对CVST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CVST可行性的治疗方案.

212 条记录 3/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