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作者:邓幼清;姜卫剑;杜彬;董可辉;马宁;王清河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癎)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 93例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分析

    作者:宋田;曲辉;董可辉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CVT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及起病方式、危险因素、首发症状、腰椎穿刺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等,并比较急性起病及慢性病程患者在危险因素及首发症状方面的不同.结果 95例CVT患者中,急性起病者(1周之内)45例,慢性病程逐渐加重者48例.两组常见的危险因素为血液系统异常,除此之外,急性起病者危险因素构成为围产期、口服避孕药、病毒感染、大量失水,慢性病程者为中耳乳突炎,恶性肿瘤等.两组均以高颅压为首发症状,但慢性病程者较少出现意识障碍、癫癎发作等全脑受损的表现.37例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升高、正常、低于正常者分别占70.3%(26/37),24.3%(9/37),5.4%(2/37).影像学方面,CT、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venography,MEV)、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阳性率分别为44.1%(41/93),92.9%(79/85),96.9%(31/32).所有患者一经诊断,均给予常规治疗,共有15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其中14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有8例在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闭塞的静脉窦部分或完全再通.结论 急慢性CVT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首发症状存在区别,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只有依据症状,腰椎穿刺检查结果、影像学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够避免漏诊或误诊.疾病早期应尽快行MEV或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情况允许可给予介入治疗,可望获得良好预后.

  • 以视乳头水肿为主征的颅内高压患者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崔世磊;张晓君;颜榕;刘丽娟;路阳;孙林;孙厚亮;田国红;王振常

    目的 观察以视乳头水肿为主征的颅内高压患者病因分布.方法 收集2002年12月至2011年7月间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以视乳头水肿为主要体征的颅内高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颅脑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并确定病因学诊断,观察这一类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各组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符合入组条件的颅内高压患者174例,男56例,女118例,平均发病年龄(38.6±11.2)岁.符合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127例(73.0%,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 20例(11.5%),其他病因27例(15.5%),该27例包括良性颅内占位性病变7例,硬脑膜动静脉瘘6例,手术相关因素6例(包括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术后、硬脑膜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及神经鞘瘤术后),Castleman病、淋巴瘤、脑囊虫、Arnold-Chiari畸形、脑膜癌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ndrome)各1例,可疑颅内感染2例.IIH组体重超重者占73.4%(47/64),视力低于0.1的眼球占11.4%(29/254),本组平均年龄(38.3±11.1)岁,女性占75.6% (96/127);CVST组平均年龄(38.3±11.7)岁,影像学提示侧窦受累者占85% (17/20),其中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占65% (13/20),本组中男性13例(65%).结论 IIH为本组以视乳头水肿为特征的颅内高压患者为常见的病因.该组患者多为育龄期超重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视功能损害.CVST是第二常见病因,其中以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较为多见.应注意鉴别包括某些恶性病变在内的其他少见病因.

  • 脑膜癌合并静脉窦血栓一例

    作者:赵金星;韩会军;韩娣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主因“反复头痛伴呕吐、一过性视物不清1个月余”于2007年7月收入院.患者1个月来反复头部胀痛,以后枕颈部为著,每次持续数分钟,发作时常伴喷射性呕吐,为胃内容物,偶有一过性双眼视物不清.

  • 肥厚性硬脑膜炎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王桂红;张星虎;戚晓昆;卢德宏;魏东宁;王拥军

    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4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不清24年,行走不稳3年,加重半年"于2005年入院.患者于198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一次猝倒,伴意识不清,持续1~2 min自行缓解,当时无肢体抽搐,未行诊治.

  • 以特发性颅内高压为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一例

    作者:颜榕;杨庆林;孙厚亮

    1 病例介绍患者,女,39岁,以“头痛伴阵发性视物模糊1年,加重1月余”于2010年11月25日收住我院神经内科.1年前患者晨起后出现头痛及双眼视物模糊,头痛为持续性胀痛,无固定部位,视物模糊持续数秒钟缓解,无黑朦发作,伴双耳搏动性耳鸣,于弯腰、用力时明显,症状间断出现,每日发作次数不等,不伴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未特殊诊治.

  • 对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几个问题的认识

    作者:魏东宁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于青年及儿童.其病因复杂,发病隐匿,表现多样,误诊率和死亡率较高.

