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炎性肠病与脑血管病

    作者:刘洪涛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可增高脑动脉和脑静脉血栓形成风险.IBD患者并发脑血管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IBD本身及其伴随的高凝状态可能是主要原因.临床医生熟悉IBD的神经病学表现、早期启动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及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对于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住院IBD患者应接受积极的血栓预防措施,血栓形成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通常是安全的.IBD患者脑梗死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与其他脑血管病相同,但为关键的是IBD本身的治疗和缓解.在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局部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但任何获益都必须与肠道出血的高危风险相权衡.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发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和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作者:沙杜鹃;马浩;顾双双;王路娜;钱健;陈一冰;张均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患者继发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性发作组与非性发作组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69例CVST患者,其中32例(46.38%)继发性发作。在临床表现方面,性发作组患者更多表现为偏瘫(37.50%对15.63%;χ2=5.240,P=0.020)。影像学检查显示,性发作组更多表现为出血(29.41%对10.81%;χ2=3.818,P=0.047),损伤部位更多累及额叶(31.25%对10.81%;χ2=5.008,P=0.023)和颞叶(43.75%对8.11%;χ2=7.318,P=0.005),而且血栓形成部位多见于上矢状窦(65.63%对40.54%;χ2=4.264,P=0.03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优势比5.167,95%可信区间1.993~15.764;P=0.004)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优势比0.126,95%可信区间0.042~0.370;P=0.039)是CVST患者继发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发作组的院内病死率(6.25%对2.7%;χ2=0.512,P=0.469)和90 d 转归良好率(转归良好定义为 Barthel 指数>60分)(81.25%对86.47%;χ2=0.346,P=0.793)与非性发作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存在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CVST患者继发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否继发性发作与CVST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和90 d临床转归无关。

  • 跨窦硬膜外血肿并骨折致脑静脉窦回流障碍: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作者:王文浩;林洪;胡连水;林俊明;郁毅刚;黄巍;李君;罗飞

    目的 探讨跨窦硬膜外血肿并骨折致脑静脉窦回流障碍(cerebral venous flow obstruction,CVFO)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CVF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将这些病例分为单纯外伤性静脉窦回流不畅(traumatic cerebral venous sinus stagnation,TCVSS)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对受伤机制、临床表现、颅内压监测、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194例CVFO患者,其中TCVSS患者167例,CVST患者27例.CVST组颅内压较TCVSS组显著性增高[(44.0 ±4.8)cm H2O对(28.0±2.8)cm H2O,1 cm H2O =0.098 kPa;t =24.518,P=0.000],常表现为剧烈头痛(77.8%)、频繁呕吐(33.3%)、视物模糊(18.5%)和进行性意识障碍(11.1%),而TCVSS常表现为轻度头痛(39.5%)、呕吐(13.8%)和畏光(4.8%).影像学检查显示,TCVSS好发于双侧横窦/乙状窦系统毗邻硬膜外血肿或骨折的部位(85.0%),呈局限性静脉窦变细(50.3%);而CVST好发于双侧横窦近窦汇端(81.5%)、上矢状窦后部及窦汇区(18.5%),呈局限性静脉窦充盈缺损或闭塞(81.5%)、窦旁脑实质继发性静脉性梗死伴出血(14.8%)甚至大面积脑水肿(7.4%).在治疗方面,CVST组尿激酶剂量[(24.2±7.8)万U/d对(12.4±4.5)万U/d;P=0.000]和用药时程[(10.8±5.3)d对(6.2 ±2.4)d;P =0.000]均显著性高于和长于TCVSS组.除1例上矢状窦CVST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颅内压均随静脉窦循环改善而显著缓解,转归良好.结论 外伤性CWO病理生理学变化的中心环节是持续性颅内高压,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可分为2种不同亚型——TCVSS和CVST.动态颅内压监测可作为CVFO临床分型、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和调整的依据.积极解除机械压迫和尿激酶治疗,TCVSS和CVST均预后良好,但后者的治疗强度明显更高.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因素: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作者:张青燕;殷立新;吐尔洪·吐尔逊;买买提力·艾沙;李绍山;李维民;吐尔逊·沙比尔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4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病因、临床特征等相关因素.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其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42例CVST患者,其中29例(69.05%)转归良好,13例(30.95%)转归不良.转归良好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0.69%对61.54%;x2=6.740,P =0.009)、恶性肿瘤(6.90%对38.46%;x2=6.439,P=0.011)、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6.90%对38.46%;χ2 =6.439,P=0.01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7.59%对76.92%;x2=8.922,P =0.003)患者的构成比和基线D-二聚体水平[(730±240) ng/ml对(1 060±250) ng/ml; =4.485,P=0.000]显著性低于转归不良组,治疗方式(x2=11.274,P=0.004)与转归不良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归良好组抗凝、溶栓和抗凝+溶栓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3.79%、24.14%和62.07%,转归不良组分别为61.54%、23.08%和15.3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D-二聚体水平>990 ng/ml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1.0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2~1.011;P=0.005],抗凝+溶栓治疗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027,95% CI 0.002 ~ 0.447;P=0.033).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D-二聚体截断值为990 ng/ml时,其预测CVST短期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9%和86.2%.结论 基线D-二聚体水平> 990 ng/ml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CVST患者实施抗凝联合溶栓治疗的效果佳.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转归的预测因素——26例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作者:王中原;李敬伟;庞伟;徐运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病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mkin Scale,mRS)评分评价临床转归.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远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26例CVST患者mRS评分:0~1分19例,2分2例,3~5分3例,6分2例.19.2%的患者转归不良(mRS评分≥3分),病死率为7.7%,存活患者在6个月内均无复发.单变量分析显示,意识障碍、视盘水肿、脑水肿和脑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转归不良的可能危险因素,而以头痛为主要表现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意识障碍是CVST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48.0,95%可信区间2.311~997.176;P =0.012).结论 CVST患者远期转归较好,起病时意识障碍为发病后6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 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作者:郭丹;朱可;赵冬雪