  • 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特发性颅内高压

    作者:张晓君

    顾名思义,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指原因不明的颅内高压以及相关临床表现的一个临床综合征.这样一个听起来很简单的定义,在临床以及相关研究中应用时却时时令人困惑.

  • 不应被忽略的脑静脉系统疾病

    作者:王拥军

    前几天整理我的书柜,无意中看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奈保尔的名著《大河湾》.看这本书还是几年前的事情,但这次翻阅却让我想起了奈保尔在谈到这本书时说过的一句话:"有时,小小的东西会激发我们从事新的思考,对我个人来说,激发我(写作这部小说)的竟是一枚邮票."

    关键词: 脑静脉 窦血栓形成
  • 欧洲神经科学联盟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指南

    作者:陈娟;陈玉萍;魏东宁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占所有卒中的不到1%.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且亚急性或慢性发作,常被忽视甚至误诊.目前临床上CVT的治疗措施主要有:(1)抗凝,包括静脉用肝素(根据剂量调整)或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根据体重调整);(2)溶栓治疗;(3)对症治疗:包括抗癫(癎)治疗和降低颅高压.欧洲神经科学联盟(EFNS)专家组查阅了MEDLINE、theCochrane CentraI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相关文献,提出了CVT治疗方案.对于目前仍缺乏证据的方面,专家组在指南中清楚的陈述了依据临床实践作出的指导意见:(1)没有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CVT患者应该给予皮下低分子肝素或静脉使用肝素治疗.(2)CVT伴随的颅内出血不是肝素治疗的禁忌证.(3)急性期后口服抗凝药佳持续时间目前尚不确定.如果CVT继发于短暂的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可给3个月,先天性CVT和轻度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可给6~12个月.对于发生两次以上CVT患者及具有明显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者,可考虑长期抗凝治疗.(4)目前仍缺乏有力的证据表明CVT患者需采用全身性或局部溶栓治疗.对于重症、病情不断恶化及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主张使用溶栓治疗.(5)对于严重CVT患者,颅高压明显,一般治疗效果不满意者,抗水肿治疗(包括过度换气、渗透性利尿和部分颅骨切除术)可作为急救措施.

  • 缺血性卒中的抗栓治疗和溶栓治疗(摘要)

    作者:时建铨;王变荣;徐俊

    [编者按] 这篇关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文章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第8版)抗血栓治疗和溶栓治疗中的一部分.1级推荐是证据充分的,并且表示做(或不做)带来的益处高于风险、负担和成本.2级推荐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这篇文章中关键的推荐如下: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若在有明确症状发作的5 h内开始治疗,建议静脉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级别1A);对于发病3-4.5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建议临床医生不要静脉使用tPA(级别2A);对于发病大于4.5 h的患者,反对静脉使用tPA(级别1A).对于没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早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级别1A).对于活动受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级别1A).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或隐源性)的长期卒中预防,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级别1A),包括阿司匹林(推荐剂量,50-100 mg/d);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莫(25 mg/200 mg,每日2次)或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在这些患者中,推荐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迟莫(25 mg/200 mg,每日2次)优于阿司匹林(级别1A);而且建议氮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级别2B);并且推荐:避免长期合用阿司匹林与氮吡格雷(级别1B).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推荐使用氯吡格雷(级别1B).对于近有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抗凝剂(目标INR2.5;范围2.0-3.0)(级别1A).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推荐在急性期使用普通肝素(级别1B)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优于不抗凝治疗.

  • 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大脑中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一例

    作者:王桂红

    1 病例简介患者,男,30岁,主因"持续性头痛伴恶心、呕吐20 d"入院.患者20 d前,感冒后出现头痛,为前额顶部持续性胀痛,服止痛片好转.当地按"鼻窦炎"给予青霉素抗炎治疗,症状无好转,头痛继续加重,呈爆炸样,难以忍受,活动后加重,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服止痛片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

  • 特发性颅内高压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颜榕;张晓君

    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以往曾称为假性脑瘤(pseudotumor cerebri,PTC)或良性颅内高压(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BIH),是指一组颅内压升高、但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检查无脑积水或颅内占位、且脑脊液成分正常的综合征.