    目的:探讨皮质静脉血栓形成(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 CoVT )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住院治疗的13例CoVT 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oVT 的病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患者中男性6例(46.15%)、女性7例(53.85%);年龄(34.23±12.08)岁(18~59岁)。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9例)和癫痫发作(9例),13例均有脑实质受累,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结论 CoVT 临床症状多样,癫痫发作和头痛是常见的症状,大多伴有脑实质损害和静脉窦血栓形成。当患者出现头痛和癫痫发作,头部影像提示出血性梗死时,建议完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检查。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应该进行抗凝治疗吗?

    作者:苏克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少见,但是否应进行抗凝治疗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为抗凝治疗是否确实安全有效.文章就此进行了讨论.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鲁文先;董晓梦;胡耀芝;陈金波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缺陷性疾病,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和静脉血栓形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是PNH的一种少见但较严重的并发症。文章报道1例PNH合并CVST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对于伴有CVST 危险因素且表现为头痛、颅内压升高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及早行颅脑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积极给予抗凝、脱水、祛除病因、控制并发症等方面的治疗。

  • 利用MRI的诊断避免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误诊

    作者:穆巍;周红

    目的 探讨经头颅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T)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CVT患者均行MRI标准自旋回波T1 WI、T2 WI和VEN/3D/PCA.结果 VEN/3D/PCA比标准SE序列T1 WI和T2 WI多检测出CVT12处,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完全相符.结论 头颅MRI和MRV是诊断CVT的主要依据.能够避免误诊和漏诊.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4例临床分析

    作者:章玲玲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以头痛为首发表现,其次为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所有患者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头颅CT检查的阳性率较低,仅57.1%;头颅MRI+MRV联合检查阳性率提高,为100%.给予抗凝、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后治愈11例,好转3例.结论 对首先持续而严重的头痛,且伴有意识障碍、癫痫的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头颅MRI+MRV检查是诊断CVST的佳办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3例

    作者:吴立连;洪丽;孙婕;徐燕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也称海绵窦血栓栓塞或海绵窦血栓形成,是海绵窦及其周围静脉的化脓性感染.多系头面部疖肿处理不当而发生,常伴有败血症和脑膜炎,易误诊为眼眶蜂窝织炎.

  • 伽玛刀治疗老年人静脉窦旁手术残余脑膜瘤的预后分析

    作者:王锐;杨卫忠;石松生;陈建乐;陈春美;倪天瑞

    目的:探讨应用伽玛刀治疗老年人手术后静脉窦旁残余肿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侵犯静脉窦脑膜瘤老年患者143例,应用显微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其中手术(Simpson Ⅱ级)联合伽玛刀治疗52例,手术(Simp‐son Ⅲ~Ⅳ级)联合伽玛刀治疗49例,单纯手术(Simpson Ⅲ~Ⅳ)治疗42例。结果3组组间3年和5年疾病无进展期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的2组预后良好率和KPS评分改善率与单纯手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脑膜瘤复发与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及选择术后伽玛刀治疗有相关性。结论侵犯静脉窦的良性脑膜瘤老年患者在显微手术无法全切除肿瘤时,术后选择伽玛刀治疗能延长术后肿瘤无进展期。