  • 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卢万俊;周红;秦敬翠;郭怡菁;徐海清

    患者男,29岁,农民.因"头痛、左侧肢体乏力1周伴肢体抽搐1次"入院.当地医院2次头颅CT分别提示右侧额叶出血(2008年9月3日)以及右侧额叶出血伴有右侧顶叶梗塞(2008年9月5日),头颅MRI(2008年9月8日)提示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血栓形成,伴右侧额叶脑出血,两侧顶叶脑梗塞.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存江;王桂红;王拥军;宿英英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男34例,女26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 (1)年龄多在20~40岁;(2)多数为急性起病;(3)早期表现为头痛(87%)、呕吐(61%),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51%),其中39%伴有渗血或血肿;(5)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感染性或癌性CVT除外);(6)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60例病人中,26例症状好转,24例基本痊愈,死亡6例.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剂量调节性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其后口服抗凝药物3~6个月)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 表现为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作者:路阳;崔世磊;颜榕;孙厚亮;王振常;张晓君

    目的 观察临床表现为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Y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临床表现为单纯性颅内压增高并同时符合CVST诊断标准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结果 共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CVST患者20例,男女比例为13∶7,年龄为(38.3±11.7)岁,体重指数均在正常范围,42.5% (17/40)眼睛视力低于0.1.有可能病因的CVST患者11例(55%),其中头外伤4例,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反复流产、上肢静脉炎、中耳炎术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以及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各1例.各项头颅影像检查综合分析示,CVST患者中侧窦受累者占85% (17/20),上矢状窦受累者占35% (7/20),13例(65%)为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结论 以单纯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CVST患者以青年男性多见,视力损害较重,存在脑外伤等多种诱发因素.其中多数为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横窦和乙状窦狭窄是其常见的磁共振静脉成像表现.

  • 以病程为基础个体化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体会

    作者:陈良义;叶明;吉训明;夏远鹏

    目的 探讨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程为基础而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的43例CVST患者,根据患者病程长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22例急性期(1周内)患者采用系统抗凝治疗;11例急性期抗凝治疗无效者和8例亚急性期(1周至1个月内)患者采用局部静脉窦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13例慢性期(大于1个月)患者采用机械性碎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或支架辅助静脉窦成形术.术后均积极治疗原发病,持续抗凝1年.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结果 出院时有41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缓解29例(67.4%),视力障碍改善28例(28/31,90.3%);脑脊液压力均降至250 mm H2O(1 mm H2O =0.0098 kPa)以下,恢复正常32例(74.4%);1例手术失败;1例并发硬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总有效率95.4% (41/43),直接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3.1%(1/32),无死亡.3个月随访39例患者,症状均消失,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36例(92.3%),视乳头水肿消退37例(94.9%).6个月随访16例患者,脑血管造影证实8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5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部分再通;3例支架辅助静脉窦成形术患者显示支架无移位,静脉窦保持通畅.结论 以患者病程为基础对CVST进行的个体化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联合治疗方案与全身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侯岚;王志红;夏红;段卫晓;黄晓静;刘恒

    目的 比较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联合治疗方案与全身抗凝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网顾性连续收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16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和全身抗凝组86例.其中联合治疗组在全身抗凝的基础上,接受改良溶栓方案介入治疗,即脑动脉及静脉窦造影明确诊断后行机械性破栓及吸栓术,于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尿激酶微量泵点接触性溶栓.采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出院时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30例,男9例;全身抗凝组86例,男23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联合治疗组0~19分,全身抗凝组0~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4,P=0.636);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出院时mRS评分较低,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治疗较全身抗凝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两种治疗方法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酷似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四例临床分析

    作者:文延斌;阳柏凤;杨晓苏;刘卫平;冯莉;李静

    目的 探讨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发病早期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产后PRES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以及血压升高,3例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其中1例出现双侧视网膜脱落.病变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为主的大脑后部白质区域,在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2例患者使用抗凝治疗,仅2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4例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明显好转,仅1例患者遗留视力下降.结论 PRES患者可以出现与CVST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特别是PRES患者出现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时,应根据其相对特征性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排除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 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新华;黄海娟;张林妹;周水珍

    目的 总结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以期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的12例CVST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短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病因:12例患儿中,7例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为亚急性或者慢性头痛进行性或急性加重;2例与感染相关;1例为颅内肿瘤术后;另外2例发生在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过程中.确诊前有7例发生误诊.(2)诊断:12例患儿均行头颅磁共振及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3)短期预后:所有患儿确诊后均予以抗凝治疗,11例临床症状好转;7例病因不明的患儿中确诊时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治疗后短期视力无改善;1例患儿确诊后至外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球囊扩张,后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小儿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认识其临床特征并及时行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212 条记录 5/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