  • MSCT静脉成像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中的价值

    作者:陈潭辉;张宇阳;吴凯明;游瑞雄;江飞;郑义浩;曹代荣

    目的:探讨MSCT静脉成像(MSCTV)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提供一种更加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方法对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38次M SC T双期血管成像(复查6例),即动脉期及静脉期(CTA+CTV),由3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图像进行独立分析,综合一致的意见作为诊断结果,以MRI+MRV和/或DSA结果结合临床终诊断作为判断诊断准确性的标准。结果横断面增强扫描清晰显示受累的静脉窦内无对比剂充填,窦壁较明显强化,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表现为典型的三角形充盈缺损区,即空三角征,横窦及直窦血栓表现为带状充盈缺损区,冠状及矢状位MPR可以很清晰显示病灶。MSCTV图像更能直观地显示窦内充盈缺损区,与MRV或DSA图像完全一致,扩张的脑表面静脉MSCTV也能很好显示,同时可显示脑实质内的静脉性脑水肿和静脉性脑梗死及伴随的出血灶。结论 MSCTV可以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特征,且较DSA及M RV简单、易行,可作为临床上可疑病例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诊断

    作者:胡明华;翁媛英;徐祖良;张燕;汪国余;陈再智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4例CVST患者.MR检查技术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及MRV,14例均行CT平扫,其中1例行DSA检查.结果:14例CVST累及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例,横窦血栓形成6例、乙状窦5例,MRI可清晰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MRV可显示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者充盈缺损形成.结论:常规MRI结合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颅内静脉窦闭塞的MRI表现

    作者:徐惠;李传福;马祥兴;孙向东;王茜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闭塞的磁共振(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0月至2003年1月经临床及MRI确诊的颅内静脉窦闭塞患者13例.结果:13例均表现为T2WI相应静脉窦流空影消失,而代之以高信号,脑实质有不同程度的梗死及出血.磁共振脑静脉成像(MRV)显示,相应硬膜窦狭窄,管腔不规则及闭塞.结论:MRI及MRV对颅内静脉窦闭塞可做出明确诊断.

  • MRI不同成像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

    作者:谭延召;徐红卫;梁宏军;代博;杨学华

    目的 探讨MRI不同成像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I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综合评价近期证实且资料齐全的IVST患者10例,并对CE-MRI和MRV成像方法在血栓部位、范围、窦腔闭塞、侧支静脉以及颅内静脉的整体形态显示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血栓位于上矢状窦、横窦各4例,窦汇、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各1例.在血栓范围、窦腔闭塞方面,CE-MRI均优于MRV,侧支静脉、颅内静脉的整体显示MRV优于CE-MRI(P均<0.05),两种检查方法均准确显示血栓部位.结论 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多种成像方法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联合应用才能准确诊断.

  • MRI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价值

    作者:王秋艳;李坤成;高艳

    目的:探讨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DSA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37例中有30例行常规MRI检查,29例行MRV(2D TOF)检查.结果:30例常规MRI检查中28例静脉窦有异常信号,其中26例MRI表现为静脉窦T1WI、T2WI高信号,2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并部分伴有脑组织梗死、出血.29例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结论:MRI与MRV结合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高度敏感性,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 三维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评价颅内静脉系统

    作者:曹惠霞;吴迪;王俊;余浩杰;崔静;韩立新

    目的:比较三维增强FLASH序列和2D TOF序列MR静脉成像(MRV)对颅内静脉系统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11例中健康志愿者6例(正常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5例(病变组),均同时行3D增强FLASH和2D TOF序列MRV扫描,病变组5例患者同时行DSA检查.将脑内主要静脉(14支)的显示情况分为3级:满意显示,一般显示和未显示.比较两种扫描方法对脑内静脉和静脉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正常组中三维增强FLASH和2D TOF序列对所观察的14支脑静脉的满意显示率、一般显示率和未显示率分别为88.10%,5.95%,5.95%和30.95%,53.57%,15.48%.三维增强FLASH未显示结构主要为下矢状窦.病变组5例中DSA共发现12处血管病变,三维增强FLASH显示优于2D TOF 10处,两者相仿2处.结论:三维增强FLASH对脑静脉系统的显示优于2D TOF序列,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脑内静脉结构的图像,对诊断脑静脉内血栓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诊断

    作者:吴江;张辉;毛小峰;王效春;李军东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CVST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39.4岁.使用Philps NT-5型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 T1WI、TSE T2WI及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检查,其中7例行相位对比(PC)法2D静脉血管成像.结果:MRI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和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地显示阻塞静脉窦.结论:常规MRI结合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德强;贺丹;冯平勇;杨丽;刘怀军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MR或DSA确诊的CVST患者的影像资料.18例全部行常规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及SWI检查.其中15例同时行T2*WI梯度回波(GRE)检查,10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13例急性期CVST,血栓在T1、WI、T2、WI显示不理想,而在T2*WI GRE呈典型低信号.18例CVST,在SWI检查中均可见引流区小静脉数量增多,管径增粗,信号减低,同时发现更多的微小出血灶.但SWI对血栓本身的显示较困难,其他序列如T1WI、T2WI、T2*GRE或MRV具有优势.在全部MRV中,均可见静脉信号缺失.结论 SWI较常规MR序列能发现更多CVST的征象,有更多的诊断价值.

212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